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句說第叁向、第叁果。“謂一來者,進斷余惑”,一來果,再往上進,斷余下的煩惱,假使具足叁個緣的,“轉名一間”。“若叁緣具,轉名一間”,這又是一個聖者的名字,叫一間。
那麼哪叁個緣呢?“一由斷惑,斷欲修惑七八品故”,我們說一來果是斷了第六品,斷了第六品的時候,叫一來果,同時又有一個名詞叫薄貪瞋癡。上中品的六品斷掉了,那是厚的,貪瞋癡有點重的、厚的斷掉之後,還余下薄的叁品,這個七、八、九叁品,余下是薄的,所以叫一來果,也叫薄貪瞋癡,他余下是貪瞋癡不厚、不厲害。那麼到斷了第六品之後,還要往上進,再往上進,斷了欲界的修惑七品、八品的,這是一個條件。
第二個,“由成根,得能治彼七八品惑無漏根故”,那個跟前面一樣,既然有無漏道斷了七、八品的修惑,那麼當然了,有這個無漏的根,對治這個七、八品煩惱的無漏根。我們說這是什麼根了?修道的時候,什麼?已知根,我們前面學過的,未知當知、已知具知,這是無漏根。
“叁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他還要受一生,這個一生,欲界裏邊再受一生,這個不是一返生死,這是一生就完了。“頌中但說初後二緣,不說成根,義如前釋”,頌裏邊只說兩個緣:斷七、八品;還要受一生。成就無漏根,能夠對治的,七、八品煩惱的無漏根,就不要說了。因爲是從一來果往上進,當然是無漏道,如果是沒有見道之前,斷欲界的煩惱,七、八品,那沒有無漏根,這裏不是講那些。所以無漏根可以包在斷七、八品裏邊,斷惑七、八品,本身就是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所斷的煩惱,七、八品斷掉了;一個是能治的無漏根,對治它的無漏根成就了。這個是一個事情兩面,所以說一個就夠了。那麼受生,還要受一生,這個他也標出來的。
問: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還果?答:斷第九品,越欲界故。前說叁時業爲障中,欲界地業,障不還果,應知煩惱亦與業同。謂得不還,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異熟地故。故一品惑,障得不還果。
“問: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還果?”這個問題前面提過了,爲什麼第五品一品不能障第六品得一來果,斷了第五品,決定能斷第六品,這一生裏邊決定能斷的,決定要證一來果的。那麼爲什麼第九品的一品可以障住,可以這輩子證不到不還果?就是差一品的,什麼原因?
“答:斷第九品,越欲界故”,前面講過的,斷了第九品,固然也是得果,不還果,跟前面得一來果一樣,但是這個裏邊多一個條件,他要超越欲界了。那麼前面得一來果,並沒有超欲界。沒有超欲界,那麼欲界的業不障他的,如果你要證到不還果,要超出欲界,那麼在證不還果之前,一切欲界的業,都要障住他,不給他出去,因爲這個業還沒有受過,你受了才行啊。所以說,不還果,因爲越界的緣故,他一品的惑可以障住他證不到。
“障得忍不還”,這個頌很重要的,要記住的。得忍、得不還、得阿羅漢都有障的,得忍的時候,叁惡趣的業要障他,得不還果的時候,欲界的業要障他,得阿羅漢果的時候,叁界的業,就是色、無色界的業要障他,這個都有障的。那麼要沖出這個障,才能證果,所以說,要忏悔業障也就這個道理,你業障不忏悔,你果證不了。
那麼另外一種,就是幹脆把它受了,把業障受了之後就證果。那就是以前安息國的太子,就是世高尊者,他就是, 到中國來,兩次還債,第叁次證高僧,弘法,那就是幹脆還了。你要麼就是忏悔,把業報轉了,要麼就是還掉,不背債了。否則的話,這個業背在身上,要障住你很多事情的,最重要的就是證不到這叁個東西。那麼其他的一些善法,弘法利生都有障的。
所以說業障重的人,自己修行還有障,何況弘法利生呢?你們自己體會,真是要修行重要的關口,或者講經講到正重要的時候,害病了,或者是家裏來電報了,怎麼怎麼了,總是把你搞不成,或者起煩惱,走掉了,各式各樣的,甚至于人在心不在,這些情況還會有。那麼你這樣子,就是障了,你只要自己認得到是障就對了,那認不到障的話,那就完了,障來了,不知道,就是敵人沖到你面前來了,你還不知道,當它是好朋友,那你怎麼辦呢?
“前說叁時業爲障中”,前面那個頌就是叁時業爲障了,欲界的罪業要障不還果,那麼叁惡趣的業要障……。這個頌不曉得你們寫了沒有?以前,我們不管在哪一個佛學院,第一次在南普陀,是把《俱舍》頌詞引下來的,引下來之後,效果不大,拿了之後,嶄新地擺在那裏,學完了,還是嶄新一本,這個效果不大。那麼後來,就改變了,自己寫,自己買一本塑料封面的筆記本,小一點,口袋裏放得下,自己邊學邊寫,那麼寫了之後,就擺在口袋裏,有空拿出來就背,這個效果比較好一點。那你現在,不曉得是,開始的時候,也叫你們寫的,老的大概是可能寫了,新來的可能不知道,那麼你們最好是寫一下。當然你從頭寫下來,你來不及了,你把現在先開始,前面空起來,大概多少頌,把它空掉,後邊呢,現在講的先寫下來,邊學邊背了。當然是重要的背,我們還是要了,六百個頌,看看六百個頌不多,叫你背背,可能蠻吃力的。我們說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不是六百了,只有二百五,到現在背下的人還沒有,那麼這個我們是以後受了戒之後,決定要把這個事情搞起來,誦戒的時候,最好是背了。誦戒,誦戒,是背,不是念了,念戒嘛,是拿本子念了,最好是背。我們以前都背的,當然老了之後事情也多了,不能夠像以前那麼流利了,那麼你們年青人,就是這個事情要拿起來了。
“障得忍不還,叁時業爲障”,這個就是阿羅漢果、忍、不還果,叁個時候有障。什麼業呢?一個惡趣的業障得忍;欲界的業,障得不還果;色、無色界的業,障得阿羅漢果。那麼這個業要障,煩惱跟業同樣的,都是要障的。
“謂得不還,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異熟地故”,第九品的煩惱,它的等流果,就是煩惱生煩惱的等流果。煩惱本來是要生煩惱的,第九品煩惱,你不斷的話,它還要生它的同樣的一品的煩惱,等流果,但是你把它斷掉,等流果就給你斷,又沒有了。那麼第九品煩惱,它要産生異熟果的,它欲界還要投生的,那麼你先要把它斷掉,欲界的異熟也不受了。這一品惑就是有障的,這一品煩惱跟業一樣,同樣能障住你得果。你要證不還果,業固然能障,這個煩惱也要障你。所以業跟煩惱都是集谛,都是對我們修行不利的,那麼煩惱更重要了,業還是煩惱造出來的,固然過去的業,有個勢力障住你,那麼現在的煩惱,它也是一樣的有力量,障住你得不還果。所以說,這一品是能障不還果的。那麼第六品的一來果,前面講了,因爲不越界,不越界,障小一些。
言一間者,間謂間隔,爲有一生爲間隔故,不證圓寂;或有一品惑,爲間隔故,不得不還果。由此二義,名一間也。
“言一間者”,那麼斷七、八品煩惱的聖者,他的名字叫一間。間什麼?叫間隔;無間,沒有間隔。“爲有一生爲間隔故”,他要證涅槃,還要受一次的生,夾在中間,叫一間,還有一生夾在中間,跟涅槃差這麼一個空隙,“不證圓寂”,就是還有一生,這一生過了,就證圓寂了。或者說,“有一品惑,爲間隔故”,一生就是從果來說,一品惑就從因來說,都是一間,一生的時間的間隔,一品惑的間隔,“不得不還果”,那麼這個都可以說。“由此二義,名一間”,那麼假使我們出提綱,說一間,兩個意思都要說完的,一個是還有一生隔住,證不到涅槃;一個是還有一品惑,爲間隔,證不到不還果,那麼這都是一間的意思。
這個一間,也有這個天一間、人一間。天一間,天上受一生;人一間,人間受一生,不來了。不像天家家、人家家,天上受了,人間受。不來了,他是一品惑,只能一次,要麼天上受一生,天一生;要麼人間受,人一生。這個天還是欲界天,人間,當然是叁洲,北俱盧洲是沒有聖者的,不會去的。
此即第叁向者,即此斷七八品惑,名不還向,趣不還果故。斷九不還果者,斷第九品,得不還果,必不還來生欲界故。
“此即第叁向者”,上面兩句講完了,下面兩句好懂了,就是斷了七、八品惑的那個一間,就是不還向,他趣向不還果。“斷九不還果”,第九品的煩惱斷掉了,就是證到不還果。不還果,他的意思一看就出來了,欲界再不還了、不來了,就是超出欲界了。我們說,我們要修道,一般是要修定中得,像這些就是說一般見道什麼,普通都是未到地定見的;如果你證了這個初禅的,再見道,那就是超越證,證的時候,就是證的不還果。因爲你九品的煩惱已經斷掉,在世間道的時候斷掉了,這時候見道,就證的是不還果。所以說,假使從未到地定見道的,那麼未到地定就是斷欲界煩惱的定,一品一品的斷,斷到第九品,斷掉了,那個時候,就證叁果,那是次第證,一品一品往上證。
“斷第九品,得不還果,必不還來生欲界故”,什麼叫不還?決定不再來欲界受生,叫不還。那麼這個翻譯的很好:一來,來一次;不還,就不來了;預流,七返生死。
所以說這個翻譯,這些是意譯,把它意思翻過來的。音譯,就是阿那含(須陀恒、斯陀含、阿那含,這是根據音譯的);意譯,就是不還,不來了。
庚二 明果位差別
從此第二,明果位差別。就中有七:一、明七種不還,二、明九種不還,叁、明七善士趣,四、明非生上界,五、明雜修靜慮,六、明淨居唯五,七、明身證不還。
(137B)“從此第二,明果位差別”,這個不還果裏邊,他的差別很多了。先說有七個不還,又分了七科:第一,“七種不還”。第二,“九種不還”。第叁,…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