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24

  ..續本文上一頁樣,彈到外邊去了,很遠的,沒有了。所以一口氣出去,進不進來,哪個年輕的、老的,都不敢說了。所以這個東西,你這個念頭起來了,修道心才切了。如果這個念頭起不來,今天沒有,還有明天,明天沒有,還有後天,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說的,你這樣子修的話,不行了,那就完了,不能與道相應。

  

  

  

  

  情數者,第叁依情門。息是有情數攝,身一分故。非執受者,第四非執受門。息非執受,不與根合故。等流者,第五五類門。息是等流性,同類因生故。非下緣者,第六息觀門。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緣,非下地心緣上地息,如身生欲界,起欲界心,自地心也,起上初、二、叁禅心緣欲界息者,上地心也。若初禅息,唯叁地緣;第二禅息,通二地緣;第叁禅息,唯自地緣。若生下地,無上息故,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緣息心故,下地心不緣上地息也。如生初禅,起欲界心,唯是通果。然此通果,唯緣欲界,所變化事。若生上二禅等,起初禅等心,通威儀通果。威儀唯緣初禅身業,通果亦唯緣初禅變化,故起下地心,而不能緣上地息也。

  

  “情數”,這個數息觀一定依有情來修的。“息是有情數攝,身一分故”,就是有情。無情不能修這個數息觀。

  

  “非執受”,這個息是不是執受的?“息非執受,不與根合”,就是說,我們的息,它的損益,跟身體、身根是不相幹的,它跟身是不連的,不連在一起的。如果我們說,我們的皮膚,你敲它一下,或者拿火燙一下,你痛得不得了,難受。你那個呼吸,氣出來了,你拿把刀,把你的呼吸砍一刀,你痛不痛?什麼都感不到,這個沒有執受的,因爲息不是我們所執受的。頭發一樣的,頭發你長在頭上沒有剪下來,你一拉,把你身子都拉起來,牽一發而動全身了,但是你頭發剪了地下,理發好了,你頭發,你把它燒好了,你一點也感不到,它不執受,沒有執受的。

  

  “等流”,第五是五類分別門。“息是等流性,同類因生”,不是長養。不是長養,就是胖的人,他息反而短,瘦的人,息反而長,所以說,這個就是跟長養不一樣。長養的話,你是人胖了,你息也該長些了。不是,它反而成個反比,所以不是長養性。既然是同類因生的,不是刹那性。既然是有爲法,也不是無爲法了,不是實。這些,就是五類分別門裏邊它是同類因。也不是異熟生,息是有斷續的,異熟生的東西長出來不能斷的。你說小孩子生出來,異熟果一個身體,一會兒不見了,明天又出來了,那沒有這個事情的。息你一會兒出去,一會而來,那個不是連續的,所以說不是異熟生。這是五類門分別門。

  

  “非下緣”,下地不能緣上地。“第六息觀門。息唯自上地心之所緣”,自地的心緣自地的息,上地的心也可以緣下地的息,但是下地的心,不能緣上地的息。“如身生欲界”,這具體說,生在欲界的人,他起欲界的心,就緣自己的,就是欲界自己的息。假使你起的是入了初禅、二禅、叁禅的心,也可緣欲界的息,是上地的心緣欲界的息。假使初禅的息,只有叁地緣,就是要把欲界不能緣了,欲界在初禅之下,只有初二叁地可以緣。二禅的息,只有二地緣,叁禅、二禅可以緣。叁禅的息只有自地緣,一個地,自己緣自己。

  

  “若生下地,無上息故”,爲什麼不能緣呢?生在下地的人,他沒有上息,上地的息,你沒有得到的,那你怎麼緣這個上地的息呢?“又生上地,起下地心,非是緣息心故”,假使你生在上地,你起下地心的時候,這個心就是通果心了,變化心了,這個不是緣息的心,“下地心不緣上地息也”,下地的心是不能緣上地的息的。說了半天,就是這個問題。假使生了初禅,起欲界心,初禅的心,人在初禅,你欲界的心起來,通果心,欲界起個變化通果心,這個心是通果,緣欲界的變化的事情,不緣欲界的息的。假使生在二禅,起初禅的,等就是等欲界了,威儀路、通果心都可以有,但是不是緣息的心,只能緣初禅的身業,通果也只是緣變化,所以起下地的心。“而不能緣上地息也”,這就是說,即使你生在初禅、二禅,當你起下地的心的時候,不能緣上地的息。總的來說,上地的心,能緣下地的息,而下地的心不能緣上地的息。

  

  這個,把數息觀的一些各式各樣分別,都講完了。那麼數息觀的比較仔細的修法,卻是在《大毗婆沙》裏邊講得比較仔細。那麼這一張紙,我想總找得出來,下一次。今天,反正時間也到了,下一次,我們講的時候,想補充一下。

  

  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一百一十四講

  

  (第331頁上第1行至第333頁下第7行)

  

  《俱舍論頌疏》。上一次我們把第二十二卷,入道要二門講完了,不淨觀、數息觀,今天是下面第二十叁卷。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叁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二

  

  

  

  

  丁叁 明四念住

  

  戊一 明別相念住

  

  從此第叁,明四念住。就中分二:一、明別相念住,二、明總相念住。且初明別相者,論雲: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複何有所修?頌曰:

  

  依已修成止  爲觀修念住  以自相共相  觀身受心法

  

  自性聞等慧  余相雜所緣  說次第隨生  治倒故唯四

  

  “從此第叁,明四念住”,我們說七賢位,第一個是五停心觀位,五停心觀,突出的兩個,不淨觀、數息觀。那麼再進下去就是四念住:別相念住、總相念住,這就是四加行前的兩位。

  

  “就中分二:一、明別相念住,二、明總相念住。且初明別相者,論雲:如是已說入修二門,由此二門,心便得定,心得定已,複何有所修?”這個引《俱舍論》的原文,引出這個問題。“如是已說入修二門”,入道修行的兩個甘露門已經說完了。那麼由這個二門,“心便得定”,本來是貪著淫欲的,可以先止下來;妄想多的,也可以用數息觀把它止下來,這樣子使得定。得了定之後才能修了。

  

  “心得定已,複何有所修”,心得了定,還修什麼呢?要觀。前面重在止,觀也是要觀,觀不淨,觀數息,目的是把心收回來。收回來之後,真正用功,還是四念住。前面我們講過,這個數息觀,它止了之後,先是數、隨、止、觀,止了之後就要觀,觀就是轉到四念住去了。所以說後頭六個門,實際上就是轉到四念處去的,最後能夠證到見道,乃至無學道。不淨觀,也能轉入四念處,也能證道。所以說在《清淨道論》裏邊,就看到一個牙齒,就生起白骨觀。白骨觀生了之後,其它的善根生起,也能轉入證阿羅漢果。那麼這個在有的注解裏說不淨觀同樣能生起四念住,而數息觀,生起的比較要條件要好一點。(130B)所以,一般說數息觀生起四念住,不淨觀就沒有說,並不是說不淨觀不能生起,只是比數息觀要條件差一些,也能生。

  

  心得定之後,這個得定裏邊要簡別。一般說,是修了前面兩個觀,利根的,真的得了奢摩他,得了禅定。那麼假使差一點的,他就是心能夠進入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還沒有生起來,思所成慧生起了,也可以勉強進入後面的四念住。

  

  “頌曰:依已修成止,爲觀修念住,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自性聞等慧,余相雜所緣,說次第隨生,治倒故唯四”,這是說四念住的,你已經前面修成的止之後,那麼學觀,那就要修四念住。四念住怎麼觀?觀身、受、心、法這四個東西,以自相的觀,以共相的觀。這個四念住的自性是慧,但是因爲有念的力量,能夠使心住,所以叫念住,慧的名字不提,就是鄰近釋。“聞等慧”,它是聞思修的慧,“余相雜所緣”,它四念住,有各別各別地緣身受心法,也可以雜了修,兩個兩個緣,叁個叁個緣。“說次第隨生”,四念住的次第,也是根據它一定的生起的次第來說的。爲什麼說四個?“治倒故”,因爲我們有四個顛倒,常樂我淨。要除這個常樂我淨四顛倒,就觀四念住:身是不淨;受是苦,不是樂;心是無常;法是無我,沒有我。這個說四念住的目的,是對治四顛倒的。我們的凡夫就是四個顛倒,所以說要觀四念住下手。

  

  

  釋曰:依已修成止,爲觀修念住者,依前二門,已修成止,梵雲奢摩多,此雲止也。次應爲觀修四念住,觀者,梵雲毗缽舍那,即是慧也。

  

  “釋曰:依已修成止,爲觀修念住者,依前二門”,兩個甘露門,不淨觀、數息觀,修成功殊勝的奢摩他,那麼這個要修毗缽舍那。修不淨觀、數息觀,主要是使心使它定下來,能夠奢摩他成就,那轉了四念住的觀,所以說前面都提過了,將來能轉入這個四念住的。這個止是什麼呢?“梵雲奢摩多”,奢摩他也好,奢摩多也好,都是印度話,“此雲止也”,漢文叫止。那麼既然奢摩多已經修成了,我們就看修行真正上路,在這個時候開始,兩個甘露門修成功,就五停心位開始起,正式進入修行的位,前面還是散地,散心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自己要慚愧,到底進入沒有?還沒有進入,趕快進,再也不要悠悠忽忽的了。這一輩子不度,哪一輩子來度?所以說止得到之後,要修四念住,修觀。什麼叫觀?毗缽舍那,也是梵語,印度話,毗缽舍那就是慧,我們漢文叫慧。

  

  

  

  

  以自相共相,觀身受心法者,釋也,或以自相,或以共相,別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爲自相,大種造色,是身自性,受是受性,心是心性,除此叁外,所余諸法,名法自性。一切有爲,皆非常相通道谛也,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唯苦集谛也,及一切法,空非我性通四谛及虛空非擇滅也。此非常等,諸法共有,名爲共相。共相別觀者,謂且觀身與余有爲,同非常相,與余有漏,同是苦相,與一切法,同空非我相,受等亦爾。問:如何得知念住成滿?答:觀…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