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弹到外边去了,很远的,没有了。所以一口气出去,进不进来,哪个年轻的、老的,都不敢说了。所以这个东西,你这个念头起来了,修道心才切了。如果这个念头起不来,今天没有,还有明天,明天没有,还有后天,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说的,你这样子修的话,不行了,那就完了,不能与道相应。
情数者,第三依情门。息是有情数摄,身一分故。非执受者,第四非执受门。息非执受,不与根合故。等流者,第五五类门。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故。非下缘者,第六息观门。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缘,非下地心缘上地息,如身生欲界,起欲界心,自地心也,起上初、二、三禅心缘欲界息者,上地心也。若初禅息,唯三地缘;第二禅息,通二地缘;第三禅息,唯自地缘。若生下地,无上息故,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如生初禅,起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缘欲界,所变化事。若生上二禅等,起初禅等心,通威仪通果。威仪唯缘初禅身业,通果亦唯缘初禅变化,故起下地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
“情数”,这个数息观一定依有情来修的。“息是有情数摄,身一分故”,就是有情。无情不能修这个数息观。
“非执受”,这个息是不是执受的?“息非执受,不与根合”,就是说,我们的息,它的损益,跟身体、身根是不相干的,它跟身是不连的,不连在一起的。如果我们说,我们的皮肤,你敲它一下,或者拿火烫一下,你痛得不得了,难受。你那个呼吸,气出来了,你拿把刀,把你的呼吸砍一刀,你痛不痛?什么都感不到,这个没有执受的,因为息不是我们所执受的。头发一样的,头发你长在头上没有剪下来,你一拉,把你身子都拉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了,但是你头发剪了地下,理发好了,你头发,你把它烧好了,你一点也感不到,它不执受,没有执受的。
“等流”,第五是五类分别门。“息是等流性,同类因生”,不是长养。不是长养,就是胖的人,他息反而短,瘦的人,息反而长,所以说,这个就是跟长养不一样。长养的话,你是人胖了,你息也该长些了。不是,它反而成个反比,所以不是长养性。既然是同类因生的,不是刹那性。既然是有为法,也不是无为法了,不是实。这些,就是五类分别门里边它是同类因。也不是异熟生,息是有断续的,异熟生的东西长出来不能断的。你说小孩子生出来,异熟果一个身体,一会儿不见了,明天又出来了,那没有这个事情的。息你一会儿出去,一会而来,那个不是连续的,所以说不是异熟生。这是五类门分别门。
“非下缘”,下地不能缘上地。“第六息观门。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缘”,自地的心缘自地的息,上地的心也可以缘下地的息,但是下地的心,不能缘上地的息。“如身生欲界”,这具体说,生在欲界的人,他起欲界的心,就缘自己的,就是欲界自己的息。假使你起的是入了初禅、二禅、三禅的心,也可缘欲界的息,是上地的心缘欲界的息。假使初禅的息,只有三地缘,就是要把欲界不能缘了,欲界在初禅之下,只有初二三地可以缘。二禅的息,只有二地缘,三禅、二禅可以缘。三禅的息只有自地缘,一个地,自己缘自己。
“若生下地,无上息故”,为什么不能缘呢?生在下地的人,他没有上息,上地的息,你没有得到的,那你怎么缘这个上地的息呢?“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缘息心故”,假使你生在上地,你起下地心的时候,这个心就是通果心了,变化心了,这个不是缘息的心,“下地心不缘上地息也”,下地的心是不能缘上地的息的。说了半天,就是这个问题。假使生了初禅,起欲界心,初禅的心,人在初禅,你欲界的心起来,通果心,欲界起个变化通果心,这个心是通果,缘欲界的变化的事情,不缘欲界的息的。假使生在二禅,起初禅的,等就是等欲界了,威仪路、通果心都可以有,但是不是缘息的心,只能缘初禅的身业,通果也只是缘变化,所以起下地的心。“而不能缘上地息也”,这就是说,即使你生在初禅、二禅,当你起下地的心的时候,不能缘上地的息。总的来说,上地的心,能缘下地的息,而下地的心不能缘上地的息。
这个,把数息观的一些各式各样分别,都讲完了。那么数息观的比较仔细的修法,却是在《大毗婆沙》里边讲得比较仔细。那么这一张纸,我想总找得出来,下一次。今天,反正时间也到了,下一次,我们讲的时候,想补充一下。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一百一十四讲
(第331页上第1行至第333页下第7行)
《俱舍论颂疏》。上一次我们把第二十二卷,入道要二门讲完了,不净观、数息观,今天是下面第二十三卷。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三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二
丁三 明四念住
戊一 明别相念住
从此第三,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且初明别相者,论云: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颂曰:
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
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 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
“从此第三,明四念住”,我们说七贤位,第一个是五停心观位,五停心观,突出的两个,不净观、数息观。那么再进下去就是四念住: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这就是四加行前的两位。
“就中分二:一、明别相念住,二、明总相念住。且初明别相者,论云:如是已说入修二门,由此二门,心便得定,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这个引《俱舍论》的原文,引出这个问题。“如是已说入修二门”,入道修行的两个甘露门已经说完了。那么由这个二门,“心便得定”,本来是贪着淫欲的,可以先止下来;妄想多的,也可以用数息观把它止下来,这样子使得定。得了定之后才能修了。
“心得定已,复何有所修”,心得了定,还修什么呢?要观。前面重在止,观也是要观,观不净,观数息,目的是把心收回来。收回来之后,真正用功,还是四念住。前面我们讲过,这个数息观,它止了之后,先是数、随、止、观,止了之后就要观,观就是转到四念住去了。所以说后头六个门,实际上就是转到四念处去的,最后能够证到见道,乃至无学道。不净观,也能转入四念处,也能证道。所以说在《清净道论》里边,就看到一个牙齿,就生起白骨观。白骨观生了之后,其它的善根生起,也能转入证阿罗汉果。那么这个在有的注解里说不净观同样能生起四念住,而数息观,生起的比较要条件要好一点。(130B)所以,一般说数息观生起四念住,不净观就没有说,并不是说不净观不能生起,只是比数息观要条件差一些,也能生。
心得定之后,这个得定里边要简别。一般说,是修了前面两个观,利根的,真的得了奢摩他,得了禅定。那么假使差一点的,他就是心能够进入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还没有生起来,思所成慧生起了,也可以勉强进入后面的四念住。
“颂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自性闻等慧,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治倒故唯四”,这是说四念住的,你已经前面修成的止之后,那么学观,那就要修四念住。四念住怎么观?观身、受、心、法这四个东西,以自相的观,以共相的观。这个四念住的自性是慧,但是因为有念的力量,能够使心住,所以叫念住,慧的名字不提,就是邻近释。“闻等慧”,它是闻思修的慧,“余相杂所缘”,它四念住,有各别各别地缘身受心法,也可以杂了修,两个两个缘,三个三个缘。“说次第随生”,四念住的次第,也是根据它一定的生起的次第来说的。为什么说四个?“治倒故”,因为我们有四个颠倒,常乐我净。要除这个常乐我净四颠倒,就观四念住:身是不净;受是苦,不是乐;心是无常;法是无我,没有我。这个说四念住的目的,是对治四颠倒的。我们的凡夫就是四个颠倒,所以说要观四念住下手。
释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者,依前二门,已修成止,梵云奢摩多,此云止也。次应为观修四念住,观者,梵云毗钵舍那,即是慧也。
“释曰:依已修成止,为观修念住者,依前二门”,两个甘露门,不净观、数息观,修成功殊胜的奢摩他,那么这个要修毗钵舍那。修不净观、数息观,主要是使心使它定下来,能够奢摩他成就,那转了四念住的观,所以说前面都提过了,将来能转入这个四念住的。这个止是什么呢?“梵云奢摩多”,奢摩他也好,奢摩多也好,都是印度话,“此云止也”,汉文叫止。那么既然奢摩多已经修成了,我们就看修行真正上路,在这个时候开始,两个甘露门修成功,就五停心位开始起,正式进入修行的位,前面还是散地,散心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自己要惭愧,到底进入没有?还没有进入,赶快进,再也不要悠悠忽忽的了。这一辈子不度,哪一辈子来度?所以说止得到之后,要修四念住,修观。什么叫观?毗钵舍那,也是梵语,印度话,毗钵舍那就是慧,我们汉文叫慧。
以自相共相,观身受心法者,释也,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别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大种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三外,所余诸法,名法自性。一切有为,皆非常相通道谛也,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谛也,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谛及虚空非择灭也。此非常等,诸法共有,名为共相。共相别观者,谓且观身与余有为,同非常相,与余有漏,同是苦相,与一切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尔。问:如何得知念住成满?答:观…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