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他决定不会那些侵犯,恶趣业不会造的。
“四、加行意乐俱清净故”, 加行是身语,意乐是意,那么身语跟意,三业都清净的,不会做那些不符合义利的事情,就是任运不犯五戒的。
“五、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决定要堕趣业,在忍的时候,都已经得了非择灭,何况在预流果呢?预流果已经是无漏道了,忍还是有漏道的加行道,预流果是果道,无漏的果道,在忍的时候尚且不起恶趣业,决定是恶趣业不造了,你在预流果怎么会有呢?当然不会有了。
故有颂曰:愚作罪小亦堕恶无惭愧故;智为罪大亦脱苦惭愧增故;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引此颂意,明愚人名退堕,预流名无退堕也。
“故有颂曰: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这个就是说,愚与智的差别。这个愚智什么?不是我们世间的聪明、愚笨,就是说得了无漏道跟没有无漏道的关系。得了无漏道的智者,跟没有得无漏道的愚夫、凡夫,那个两个,同样造罪了,果报是绝然不同。那么这里我们还没有讲到菩提心,讲到菩提心里边,有更大的变化,现在是得了无漏道与没有无漏道的关系。愚是那些凡夫,那些没有无漏道,没有善根的人,愚痴者,做的罪虽小,因为没有惭愧的心,愚包括得很宽,无惭无愧就是愚痴,有惭愧就是智者,那么他没有惭愧心,没有悔改心,虽然做的罪再小,决定要堕恶道。有智慧的人,他有惭愧心增上的缘故,虽然做了大的罪,你惭愧心起了,把它制止住了,有追悔的心,恶作制止住了(前面就是说不能增长业、增长业的关系),那么他即使造罪是大,也不一定堕恶道,也可以脱离恶道。
那么这两句话,你说的人家不懂了,你怎么罪小的要堕恶道,罪大的反而不堕恶道?你这个话不可靠。不可靠,打个比喻给你看,世间上也有实际的例子,你去看一看就知道了。“如团铁小亦沉水”,一个铁弹子再小,你摆在水里,你说这个一点点大了,很轻,摆在水里,看它浮不浮啊?决定沉下去的。“为钵铁大亦能浮”,这个钵还小了,假使你铁很多,一大坨几斤,你说摆在水里,那非沉不可,不一定。打一个钵,摆在水里不沉。我们现在的远洋轮,万吨轮了,几万吨,几十万吨都有了,那重得不得了,摆在水里不沉,不但不沉,还能远渡海洋,到彼岸。这个什么原因?智慧、不智慧的关系,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这样子,没有智慧的,那就是……。
所以我们要学法啊,要开有智慧,没有智慧,你自己糟糕,一点小罪,恶道去的,你想逃,逃不了的;有了智慧之后,不是投机取巧,有了智慧,他知道忏悔法,也知道发菩提心等等,他可以虽然造了大的罪,也可以浮过去,带业往生,这个东西就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你不学戒,不懂事的话,到处碰壁,到处上当,怪哪个?怪你自己了,无知嘛,愚痴嘛!我们说贪、瞋、痴是根本的罪,你是贪瞋痴的痴。你说我又没贪,男女心我没有,我也不瞋,我蛮好,脾气蛮好,不发脾气,就是一个痴,好象没有什么过失。痴嘛,也有过失,你不懂,你愚痴,你要沉下去的。
贪、瞋、痴里边,有的人,对痴很原谅。没什么好原谅的,痴的人就是要堕的。那么这里就是要求智慧,求智慧怎么求?眼睛闭了,看一个心,智慧来了。恐怕没那么容易。学嘛,多闻,闻思修开慧的,闻慧、思慧、修慧,而得到无漏慧,这是必然的道理。没有闻慧没有思慧,没有思慧就没有修慧,没有修慧就没有无漏慧,这是肯定的。那么要修慧,要定中有来的,没有戒不生定,没有定就不生慧,这也是一套。
闻、思、修,戒、定、慧,是我们根本修行的再也不能脱离的基本的模式。有些人偏偏的不要闻、思、修,就要闭起眼睛,耳朵塞起来,什么都不要,你智慧哪里来?“不要持戒,持戒是过时了,现在我们是太空时代,持什么戒?”唉,不行的,没有戒,你没有定。你说没有戒不是有人得定嘛?什么定?鬼神邪定来了,你糟糕了,着魔去了,这个不好的。我们说正定,必定由戒生定,由戒生定,才能生智慧,无漏的般若智慧才来了。你如果走了邪道,来了个邪定的话,不但你证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到恶道去呢,这个何必呢?
好!这个二十三卷,就到此圆满。
下面二十四卷,《分别贤圣品》,这个预流果的事情讲完了,要往前进了,一位一位往前进,是一来向;一来向往前,一来果。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己二 明一来向果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辨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从此第二,明一来向果”,一来向,一来果。“论云:已辨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就是说住了果位上,修断烦恼一品也没有断的,叫预流。他还有投生,最多是七次,七返生死,这个都讲过了。
那么再往上。“今次应辨断位众圣”,断了烦恼的,就是断了修惑的那些圣者有很多,断一品、二品、三品,乃至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天都断完的,九九八十一品烦恼,断多少叫什么名字,又断多少叫什么名字,一位一位的圣者,都要给他列出来。“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那从最初的建立起,从断了修所断的烦恼,最初的是一来向。一来向再往一来果,慢慢往上,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往上,一个一个安立。
这个安立很仔细,像这样子的资料,我们看一般书是不多见的,所以希望大家把这个好好学。学了之后,你自己眼睛马上擦亮了。我们有这个感觉,很多人有这个感觉,学了《俱舍》之后,自己感到上了一层楼,跟以前的比一比,比以前高明了。不晓得你们《俱舍》大部分,一大半学了,有没有这个感觉?如果有这个感觉,学对了,学上了;如果没有这感觉,没有学好,你学得不够格,你没有提高你自己。如果你真正学懂了,决定会有这个感觉,自己会生出来。以前以为是这样子,现在知道是这样子的,以前糊里糊涂的,道知不知的,现在明确了,确实那回事情,这个自己有这个感觉。
下边是一来向果,“颂曰: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这是安一个名字了,一来果还没来,先是一来向,欲界的烦恼断了三品、四品的,那么叫家家。家家这个名字,天家家、人家家,还要分,我们等一下慢慢讲。三生、二生,断了三品的,三生,三家家;断了四品的,少受一生,二家家,二生的家家。那么断一品、二品的,怎么没有了?一品、二品,因为开始断烦恼,这个劲很猛,断了一品、二品,到了停下来的,没有的,一、二、三品,决定是一起断的,因为开始的时候,这个力量极大,等于汽车一样的,已经开出去的时候,你想跑一步就停下来,不会的,起码三步,一、二、三品断完。这样子,就是说从断三品开始,一、二品决定不会停下来的,最起码断三品。断了三品的,三生家家;断了四品的,二生家家。为什么?三品,二生,马上就要讲,那就是预流为什么七生,也就讲了。
再进一步,“断至五二向”,断到第五品,就是一来向。“断六一来果”,六品断掉了,一来果,人间,还得来一次,欲界,一来,就是还来一次,这一次来了之后,再也不来了。不还果,不来了,这一次在人间证到不还果之后,下辈子,欲界还来不来?永远不来了,不还,不会来了,一去永不还,就是这个意思。
释曰: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向、果。即预流圣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者,预流果后,进断修惑,诸无漏根,理必合有,义准已成,故颂不说。
“释曰:初两句明家家,下两句明向、果”,其实家家也是一来向,不过一来向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家家。下两句,明一来向的果,明一来向跟一来果。“即预流圣者”,就是那个前面说预流这个圣者,他从第十六刹那之后,进入胜进道,断欲界修所断的烦恼,“若三缘具,转名家家”,假使他具足三个因缘,他就叫家家。就是以前的预流果,他把欲界的烦恼断下去,断到一定的时候,三个因缘具足,这个时候不叫预流果,叫家家了。那么哪三个因缘呢?
“一、由断惑”,第一个是断烦恼。断多少?“断欲修惑,三、四品故”,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断了三品、四品,这是第一个条件。
“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能够对治欲界的修所断的三、四品烦恼的无漏道,这个无漏根得到了,这是第二个条件。实际上第一个条件跟第二个条件是能够通的,两个是一个事情,一个是从断惑说,一个是说得无漏道,但是这个简别,用世间道断的,没有无漏根的,所以说,要无漏道对治的,无漏根。
第三,“由受生”,从受生来看,“更受欲有三二生故”,欲界里边,还得要受三生,或者二生。断了三品的,再受三生,断了四品的,还受两生。
那么这三个条件具足,就叫家家。
“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者,预流果后,进断修惑,诸无漏根,理必合有,义准已成,故颂不说”,颂里边,他的三个因缘,只说两个,“断欲三四品”,他说了这个,又说二、三生,受生还要二、三生;中间,无漏根没有说。那么为什么不说呢?不说也说了,你证了预流果之后,再来欲界的烦恼,既然断了三、四品,那决定是无漏道,这个无漏根已经得到,没有无漏根得到,你怎么断惑呢?所以说,假使世间…
《俱舍论颂疏讲记 贤圣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