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惑,就是最這個下下品的惑,一定要上上品道,最厲害的道來斷它。它的比喻,“如洗衣位,粗垢先除,後除細垢”,粗的垢,你衣上擺了一坨飯,擺在身上粘住了,你把它一搓,這個幹掉了,它就掉下去了。如果你裏邊油膩,細的,那就是要下功夫,手一撥是不行的,沒有汽油還不行了,單是肥皂水都不行的。所以,“粗垢先除,後除細垢”,那麼就是下下品的道,把粗垢除了。這個下下品的垢,細的垢,一定要上上品的道才能除得掉。
又打了一個比喻,“粗暗”,麤的暗,小明能除。“小暗”,很細的微細的暗,大明才能除。你說一個房間裏邊,把最黑的把它除掉,一點點小的小光,你說自來火一擦,房間裏也亮了,最粗的黑暗驅除了。但是你要房間裏做事情,這個自來火的光不行了,點個蠟也不行了,要電燈了,那要大的光明才能把微細的暗除掉。如果微細的暗不除掉,你東西是看清楚了,你看字看不清楚,那麼你事情還做不了了。那就是說,粗的暗,上上品的煩惱,小小的明,就是下下的對治道能夠除掉了;而最小的煩惱,最微細的下下品的煩惱,卻是要上上品的道才能除。這個煩惱的上下,就是它粗細來說,這個對治道的上下,就是它的力量強弱來說。這兩個互相相對來說。
“失德相對,理必應然”,這個德跟失,相對來,不是順的,是相對的,下對上,上對下,這個理必應然,這個道理上說,必定如此的。
“白法力強,黑法力劣,故刹那傾,下下品道,能斷無始上上品惑”,白法,這個是無漏法,當然力量強,黑法煩惱力量是弱,所以說一刹那的時間,下下品的道就能夠把無始以來上上品的惑把它除掉,
“猶如長時所集大暗,一刹那頃,小燈能滅”,我們經常說的,千年暗室,一燈能照破,那就是說這個無始以來,我們這個大黑暗,只要一盞小燈好了,這個黑暗就沒有了。假使你手裏有一盞燈,你不能說是黑暗,已經有光明了,但是這個光明遠遠不夠,做事情是不夠的。你如果做微細的事情,要做衣服、針繡,或者做什麼細致的事情,或者什麼半導體的東西,小小的線路把它接起來,那你這一點光明遠遠不夠,那就要大大的燈了。所以說,這個相對的對治,道理必定如此,舉了很多例。那麼我想這不會有什麼懷疑了。
戊二 曆位廣明
己一 明預流七生
從此第二,曆位廣明。就中有四:一、明預流七生,二、明一來向果,叁、明不還向果,四、明無學向果。且初明預流七生者,論雲:先應建立都未斷者,頌曰:
未斷修斷失 住果極七返
“從此第二,曆位廣明”,從這個下面開始,一位一位地要廣明了,就是從見道的預流果開始,一直向上,一位一位上去,都要建立聖者的名字。裏邊分四科,分預流七生,分一來向果,明不還向果……。預流果,就是第十六刹那見道以後是預流果。預流果之後,有一來向。一來向之後,一來果。一來果再往前,是不還向。不還向再往前,不還果。不還果以後,就是無學向,就是阿羅漢向。阿羅漢向再往最高的、圓滿了,就是阿羅漢果。那麼這些就是四果、四向。在見道的時候,預流向,第十六刹那,預流果。
“且初明預流七生者”,先說預流果,他七返生死。這個我們經常聽到的,預流果要七返生死。那麼什麼叫七返生死?我不說,書也不要看,你倒說說看,肯定說錯的,因爲七返生死,不是那麼簡單地生七次了。上、下,天上七次,人間七次,一共十四次。就人間說七次,如果加上天上的,十四次,加個中陰身二十八次。所以說這個七返,如果不看《俱舍》,單是看看介紹佛教,佛學初基什麼東西,你看好了,你是不堪一擊的。你說預流果還有七返生死,怎麼七返生死?你給我說說看, 肯定惘了。不行了!不行了,你查字典去吧!查字典,不一定查得出來。
那麼下邊預流果,先說七生。“論雲:先應建立都未斷者”,當然從下邊開始,從修的煩惱一品也沒有斷的開始。
“頌曰:未斷修斷失,住果極七返”,沒有斷修所斷的煩惱,失就是煩惱。修所斷的煩惱的過失,一品也沒有斷的,那麼到第十六刹那,住預流果的時候,還有七番生死。修道開端最低的就是預流果,一品煩惱也沒有斷的,從這個地方開始。
釋曰:九地修惑,都未有斷一品,名爲預流。生極七返,謂于人天,七返受生。極言爲顯,受生最多,極不過七,非諸預流,皆受七返。言預流者,諸無漏道,總名爲流,初預此流,名爲預流。
“釋曰:九地修惑,都未有斷一品,名爲預流”,九地,上面的不要說了,欲界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那麼色、無色界,當然碰也沒碰到。這樣子的預流果,他還要多少的生死呢?“生極七返”,那麼預流果,流轉生死的時間是有限的,最多是七返,也可能一次,充其量是七次,七次以後,決定證涅槃。所以說證了預流果,涅槃就在手掌之中,最遲七返。“生極七返”,他的投生,“極”,充其量,最多七次,七返。
這個七返,不是說七生,那麼這個七返有道理的,返就是天上、人間往來七次,七返生死,不是七次生死。“謂于人天,七返受生”,人間天上來來去去的受生,最多是七次,就是人間七次,天上七次。“極言爲顯,受生最多,極不過七”,極這個話,言就是這個話,表示受生再多超不過七次,就是最多七次,那要少也可以少的,六次、五次、四次、叁次、二次、一次都可以。“非諸預流,皆受七返”,不是說所有的預流果,一定要七返生死,也可以少。
“言預流者,諸無漏道,總名爲流,初預此流,名爲預流”,現在我們在講預流果的預流是什麼意思呢?預流果嘛,人家說預流果嘛,須陀洹了。須陀洹什麼?預流果,初果。這樣子解釋,你白白解釋的,你解釋啥東西呢?這樣子的人,有的。有的人問他,問這個說那個,問那個說這個,翻來覆去,結果一個也搞不清楚。這樣子解釋,白白了。
我們說預流什麼意思?預流,什麼叫流?先說,無漏道叫流,無漏的道,就是無漏的一個流,無漏的一個法的流。無漏法的流,實際上是流。“初預此流”,第一次參與這個流,叫預流。預就是參進去了,本來無漏道是無漏的,你凡夫是參不進去的。有的開會,要憑出席證進去的,你跑進去了,門是進去了,你出席證拿不出來,對不起,叫你不要進去。那預流一樣,你是證到了見道以後,第十六刹那,預入聖流了,叫預流果;如果你沒有這個見道的功德,無漏的流,你參與不進去的。這是第一次參加的聖這者之流,叫預流,這個叫預流的真正的意思。
問:此預流名,爲因何義?若初得道,名爲預流,則預流名,應目第八苦法忍是第八也,于八忍中,從後數之,當第八故也。若初得果,名爲預流,如超越人,至道類智,得二、叁果,應名預流。答:此預流名,不目第八,目初得果,于四沙門果中,定初得故。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預流。
“問:此預流名,爲因何義?”“這個裏邊叫預流,我懂了”。那麼簡單啊?問題還多了。
“問:此預流名,爲因何義?”他這個預流這個名字,它什麼意思?下面就是說,“若初得道,名爲預流,則預流名,應目第八”,假使你說初得無漏道,就叫預流的話,那麼預流這個名字,應當是第八。
第八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說,從預流果的八忍、八智來說,從後面數過去,最後是一個道類忍,從道類忍往前數,第八個就是苦法忍,苦法忍是最初的無漏道。你說最初預入無漏的流的叫預流,那麼應當說苦法忍是預流,你第十六刹那,早就參加預流的無漏的道了。八智、八忍經過了,十六刹那了,怎麼才是預流呢?這有問題。“應目第八”,第一次參加無漏道的,應當說是苦法忍。
假使初得果,叫預流向。“如超越人,至道類智,得二、叁果,應名預流”,他是兩邊夾你來問,一個你說最初的叫預流的話,那麼苦法忍叫預流,他第一個得了無漏道。假使你說這是向,他們是在見道,沒有得果;第一次得果的叫預流。那麼不對了。我們說前面說的斷了七、八品的是得到一來向,斷了九品以上的是不還向,他第一次得道類智得果的時候,有叁種。那麼初果固然叫預流,二果、叁果也得叫預流啊?他們也是第一次得果啊!那麼這裏邊就是說,你這個預流果安的名字還有問題。
那麼這兩個問題,我們不要看書,你們怎麼回答呢?自己去想想看。如果你自己答對了,那你學法有點名堂了。如果你答了一個不對,那麼學的法還不夠格,那所有的問題還得聽老師了,還得書上講給你聽才行。
那麼他的回答,“此預流名,不目第八”,這個預流的名字,不能叫第八,就是不能叫苦法忍。“目初得果”,這個第八,苦法忍是見道,不是果,是向。我們說預流是從果上說的,第一次預聖者之流,是從果說的,第一次受的果一定叫預流果。那麼向不能叫果,所以不能叫苦法忍第八,不能叫預流。“于四沙門果中,定初得故”,那麼我們說斷了六、七、八品的,乃至斷了九品以上的,他一開始到道類智就是一來果、不還果,爲什麼它們不要叫預流呢?他說,四沙門中,定初得故。在四沙門果,就是四果裏邊,這個預流果決定是第一個得到。一來、不還,不是一定第一次得到,你固然超越證的是第一次得到,但是次第證的,就是第二、第叁次得到了,不肯定。而預流果,不管你超越也好,不超越也好,都是第一次得到,所以說預流決定是初果。
這個就是解釋爲什麼初果叫預流,苦法忍不能叫預流,因爲是果上說的。那麼果還有叁個,那兩個不是決定第一個得到的,而初果決定第一次得到的,所以說只能是初果叫預流果。“一來、不還,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預流…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