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4

  ..續本文上一頁下的煩惱之後,斷了欲界的煩惱之後,還能夠對治上界修所斷的煩惱,這是修所斷的,不是見所斷的。欲界的滅、道,勝上界故。因爲緣細可以斷粗,這個前面講了,所以這裏也略掉了。“已除自怨,兼除他敵故”,自己的事情本分幹完了,余下的力量可以除上界的修惑,“由此類智,無能治欲”,就是這個道理,類智不能斷欲。

  

  這裏我們要補充一些資料,我們說見道所斷的,八忍八智斷見斷的八十八使煩惱,八個忍、八個智。八個忍,就是說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這八個忍是斷八十八使煩惱的,而八個智是解脫道。一個是無間道,一個解脫道。所以說在八忍八智第十六刹那的道類智,道類智不是斷修惑的,是見道的解脫道,是見道斷這個上界的道谛下的煩惱的那個道類忍的解脫道,所以說不是斷修惑的煩惱,這個要搞清楚。雖然它的位置,因爲見道見完了,已經屬于修道,但這個道類智是屬于斷見惑八忍八智之一,不是斷修的煩惱,它當然不斷修惑。

  

  那麼,我們從見道看到,修道也如此,見道先是苦法忍,然後是苦類忍,先要斷欲界,才能斷上界的,那麼修惑也一樣,同時也是修先要斷欲界的,然後是上界的。那麼起類智是斷上界的,當你類智起的時候,欲界的煩惱早就斷完,所以就是這句話,“類無能治欲”。這是從正面方面說,先是欲界的煩惱斷完,起類智,然後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反過來說,如果色界、無色界的煩惱要斷,那欲界的煩惱決定也斷完了。那就是說,既然類智是斷色、無色界的,他要把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斷完,才能斷欲界,但是它在斷色界煩惱的時候,欲界煩惱早斷完了,因爲欲界煩惱沒有斷,不能斷色界煩惱的,所以說這個類智是不能治欲,並不是不能治欲,不需要治欲,欲界的煩惱早就斷掉,沒有什麼再斷的,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昨天有人提的,這個提得也很好,這個恰恰是《大毗婆沙》有這個問題。他說,把色界的煩惱斷完的人,就是得了無色定的人,他怎樣子見道?假使見道,不能無色界的定見道,見道一定是六地,就是未到、中間、四根本,他進入見道,必定入色界的定見道,他色界的定見道之後,出了這個見道的道類智。那個時候得到的什麼?五順下分結斷遍知,那麼他的色界的煩惱不是斷掉了嗎?他要進入勝果道,就是無間解脫,勝進道,到勝進道的時候,再把它提出來,這個得到色愛盡的遍知,所以還是一個得一個,不是二個一起得,這是《大毗婆沙》恰恰有這段文,那麼是可以直接地把這個問題解決了3。

  

  現在我們是接下去。昨天講苦集滅道四谛。講四谛,它的“名已說”,在《界品》的時候,苦集滅道四個名字早就說過了。“無漏謂道谛,及叁種無爲”,道谛是無漏的有爲法,道谛。叁個無爲法的這個無漏,擇滅是滅谛,虛空無爲跟非擇滅無爲四谛不攝。 這個就是說,除了這兩個無爲法攝不進去 ,《俱舍》的七十五法都攝在四谛裏邊。

  

  因爲無爲法,它既然是無爲法,不能是苦集,也不能是道。道谛固然是無漏,但是是有爲法;苦集二谛,既是有爲,又是有漏;而這個虛空擇滅是無爲法,又是無漏法,當然不能安進去。那麼滅谛能不能安?我們前面一開始講過,滅谛的擇滅是善的,虛空無爲跟非擇滅無爲是無記性,所以滅谛也安不進去。那就是四谛之外。所以說七十五法裏邊,非擇滅無爲跟虛空無爲是不屬于四谛的。

  

  有的人另外一個解釋:講四谛,是講苦跟苦的因、還有苦的滅、滅苦的道。這個非擇滅無爲、虛空無爲,既不是苦、又不是苦因、又不是苦滅——苦滅是擇滅,又不是苦滅道。所以說四谛裏安不進去。反正說法很多,總之一句話,這兩個無爲法在四谛裏邊安不進的。

  

  四谛法,我們前面講過,“無漏謂道谛”,這是道谛,這是界品一開始第一個頌裏邊就有它。“擇滅謂離系”,這個離系就是滅谛,一切煩惱滅掉所證到的擇滅,離開了煩惱的系縛,這就是滅谛。另外一句話,“及苦集世間”,這個苦集就是苦集二谛,這是前面界品都說過了,一開端的頌都有。昨天叫你們看一看,可能看過了。

  

  在前面講的時候,因爲從有漏、無漏、有爲、無爲的角度來講,它的次第,是道谛、滅谛,苦、集二谛。那麼真正的四谛的次第怎麼安排呢?卻不是這麼安排的,應當是苦、集、滅、道。所以說,“次第列者,一苦,二集,叁滅,四道”,真正挨了次第來安,應當第一個是苦谛,第二個是集谛,第叁個是滅谛,第四個是道谛。

  

  

  

  

  問:今此品列四谛,與彼界品所說,體有何異耶?答:頌言彼自體亦然,謂顯體同彼,故說亦然聲。問:四谛次第,何緣如是?答:頌言次第隨現觀。現觀者,見道也,謂現觀位,先所觀者,便在先說。問:何緣現觀,次第必然?答:謂暖等加行位,如是觀故。

  

  “問:今此品列四谛,與彼界品所說體有何異耶?”我們這裏說的賢聖品的四谛跟界品裏邊所說的四谛,它的體有沒有不同的地方?

  

  “答:頌言彼自體亦然”,這是第叁句。四谛的體同界品一樣,就是那個。“謂顯體同彼,故說亦然聲”,爲了表示我們現在所說的四谛的體跟界品的體是同樣的,所以說“亦然”。“聲”就是說這個話。那麼這個四谛的體,界品有了,這裏就不要重複了。

  

  “問:四谛次第,何緣如是?”四谛爲什麼要苦集滅道這麼安排呢?這是我們以前講過的,爲什麼五蘊要色受想行識?爲什麼十二處要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也是這樣子?都有次第。這裏說四谛的次第爲什麼這麼排?

  

  “答:頌言次第隨現觀”,這個次第就是隨我們修觀的時候安的。“現觀者,見道也,謂現觀位,先所觀者,便在先說”,當你見道觀四谛十六行相的時候,這個見道的時候,哪個觀在前就那個次第在前頭。我們說四谛觀的時候,它的次第實際上也是我們聽法的時候,理解這個四谛道理的次第,還是一樣的。

  

  我們《叁皈依觀》學過的人都知道,我們先想跟我們最貼身的,所感受的是苦谛,我們現在就生活在苦谛之中,我們的五蘊也屬于苦谛之一;那是最現實,直接給我碰到的,苦谛。

  

  那麼苦谛的因,這個苦谛是哪裏來的?苦谛就是世間品,我們前面講過,山河大地,根身世界等等,都是苦谛的內涵。這苦谛是苦,那麼我們要追求滅這個苦,這苦的因是什麼?從因下手。那麼說追求因,就是集——就是煩惱跟業,因爲你起煩惱造業,就受這個苦的果。所以集放在第二,追求苦因就是集谛。

  

  那麼另外,這個苦我們想滅掉它,滅掉苦的境界是什麼樣一個境界?滅谛。涅槃,一切叁毒、一切煩惱、一切苦報完全熄滅的最寂靜的清涼的地方,立的那個境界叫滅谛,這是我們要追求的。

  

  那麼我們追求滅谛,該用什麼方法?得滅的道,道谛。

  

  所以說,我們從實際的生活體驗,實際的要追求滅谛的最完善的境界,就是這麼個次第。所以我們現觀的時候,也是這個次第。這個苦、集、滅、道的次第,就是這麼安排的。

  

  “現觀”——《現觀莊嚴論》,不是有這部書嗎?現觀就是現前的觀這個境,觀這個正覺的境,就是那個觀的,我們現量證那個空性的境界。現觀的名詞後頭要講,先擺一下。現觀這裏指的見道,在見道的時候,我們觀察四谛十六行相,先觀苦、後觀集、次觀滅、後觀道。所以說苦集滅道的次第,就是根據現觀所觀的次第而安排的。

  

  “先所觀者,便在先說”,在現觀見道的時候,哪個先觀的就擺在前頭說。那麼所以說,《俱舍》是聰明論,也是這個地方看出來了。現觀,這個次第就好了,解決了。

  

  還要問:“何緣現觀,次第必然?”爲什麼現觀的時候要這麼觀?這個是追上再問一次。

  

  “答:謂暖等加行位,如是觀故”,現觀的這麼觀,就是在四加行——暖、頂、忍、世第一的時候,就這麼觀的。

  

  

  

  

  問:何緣加行位如是觀耶?答:謂若有法,是愛著處,能作逼惱,爲苦惱因,最初觀苦;次複觀苦以誰爲因,便觀集谛;次複觀苦以誰爲滅,便觀滅谛;次複觀苦滅以誰爲道,便觀道谛。如見病已,次尋病因,續思病愈,後求良藥。故《良醫經》雲:夫醫王者,謂具四德,能拔毒箭,一、善知病狀,二、善知病因,叁、善知病愈,四、善知良藥。如來亦爾,爲大醫王,如實了知苦集滅道。故加行位,如是次第觀,現觀位中,次第亦爾,如已觀地,蹤馬奔馳。言現觀者,應知此目現等覺義,謂現前覺觀谛境也。

  

  再問,“何緣加行位如是觀”,加行位的時候,爲什麼要苦集滅道這個次第觀?

  

  “答:謂若有法,是愛著處,能作逼惱,爲苦惱因,最初觀苦;次複觀苦以誰爲因”,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佛說的四谛法,最現實的就是苦惱的事情,你感到你很苦惱,這個苦惱,你知道這就是苦了。這苦是現象,當下承受到的東西,最切實的、最現實的、直接碰到的。那麼你要觀苦是怎麼樣子。哪一個是因呢?這是集谛。再是觀苦,以誰爲滅,怎麼樣子情況之下把苦滅掉呢?苦,大家想滅掉了,滅掉苦的時候,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呢?如果滅掉苦了,死掉了,苦也沒有,但是什麼都沒有了,那個有什麼意思啊?追求這個就沒有意思了。把苦滅掉是這麼一個情況,滅谛。滅谛不是死,一般說涅槃是死掉了,這個話是冤枉的,滅谛是最高的境界,活生生的,就是菩提,絕對不是死掉,死掉了,如果說滅谛就是死掉了,那麼辛辛苦苦修了那麼多時間,最後爭取到一個死掉了,你幹啥了呢?你一把刀殺掉就完了嘛,還要修什麼東西呢?所以這個完全是個誤解,涅槃不是死掉。那麼觀這個苦怎樣子滅掉?那麼觀滅谛,那就是說滅谛是最完善的、最好的、至高無上的,這樣子觀察之後…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