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2

  ..续本文上一页怕你是犯戒的,将来都会成佛。你没有披袈裟的,弥勒佛出来,你根本就度不了。所以说,披了袈裟的人即使犯戒,也值得恭敬,何况是如法行持的,这个话是要两面说的。

  

  “贤谓贤和,圣谓圣正”,这个贤,一般说是善的,贤善的。和是和合的。那么圣就是证到涅槃的,人家就叫圣者,超脱凡夫的叫圣,证到涅槃的叫正。“此品广明”,这一品详细地讲这些,叫分别,这个名字就是“分别贤圣品”,就是详细地讲贤圣的那一品。

  

  

  

  

  就此品中,大文有三: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约道辨人。且初第一明道体性者,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然断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云何?颂曰:

  

  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  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

  

  “就此品中,大文有三”,总的文,分三大段。“一总明道体性,二明道所证谛,三约道辨人”,第一、道的体性是什么?第二,那个道干什么的?要证真理,真理就是二谛、四谛。第三,“约道辨人”,修道的人有多少?就道来辨那些行持的人。

  

  “且初第一明道体性”,第一个是道的体性,“论云:如是已说烦恼等断,于九胜位得遍知名”,这个完全是一贯的,整个《俱舍》的体系是很有连贯性的,前面说烦恼品断了之后,最后总结了九遍知,这个九遍知就是烦恼断的一个殊胜的地位。“如是已说”,我们现在已经说过,烦恼等断掉之后有九个殊胜的阶位,得九个遍知。

  

  “然断必由道力故得”,但是你断烦恼,怎么断呢?没有道是断不了的。“此所由道,其相云何”,烦恼的断我们知道了,那么如何断的道该要讲一讲。也是如苦集灭道一样的:我们知道苦,就要追究苦的原因;要消灭苦,还要知道苦消灭之后是怎么样的情况——灭谛;然后要证到灭谛要修什么道——道谛。这里一样的,烦恼是断掉了,择灭,九遍知,那实际也是灭谛的一个行相,那么你要证到这个断遍知,该修什么道呢?这个就要讲这个问题。

  

  “颂曰:已说烦恼断,由见谛修故,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前面已经说了,烦恼的断,“由见谛修”,见道跟修道两种。“见道唯无漏”,只有无漏的,没有有漏的见道。所以说你不学佛的无漏法,心里没有无漏种子,你想开悟,妄想!无漏的种子没有,你怎么会开悟呢?见道一定是无漏的,没有有漏的开悟的。

  

  所以说那些邪魔外道,各式各样的哲学也好,科学也好,什么什么宗教也好,没有得到无漏道,永远不能开悟!所知道的真理只是一个片段,或者是不正确的。印度瞎子摸象的比喻,那就是佛针对当时的外道说的话。他们摸到象的身体,是不是没有摸到?摸到了,摸到耳朵的说像把扇子,象哪是扇子呢?摸到尾巴的说象是一个绳子,象哪里是一个绳子呢?片面地扩大到全部,错到透顶。如果你说局部的是局部的;整个的是整个的,那就是正确的认识。你现在认到一点点,甚至于错误地认到一点点,依稀恍惚地知道一点,就把它扩大到整个体系,说宇宙是这样子的,那就是错的。所以说一切外道、哲学,他都是经他所观察的,或者以前人传下来的学说,组成一个体系、一个学说,认为这是宇宙的真理,叫大家照这个方法做,那么都是糟糕的,听了他的话,都会走上错路,受苦!

  

  所以说三归依一开始叫佛弟子要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赶快回过来。归依佛,佛是一切智者,三界的宇宙的一切真理完全掌握到的。归依法,一切离苦的方法,都在佛说的法里边。归依僧,要离苦,必定要有人引导,僧人,就是依佛的法修行的人,跟他们一起修,随着他们后头修。所以说归依三宝,也就是针对这些话来的。

  

  

  

  

  释曰:前已广说诸烦恼断,由见谛道及修道故,于中见道唯是无漏,修道通二种,谓有漏无漏也。十五心位,见道速能治三界故,于四谛下,一剎那中,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有漏道有此堪能,故唯无漏。

  

  “释曰:前已广说诸烦恼断”,《随眠品》讲了很多,最后总结有九个断遍知。这有它的一定的次第的,烦恼是用什么方法断的呢?“由见谛道及修道”,不是见惑、修惑嘛?一个见谛道是见道,断见惑;一个是修道断修惑。

  

  “于中见道唯是无漏”,在见道里边,只有无漏道的。修道可有两种,一种是有漏,一种是无漏。就是世间上也能够断这个修所断的烦恼,但是有顶烦恼是断不了——有漏道断不了。所以说,当时佛在世,参访外道,那时最高的郁陀蓝等等,他们得到的定,一个是无想定,一个非想非非想定,在世间禅定是最高的,但是是有漏的,他不能出三界。“修道通二种”,有漏、无漏。这个有顶的烦恼,非想非非想烦恼,有漏道是断不了的。我们说过好几次,有漏道断烦恼就是看着上面好,下面不好,一比较,把下面的舍掉,取上面的。到有顶,再上面好的没有了,那你怎么断呢?断不了。这是有漏道断,只有这个方法。无漏道却不是,无漏道可以把有顶烦恼断掉。

  

  “十五心位,见道速能治三界故,于四谛下,一刹那中,顿断九品见所断故。非有漏道,有此堪能,故唯无漏”,这里解释为什么见道只有无漏的,没有有漏的。那就是见道是很厉害的。“十五心位”,在见道的时候,有十五个刹那,一刹那多少?一个法,从缘起和合成就,只一刹那,就是一个刹那(前面说壮士弹指六十分之一,这还是粗的,真正一刹那,极微细,一个法成就),这个从缘起到和合,成就一个法,一个刹那。见道只有十五个刹那,那快得不得了。这么短的时间,要把三界的四谛下的每一个九品烦恼都断完。我们说见道是见苦谛下的烦恼九品断完,上二界的苦谛下的烦恼也要断完;集谛下的烦恼又断完,那上界的集谛的烦恼也断完;那么这个灭谛、道谛一样了。在十五个极短的时间,要把那么多的烦恼断完,无漏道才有堪能,有漏道是做不到的,有漏道的力量没有那么强。所以说呢,要在一刹那中,把一个谛下边的九品见所断的烦恼全部断完,有漏道是没有这个堪能的,只有无漏道能够做,所以说开悟就说是无漏道的。

  

  你说一些什么古代的哲学家,明朝的王阳明之类的,他说他也开悟了,他是开的无漏道、有漏道嘛?他没有学无漏道开的悟,当然是可以打问号的,不是真的开悟。真正的开悟——见道,决定是无漏的,无漏道的来源是从佛说的一个种子来的。你没有听过佛说,没有修过佛的法,无漏道从何而来呢?当然,我们说很多过去的这些哲学家也研究过佛经,像这个明朝的王阳明之类当然佛经是看过的,但是他没有正确地全部依照佛经去修,无漏道也起不来的。一切法都因缘而生,由因缘和合具足了之后,生这个无漏道,你的因缘不具足,无漏道生不起,差一点就生不起。

  

  海公上师经常说那个话,一架飞机,用的各式各样的配件很多,你少一个螺丝钉,不行。飞上去,就是出毛病的。那你就是少一个因缘,你无漏道生不起来的,即使生起相似的,会流入魔道的,这很危险。

  

  这里强调地说,像见道当中,每一个刹那,要把一个谛下边的九品的见所断的烦恼断完,那是极大的力量才能做得到,有漏道没有这个堪能。所以说,只有无漏的见道。修道是慢一点,有漏道也有这个力量可以断,但是非想非非想的烦恼断不了。同时,在其它的部里边说,有漏道断的,就是斩草不除根,根子还在;无漏道断的,斩草又除根,根子也拔掉了,这个有不一样。

  

  

  

  

  

  

  

  

  

  

  

  

  

  

  

  

  

  

  

  

  

  

  

  

  

  甲二 明道所证谛

  

  乙一 明四谛

  

  丙一 正明四谛

  

  从此第二,明道所证谛。就中分二:一、明四谛,二、明二谛。就明四谛中分二:一、正明四谛,二、别显苦谛。且第一明四谛者。论云: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何?颂曰:

  

  谛四名已说  谓苦集灭道  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

  

  “从此第二,明道所证谛”,这个道,因为我们前面见道修道讲了很多,就这么一提就够了,但是强调一点,“见道唯无漏,修道通二种”。下边,见道证什么东西呢?证的是谛,宇宙的真理,这个谛,谛实,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真理。“就中分二”,那么谛有几种呢?四谛,二谛。“一、明四谛,二、明二谛”,没有三谛——这个在印度原文里边,三谛是没有的,这是中国人的发明,不能说它错,它是将就中国人的根性,立一个三谛——空、假、中,但是真正印度原来龙树的本意,只有四谛、二谛的,佛的原意也如此。

  

  “就明四谛中分二,一、正明四谛,二、别显苦谛,且第一”,这个很长,我们把这个,稍微讲一点再说,先讲四谛。“论云”,这个以《俱舍论》开个头,“如向所言,由见谛故,此所见谛,其相云何”,前面说的,断烦恼要见谛,“由见谛道及修道故”,那么见谛到底见什么谛啊?它这个谛是什么样个东西啊?

  

  “颂曰:谛四名已说,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我们把四谛讲一讲,它的次第下一次再说。“谛四”,真理有多少?四个,把数先说,法数法相,先把数字规定,四个。哪四个呢?“名已说”,在界品里边讲过,就是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次第随现观”,这个下边再说,先把名字说一下。

  

  

  

  

  释曰:谛四名已说者,谓界品初云,无漏谓道谛,此说道谛也。择灭谓离系,此说灭谛也。及苦集世间,此说苦集谛也。次第列者,一苦,二集,三灭,四道。

  

  “释曰:谛四名已说者,谓界品”,一开头就讲了。“无漏谓道谛”,这就说道谛,四谛之一,道谛。“择灭谓离系”,就是灭谛,这个你们看,界品的开端就是…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