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白骨裏邊又沒有苗條的身材;白骨裏邊也沒有這個細柔的細嫩的觸的那個感覺;也沒有供奉你做事情,一個白骨如果來給你跳舞給你看,我看你逃也來不及,那個白骨精了,你還要欣賞她的跳舞,恐怕不會,那麼這個就是供奉貪也不會有。所以說“修不淨觀”,是白骨觀,“骨鎖中”,爲什麼叫骨鎖?骨頭一節一節連起來,好象鎖鏈一樣,扣在,挂在上邊,叫骨鎖。那麼你修白骨觀的時候,這個四個貪的境都沒有,那就是四個貪就除掉了,沒有這個境,就不會有貪了。
那麼現在就講,如何修白骨觀。這個,我們以前在五臺山的時候,在藏經裏邊有《小道地經》什麼講得很詳細。那麼在這個,最現代的就是南懷瑾的一本,《禅觀正脈研究》,這個裏邊也講得比較仔細。反正南懷瑾,他著的書,一般都講得不徹,就是講話不講滿的,不講完的,一般要你自己猜,自己思惟的。那麼這一本書,比較講得圓滿的。所以說我看了評價,他的著作裏邊,這本上的評價,我認爲是最高的。他修不淨觀,講得蠻仔細,這也是根據前面的,以前的那個《小道地經》,等等裏邊拆來的,那個裏邊講不淨觀很多。他就是講到不淨觀修的時候,有的時候,白骨全部站起來了,向你沖過來了,你該怎麼辦?反正這些方法都有了,那個時候你要作意,彈指,才能息下去等等,這些就是真正修觀的時候,都要知道的。如果修觀修得很好,白骨是顯出來了,萬一它站起來了,向你沖過來,你怎麼辦?你嚇死了,你神經病了,就瘋了,著魔了,這糟糕了。所以這些修定的人,都預先要知道對治的方法,然後你修定才行。
有的人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才出了家,或者甚至于還沒出家,來不及要上山去修行,閉關去了,你閉關碰到這些境界,你怎麼辦呢?你過不過得了啊?這些都是要有師父指點了,或者你經書上看到了,才知道。這個也是千變萬化的,定中的境界,不是幾本書寫得完的。《小止觀》就說,那些對治禅病,你說要把它寫本書上,(128A27:50此處缺漏)修行在紙上,把法身慧命自己糟蹋了,這是絕對愚癡的行動,一定要避免。但是這一類人很多,總是自己以爲了不得,自己以爲自己能闖天下,闖天下的人,固然有,是過來人,是有善根,大善根的人,並不是你,你自己要自量了,總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了,你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你自己該要知道一下。六祖大師,《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成了六祖了,你呢?你《金剛經》念了幾遍,你有什麼感覺呢?所以說,你不要自以爲了不得了,我師父也不要,什麼不要,我就到山上去住山,閉關去了,不行的了,還是要多學一點好。
今應且辨修骨鎖觀,此唯勝解作意相應。言勝解者,假想觀也。謂于色中,作不淨殊勝解也。此不淨觀,少分緣故,不斷煩惱,夫斷惑者,要須遍緣故也,但能伏貪,令不現行。
“今應且辨修骨鎖觀,此唯勝解作意相應”,我們修定的時候,有作意。
(128B)作意有叁種13,一、自相作意,就是說觀這個東西本身,自相。假使我們觀那個月輪觀,月亮就是月亮,自相。
二、共相作意,觀它的共相,共相是通一切法的。假使你說是無常,一切有爲法都有無常,一切有漏法都有苦。那麼最後,最大的共相,空,不管有爲無爲,都是無自性,都是一切法空,這是共相。
叁、“勝解作意”,就是假想,觀假想的觀,不是真實的觀。所以白骨觀是勝解作意,所謂勝解作意,是“假想觀也”,不是真的。先把一個人想成一個骨頭,當然,你身體裏邊是骨頭,但是現在就是要憑自己想象,觀出你這個骨頭來,這是假想觀。
“謂于色中,作不淨殊勝解也”,在色中,一般凡夫都貪著的顯色、妙色等等的色裏邊,你要用你的觀想,想成它是不淨的,這是假想觀。
“此不淨觀,少分緣故,不斷煩惱”,這麼就是辨不淨觀的本身的一個行狀。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這是共相觀,那麼這是能斷煩惱。如果不淨觀,只能觀少數的人,你不能遍虛空,盡十方界的人,全部觀完,這個你不可能的。觀到四大海之內,已經不得了了。我們想一想看,四大海的人,都是一個白骨,你能不能觀得起來,沒有定力,觀不起來。但是這樣的數字還是有限的,僅不過是南贍部洲的四海內的人,還有很多四海以外,天上的,地下的,還有地獄裏的,魔鬼裏邊的,畜生裏邊的,你怎麼觀得完呢?所以只是“少分緣故”,只緣一部分,斷煩惱要緣全部分的,所以是不斷煩惱,但是能壓煩惱,這個裏邊,我們等一下再辨。
“夫斷惑者,要須遍緣故也”,一切法都緣遍的,才能斷惑。但是“能伏貪,令不現行”,它是因爲少分緣了,不能斷,單是能伏,令不現行。這個在《大毗沙》裏邊,也有這麼說,修不淨觀雖然開頭的時候是不斷煩惱,但能伏貪心,從不淨觀,也能通入四念住,最後甚至證果。
這個裏邊我們舉《清淨道論》裏邊,說不淨觀,能得初禅,乃至能成阿羅漢。這個裏邊舉一個公案,有一個長老,他是很修行的。他有一天,托缽經行,在路上正碰到一個女人,她跟她的丈夫吵架,她生氣跑出來,一個人回娘家去了。回娘家之前,要把自己打扮得成天人一樣的妖艶,因爲她是對丈夫不滿意了,她要回家嘛,要裝得漂亮的樣子回去了,就把自己盡量打扮,本來她也長得很端正,一打扮就長得跟天一樣的美麗。但是她路上走呢,就碰上那個乞食比丘,因爲她心裏有煩惱,就看到這個比丘起歡喜心,給他張口笑笑,本來一般人看見女人牙齒一笑,潔白的牙齒生貪心了。他卻是牙齒一看,骨頭,你牙齒是骨頭,你全身都是骨頭,當下一觀察,她全部是一個白骨,那個可怕的樣子一現,馬上證阿羅漢了。這個是說,不淨觀也能證阿羅漢,這是《清淨道論》明確寫了的,這是南傳佛教就有這個傳承,可以說,也能證果。
所以這裏是說“能伏貪”,伏貪就是還能上進,你只要有其它功夫用上去,接上去也能證果。他這裏,但就這個不淨觀來說,它是不斷煩惱,“少分緣”,只能伏貪,使貪不現行。我們說個話,貪不現行已經夠好了,你碰到一些事情,貪心不冒出來了,種子沒有斷,但是行動上、思想上都沒有貪了,這個已經在世間上希有的人。世間上就是這樣的聖者了,孔夫子這些人,什麼“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怎麼做不會超越規矩了,那個成聖者了,就是一切應人接物,都不會起煩惱心來了,這個是世間上,很純熟的境界了,但是只是伏煩惱,根子還沒斷。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叁位:一、初習業位,二、已熟修位,叁、超作意位。修不淨觀,應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或額或余,隨所樂處,安止其心。心得住已,依勝解力,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全身骨鎖。見一具已,後觀第二,漸次一房一寺,乃至遍地,以海爲邊,骨鎖充滿。爲令勝解得增長故,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白骨,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初習業位。爲令略觀勝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齊此轉略,名已熟修位。爲令略觀勝解自在,除頭半骨,系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齊此極略,名超作意位。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叁位”,這裏就是說修不淨觀,有叁個階段。一個是“初習業位”,就是初級的階段;中等的是“已熟修位”;第叁是“超作意位”,成就的階段。
那麼修不淨觀,怎麼修呢?“應先系心于自身分”,就是想自己,心觀想自己,“或于足指,或額或余,隨所樂處,安止其心”,自己,或者在足上,或者是眉間,或者其它你歡喜,自己所樂之處,你認爲這個地方,對你修止有相應的地方,那麼在這個地方,把心定在那個地方。
“心得住已”,心住在那裏之後,“依勝解力”,就是假想。“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觀”,修過叁歸依就知道。一般古代的修不淨觀的境就是兩種:昏沈重的,在眉間開始,從眉間,把心住在眉間,然後想這個地方慢慢地腫起來,腫一個泡泡,腫一個瘡一樣的泡,腫了之後,慢慢地顔色變了,慢慢地是發青,發脹,然後呢是皮破了,膿血出來,然後慢慢地蟲蛆,慢慢地骨頭顯出來。還有的,就是掉舉大的,從足的大拇指開始觀,把這一節骨頭,觀察它,生一個瘡一樣地慢慢腫起來,起一個泡,泡了之後顔色變,然後泡破了,膿血流出來,然後蟲吃,爛掉,還是那個血塗在這個,筋血塗在這個骨頭上。最後筋血也幹掉了,掉在地下了,蟲什麼都吃完了,蟲飛掉。就是一節大拇指骨,左腳的先觀,大拇指就顯出一節,一節之後,第二節,第叁節,把左腳的五個腳趾都觀好,然後觀它的足掌,足背,足跟。然後觀右腳邊,右腳觀好,小腿骨這麼一層層觀上來,這樣子從下邊,觀到頭上……。
這個修《叁歸依觀》的都學過。那麼這樣子,用假想觀,一個人並沒有爛,是假想的觀,假想皮肉是爛墮,皮開肉在爛,是膿出來,慢慢慢慢地掉在地下,慢慢蟲吃了,把那些筋絲絲,肉絲絲都吃完了,只顯一個白白的白骨。“乃至具觀”,從一個地方開始,慢慢觀到全身,全身成了個骨頭。
“見一具已”,自己觀成了,就觀人家。“後觀第二”,再觀一個人。乃至“一房”,一個房間假使有五個人,把它觀。“一寺”,假使一個廟裏邊,你們大寮房嘛,五六個人,先把自己觀了白骨,又把同寮的人都是白骨。然後一個寺院都是白骨,一個寺院白骨,乃至變高枧村都是白骨,乃至叁門縣,乃至浙江省,乃至四海爲邊,不太遠,太遠了,你實在吃不消,四海爲邊,東海,西海,到海爲邊,好了,都充滿了白骨。
“爲令勝解得增長故”,這時候觀成了,力量還不強,要這個勝解的力量再把它增長…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