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善士趣”,也是不還裏邊一個特殊的名字。第四,“明非生上界”,就是欲界的那些經生的聖者,上界不去的。第五,“明雜修靜慮”,修靜慮,有雜修、不雜修的,雜修靜慮的人是樂慧的,那麼他能生五淨居天。第六,“明淨居唯五”,淨居天只有五個,爲什麼?雜修只有五種。第七,“明身證不還”,不還果證了滅盡定的,他的名字就叫身證。所以說,從這裏我們就看出來,滅盡定起碼是不還果才能證到,才能修。假使不還果以下的,你怎麼修滅盡定呢?修不起來的。
辛一 明七種不還
且初明七種者,論雲:今次應辨彼差別相。頌曰:
此中生有行 無行般涅槃 上流若雜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沒 余能往有頂 行無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這個七科,先第一科說,且初明七種不還。“且初明七種者,論雲:今次應辨彼差別相”,現在把不還果已經說了,欲界的第九品惑斷掉之後,得不還果。那麼不還果,有幾種差別呢?先說七種差別。
“頌曰:此中生有行,無行般涅槃,上流若雜修,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沒,余能往有頂,行無色有四,住此般涅槃”,一共七種。這個七種,“此中”,中般涅槃一個。“生”,生般涅槃一個。“有行”,有行般一個,第叁個。“無行般”,四個。“上流”,第五種。上流裏邊,又分兩種,雜修的,不雜修的。雜修的,生色究竟天的,裏邊又分叁種,超、半超、遍沒。那麼“余”,就是不雜修的,能往有頂,不到色究竟去了,他能夠生到有頂去,就是往無色界上去了。到了色究竟天的人,無色界不去了,無色界是定,無色界裏邊定,止重觀輕的,偏于止的。樂慧的人不歡喜定、不歡喜止,歡喜智慧,所以說無色界不去了;那麼入定的,他就到無色界去。這是第五種上流,上流又分好幾等。第六種,是“行無色”,這些不還果,他欲界證到不還果之後,色界不去了,他已經把色界的煩惱斷完了,直接生無色界。那麼有四種,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中般沒有)、還有上流。因爲無色界沒有中陰,所以沒有中般。這是往色界的有五種,就是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上流。生無色界的,只有四種,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沒有中般,所以有四。那就是說裏邊很複雜,生色界的分五種,生無色界裏邊又分四種。第七種,“住此般涅槃”,現般,現身就般涅槃的,這是當下這一輩子證涅槃,不生上邊去了,欲界也不生,色、無色界也不生,這是直接得涅槃的。
那麼一共是七種不還果。我們再說一下,中一個,生一個,有行一個,無行一個,上流一個,五個了,行無色一個,現般一個,“住此般涅槃”,一共七個。
釋曰:此者,此不還也。總說有七:一者中般,謂欲界沒,色中有中般涅槃故;二者生般,色界生已,般涅槃故,此具勤修、速進二道;叁、有行般,色界生已,長時加行,方般涅槃,有勤修行,無速進道;四、無行般,謂于色界生已,經久加行,懈怠無功用行,般涅槃故,此勤修速進,二道俱阙也。
“釋曰:此者,此不還也”,“此中生有行”,這個此就是不還果裏邊,總說有分七類差別。一是中般,“謂欲界沒,色中有中般涅槃故”,這是利根,他欲界證了不還果,本來要往色界生,色界的中陰身才生起來,就證涅槃了,這叫中般,在中陰的時候,就般涅槃的。
第二類是生般,他生了色界以後,才般涅槃,這麼生般。生般裏邊又分兩種,“此具勤修、速進二道”,這個生般,他既有勤修,又是速進,兩個都有,勤修道、速進道具足的。
第叁,有行般,生了色界以後,還要加行,長時加行方般涅槃的。那一個生了色界之後,他很容易就般涅槃了,生般不需要加行。這個有行般,那就是要長時加行了。所以說勤修道有,速進道沒有,不快,很精進,很努力,但是快不了,就是差一點,比前面那個要差一點。
第四個無行般,“謂于色界生已,經久加行,懈怠無功用行,般涅槃故”,這一類無行般,他到色界之後,雖然時間很長修加行,但是懈怠、無功用行,經常是沒有好好的用功,那麼這樣子,拖,拖,拖到後來般涅槃的。那麼這一類,勤修道也沒有,速進道也沒有,這是無行般。
又經部釋,論主許之。故論雲:于契經中,先說無行,後說有行,如是次第,與理相應。有速進道,不由功用,般涅槃故,名爲無行。無速進道,有功用行,般涅槃故,名爲有行。
這是有部的說法,經部跟它不一樣。“又經部釋,論主許之”,經部的解釋,論主是同意經部的意思的。那麼經部的意思跟它不一樣了,我們經部的也介紹,爲什麼要介紹呢?因爲論主是同意經部的。我們看看,比較一下,經部的說法,確實是好一點。
“故論雲:于契經中,先說無行,後說有行,如是次第,與理相應”,他說經裏邊,先說無行般,後說有行般。有部是先說有行般,後說無行般;有行般好,無行般差。但是經裏邊,卻把無行般說在前頭,把有行般說在後頭。這是這樣的次第。經部,就是依經了,依經爲量,所以經量部。那麼有部,以論爲量的,他們以《發智論》 、 《六足論》 、 《大毗婆沙》爲量的。那麼這個裏邊,就是次第當中有點差異。經部當然以經爲量,經裏說的有行般在後,無行般在前,這個跟有部不一樣。這個世親菩薩認爲,“與理相應”,這個跟道理是合得起的。
那麼什麼叫無行般呢?“有速進道,不由功用,般涅槃故,名爲無行”,這個無行般,他是基本上,都修得差不多了,很快,也不要用功,即使不用功,也很快般涅槃了,叫無行般。就是不需要加功用行,已經成熟了,沒有好久,雖然不經努力加行,但是沒有很久就般涅槃的,叫無行般。這是比有行般厲害了。
“無速進道,有功用行,般涅槃故,名爲有行”,有行般,加功用行是有,但是快不了,還得要長時間的加功用行,才能般涅槃,這個叫有行般。
所以說經部的有行、無行這麼講的。就是說,他不用功用的,很快能夠般涅槃的叫無行般,不需要加功用行了。那麼這個有行般,就是還得要加功用行,它不能很快的,要經過加功用行,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夠般涅槃的,叫有行般。有行般,當然比這個無行般要差一點了,所以說經部的次第跟有部的次第不一樣。世親菩薩認爲經部的意思好一些,“論主許之”,他許可他們的說法,所以也把經上的,經部的意思介紹一下。那麼這是把有行、無行講完了。
言上流者,是上行義,謂于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上流有二:一者有雜修,即樂慧也;二者無雜修,即樂定也。若雜修者,生色究竟;無雜修者,能往有頂。頌言余能往有頂者,余是不雜修者也。
下面是上流,上流更麻煩一些。上流有兩種,一個是從色界到色究竟天爲止;一個是從色界一直到無色界,乃至到非想非非想天爲止,都是上流。一個是色界爲止的,一個是還要往無色界的。
我們先說到色界爲止的。“上流者,是上行義”,上流就是往上行的意思,就是往上爬的意思。“謂于色界,要轉生上,方般涅槃”,在色界裏邊,還要往上生,那麼才涅槃。不是生般,生般是生到色界就沒有,無行般、有行般,生到色界就般涅槃了。他還得要往上生,還要往上再生一次,不是馬上就般涅槃的,叫上流。上流又分兩種,一個是有雜修,一個沒有雜修的。雜修的是樂慧;沒有雜修的,樂定。反正我們也可以看出人的根性了,有的人他總是法相不大想學的,一天到晚坐在那裏,這個他歡喜定,歡喜定的人,他就是智慧要差一點。有些人歡喜慧的,一天到晚拿一本書,教你修定,不修,這個樣子,你單是看了書,是聞慧、思慧,你修慧得不了的,你說你單是不修定,還不行的。
我們說修定,不要呆在定裏邊,定是工具,要用它,所以說,樂慧的人,並不是說他不修定,他修的定還厲害一些。雜修,雜修靜慮什麼?下邊跟著要講,就是有漏、無漏的定互相穿插地修。沒有智慧的人,他就是搞不來的,他修每一個定都有慣性的,修無漏定,他是無漏定下去了,要轉到有漏定,總是要很吃力,他不願意轉過去,那麼這個要智慧了。等于說剎車,我們說車子,你往前開,一直往前趟過去,這個很容易,往前開了一半,馬上回過來,往後開,這個東西就不容易了,往後開了一會兒,又往前去了。這個就是雜修靜慮,一會兒有漏,一會兒無漏,一會兒有漏。這個一定要智慧厲害才轉的過來,沒有智慧,你轉不過來。
這是樂慧的人,並不是不修定,他在定裏邊把智慧插進去,有漏定修了之後,馬上入無漏定,無漏定修了之後,又入有漏定,有漏定又回到無漏定,這樣子雜,這樣子修的話,這個能力就強了。你如果呆呆地單是有漏定,啊,有漏定,無漏定,無漏定,這個力量就不強,轉彎的力量沒有。那麼這個雜修靜慮,就是要鍛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就是慧的作用。所以樂慧並不是說沒有定,他定裏邊,再加智慧進去,那就是能夠生到五淨居天。這五不還天,凡夫生不上去的,只有不還果的人,樂慧的才進去。
沒有雜修的,就是歡喜定的,這個智慧要差一點,雜修靜慮修不來,五不還天生不去,那麼往哪裏去呢?往上邊無色界去了。
所以說,樂慧的,他到色界的第四禅以後,就往淨居天去了;樂定的,色界第四禅以後,就往無色界去了。這是兩條道路,樂定慧的差別。
那麼先說雜修的,樂慧的,他要生色究竟天,最高是生到色究竟天,那是五不還天的最高處。沒有雜修的,他從無色界一個一個上去,最高是有頂天。“頌言:余能往有頂者,余是不雜修者也”。先說雜修的,“上流若雜修,能往色究竟”,色究竟去,中間又分叁…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