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濃縮,把它濃縮起來,“漸略而觀”,本來觀得廣了,再從四海裏邊退回來,一個減,減,減到自己一個人。
“齊此漸略,不淨觀成”,這個階段,不淨觀修成功了,先是放出去,然後放出去,心是沒有力了,慢慢地收回來,收到四海的全部白骨,收到自己一副白骨,這個時候,力量強了,這個時候,也是第一個初級的階段,“初習業位”。
那麼這一個階段過了之後,要進入第二個。“爲令略觀,勝解力增”,這個略的觀還要把它加強力量。“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齊此轉略,名已熟修位”,他這個地方,就是說自己一個白骨,還要減。我們說太陽聚焦鏡了,這個一想就想起來了,焦聚鏡,太陽的力量,越是照的範圍大,它的熱力都散掉了,你把焦聚鏡一收攏來,收攏來收在一個點子上,它的火柴能夠燃起來。那麼這也是一樣的,把力量更濃縮起來,先把足除掉,就是足不要去管它了,那麼除以腳,然後,再腿、膝蓋等等,依次除,除,往上除……,除到最後,半個頭,就是頂骨,半個骷髅骨。“思惟半骨,齊此轉略”,這樣子,把略的,略下來,力量不斷地增強,這個叫“已熟修位”,第二個,中級階段,還沒有到頂峰。
“爲令略觀,勝解自在”,要使這個略的觀“勝解自在”,超脫一切障礙,把頭部半個骨再濃縮,眉間一點,就叫明點了。“專注一緣”,就在那一個點上,“湛然而住”,清清楚楚地坐在那裏,不動不搖。“齊此極略,名超作意”,這是真正修行成就的位,“超作意位”。
在《毗婆沙》裏邊它提出這麼說,“初習業位”,心還有散亂的,不太明了的;到中間那個階段,散亂心是沒有了,但是力量還不夠明了;到了最後那個作意的位,它不但是不散亂,而且力量極強,極明了,這是真正地成就。
那麼《叁歸依觀》原則是一樣的。但是方法有一點,跟《俱舍論》的方法有一點點不一樣。它也是自己觀了白骨,前面一樣的,把自己一塊一塊的,觀了白骨之後,然後觀周圍的父母怨親,也是這麼觀其他的,然後就收回來,也是收回來,收到哪裏,收到尾闾骨,不在眉間。這是修法的不同,傳承的不同。當然各有各的利弊,各有各的殊勝的地方。我們修這個法,需要是在尾闾骨,修尾闾骨,你最起碼的說法,對自己的精神,骨絡能夠堅強。有的人坐著,趴了,腰撐不起來了,這個就是說沒有力。你如果修《叁歸依觀》,能夠住心在尾闾骨這個地方的話,坐的時候就感到好象是氣打足的皮球一樣,很有力地直在那裏,一點也沒有疲勞的感覺。有的人,坐都坐不住了,彎下來了,倒下來了,那個樣子就不好看了。這就是叁個修的階段。
論雲:有不淨觀,有所緣少,非自在少,應作四句。作意已熟,所緣自身,名爲第一句。作意熟故,非自在少,所緣一身故,名所緣少。作意未熟,所緣至海,名第二句。作意未熟,是自在少,所緣至海,故非所緣少。作意已熟,所緣至海,爲第叁句。自在、所緣,俱非少也。作意未熟,所緣自身,爲第四句。自在、所緣,二俱少也。
“論雲:有不淨觀,有所緣少非自在少”,那麼這個四料簡,有一種不淨觀,所緣的境界是少;但是自在不少,就是它力量卻能自在,這個力量很自在力很大。那麼這樣子呢,有四句。
第一句,所緣的是少,自在力很大,自在並不少,就是“作意已熟,所緣自身”,作意已經成熟了,自在力大了,不少了,而所緣的境小,只緣自己一個,這是第一句,“作意熟故”,因爲作意的力量強了,他自在力也大了,不小,而所緣只緣一個身,不多,不是緣四海的人都是白骨,所以說,“名所緣少”。
第二句,“作意未熟,所緣至海”,就是所緣的境很寬,但是作意還沒有成熟,那是第一個階段。緣是緣得很寬了,但是作意的力量很弱,就是自在力不大,所緣的境很大。“作意未熟,是自在少,所緣至海”,四海之內全是白骨,那是所緣不少。
第叁句,“作意已熟,所緣至海”,那就是作意也成熟,自在也大,所緣的境又大,那是作意已經熟了,緣的境一直到海,四海之內都是白骨。第叁句,所緣跟自在都不是少。
第四句,作意也沒有成熟,所緣也是很少,那麼是兩個都少。“自在所緣,二俱少也”。
這是講這個不淨觀的一些綱要。當然具體的,細致的,其它的書可以參考,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南懷瑾的《禅觀正脈研究》。因爲現在的書,單行本只有這本,其它的都是藏經裏邊的,單行本很少。但是我們現在傳承就是《叁歸依觀》裏邊的九想觀、白骨觀,依這個修就可以了。這個修,你去打開來,都能包得進去。我們依這個修,有傳承的加持,也不要害怕,反正總的對治法,就是一切法空,管你是怎麼也好啊,顯什麼恐怖境界也好,是空的。有的書上就這麼說了,你就眼睛張開好了,什麼都沒有了。
那麼還有在《清淨道論》有這個,他真正要修九想觀,還是要去看真正的屍體,腐爛的屍體,要去看,多看之後,然後觀想才容易起來。那麼去看的時候,他有這麼一個說,有的時候,你看得恐怖心起來了,就産生顛倒的現象,就感到這個白骨就站起來了,要向你撲過來了。這個時候,你要自己安住你的心,要知道白骨絕對不會站起來的,不會向你撲的。這也是對治法,因爲你在一切定中的境界,都是自己的亂心所産生的,那時候你自己看到很明確的,好象是白骨都向你沖過拉,實際上沒有的,那就是定中的顛倒心,要知道如何對治,這些都是修定的人要掌握的東西。
然後呢,像我們那個傳承裏邊,好象是《定道資糧》那些裏有,你到屍林裏邊去修這個觀,不能吃香的麻,芝麻一類的東西不要吃。你吃了這個香味道,鬼神要聞到香味,要到你身邊來要跟你,幹擾你的,那個時候自己找些麻煩。
那麼還有,你去觀屍體,不要坐在它的腳邊觀。固然屍體是不會站起來的,但是非人,或者其他的修邪法,修起屍鬼的時候,它會站起來。那麼這時候,怎麼辦呢?它一站起來,你沖著它的面,你不是倒楣嗎?那就是不要站在它正面。一般說起屍鬼,民間有這個傳說,它是往直的,不會轉彎的,它是往沖的,那你就避免在它前面。這些都是到屍林裏邊修行都要注意的事情。在它旁邊看,《清淨道論》也有這麼說,觀屍體,一方面觀得清楚,一方面我們《戒定慧叁學》裏邊,就是避免那些站起來的事情呢,坐在它旁邊中間那部分看,那麼這樣子,觀也觀得清楚。
還有一個,有的人說,對女人貪愛,是不是觀一個女屍,這個在《清淨道論》叫你不要觀。男的觀男屍,女的觀女屍。它說異性的屍體,即使腐爛了,對某些貪心重的人,還是能引起貪心。所以說觀屍體,也要簡別,不要去觀異性的。那麼這是《清淨道論》的教誡。像這些呢,一方面,我們有我們的傳承,就是《叁歸依觀》;一方面,各式各樣的經論,講到白骨觀的都可以做個參考。好,這是不淨觀,總的相,修法就是講到這裏。下邊是辨它的諸門分別。
庚二 諸門分別
從此第二,諸門分別。論雲:此不淨觀何性一問?依幾地二問?緣何境叁問?何處生四問?何行相五問?緣何世六問?爲有漏爲無漏七問?爲離染得爲加行得八問?頌曰:
無貪性十地 緣欲色人生 不淨自世緣 有漏通二得
“從此第二,諸門分別,論雲:此不淨觀何性?”它屬于什麼性的?“依幾地”,什麼地方可以修這個不淨觀?“緣何境”,它所緣的境是什麼?“何處生”,在什麼地方可以生起來,哪個地方能夠生不淨觀呢?哪些地方能修這個法?“何行相”,不淨觀,以什麼爲行相?“緣何世”,叁世裏邊緣那一世?“爲有漏爲無漏”,到底是有漏的還是無漏的?“爲離染得爲加行得”,離染得,我們前面碰到過,當你離開了煩惱的時候,這個功德自然就顯出來了,叫離染得。這一般說呢,以前修過的,後來失掉了,當你煩惱斷完了之後,這些功德自然會顯出來的,叫離染得。加行得呢?就是你下了功夫,加功用行去修它,然後修成功了,叫加行得。最後的問題是說:不淨觀,它是離染得,還是加行得?那麼這一共是八個問題。
“頌曰”,這八個問題用四句話全部答完,世親菩薩的善巧在這裏也看出來。
“無貪性”,答第一個問題,它是屬于無貪性。“十地”,“依幾地”?十個地。“緣何境”?“緣欲色”,緣欲界的色:顯色、形色。“何處生”?人間能生這個不淨觀,天上不能修,天上沒有不淨的顔色,人間還有區別,主要除北俱盧洲,下邊都有。“不淨自世緣”,緣什麼行相?緣不淨的行相。哪一世?“自世”。現在的不淨觀修現世的色;過去的緣過去的;不能緣過去、未來的(現在不能緣過去、未來),這是就是自己那一個世。有漏無漏?“有漏”。離染得還是加行得?兩個得都有。那麼這一個頌,就包完了。下邊是打開解釋。
釋曰:無貪性者,答初問也,謂不淨觀,無貪爲體。十地者,答第二問,通依十地,謂四根本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言四近分者,謂四禅各有近分也。緣欲色者,答第叁問,唯緣欲界顯形色。人生者,答第四問,唯在人趣生,除北俱盧,以天趣中,無有青瘀等,故無此觀。不淨者,答第五問,以不淨爲行相。自世緣者,答第六問,若在過去,緣過去世,若在現在,緣現在世,若在未來,緣未來世,名自世緣。若不生法,通緣叁世。
“釋曰:無貪性者,答初問也,”不淨觀是什麼性呢?“無貪性”,善性,無貪是善的。無貪、無瞋、無癡都是善的,那麼性裏邊屬于無貪。“謂不淨觀,無貪爲體”,不淨觀,以無貪爲它的體性。
那麼幾個地方能夠修不淨觀呢?“十地”。“答第…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