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P55

  ..续本文上一页句说第三向、第三果。“谓一来者,进断余惑”,一来果,再往上进,断余下的烦恼,假使具足三个缘的,“转名一间”。“若三缘具,转名一间”,这又是一个圣者的名字,叫一间。

  

  那么哪三个缘呢?“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七八品故”,我们说一来果是断了第六品,断了第六品的时候,叫一来果,同时又有一个名词叫薄贪瞋痴。上中品的六品断掉了,那是厚的,贪瞋痴有点重的、厚的断掉之后,还余下薄的三品,这个七、八、九三品,余下是薄的,所以叫一来果,也叫薄贪瞋痴,他余下是贪瞋痴不厚、不厉害。那么到断了第六品之后,还要往上进,再往上进,断了欲界的修惑七品、八品的,这是一个条件。

  

  第二个,“由成根,得能治彼七八品惑无漏根故”,那个跟前面一样,既然有无漏道断了七、八品的修惑,那么当然了,有这个无漏的根,对治这个七、八品烦恼的无漏根。我们说这是什么根了?修道的时候,什么?已知根,我们前面学过的,未知当知、已知具知,这是无漏根。

  

  “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他还要受一生,这个一生,欲界里边再受一生,这个不是一返生死,这是一生就完了。“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颂里边只说两个缘:断七、八品;还要受一生。成就无漏根,能够对治的,七、八品烦恼的无漏根,就不要说了。因为是从一来果往上进,当然是无漏道,如果是没有见道之前,断欲界的烦恼,七、八品,那没有无漏根,这里不是讲那些。所以无漏根可以包在断七、八品里边,断惑七、八品,本身就是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断的烦恼,七、八品断掉了;一个是能治的无漏根,对治它的无漏根成就了。这个是一个事情两面,所以说一个就够了。那么受生,还要受一生,这个他也标出来的。

  

  

  

  

  问: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答:断第九品,越欲界故。前说三时业为障中,欲界地业,障不还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谓得不还,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异熟地故。故一品惑,障得不还果。

  

  “问:如何第九一品惑,障得不还果?”这个问题前面提过了,为什么第五品一品不能障第六品得一来果,断了第五品,决定能断第六品,这一生里边决定能断的,决定要证一来果的。那么为什么第九品的一品可以障住,可以这辈子证不到不还果?就是差一品的,什么原因?

  

  “答:断第九品,越欲界故”,前面讲过的,断了第九品,固然也是得果,不还果,跟前面得一来果一样,但是这个里边多一个条件,他要超越欲界了。那么前面得一来果,并没有超欲界。没有超欲界,那么欲界的业不障他的,如果你要证到不还果,要超出欲界,那么在证不还果之前,一切欲界的业,都要障住他,不给他出去,因为这个业还没有受过,你受了才行啊。所以说,不还果,因为越界的缘故,他一品的惑可以障住他证不到。

  

  “障得忍不还”,这个颂很重要的,要记住的。得忍、得不还、得阿罗汉都有障的,得忍的时候,三恶趣的业要障他,得不还果的时候,欲界的业要障他,得阿罗汉果的时候,三界的业,就是色、无色界的业要障他,这个都有障的。那么要冲出这个障,才能证果,所以说,要忏悔业障也就这个道理,你业障不忏悔,你果证不了。

  

  那么另外一种,就是干脆把它受了,把业障受了之后就证果。那就是以前安息国的太子,就是世高尊者,他就是, 到中国来,两次还债,第三次证高僧,弘法,那就是干脆还了。你要么就是忏悔,把业报转了,要么就是还掉,不背债了。否则的话,这个业背在身上,要障住你很多事情的,最重要的就是证不到这三个东西。那么其他的一些善法,弘法利生都有障的。

  

  所以说业障重的人,自己修行还有障,何况弘法利生呢?你们自己体会,真是要修行重要的关口,或者讲经讲到正重要的时候,害病了,或者是家里来电报了,怎么怎么了,总是把你搞不成,或者起烦恼,走掉了,各式各样的,甚至于人在心不在,这些情况还会有。那么你这样子,就是障了,你只要自己认得到是障就对了,那认不到障的话,那就完了,障来了,不知道,就是敌人冲到你面前来了,你还不知道,当它是好朋友,那你怎么办呢?

  

  “前说三时业为障中”,前面那个颂就是三时业为障了,欲界的罪业要障不还果,那么三恶趣的业要障……。这个颂不晓得你们写了没有?以前,我们不管在哪一个佛学院,第一次在南普陀,是把《俱舍》颂词引下来的,引下来之后,效果不大,拿了之后,崭新地摆在那里,学完了,还是崭新一本,这个效果不大。那么后来,就改变了,自己写,自己买一本塑料封面的笔记本,小一点,口袋里放得下,自己边学边写,那么写了之后,就摆在口袋里,有空拿出来就背,这个效果比较好一点。那你现在,不晓得是,开始的时候,也叫你们写的,老的大概是可能写了,新来的可能不知道,那么你们最好是写一下。当然你从头写下来,你来不及了,你把现在先开始,前面空起来,大概多少颂,把它空掉,后边呢,现在讲的先写下来,边学边背了。当然是重要的背,我们还是要了,六百个颂,看看六百个颂不多,叫你背背,可能蛮吃力的。我们说比丘戒,二百五十条,不是六百了,只有二百五,到现在背下的人还没有,那么这个我们是以后受了戒之后,决定要把这个事情搞起来,诵戒的时候,最好是背了。诵戒,诵戒,是背,不是念了,念戒嘛,是拿本子念了,最好是背。我们以前都背的,当然老了之后事情也多了,不能够像以前那么流利了,那么你们年青人,就是这个事情要拿起来了。

  

  “障得忍不还,三时业为障”,这个就是阿罗汉果、忍、不还果,三个时候有障。什么业呢?一个恶趣的业障得忍;欲界的业,障得不还果;色、无色界的业,障得阿罗汉果。那么这个业要障,烦恼跟业同样的,都是要障的。

  

  “谓得不还,越彼第九品惑等流果及异熟地故”,第九品的烦恼,它的等流果,就是烦恼生烦恼的等流果。烦恼本来是要生烦恼的,第九品烦恼,你不断的话,它还要生它的同样的一品的烦恼,等流果,但是你把它断掉,等流果就给你断,又没有了。那么第九品烦恼,它要产生异熟果的,它欲界还要投生的,那么你先要把它断掉,欲界的异熟也不受了。这一品惑就是有障的,这一品烦恼跟业一样,同样能障住你得果。你要证不还果,业固然能障,这个烦恼也要障你。所以业跟烦恼都是集谛,都是对我们修行不利的,那么烦恼更重要了,业还是烦恼造出来的,固然过去的业,有个势力障住你,那么现在的烦恼,它也是一样的有力量,障住你得不还果。所以说,这一品是能障不还果的。那么第六品的一来果,前面讲了,因为不越界,不越界,障小一些。

  

  

  

  

  言一间者,间谓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有一品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由此二义,名一间也。

  

  “言一间者”,那么断七、八品烦恼的圣者,他的名字叫一间。间什么?叫间隔;无间,没有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故”,他要证涅槃,还要受一次的生,夹在中间,叫一间,还有一生夹在中间,跟涅槃差这么一个空隙,“不证圆寂”,就是还有一生,这一生过了,就证圆寂了。或者说,“有一品惑,为间隔故”,一生就是从果来说,一品惑就从因来说,都是一间,一生的时间的间隔,一品惑的间隔,“不得不还果”,那么这个都可以说。“由此二义,名一间”,那么假使我们出提纲,说一间,两个意思都要说完的,一个是还有一生隔住,证不到涅槃;一个是还有一品惑,为间隔,证不到不还果,那么这都是一间的意思。

  

  这个一间,也有这个天一间、人一间。天一间,天上受一生;人一间,人间受一生,不来了。不像天家家、人家家,天上受了,人间受。不来了,他是一品惑,只能一次,要么天上受一生,天一生;要么人间受,人一生。这个天还是欲界天,人间,当然是三洲,北俱卢洲是没有圣者的,不会去的。

  

  

  

  

  此即第三向者,即此断七八品惑,名不还向,趣不还果故。断九不还果者,断第九品,得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

  

  “此即第三向者”,上面两句讲完了,下面两句好懂了,就是断了七、八品惑的那个一间,就是不还向,他趣向不还果。“断九不还果”,第九品的烦恼断掉了,就是证到不还果。不还果,他的意思一看就出来了,欲界再不还了、不来了,就是超出欲界了。我们说,我们要修道,一般是要修定中得,像这些就是说一般见道什么,普通都是未到地定见的;如果你证了这个初禅的,再见道,那就是超越证,证的时候,就是证的不还果。因为你九品的烦恼已经断掉,在世间道的时候断掉了,这时候见道,就证的是不还果。所以说,假使从未到地定见道的,那么未到地定就是断欲界烦恼的定,一品一品的断,断到第九品,断掉了,那个时候,就证三果,那是次第证,一品一品往上证。

  

  “断第九品,得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什么叫不还?决定不再来欲界受生,叫不还。那么这个翻译的很好:一来,来一次;不还,就不来了;预流,七返生死。

  

  所以说这个翻译,这些是意译,把它意思翻过来的。音译,就是阿那含(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这是根据音译的);意译,就是不还,不来了。

  

  

  

  

  庚二 明果位差别

  

  从此第二,明果位差别。就中有七:一、明七种不还,二、明九种不还,三、明七善士趣,四、明非生上界,五、明杂修静虑,六、明净居唯五,七、明身证不还。

  

  (137B)“从此第二,明果位差别”,这个不还果里边,他的差别很多了。先说有七个不还,又分了七科:第一,“七种不还”。第二,“九种不还”。第三,…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