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81

  ..續本文上一頁了個果滿,根滿、定滿都沒有說,那麼當然不能叫滿,要叁個具足才叫滿。所以經裏邊的文,引這一句就是說,即使證了不還果,也不能叫滿學,有學的滿要具足叁個因素。

  

  那麼從這裏邊也看到,滅盡定得到的不一定是利根,信解得滅盡定的也有的,所以說得滅盡定的跟鈍根、利根,又是兩碼事。所以我們說七聖者裏邊,是滅盡定得到俱解脫,不證滅盡定的叫慧解脫。但是說,叁道各二的時候,利鈍根來分的時候,就不說滅盡定、慧解脫、俱解脫,說的時解脫、不進解脫,時解脫是鈍根,不時解脫是利根。見至是利根,信解是鈍根,隨法行是利根,隨信行是鈍根,這個兩種根器在叁道裏邊就是這麼一個體系。所以說慧解脫不能插進去,慧解脫、俱解脫裏邊都有利鈍根。

  

  好,下邊是無學,有學講完了。

  

  

  

  

  無學名滿,但由二因,一謂根滿,二謂定滿。無學位中,皆是無學,無非果滿,故無由果,名爲滿也。有諸無學,唯由根滿,謂不時解脫,未得滅盡定;有唯定滿,謂時解脫,得滅盡定;有具二滿,謂不時解脫,得滅盡定。思而可知。

  

  “無學名滿,但由二因”,無學裏邊只要兩個因素就夠了:一是根滿,二是定滿。“無學位中,皆是無學,無非果滿”,有學有叁種,有學的果有初果、二果、叁果,這個叁個果裏邊最圓滿的是叁果,這是果裏邊最高的。無學只有一個果,那沒有什麼比較,哪個無學(更)圓滿呢?這個一樣的,都是無學。只有無學裏邊,根滿不滿,定滿不滿,這兩個條件。“無學位中,皆是無學”,所以沒有什麼果滿不滿的問題。“故無由果,名爲滿也”,果滿的這個條件是不存在,那麼就是根滿、定滿的問題。

  

  “有諸無學,唯由根滿”,下邊舉例了,有的無學根是滿的,但是定不滿。“謂不時解脫,未得滅盡定”,不時解脫是利根,但是滅盡定沒有修到,這麼就是不滿的無學,這裏也證明,利根不一定得滅盡定。“有唯定滿,謂時解脫,得滅盡定”,但是鈍根也可以得滅盡定,他是根不滿,定滿。這是兩個都不能叫滿的無學。

  

  無學叫滿,要具足兩個因素,“有具二滿,謂不時解脫,得滅盡定”,這個就是無學的滿。“思而可知”,這個你一想就知道。

  

  這裏邊就是插了一個問題:所謂有學的滿、無學的滿,是怎麼樣的叫滿?那麼有叁、二個因素,有學是叁個因素,無學是兩個因素。

  

  

  

  

  乙叁 明諸道差別

  

  丙一 明四道

  

  從此大文第叁,明諸道差別。就中分六:一、明四道,二、明四通行,叁、明菩提分法,四、明證淨,五、明正智解脫,六、明厭離通局。且初明四道者,論雲:廣說諸道,差別無量,謂世出世,見道修道等,略說幾道能遍攝耶?頌曰:

  

  應知一切道  略說唯有四  謂加行無間  解脫勝進道

  

  “從此大文第叁,明諸道差別”,道的差別,我講這個《賢聖品》人是講了很多,那麼道(所修的道)也有各式各樣的差別,那麼下邊要講道了。

  

  分六類,“一、明四道,二、明四通行,叁、明菩提分法,四、明證淨,五、明正智解脫,六、明厭離通局”,一共講六科。

  

  第一科,“四道”,四道是見過面的。“論雲:廣說諸道,差別無量”,假使把道把它廣泛地說,它差別是多得不得了。“謂世、出世、見道、修道等”,那麼多說起來,就是雜亂無規了,怎麼辦呢?“略說幾道能遍攝耶”,假使我們要把它全部攝攏來,而簡單地說幾個道,是不是可能?可以。

  

  “頌曰:應知一切道,略說唯有四”,那麼假使要總括下來,所有一切的道,管你出世的、世間的,見道、修道、無學道、加行道等等,總括下來,一切道可以說只有四種。“略說唯有四”,把它略成四種,哪四種呢?“謂加行無間,解脫勝進道”,前面見過的,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一共四個道,就可以把一切道,不論世出世間,有漏無漏,見修無學,全部包進去。

  

  

  

  

  釋曰:加行道者,謂引無間道前之加行也。無間道者,謂諸斷惑道也。解脫道者,無間道後,名解脫道,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除前叁外,所余諸道,漸勝進故,即解脫道後,所起諸道也。

  

  “釋曰:加行道者,謂引無間道前之加行也”,要進無間道,前面的加行,叫加行道。這個加行道就不一定指四加行。凡是在無間道之前的,都是加行道。

  

  什麼叫無間道?“謂諸斷惑道也”,正在斷煩惱的那個道就是無間道。什麼叫解脫道?“解脫道者,無間道後,名解脫道”,煩惱斷掉,擇滅得得到,解脫道,就是無間以後的挨著一剎那,這個道叫解脫道。“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把所要斷的煩惱障已經斷掉了,解脫了,那麼最初的生的那個道就是解脫道。再往上就是勝進道,解脫道之後再住前進,勝進道。“除前叁外,所余諸道,漸勝進故”,除了前面叁個道之外,其余的道,一個一個往上進的,這個都叫。“即解脫道後,所起諸道也”,解脫道之後再往上進就是勝進道。那麼這樣子,這四個道就可以把一切道都可以包在裏邊。

  

  

  

  

  問:道義雲何?答: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解道者,謂求所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

  

  下面提一個問題,道了半天,什麼叫道?“問:道義雲何”?什麼道、什麼道,那麼道是什麼東西呢?你倒說一下看。

  

  “答:謂涅槃路”,這很簡單,到涅槃的路,修道修道就是修到涅槃去的,所以天堂是快樂的,或者是要把小我歸成大我的,這些都談不上涅槃路。什麼叫涅槃?涅槃寂靜,沒有貪瞋癡,沒有苦的那些果,所以說真正涅槃的路,成這個向涅槃的路就是道了。

  

  菩提道跟涅槃路有啥差別了?菩提、涅槃,就是兩個東西,兩個一而二,二而一的,從這邊說是菩提,那邊說是涅槃。

  

  “乘此能往涅槃城故”,乘了這個道走上涅槃城的。《法華經》不是說的嘛?化城,二乘是化城,到涅槃道是太長了,那些人根機差的他吃不消,他不想走。不想走,就弄個方便,這裏有一個很好的城,你先到那裏,到那裏就好了。這個路比較近一點,他就肯走了,走到那裏,跟他說這是化城,還得往前走。那個時候,他已經得了那個甜頭,他就往前肯走了。所以真正通達涅槃的道路,就叫道。

  

  “又解道者,謂求所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什麼叫道?我們要求所依的,求的所依,我們要求,要依靠一個東西,依靠這個求,依靠這個東西我們達到涅槃的果,也是路的差不多的意思,一個是路,一個是一個依靠的東西。那麼就從走路的路來比喻,是路。假使一個方便所依靠就是道,也可以說。

  

  

  

  

  丙二 明四通行

  

  從此第二,明四通行,論雲:道于余處余經處也,立通行名,以能通達趣涅槃故,此有幾種第一問也?依何位立第二問也?頌曰:

  

  通行有四種  樂依本靜慮 苦依所余地  遲速鈍利根

  

  “從此第二,明四通行”,四通行,《法蘊足論》裏邊講了很多。以前我們在學校裏是把《法蘊足論》拿來參考的,這個你們自己有書參考也可以,反正意思是差不多的,他的廣一點。

  

  “從此第二,明四通行,論雲:道于余處”,就是道在其它地方也叫通行。通行跟道不是差不多的?

  

  “以能通達趣涅槃故”,能夠真正的通達叫通,能夠趣向涅槃的叫行。所以通行還是道的意思一樣的。所以說其它地方,這個道又叫通行。這個通行又分了四種,前面說道四種是說它的攝一切道的,這個通行四種,就是修行的人有四種的方式。

  

  “此有幾種?”經上把道又叫做通行,通行就是通達涅槃的,趣向涅槃的,通是能證通達,叫通,趣向涅槃叫行。那麼通行就是通達涅槃的,趣向涅槃的。那麼這個通行有幾種?第一個問題。“依何爲立?”根據什麼位置來安立這個幾種的?第二個問題。

  

  那麼這兩個問題,頌詞全部解答。“通行有四種”,第一個,就是解答了。通有幾種?有四種。它依什麼安立?“樂依本靜慮,苦依所余地,遲速鈍利根“,樂通行,根據你得不得到四個根本定。苦通行,依據你,除了四個靜慮以外的那些地,就是叁無色、未到、中間這些。遲跟速,遲通行,就是鈍根,速通行就是利根。那麼總的來說,依據的就是得不得根本定,他是利根還是鈍根,來安立這個四通行的。

  

  

  

  釋曰:初句答第一問,下叁句答第二問。經說通行,總有四種: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叁、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道依四根本靜慮,名樂通行,以攝受支十八禅支也,止觀均平,任運轉故,名之爲樂,非樂受也。若依無色、未至、中間,名苦通行,以不攝支,止觀不等,艱辛轉故,名之爲苦,非苦受也。謂無色界,止多觀少;未至、中間,觀多止少,名不等也。頌言所余地者,即此無色等也。然此樂苦二通行中,鈍根名遲,行稽遲故,利根名速,通境疾故。

  

  下面我們要解釋,“初句答第一問”,幾種,那好答了,四種。下叁句答第二問,依據什麼安立的。

  

  “經說通行,總有四種”,經裏邊說的通行的總的歸納起來,一共有四種通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叁、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這個名字我們一看,基本上也能理解。遲就是慢,慢就是鈍根;速就是快,快就是利根。所以說,遲通行、速通行,是利、鈍根的關系。苦、樂,這不是說修行苦得不得了,一個修行啊,享受,舒服,老太爺修行,不是那回意思。苦樂就是根據你得不得四根本定來說,得到四根本定的是樂通行,沒有得到四禅的,那就是苦通行。

  

  通行的四個名字先記住,然後說依據什麼來安立的。“道依四根本靜慮,名樂通行”,得了四個根本定的,叫樂通行…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