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P52

  ..續本文上一頁上,他決定不會那些侵犯,惡趣業不會造的。

  

  “四、加行意樂俱清淨故”, 加行是身語,意樂是意,那麼身語跟意,叁業都清淨的,不會做那些不符合義利的事情,就是任運不犯五戒的。

  

  “五、諸有決定墮惡趣業,尚不起忍,況得預流?”決定要墮趣業,在忍的時候,都已經得了非擇滅,何況在預流果呢?預流果已經是無漏道了,忍還是有漏道的加行道,預流果是果道,無漏的果道,在忍的時候尚且不起惡趣業,決定是惡趣業不造了,你在預流果怎麼會有呢?當然不會有了。

  

  

  

  

  故有頌曰:愚作罪小亦墮惡無慚愧故;智爲罪大亦脫苦慚愧增故;如團鐵小亦沈水,爲缽鐵大亦能浮引此頌意,明愚人名退墮,預流名無退墮也。

  

  “故有頌曰: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爲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沈水,爲缽鐵大亦能浮”,這個就是說,愚與智的差別。這個愚智什麼?不是我們世間的聰明、愚笨,就是說得了無漏道跟沒有無漏道的關系。得了無漏道的智者,跟沒有得無漏道的愚夫、凡夫,那個兩個,同樣造罪了,果報是絕然不同。那麼這裏我們還沒有講到菩提心,講到菩提心裏邊,有更大的變化,現在是得了無漏道與沒有無漏道的關系。愚是那些凡夫,那些沒有無漏道,沒有善根的人,愚癡者,做的罪雖小,因爲沒有慚愧的心,愚包括得很寬,無慚無愧就是愚癡,有慚愧就是智者,那麼他沒有慚愧心,沒有悔改心,雖然做的罪再小,決定要墮惡道。有智慧的人,他有慚愧心增上的緣故,雖然做了大的罪,你慚愧心起了,把它製止住了,有追悔的心,惡作製止住了(前面就是說不能增長業、增長業的關系),那麼他即使造罪是大,也不一定墮惡道,也可以脫離惡道。

  

  那麼這兩句話,你說的人家不懂了,你怎麼罪小的要墮惡道,罪大的反而不墮惡道?你這個話不可靠。不可靠,打個比喻給你看,世間上也有實際的例子,你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如團鐵小亦沈水”,一個鐵彈子再小,你擺在水裏,你說這個一點點大了,很輕,擺在水裏,看它浮不浮啊?決定沈下去的。“爲缽鐵大亦能浮”,這個缽還小了,假使你鐵很多,一大坨幾斤,你說擺在水裏,那非沈不可,不一定。打一個缽,擺在水裏不沈。我們現在的遠洋輪,萬噸輪了,幾萬噸,幾十萬噸都有了,那重得不得了,擺在水裏不沈,不但不沈,還能遠渡海洋,到彼岸。這個什麼原因?智慧、不智慧的關系,有智慧的人就能夠這樣子,沒有智慧的,那就是……。

  

  所以我們要學法啊,要開有智慧,沒有智慧,你自己糟糕,一點小罪,惡道去的,你想逃,逃不了的;有了智慧之後,不是投機取巧,有了智慧,他知道忏悔法,也知道發菩提心等等,他可以雖然造了大的罪,也可以浮過去,帶業往生,這個東西就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你不學戒,不懂事的話,到處碰壁,到處上當,怪哪個?怪你自己了,無知嘛,愚癡嘛!我們說貪、瞋、癡是根本的罪,你是貪瞋癡的癡。你說我又沒貪,男女心我沒有,我也不瞋,我蠻好,脾氣蠻好,不發脾氣,就是一個癡,好象沒有什麼過失。癡嘛,也有過失,你不懂,你愚癡,你要沈下去的。

  

  貪、瞋、癡裏邊,有的人,對癡很原諒。沒什麼好原諒的,癡的人就是要墮的。那麼這裏就是要求智慧,求智慧怎麼求?眼睛閉了,看一個心,智慧來了。恐怕沒那麼容易。學嘛,多聞,聞思修開慧的,聞慧、思慧、修慧,而得到無漏慧,這是必然的道理。沒有聞慧沒有思慧,沒有思慧就沒有修慧,沒有修慧就沒有無漏慧,這是肯定的。那麼要修慧,要定中有來的,沒有戒不生定,沒有定就不生慧,這也是一套。

  

  聞、思、修,戒、定、慧,是我們根本修行的再也不能脫離的基本的模式。有些人偏偏的不要聞、思、修,就要閉起眼睛,耳朵塞起來,什麼都不要,你智慧哪裏來?“不要持戒,持戒是過時了,現在我們是太空時代,持什麼戒?”唉,不行的,沒有戒,你沒有定。你說沒有戒不是有人得定嘛?什麼定?鬼神邪定來了,你糟糕了,著魔去了,這個不好的。我們說正定,必定由戒生定,由戒生定,才能生智慧,無漏的般若智慧才來了。你如果走了邪道,來了個邪定的話,不但你證不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到惡道去呢,這個何必呢?

  

  好!這個二十叁卷,就到此圓滿。

  

  下面二十四卷,《分別賢聖品》,這個預流果的事情講完了,要往前進了,一位一位往前進,是一來向;一來向往前,一來果。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四

  

  分別賢聖品第六之叁

  

  

  

  

  己二 明一來向果

  

  從此第二,明一來向果。論雲:已辨住果未斷修惑,名爲預流,生極七返。今次應辨斷位衆聖,且應建立一來向果。頌曰:

  

  斷欲叁四品  叁二生家家  斷至五二向  斷六一來果

  

  “從此第二,明一來向果”,一來向,一來果。“論雲:已辨住果未斷修惑,名爲預流,生極七返”,前面我們講了很多,就是說住了果位上,修斷煩惱一品也沒有斷的,叫預流。他還有投生,最多是七次,七返生死,這個都講過了。

  

  那麼再往上。“今次應辨斷位衆聖”,斷了煩惱的,就是斷了修惑的那些聖者有很多,斷一品、二品、叁品,乃至無所有,非想非非想天都斷完的,九九八十一品煩惱,斷多少叫什麼名字,又斷多少叫什麼名字,一位一位的聖者,都要給他列出來。“且應建立一來向果”,那從最初的建立起,從斷了修所斷的煩惱,最初的是一來向。一來向再往一來果,慢慢往上,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往上,一個一個安立。

  

  這個安立很仔細,像這樣子的資料,我們看一般書是不多見的,所以希望大家把這個好好學。學了之後,你自己眼睛馬上擦亮了。我們有這個感覺,很多人有這個感覺,學了《俱舍》之後,自己感到上了一層樓,跟以前的比一比,比以前高明了。不曉得你們《俱舍》大部分,一大半學了,有沒有這個感覺?如果有這個感覺,學對了,學上了;如果沒有這感覺,沒有學好,你學得不夠格,你沒有提高你自己。如果你真正學懂了,決定會有這個感覺,自己會生出來。以前以爲是這樣子,現在知道是這樣子的,以前糊裏糊塗的,道知不知的,現在明確了,確實那回事情,這個自己有這個感覺。

  

  下邊是一來向果,“頌曰:斷欲叁四品,叁二生家家”,這是安一個名字了,一來果還沒來,先是一來向,欲界的煩惱斷了叁品、四品的,那麼叫家家。家家這個名字,天家家、人家家,還要分,我們等一下慢慢講。叁生、二生,斷了叁品的,叁生,叁家家;斷了四品的,少受一生,二家家,二生的家家。那麼斷一品、二品的,怎麼沒有了?一品、二品,因爲開始斷煩惱,這個勁很猛,斷了一品、二品,到了停下來的,沒有的,一、二、叁品,決定是一起斷的,因爲開始的時候,這個力量極大,等于汽車一樣的,已經開出去的時候,你想跑一步就停下來,不會的,起碼叁步,一、二、叁品斷完。這樣子,就是說從斷叁品開始,一、二品決定不會停下來的,最起碼斷叁品。斷了叁品的,叁生家家;斷了四品的,二生家家。爲什麼?叁品,二生,馬上就要講,那就是預流爲什麼七生,也就講了。

  

  再進一步,“斷至五二向”,斷到第五品,就是一來向。“斷六一來果”,六品斷掉了,一來果,人間,還得來一次,欲界,一來,就是還來一次,這一次來了之後,再也不來了。不還果,不來了,這一次在人間證到不還果之後,下輩子,欲界還來不來?永遠不來了,不還,不會來了,一去永不還,就是這個意思。

  

  

  釋曰:初兩句明家家,下兩句明向、果。即預流聖者,進斷修惑,若叁緣具,轉名家家:一、由斷惑,斷欲修惑,叁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叁、由受生,更受欲有叁二生故。頌中但說,初後二緣,不說成根者,預流果後,進斷修惑,諸無漏根,理必合有,義准已成,故頌不說。

  

  “釋曰:初兩句明家家,下兩句明向、果”,其實家家也是一來向,不過一來向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家家。下兩句,明一來向的果,明一來向跟一來果。“即預流聖者”,就是那個前面說預流這個聖者,他從第十六刹那之後,進入勝進道,斷欲界修所斷的煩惱,“若叁緣具,轉名家家”,假使他具足叁個因緣,他就叫家家。就是以前的預流果,他把欲界的煩惱斷下去,斷到一定的時候,叁個因緣具足,這個時候不叫預流果,叫家家了。那麼哪叁個因緣呢?

  

  “一、由斷惑”,第一個是斷煩惱。斷多少?“斷欲修惑,叁、四品故”,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斷了叁品、四品,這是第一個條件。

  

  “二、由成根,得能治彼無漏根故”,能夠對治欲界的修所斷的叁、四品煩惱的無漏道,這個無漏根得到了,這是第二個條件。實際上第一個條件跟第二個條件是能夠通的,兩個是一個事情,一個是從斷惑說,一個是說得無漏道,但是這個簡別,用世間道斷的,沒有無漏根的,所以說,要無漏道對治的,無漏根。

  

  第叁,“由受生”,從受生來看,“更受欲有叁二生故”,欲界裏邊,還得要受叁生,或者二生。斷了叁品的,再受叁生,斷了四品的,還受兩生。

  

  那麼這叁個條件具足,就叫家家。

  

  “頌中但說,初後二緣,不說成根者,預流果後,進斷修惑,諸無漏根,理必合有,義准已成,故頌不說”,頌裏邊,他的叁個因緣,只說兩個,“斷欲叁四品”,他說了這個,又說二、叁生,受生還要二、叁生;中間,無漏根沒有說。那麼爲什麼不說呢?不說也說了,你證了預流果之後,再來欲界的煩惱,既然斷了叁、四品,那決定是無漏道,這個無漏根已經得到,沒有無漏根得到,你怎麼斷惑呢?所以說,假使世間…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