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2

  ..續本文上一頁怕你是犯戒的,將來都會成佛。你沒有披袈裟的,彌勒佛出來,你根本就度不了。所以說,披了袈裟的人即使犯戒,也值得恭敬,何況是如法行持的,這個話是要兩面說的。

  

  “賢謂賢和,聖謂聖正”,這個賢,一般說是善的,賢善的。和是和合的。那麼聖就是證到涅槃的,人家就叫聖者,超脫凡夫的叫聖,證到涅槃的叫正。“此品廣明”,這一品詳細地講這些,叫分別,這個名字就是“分別賢聖品”,就是詳細地講賢聖的那一品。

  

  

  

  

  就此品中,大文有叁:一總明道體性,二明道所證谛,叁約道辨人。且初第一明道體性者,論雲:如是已說煩惱等斷,于九勝位,得遍知名。然斷必由道力故得,此所由道其相雲何?頌曰:

  

  已說煩惱斷  由見谛修故  見道唯無漏  修道通二種

  

  “就此品中,大文有叁”,總的文,分叁大段。“一總明道體性,二明道所證谛,叁約道辨人”,第一、道的體性是什麼?第二,那個道幹什麼的?要證真理,真理就是二谛、四谛。第叁,“約道辨人”,修道的人有多少?就道來辨那些行持的人。

  

  “且初第一明道體性”,第一個是道的體性,“論雲:如是已說煩惱等斷,于九勝位得遍知名”,這個完全是一貫的,整個《俱舍》的體系是很有連貫性的,前面說煩惱品斷了之後,最後總結了九遍知,這個九遍知就是煩惱斷的一個殊勝的地位。“如是已說”,我們現在已經說過,煩惱等斷掉之後有九個殊勝的階位,得九個遍知。

  

  “然斷必由道力故得”,但是你斷煩惱,怎麼斷呢?沒有道是斷不了的。“此所由道,其相雲何”,煩惱的斷我們知道了,那麼如何斷的道該要講一講。也是如苦集滅道一樣的:我們知道苦,就要追究苦的原因;要消滅苦,還要知道苦消滅之後是怎麼樣的情況——滅谛;然後要證到滅谛要修什麼道——道谛。這裏一樣的,煩惱是斷掉了,擇滅,九遍知,那實際也是滅谛的一個行相,那麼你要證到這個斷遍知,該修什麼道呢?這個就要講這個問題。

  

  “頌曰:已說煩惱斷,由見谛修故,見道唯無漏,修道通二種”,前面已經說了,煩惱的斷,“由見谛修”,見道跟修道兩種。“見道唯無漏”,只有無漏的,沒有有漏的見道。所以說你不學佛的無漏法,心裏沒有無漏種子,你想開悟,妄想!無漏的種子沒有,你怎麼會開悟呢?見道一定是無漏的,沒有有漏的開悟的。

  

  所以說那些邪魔外道,各式各樣的哲學也好,科學也好,什麼什麼宗教也好,沒有得到無漏道,永遠不能開悟!所知道的真理只是一個片段,或者是不正確的。印度瞎子摸象的比喻,那就是佛針對當時的外道說的話。他們摸到象的身體,是不是沒有摸到?摸到了,摸到耳朵的說像把扇子,象哪是扇子呢?摸到尾巴的說象是一個繩子,象哪裏是一個繩子呢?片面地擴大到全部,錯到透頂。如果你說局部的是局部的;整個的是整個的,那就是正確的認識。你現在認到一點點,甚至于錯誤地認到一點點,依稀恍惚地知道一點,就把它擴大到整個體系,說宇宙是這樣子的,那就是錯的。所以說一切外道、哲學,他都是經他所觀察的,或者以前人傳下來的學說,組成一個體系、一個學說,認爲這是宇宙的真理,叫大家照這個方法做,那麼都是糟糕的,聽了他的話,都會走上錯路,受苦!

  

  所以說叁歸依一開始叫佛弟子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趕快回過來。歸依佛,佛是一切智者,叁界的宇宙的一切真理完全掌握到的。歸依法,一切離苦的方法,都在佛說的法裏邊。歸依僧,要離苦,必定要有人引導,僧人,就是依佛的法修行的人,跟他們一起修,隨著他們後頭修。所以說歸依叁寶,也就是針對這些話來的。

  

  

  

  

  釋曰:前已廣說諸煩惱斷,由見谛道及修道故,于中見道唯是無漏,修道通二種,謂有漏無漏也。十五心位,見道速能治叁界故,于四谛下,一剎那中,頓斷九品見所斷故。非有漏道有此堪能,故唯無漏。

  

  “釋曰:前已廣說諸煩惱斷”,《隨眠品》講了很多,最後總結有九個斷遍知。這有它的一定的次第的,煩惱是用什麼方法斷的呢?“由見谛道及修道”,不是見惑、修惑嘛?一個見谛道是見道,斷見惑;一個是修道斷修惑。

  

  “于中見道唯是無漏”,在見道裏邊,只有無漏道的。修道可有兩種,一種是有漏,一種是無漏。就是世間上也能夠斷這個修所斷的煩惱,但是有頂煩惱是斷不了——有漏道斷不了。所以說,當時佛在世,參訪外道,那時最高的郁陀藍等等,他們得到的定,一個是無想定,一個非想非非想定,在世間禅定是最高的,但是是有漏的,他不能出叁界。“修道通二種”,有漏、無漏。這個有頂的煩惱,非想非非想煩惱,有漏道是斷不了的。我們說過好幾次,有漏道斷煩惱就是看著上面好,下面不好,一比較,把下面的舍掉,取上面的。到有頂,再上面好的沒有了,那你怎麼斷呢?斷不了。這是有漏道斷,只有這個方法。無漏道卻不是,無漏道可以把有頂煩惱斷掉。

  

  “十五心位,見道速能治叁界故,于四谛下,一刹那中,頓斷九品見所斷故。非有漏道,有此堪能,故唯無漏”,這裏解釋爲什麼見道只有無漏的,沒有有漏的。那就是見道是很厲害的。“十五心位”,在見道的時候,有十五個刹那,一刹那多少?一個法,從緣起和合成就,只一刹那,就是一個刹那(前面說壯士彈指六十分之一,這還是粗的,真正一刹那,極微細,一個法成就),這個從緣起到和合,成就一個法,一個刹那。見道只有十五個刹那,那快得不得了。這麼短的時間,要把叁界的四谛下的每一個九品煩惱都斷完。我們說見道是見苦谛下的煩惱九品斷完,上二界的苦谛下的煩惱也要斷完;集谛下的煩惱又斷完,那上界的集谛的煩惱也斷完;那麼這個滅谛、道谛一樣了。在十五個極短的時間,要把那麼多的煩惱斷完,無漏道才有堪能,有漏道是做不到的,有漏道的力量沒有那麼強。所以說呢,要在一刹那中,把一個谛下邊的九品見所斷的煩惱全部斷完,有漏道是沒有這個堪能的,只有無漏道能夠做,所以說開悟就說是無漏道的。

  

  你說一些什麼古代的哲學家,明朝的王陽明之類的,他說他也開悟了,他是開的無漏道、有漏道嘛?他沒有學無漏道開的悟,當然是可以打問號的,不是真的開悟。真正的開悟——見道,決定是無漏的,無漏道的來源是從佛說的一個種子來的。你沒有聽過佛說,沒有修過佛的法,無漏道從何而來呢?當然,我們說很多過去的這些哲學家也研究過佛經,像這個明朝的王陽明之類當然佛經是看過的,但是他沒有正確地全部依照佛經去修,無漏道也起不來的。一切法都因緣而生,由因緣和合具足了之後,生這個無漏道,你的因緣不具足,無漏道生不起,差一點就生不起。

  

  海公上師經常說那個話,一架飛機,用的各式各樣的配件很多,你少一個螺絲釘,不行。飛上去,就是出毛病的。那你就是少一個因緣,你無漏道生不起來的,即使生起相似的,會流入魔道的,這很危險。

  

  這裏強調地說,像見道當中,每一個刹那,要把一個谛下邊的九品的見所斷的煩惱斷完,那是極大的力量才能做得到,有漏道沒有這個堪能。所以說,只有無漏的見道。修道是慢一點,有漏道也有這個力量可以斷,但是非想非非想的煩惱斷不了。同時,在其它的部裏邊說,有漏道斷的,就是斬草不除根,根子還在;無漏道斷的,斬草又除根,根子也拔掉了,這個有不一樣。

  

  

  

  

  

  

  

  

  

  

  

  

  

  

  

  

  

  

  

  

  

  

  

  

  

  甲二 明道所證谛

  

  乙一 明四谛

  

  丙一 正明四谛

  

  從此第二,明道所證谛。就中分二:一、明四谛,二、明二谛。就明四谛中分二:一、正明四谛,二、別顯苦谛。且第一明四谛者。論雲:如向所言,由見谛故,此所見谛,其相雲何?頌曰:

  

  谛四名已說  謂苦集滅道  彼自體亦然  次第隨現觀

  

  “從此第二,明道所證谛”,這個道,因爲我們前面見道修道講了很多,就這麼一提就夠了,但是強調一點,“見道唯無漏,修道通二種”。下邊,見道證什麼東西呢?證的是谛,宇宙的真理,這個谛,谛實,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也就是真理。“就中分二”,那麼谛有幾種呢?四谛,二谛。“一、明四谛,二、明二谛”,沒有叁谛——這個在印度原文裏邊,叁谛是沒有的,這是中國人的發明,不能說它錯,它是將就中國人的根性,立一個叁谛——空、假、中,但是真正印度原來龍樹的本意,只有四谛、二谛的,佛的原意也如此。

  

  “就明四谛中分二,一、正明四谛,二、別顯苦谛,且第一”,這個很長,我們把這個,稍微講一點再說,先講四谛。“論雲”,這個以《俱舍論》開個頭,“如向所言,由見谛故,此所見谛,其相雲何”,前面說的,斷煩惱要見谛,“由見谛道及修道故”,那麼見谛到底見什麼谛啊?它這個谛是什麼樣個東西啊?

  

  “頌曰:谛四名已說,謂苦集滅道,彼自體亦然,次第隨現觀”,我們把四谛講一講,它的次第下一次再說。“谛四”,真理有多少?四個,把數先說,法數法相,先把數字規定,四個。哪四個呢?“名已說”,在界品裏邊講過,就是苦集滅道。“彼自體亦然,次第隨現觀”,這個下邊再說,先把名字說一下。

  

  

  

  

  釋曰:谛四名已說者,謂界品初雲,無漏謂道谛,此說道谛也。擇滅謂離系,此說滅谛也。及苦集世間,此說苦集谛也。次第列者,一苦,二集,叁滅,四道。

  

  “釋曰:谛四名已說者,謂界品”,一開頭就講了。“無漏謂道谛”,這就說道谛,四谛之一,道谛。“擇滅謂離系”,就是滅谛,這個你們看,界品的開端就是…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