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浓缩,把它浓缩起来,“渐略而观”,本来观得广了,再从四海里边退回来,一个减,减,减到自己一个人。
“齐此渐略,不净观成”,这个阶段,不净观修成功了,先是放出去,然后放出去,心是没有力了,慢慢地收回来,收到四海的全部白骨,收到自己一副白骨,这个时候,力量强了,这个时候,也是第一个初级的阶段,“初习业位”。
那么这一个阶段过了之后,要进入第二个。“为令略观,胜解力增”,这个略的观还要把它加强力量。“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渐次乃至,除头半骨,思惟半骨,齐此转略,名已熟修位”,他这个地方,就是说自己一个白骨,还要减。我们说太阳聚焦镜了,这个一想就想起来了,焦聚镜,太阳的力量,越是照的范围大,它的热力都散掉了,你把焦聚镜一收拢来,收拢来收在一个点子上,它的火柴能够燃起来。那么这也是一样的,把力量更浓缩起来,先把足除掉,就是足不要去管它了,那么除以脚,然后,再腿、膝盖等等,依次除,除,往上除……,除到最后,半个头,就是顶骨,半个骷髅骨。“思惟半骨,齐此转略”,这样子,把略的,略下来,力量不断地增强,这个叫“已熟修位”,第二个,中级阶段,还没有到顶峰。
“为令略观,胜解自在”,要使这个略的观“胜解自在”,超脱一切障碍,把头部半个骨再浓缩,眉间一点,就叫明点了。“专注一缘”,就在那一个点上,“湛然而住”,清清楚楚地坐在那里,不动不摇。“齐此极略,名超作意”,这是真正修行成就的位,“超作意位”。
在《毗婆沙》里边它提出这么说,“初习业位”,心还有散乱的,不太明了的;到中间那个阶段,散乱心是没有了,但是力量还不够明了;到了最后那个作意的位,它不但是不散乱,而且力量极强,极明了,这是真正地成就。
那么《三归依观》原则是一样的。但是方法有一点,跟《俱舍论》的方法有一点点不一样。它也是自己观了白骨,前面一样的,把自己一块一块的,观了白骨之后,然后观周围的父母怨亲,也是这么观其他的,然后就收回来,也是收回来,收到哪里,收到尾闾骨,不在眉间。这是修法的不同,传承的不同。当然各有各的利弊,各有各的殊胜的地方。我们修这个法,需要是在尾闾骨,修尾闾骨,你最起码的说法,对自己的精神,骨络能够坚强。有的人坐着,趴了,腰撑不起来了,这个就是说没有力。你如果修《三归依观》,能够住心在尾闾骨这个地方的话,坐的时候就感到好象是气打足的皮球一样,很有力地直在那里,一点也没有疲劳的感觉。有的人,坐都坐不住了,弯下来了,倒下来了,那个样子就不好看了。这就是三个修的阶段。
论云:有不净观,有所缘少,非自在少,应作四句。作意已熟,所缘自身,名为第一句。作意熟故,非自在少,所缘一身故,名所缘少。作意未熟,所缘至海,名第二句。作意未熟,是自在少,所缘至海,故非所缘少。作意已熟,所缘至海,为第三句。自在、所缘,俱非少也。作意未熟,所缘自身,为第四句。自在、所缘,二俱少也。
“论云:有不净观,有所缘少非自在少”,那么这个四料简,有一种不净观,所缘的境界是少;但是自在不少,就是它力量却能自在,这个力量很自在力很大。那么这样子呢,有四句。
第一句,所缘的是少,自在力很大,自在并不少,就是“作意已熟,所缘自身”,作意已经成熟了,自在力大了,不少了,而所缘的境小,只缘自己一个,这是第一句,“作意熟故”,因为作意的力量强了,他自在力也大了,不小,而所缘只缘一个身,不多,不是缘四海的人都是白骨,所以说,“名所缘少”。
第二句,“作意未熟,所缘至海”,就是所缘的境很宽,但是作意还没有成熟,那是第一个阶段。缘是缘得很宽了,但是作意的力量很弱,就是自在力不大,所缘的境很大。“作意未熟,是自在少,所缘至海”,四海之内全是白骨,那是所缘不少。
第三句,“作意已熟,所缘至海”,那就是作意也成熟,自在也大,所缘的境又大,那是作意已经熟了,缘的境一直到海,四海之内都是白骨。第三句,所缘跟自在都不是少。
第四句,作意也没有成熟,所缘也是很少,那么是两个都少。“自在所缘,二俱少也”。
这是讲这个不净观的一些纲要。当然具体的,细致的,其它的书可以参考,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南怀瑾的《禅观正脉研究》。因为现在的书,单行本只有这本,其它的都是藏经里边的,单行本很少。但是我们现在传承就是《三归依观》里边的九想观、白骨观,依这个修就可以了。这个修,你去打开来,都能包得进去。我们依这个修,有传承的加持,也不要害怕,反正总的对治法,就是一切法空,管你是怎么也好啊,显什么恐怖境界也好,是空的。有的书上就这么说了,你就眼睛张开好了,什么都没有了。
那么还有在《清净道论》有这个,他真正要修九想观,还是要去看真正的尸体,腐烂的尸体,要去看,多看之后,然后观想才容易起来。那么去看的时候,他有这么一个说,有的时候,你看得恐怖心起来了,就产生颠倒的现象,就感到这个白骨就站起来了,要向你扑过来了。这个时候,你要自己安住你的心,要知道白骨绝对不会站起来的,不会向你扑的。这也是对治法,因为你在一切定中的境界,都是自己的乱心所产生的,那时候你自己看到很明确的,好象是白骨都向你冲过拉,实际上没有的,那就是定中的颠倒心,要知道如何对治,这些都是修定的人要掌握的东西。
然后呢,像我们那个传承里边,好象是《定道资粮》那些里有,你到尸林里边去修这个观,不能吃香的麻,芝麻一类的东西不要吃。你吃了这个香味道,鬼神要闻到香味,要到你身边来要跟你,干扰你的,那个时候自己找些麻烦。
那么还有,你去观尸体,不要坐在它的脚边观。固然尸体是不会站起来的,但是非人,或者其他的修邪法,修起尸鬼的时候,它会站起来。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呢?它一站起来,你冲着它的面,你不是倒楣吗?那就是不要站在它正面。一般说起尸鬼,民间有这个传说,它是往直的,不会转弯的,它是往冲的,那你就避免在它前面。这些都是到尸林里边修行都要注意的事情。在它旁边看,《清净道论》也有这么说,观尸体,一方面观得清楚,一方面我们《戒定慧三学》里边,就是避免那些站起来的事情呢,坐在它旁边中间那部分看,那么这样子,观也观得清楚。
还有一个,有的人说,对女人贪爱,是不是观一个女尸,这个在《清净道论》叫你不要观。男的观男尸,女的观女尸。它说异性的尸体,即使腐烂了,对某些贪心重的人,还是能引起贪心。所以说观尸体,也要简别,不要去观异性的。那么这是《清净道论》的教诫。像这些呢,一方面,我们有我们的传承,就是《三归依观》;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经论,讲到白骨观的都可以做个参考。好,这是不净观,总的相,修法就是讲到这里。下边是辨它的诸门分别。
庚二 诸门分别
从此第二,诸门分别。论云:此不净观何性一问?依几地二问?缘何境三问?何处生四问?何行相五问?缘何世六问?为有漏为无漏七问?为离染得为加行得八问?颂曰:
无贪性十地 缘欲色人生 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
“从此第二,诸门分别,论云:此不净观何性?”它属于什么性的?“依几地”,什么地方可以修这个不净观?“缘何境”,它所缘的境是什么?“何处生”,在什么地方可以生起来,哪个地方能够生不净观呢?哪些地方能修这个法?“何行相”,不净观,以什么为行相?“缘何世”,三世里边缘那一世?“为有漏为无漏”,到底是有漏的还是无漏的?“为离染得为加行得”,离染得,我们前面碰到过,当你离开了烦恼的时候,这个功德自然就显出来了,叫离染得。这一般说呢,以前修过的,后来失掉了,当你烦恼断完了之后,这些功德自然会显出来的,叫离染得。加行得呢?就是你下了功夫,加功用行去修它,然后修成功了,叫加行得。最后的问题是说:不净观,它是离染得,还是加行得?那么这一共是八个问题。
“颂曰”,这八个问题用四句话全部答完,世亲菩萨的善巧在这里也看出来。
“无贪性”,答第一个问题,它是属于无贪性。“十地”,“依几地”?十个地。“缘何境”?“缘欲色”,缘欲界的色:显色、形色。“何处生”?人间能生这个不净观,天上不能修,天上没有不净的颜色,人间还有区别,主要除北俱卢洲,下边都有。“不净自世缘”,缘什么行相?缘不净的行相。哪一世?“自世”。现在的不净观修现世的色;过去的缘过去的;不能缘过去、未来的(现在不能缘过去、未来),这是就是自己那一个世。有漏无漏?“有漏”。离染得还是加行得?两个得都有。那么这一个颂,就包完了。下边是打开解释。
释曰:无贪性者,答初问也,谓不净观,无贪为体。十地者,答第二问,通依十地,谓四根本静虑及四近分、中间、欲界。言四近分者,谓四禅各有近分也。缘欲色者,答第三问,唯缘欲界显形色。人生者,答第四问,唯在人趣生,除北俱卢,以天趣中,无有青瘀等,故无此观。不净者,答第五问,以不净为行相。自世缘者,答第六问,若在过去,缘过去世,若在现在,缘现在世,若在未来,缘未来世,名自世缘。若不生法,通缘三世。
“释曰:无贪性者,答初问也,”不净观是什么性呢?“无贪性”,善性,无贪是善的。无贪、无瞋、无痴都是善的,那么性里边属于无贪。“谓不净观,无贪为体”,不净观,以无贪为它的体性。
那么几个地方能够修不净观呢?“十地”。“答第…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