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速般是中等的,那個經久般,煩惱重了一點。這個你自己一配就配上去了,就不要說那麼多了,就是說,就中般如此,那麼生般也可以安了,生般裏邊,第一個生般,他是快的,就是煩惱又輕,根機又利。那麼有行般,不太快,那煩惱是中等,根器也是中等的。無行般,經久的,那是煩惱又重,根器又鈍。
那是相對的,不要說,無行般是鈍根,那他怎麼般涅槃?你這個利根,怎麼還沒有涅槃呢?不要說般涅槃,你連一個見道都沒有見,暖頂忍都沒有得到,乃至五停心觀都沒有修起,你說他是鈍根了,那不好這麼說,相對的說。就是說,從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來說,相對地,無行般是鈍一點,也是他的煩惱是相對地重一點,不是他煩惱重,這個也就是相對地說。那麼上流裏邊,當然,全超,是利根,煩惱輕;半超是中等的根,煩惱是稍微重一點;那麼遍沒,當然是根器鈍一點,也是煩惱偏重一點。這個煩惱跟根的差別,思而可知,一想就想出來的,他不給你說那麼多了。而業的差別就是一般人不一定能夠自己想得出來,所以他要告訴你,順起受業是中般的業,順生受業是生般的業,上流的業,順後受業,有差別。順後受業有叁生、五生、六生、八生乃至十六生全部受的,那就是順後受業有差別不同。所以說上流裏邊惑、業、根都有差別。而生般跟中般裏邊,只有惑跟根的差別,沒有業的差別。
那麼叁個總的來說,中般是順起受業,生般順生受業,上流是順後受業。那麼這是總的,交叉的,這個你們慢慢看,也不是很難懂。
那麼下邊七善士,我們今天當然不講了,把它開個端。下邊講七善士,是什麼?就是阿那含裏邊又一個說法,就是佛在經上講起的,有這麼七善士這個名稱。那麼這個七善士,他在阿那含裏邊,又屬于哪一些呢?因爲我們說論都是解經,經裏邊既然有七善士這個名稱,那麼我們要把這個名稱,把它講出來。同時這個七善士裏邊,指阿那含裏邊的哪一些?那麼明天,我們講這個。
我們講這個,現在的《賢聖品》,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是很容易。比《隨眠品》是好懂得多,但是你不用心的話,也不見得是那麼輕輕易易的,看小說那麼樣子一看就懂的,恐怕不是那回事情,還畢竟要經過思考,所以再再強調聞思修。修呢,當然你們沒有得定了,談不上修,但是,思是可以努力得到的。一個人自己思惟也可以,集中的力量,大家一起思惟也可以,都是屬于思的範圍。希望大家從聞思上面呢,多加努力。聽聞正法,如理思惟,這兩個是入修的基礎,道前基礎,必定要的。好,今天講這裏。
第一百二十講
(第350頁上第5行至第353頁下第13行)
《俱舍論頌疏》。昨天,我們講了七不還。今天有人這個表……,第一個表,我們說七不還的七個,不限,它在後頭,應當把一二叁四五六七,擺在前頭來。那麼七個不還裏邊,中般……現般。上流裏邊全超、半超、遍沒,不雜修裏邊沒有全超、半超、遍沒的。那麼雜修,不是廣果天,是五淨居天,色究竟天,就是五淨居天之一,不要分開寫了。廣果天不能寫在這裏,因爲全超已經超過廣果天,最高是色究竟天,五淨居天的最高一個天。那麼不雜修的,直接生無色界的,不能寫在全超、半超,不要寫了。也不能在五淨居天的下邊,他是不生淨居天的,不雜修(今天我們要講雜修了),不雜修的人,他不能生五淨居天的,從廣果天上去,一直到有頂天去了,五淨居天進不去的。
(138B)那麼第二個表,是裏邊也有一點毛病,就是說上流應該擺到下邊來。因爲這七個,一二叁四五六七,上流擺到下邊去,只有六個了。那麼同樣的,全超、半超、遍沒,不通樂定的。樂定的,沒有全超、半超、遍沒的。他只是雜修靜慮的才有全超、半超、遍沒。全超、半超、遍沒,就是從梵輔天直接生色究竟天是全超,中間再生一個、二個或者十叁個天的半超,每一個十六天挨次生上去的,是遍沒。遍沒,這個沒,就是死掉了,每一個天都要死一次,那就是每一個天都要生一次了。那麼這是樂慧的。樂定的沒有這個,樂定的,他從梵輔天生上去,到廣果天,到無色界去了,沒有什麼遍沒不遍沒,也沒有什麼全超不全超。這個全超、半超、遍沒都是指五淨居天的那些行者,樂慧的,雜修的,所以這個不能加在裏邊去。行無色界的,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這個,形式是對的,看上去就是有點不太醒目,這張表,反正這兩個表的同一個缺陷,就是不雜修的是沒有全超,半超、遍沒的,透過廣果天,不到五淨居天去了。他到廣果天之後,直接生無色界,反正遍沒、全超、半超不能通不雜修淨慮的。樂定的是沒有半超、全超的。
至于這個九不還,那是很好寫了。九不還裏邊,差不多,九不還沒有什麼問題。
上流,業的不同,中般、生般,業還是要寫一下,一個是順起業,一個是順生業,這兩個,這個業還是有一點,要寫一下。上流,順後受業,就是全超業,半超業,遍沒業,這個順後受業要分叁個,但是順起業跟這個順生業,也得要寫上去。因爲這是總的來說,生般、中般、上流,也是有不同的。但裏邊,中般內部,業都是一樣的,順起業,一個順生業(生般),那麼內部是沒有不同,外邊叁個比起來還是有不同,反正業惑根每一個都有。
那麼上流裏邊,內部還有業不同,因爲順後受業,裏邊就是一生,兩生,叁生,五生,乃至多生都可以有的,所以說順後受業裏邊,要分全超業、半超業、遍沒業。這一個表好畫,前面那個表,是有點兒,比較是要動點腦筋。反正要畫出來,是一目了然,不看文就能夠把這個表一看的話,能夠把內部的話都講得出來,那就是一個是表要不要錯,二個是表要醒目。把七個阿那含,七個不還,要把他先名標出來,然後每一個裏邊有什麼變化,再分。
我們看這裏,就是樂慧的,生五淨居天,就是前面那個,七不還裏邊,最後幾行了。樂慧的生五淨居天,樂定的生無色界。所以說他裏邊就沒有這個生色究竟天的,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全超、半超。這個全超、半超、遍沒,都是從色究竟天的那個中間來說的。樂定的,就是沒有經過那些的,他直接要從色界上生,乃至無色界去,中間不要分。上流是有了,這個全超、半超是談不上了,所以行無色的四個差別,就是說,中般是沒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
上流裏邊,你看看頌就很明顯了,上流加雜修的,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沒,這是講雜修的。
余,不雜修,往有頂,沒有超、半超、遍沒,不在他的下邊了。所以說超、半超、遍沒,是指往色究竟來說的。這個行到無色界去的,就不談那些了。他就是色界生了之後,慢慢上生,一直到無色界,乃至有頂,中間當然不是那麼死板板,每一個都要生過,他可能生一次、生兩次、生叁次,那中間也,但是他的超的意思就沒有了,半超、遍沒,就不談了,因爲超不超主要是往色究竟天的那些。
我們看後邊文也是,在樂慧的裏邊講了很多超不超的問題,那麼樂定裏邊,就不談了,只有四種了,除了中般,其他的就是生般、有行、無行、上流,這麼四種。行無色的,那麼更簡單,他色界不去了,直接從欲界沒了以後,生無色界。現般,那是當下就得般涅槃了,這個是特殊的一種,最利的根。
好,九不還我們講過了,昨天講到七善士趣,開了個端,沒有講下去,今天我們——
辛叁 明七善士趣
從此第叁,明七善士趣。論雲:若爾者,何故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士趣?頌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無別 善惡行不行 有往無還故
“從此第叁,明七善士趣。論雲:若爾者,何故諸契經中,佛唯說有七善趣?”既然說阿那含有七種或九種的差別,那麼經裏邊爲什麼只說有七個善士趣呢?你明明說有九個不還的。
“頌曰:立七善士趣,由上流無別,善惡行不行,有往無還故”,這個就是說,經裏邊,有一個名字,叫七善士趣。既然經裏講這個名字,我們要跟那個論要配合了,論講不還果的時候,這七善士趣也是指不還的。那麼如何地給他,我們講的七、九裏邊如何配合起來?這個裏邊也是,就是七個阿那含裏邊,配得起的。
釋曰:中生各叁,上流爲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上流一者,同上行故,總合立一。
“釋曰:中生各叁”,中般、生般各有叁個,就是速、非速、經久。上流,合而爲一。“經依此立七善士趣”,經上的七善士趣,就是九個不還裏邊,中般、生般,兩個是叁了,速般、非速般、經久般,那麼生般裏邊,生般、有行般、無行般,這個是叁叁六。上流不分了,就合而爲一。這樣子,就是九個變七個,所以說七善士趣,就是我們的九不還,就是把後邊叁個合一個,那麼就是成了七個,經安的七善士趣,就是依據這個來的。
“上流一者,同上行故,總合立一”,爲什麼上流不分呢?他都是上行,都是往上的,那麼總的把他合一個,不分了。那麼這個裏邊,就是在論裏邊有很多辯論,上流也有不同的,他也有快慢的,爲什麼把他是合了一個呢?前面中般、生般有快有慢,上流也有這個不同的,有遍沒、全超、半超的,爲什麼他不分別?這個裏邊很多辯論,我們那些辯論就不去看它了,總的來說,經裏邊是這麼安的,那就是根據這個九不還的裏邊,最後一個叁合一個,是這麼安的。
問:何故須、斯二果,不立七善士趣名?答:趣是行義,唯此七種,皆行善業,不行惡業,須斯二果,善惡雜行。又此七種,皆往上界,不複還來,須、斯二果,往而複來。故唯此七種,立善士趣名。
這個另外一個問題,“何故須、斯二果,不立…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