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講記-賢聖品
目 錄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二 1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1
甲一 總明道體性 1
甲二 明道所證谛 5
乙一 明四谛 5
丙一 正明四谛 5
丙二 別明苦谛 14
乙二 明二谛 23
甲叁 約聖道辨人 27
乙一 明聖道加行 27
丙一 總標加行 27
丙二 廣明加行 30
丁一 明身器清靜 30
丁二 明五停心位 41
戊一 總標 41
戊二 別釋 43
己一 釋不淨觀 43
庚一 明行相 43
庚二 諸門分別 50
己二 別釋持息念 58
庚一 明念差別 58
庚二 明息差別 66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叁 71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二 71
丁叁 明四念住 71
戊一 明別相念住 71
戊二 明總相念住 80
丁四 明暖等四善根 82
戊一 明善根觀行 82
戊二 諸門分別 104
戊叁 明善根勝利 112
戊四 明叁乘轉根 115
戊五 明得果久近 118
乙二 約叁道辨人 120
丙一 明叁道建立 120
丁一 約現觀位明 120
戊一 明十六心 120
己一 正明十六心 120
己二 明十六心依地 130
己叁 明忍智次第 131
己四 明見修道別 132
戊二 依位建立 136
己一 依十五心 136
己二 依第十六心 140
庚一 明建立果位 140
庚二 明住果非向 144
丁二 約修無學道 146
戊一 明德失數 146
戊二 曆位廣明 149
己一 明預流七生 149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四 156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叁 156
己二 明一來向果 156
己叁 明不還向果 163
庚一 明不還向果 163
庚二 明果位差別 167
辛一 明七種不還 167
辛二 明九種不還 176
辛叁 明七善士趣 182
辛四 明非生上界 183
辛五 明雜修靜慮 185
辛六 明淨居唯五 187
辛七 明身證不還 189
己四 明阿羅漢向果 192
庚一 明向果差別 192
庚二 因論明治道 194
辛一 明地由道離染 194
辛二 明道引離系得 196
辛叁 明道離染通局 197
辛四 明近分道 199
辛五 明世道緣行 201
庚叁 明盡智後智 203
庚四 明道果 205
辛一 明沙門性果 205
辛二 明立四果因緣 208
辛叁 別明中二果 210
辛四 明沙門果異名 211
辛五 明沙門果依身 219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五 222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四 222
庚五 明六種姓 222
辛一 明六阿羅漢 222
辛二 明六性先後 225
辛叁 明從姓果退 226
辛四 明學凡種姓 229
辛五 明叁退 230
辛六 明退果時相 234
辛七 明練根不同 235
辛八 明無學九人 238
丙二 明七聖人 239
丁一 建立七聖 240
丁二 明俱慧解脫 242
丙叁 明學無學滿 243
乙叁 明諸道差別 245
丙一 明四道 245
丙二 明四通行 247
丙叁 明菩提分法 249
丁一 舉數釋名 249
丁二 明出體 251
丁叁 明念住等 254
丁四 明覺分增 256
丁五 明漏無漏 258
丁六 依地分別 258
丙四 明證淨 260
丙五 明正智解脫 266
丁一 明二支 266
丁二 明解脫時 268
丁叁 明斷障時 268
丁四 明滅斷離 269
丙六 明厭離通局 270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二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一
甲一 總明道體性
賢謂賢和,聖謂聖正。此品廣明,故名分別。
《賢聖品》是第六品。“賢謂賢和”,先說賢聖品的體,什麼叫賢?“賢謂賢和,聖謂聖正。此品廣明,故名分別”,這個很道地。賢是什麼?賢和。賢是有德的叫賢,他要和什麼呢?協調僧衆。我們的僧團就叫和合,要和合。
所以說僧團裏邊最忌鬥爭的事情,不和的事情。意見相分歧,做的事情不一樣,自己寮房裏唱反調,一個人鬧別扭,都是不和的表現,絕對要除掉。怎麼除掉?把你的我執去掉就除掉了。順人家,不要隨順自己。一定要“我要怎麼樣”,那就糟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要怎麼樣”,這個世間就幾億個怎麼樣,怎麼容得下呢?你隨人家就可以了嘛,人家要怎麼樣,只要不違法違戒的,你就隨他就好。大家要爭的話,就麻煩了。所以僧團裏邊講六和。六和不是沒有原則性的,原則是有的,大家順著這個原則叫和合。不是沒有原則和合,你唱歌,我也唱歌,亂七八糟的,這個就不行了。你犯戒,他也犯戒,這個就不是和合。和合的原則性就是僧團裏邊的共同規則,在這個規則之下,大家要和合。六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等等。那麼和合是我們必要的條件。賢就是有德能和的,事和,在事上都能夠和合。
海公上師講經的時候打這個比喻,假使從大殿外面要拿一個方桌子進來,有的人主張從正門進來,有的人說從邊門進來。從正面進來的,要經過一個彎道,一個桌子放在旁邊的,要經過幾個彎道,經過人家座位,擠來擠去的,麻煩。有的人他說邊門進來,直接擺在那裏就可以了。但是,主張從正門進來的人多,雖然從邊門進來的意見是對的,但是不要強辯,不要跟他吵起來,隨他正門進來。反正經過幾個轉折,還是到那個地方,只要到得到的,那你不要跟人家爭了。當然說,大家是聰明的,認爲你意見對,附和你的,跟你說從旁門進來也可以,從旁門進來,這是更好。如果大家的意見扭不過來,一定要正門進,你說要從旁門進,吵起來、打起來,那不如你也順著他,正門進來,你也幫他一起擡。雖然經過一些座位,扭來扭去、翻來翻去是麻煩一點,畢竟還是到那邊。
這個就是和合,舉一個例,不要強執自己的意見,總是隨順大家。只要這個事情是合理的,做得到的,是可以做的,行得通的,即使它不是那麼直截了當的,也就是隨順他一下。不要爲了這個事情,硬說我對,你不對,吵起來,就不必了。這是和合的一定要具備的條件。我們很多人會這樣子,總是以爲自己對得不得了。這個意思就是說,即使你對,還是要將就人家,只要他做得是不錯,就對了。假使你是不對的,你跟人家大吵大鬧的話,那更糟糕了。所以說,不要自以爲對了,就一定讓人家來聽你的話。在僧團裏,很多人會這樣的,都是要聽我的,而不聽你的,這是我慢的表現。
今天有位同學來,我就指給他說,你這個毛病,主要是把《上師供》兩句話,好好地、慢慢地去體味,你根本毛病除掉了,其它小的枝節,自然會慢慢消滅的。哪兩句話呢?“持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持愛有情一切功德基”,這兩句話,我想大家都可以把它擺在心上。持愛自己,要爲自己爭,爲自己,要聽自己的,這樣子,“災害百損門”,一切災害都會在這裏産生;持愛有情,這是功德的基礎,一切功德都從利他方面産生的。
所以這兩句話對我們佛教徒非常重要,但是做到的人很少。那麼你做不到,慢慢地向這個方向走也是好的。不要把這兩句話,早上念了半天,耳邊風,念過了丟在一邊,不曉得哪裏去了,碰到事情就是我慢貢高又來了。我們這裏的人都是凡夫,都是從社會上來的,有不少我慢貢高表現蠻厲害的,習氣重的,希望這個地方多下點功夫。一切法都是緣起法,你的習氣也是緣起,過去的因緣和合而來的,那麼你只要有淨的緣起,就可以把你習氣去掉,這個是不難的。不要說:“我就是秉性難改,我就是這麼的,沒有辦法的。”哪裏沒有辦法的?你成佛還要成,習氣磨不了?那沒有這個話。
“聖謂聖正”,什麼叫聖正呢?這個正就是涅槃,聖者就得到涅槃的道理的,就是見道以上的,這是聖正,聖者。我們再具體地說,賢是加行道,聖是見道以上的。那麼這個是《賢聖品》。
“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真正歸依叁寶,是歸依賢聖僧。我們這些凡夫僧還挨不到,不是歸依的對境。但是我們在賢聖僧的下邊,也附帶地包進去了。所以,對在家人說叁寶要恭敬。真正對僧人來說,人家歸依的是“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你是不是賢聖僧?你還沒有到這個地位,要慚愧。不要說這個在家人不恭敬,看了我不磕頭,不供養,啥東西,發脾氣,這個太慚愧了。你賢聖僧達到沒有嘛?真正歸依叁寶,是賢聖僧。當然對居士來說,不要說:“你不是賢聖僧,我不必恭敬你的。”這個也不能起!叁寶的體,賢聖僧的後備軍,就是現在的僧人。哪…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