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18

  ..續本文上一頁二問,通依十地”,哪十個地呢?“四根本靜慮”,四個近分定,還有中間定,欲界,都能緣欲界的色,去修不淨觀。這裏簡別,無色界沒有。叁界裏,四禅,根本、近分都有的,中間定也包在裏頭,欲界當然本界了,可以緣欲界的色,依這些地,都能觀欲界的色,修不淨觀。但是無色界跟欲界太遠了,不緣欲界的,所以無色界的定也不能緣欲界的色來修不淨觀,只有十個地。這十個地,能修不淨觀的。

  

  “言四近分者,謂四禅各有近分也,”這個前面都講過的,四個禅定,它都有近分定。近分定就是還沒有到最根本的禅定。我們講的比喻,上海,你到南彙什麼等等郊區、郊縣,也算是上海,但是還沒有到上海市區,根本的沒到。每一個禅定都有一個近分定,這個前面都講過的,那後頭還要講。反正,前後都照應的,講《定品》的時候,還要廣講。

  

  緣什麼境?緣欲界的色:顯色、形色,“答第叁問,唯緣欲界顯形色”。

  

  那麼哪些人能生這個不淨觀?“答第四問”,“人生”,唯在人間,人趣生。“除北俱盧”,人間能夠生起這個不淨觀,北俱盧洲卻要除掉。北俱盧洲的人,他沒有苦,他不需要修不淨觀,他也不想修不淨觀。所以說北俱盧洲,盡管享受好,卻不是修行的地方。我們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叁途八難裏邊,就有北俱盧洲那個難,修行的難,生活是很好。那麼這個我們把它引攝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就是生活太好的人對修行也是一個難。生活太好了,就不能放下來修行了,他又沒有什麼求,你說人家這個苦,那個苦,他沒有,他生活也蠻好,身體也蠻強壯,活得蠻長,好象沒有什麼苦惱,很舒服,叫他修行吧,不容易。

  

  那麼天裏邊更不行。“以天趣中,無有青瘀等,故無此觀”,天裏邊都是淨色,那麼不淨的那些東西沒有的,那天上的人也不能修不淨觀。所以說天上盡管超人,但修行來說,人趣爲勝。人趣裏邊,南洲爲勝。我們生在南洲,做了個人,你說你不修行,可不可惜?南洲士夫有十六種殊勝的地方,這個在《現觀》裏邊,一條一條都講的。重點就是說南洲人特別堅強,做壞事壞到透頂,好事也做到最圓滿,都是南洲人搞的。你能夠把他轉過來的話,他就可以做最好的事情。如果你不轉他的話,他什麼壞事都做得下來。這個南洲的有這個特性。那麼真正的修行,是南洲的人是最殊勝的,有十六種殊勝。

  

  這個觀是什麼行相?“不淨者,答第五問,以不淨爲行相”,它觀的時候,取它的不淨相,不管你周圍的境是怎麼的淨妙,你都是把它看成一個不淨,血、膿、蛆、爛等等,把它看成一個絕對不淨的樣子。這個是對治貪,所以叫假想觀,它並沒有爛,你觀它爛掉了。

  

  “自世緣,答第六問。若在過去,緣過去世,若在現在,緣現在世,若在未來,緣未來世”,這個很簡單:過去世修不淨觀,緣過去的色;現在的時候修不淨觀緣現在的色;未來的不淨觀緣未來的色;不能越世而緣,只能緣當下這一世,當然要觀現在的。

  

  “若不生法,通緣叁世”,這是說,假使這個不淨觀得到非擇滅了,沒有生出來,那麼它叁世的法都能緣,因爲本身是不生了。不生,就在未來生之中,它一切法可以遷流叁世,而這個觀卻是沒有生,緣缺不生,那麼它叁世的遷流的法都能緣的。實際上,沒有生麼,也無所謂緣不緣的。這是有部裏邊,這麼一個思想體系,它一定要帶了說明一下。

  

  

  

  

  有漏者,答第七問,既是假想觀,故唯有漏。通二得者,答第八問,通離染得及加行得。若曾修得,有離染得;曾未得者,有加行得。

  

  (129A)第七個,就辨它這個觀是有漏還是無漏?“答第七問,既是假想觀,故唯有漏”,那麼有漏就不能斷煩惱,不能證果。

  

  那麼怎麼《清淨道論》說這個阿羅漢,看了白骨後,起了白骨觀,就證了阿羅漢果,這個就是說可以通其它的觀,從這個不淨觀下手,通到四念處,一直通到四谛十六行相,馬上證阿羅漢果。因爲他善根成熟了,這個引起那一個,那個引起那一個,最後可以直接證阿羅漢。所以不要輕視不淨觀,因爲這裏講的有漏,是假想觀等等,好象不淨觀不是道。“我們要學無漏法的,有漏法,修它幹啥?”不是那回事,沒有這個有漏,無漏一定不起來。所以不淨觀是甘露門,是入修的時候重點。

  

  凡是我們人,你說你這個人沒有淫欲的,從小生來沒有男女這個念頭的,你這個話呢,人家不會相信的,除非你是菩薩示現。你投生的時候,你怎麼投的?我們前面講過,你在欲界投生,就是看到男女淫欲,你自己參與進去了:男的中陰就跟母親,自己以爲在淫欲;女的中陰身就感到與自己的父親在淫欲,感到母親在幹擾。這樣子的心入胎的,你說你沒有淫欲,你怎麼說呢?你不是打妄語嗎?也是不可能的。你既然生到欲界了,不說你是不是聖者,你連色界的那些功德都沒有,色界還是離開男女淫欲了,還是有漏的,那麼你連這個都沒有,你說,“我心是幹淨的,從來不會起這個念頭的”,……噢,最近有一個沙彌,他拿了很多的裸體照,他就跟人家說,他是不會動心的。那麼你不動心,你藏那麼多照幹啥?你害人啊?給人家動心,你要害人家?我看也不見得害人,還是害自己爲主了。你不喜歡它的,你藏著它幹啥?帶來帶去的,所以這些事情,騙不了人的。欲界的人,就是淫欲是根,《楞嚴經》也講得很仔細。這個世間上的儒家也說的,飲食男女。我記得有一本雜志,好象一個歐洲人提出對佛教徒說:這個男女事情是天性,你們出家人這個關,怎麼過得了啊?好象是背自然的一種不合情理的事情。實際上他是不懂,這個哪裏是天性呢?是畜生性,是這個欲界的性。你在無始生死以來,墮落在這個地方,習慣久了,才有這個東西。如果你生在色界,就沒有這個東西了,何況出叁界呢?這根本不是人的本性,是外加的。那麼是有漏,這個觀是有漏的觀。

  

  “通二得”,這是最後的一個問,“通離染得及加行得”,離染得,我們在講《俱舍》一開始,佛的一切功德,都離染得,離了染之後,那些功德自然會生出來。那麼這裏,當你一切煩惱斷掉了,你怎麼樣子離染得呢?“若曾修得,有離染得”,假使你過去修過不淨觀的,後來是退掉了,那麼當你離染的時候,這功德自然恢複,不淨觀的功德會生起來,這叫離染得。假使以前沒有修過,那麼由加行得,那要靠加功用行,才能得到這個不淨觀。

  

  很多人都看過天臺宗的《小止觀》,它裏邊說,假使過去不淨觀的善根有的話,你只要住心于臍下,這個時候當心靜下去之後,就看到自己的五髒六腑,好象是倉庫裏打開來,看倉庫裏藏的那些稻、那些糧食一樣,清清楚楚。那就是說,你過去修過這個不淨觀,你現在心一靜下來,這個不淨觀善根就會出現,那時候你就看自己身裏邊清清楚楚,好象倉庫打開一樣,髒腑啥東西都看得清楚。那就是過去有這個善根的,你只要稍稍加一點功夫,它就會出來。

  

  那麼你要是過去沒有這個善根的,不要退心。“你說他一觀就出來了,我觀了半天”,急眼了,什麼影子都沒有,那你也不要灰心,你過去沒有下功夫嘛,你現在下功夫也可以啊,來得及啊。你現在功夫下多了之後,可能是現在,現世就證得了。即使現在不證得,以後一用功又來了,那就占便宜了,人家是說你是利根了。那這個東西都是自己下功夫來的,並不是你占便宜來的。你說:“他修了怎麼一下就……?”我們很多居士,有些人就是修修什麼四歸依,感覺好得不得了,什麼都空掉了,乃至是遍虛空光明熾燃,本尊顯身,這個很好。“我怎麼沒有啊?”人家修得那麼好,自己好象灰心得不得了,“哎呀,我不是一個材,恐怕修不成了,幹脆不要修了,做生意去吧。”這個,他自己搞錯了。他修得好,過去有善根。你修不好,過去沒有善根。那你過去善根,既然過去沒有,你窮得很,趕快現在積聚善根,還來得及。“過去沒有善根,那沒有辦法了,我現在不積聚”,你將來也沒有善根,永遠沒有善根,你怎麼辦呢?所以善根是靠自己。

  

  佛教是沒有占便宜的,一切善根都是自己積聚來的。所以說利根也好,鈍根也好,我們不是有轉根嘛,練根嘛?練根就是鈍根可以練利根的,要看你練不練,你不練,永遠是鈍根,你一練的話,利根就來了。所以一切主宰都在自己身上。修行不要碰運氣,或者是算命:我這一輩子能不能修行成就?這個簡直笑話。你不努力怎麼會成就呢?不要說世間上那一套用到修行上來,還是要自己下功夫,即使這一輩子不成就,下一輩子一坐就來,這個還是好的嘛。所以說,我們還是要鼓勵自己,不要看了人家是怎麼怎麼得好,自己好象什麼都沒有,灰心喪意的,甚至于不想修行,這個不要。

  

  好,今天到這裏。

  

  

  

  

  

  

  

  第一百一十叁講

  

  (第328頁下第8行至第330頁下第12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把不淨觀根據書上的講完了,現在我們把補充的資料給大家再念一遍,就是《順正理論》的,對我們修不淨觀,也是有一定的幫助,所以我們就把它介紹一下。那《大毗婆沙》裏還要廣,《順正理論》稍微略一點,但是也可以參考。14

  

  它裏邊就是這樣子,也是一樣的。貪是四種: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跟供奉貪。對治四個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觀內色;一種是觀外色。我們昨天介紹的《清淨道論》的方法,那是觀外色,觀外邊的屍體,就是其他人的屍體。那麼還有一種利根的,觀自己當下皮膚,膨脹,變青,然後是化膿,皮破血流,然後是蟲吃,這樣子觀自己。這兩種都可以用。一般的說利根,開始用前面那個方式,那麼前面方式,當然了,比較容易,隨便哪裏,自己觀自己就可以觀。《叁歸依觀》也是用這個方式,但是這個…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