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邊這十一個天,就是把五淨天除掉,不管樂定、樂慧都會受生。“俱得受生”,樂慧的,固然要生這個地方,樂定也可以生那個地方。但是,五淨居天,卻只能是樂慧的生,樂定的生不進去。所以說色界裏邊的,下邊的十一個天,樂定的也好,樂慧的也好,俱得受生,都往上生過去。到了廣果天,就分兩路,就在兩個交叉路,廣果天,是第四禅的這個天,廣果天之上,再上就是兩道路,樂慧的,到五淨居天去了,樂定的,到無色界去了。所以廣果天是個叁叉路口,這是分歧點。在下邊是一致的,樂定樂慧都經過的,廣果天以上,四禅以上,那就是樂定的往無色界去了,樂慧的往五淨居天去了,這是分開兩條路了。
我們這裏,我們這個學製,教學規劃也是兩道路,先是六年,這六年是一樣的。修的也好,學的也好,都是六年要學的,但是到了六年畢業,要分兩條路了。專修的,那麼修行去了;專學的,那麼往教理還要求,再還要搞翻譯。那就是兩條路了。一般到了上面都要分路的。我們說學校也一樣的。小學生管你什麼東西,都是一個班級。中學生、初中還不分科。高中有的學校,高級一點的分文科、理科分兩個了。大學,就分得多了,(138A)文科、理科裏邊,文科又是曆史系、哲學系了,又分很多,理科裏邊,也分了很多,還有工科了,什麼科了,那就是更多了。要分路,反正總是要分路的,人的根性是不一樣的,初級的時候差不多,到後來就分得細了。
那麼樂慧的生五淨居天,樂定的生無色界。這個五個,叫行色界者。這五種,這樂定、樂慧都是上流裏邊的,這五個都叫行色界,那就是說,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這個都屬于行色界的,都是要經過色界的。“樂定那含,雖生無色,經色生故,是色界攝”,樂定的阿那含,雖然他往上生到無色界,但是他畢竟經過色界的,“經色生故”,色界裏邊是生過的,都屬于色界攝,就是生色界裏邊的行色。
行無色者,差別有四,唯除中般,無中有故。從欲界沒,直生無色,有生般等四種那含。此總名爲無色那含,足前成六。
那麼還有行無色,行色界、行無色了。所以阿那含裏邊,這個表看你們怎幺畫了,怎麼說七種了?七種裏邊,又分色界行,行無色,這兩個。他是第六行無色。實際上,行色界有五種,行無色有四種。這個看你們怎麼畫了?那麼行無色的阿那含,有四種。
“唯除中般”,中般沒有的。爲什麼沒有中般呢?大家一想就知道了,無色界沒有色法,中陰有色法。
所以很多人說中陰是靈魂,那就錯透掉的,靈魂就是純粹精神的東西,那無色界該有了,無色界偏偏沒有中陰,就是沒有色法了。中陰是有色蘊的,色蘊很微細,能夠穿過鐵圍山,但是畢竟有色蘊的,它有樣子的。中陰身,我們前面學過,跟小孩子一樣的,怎麼樣子的?是五官端正的,沒有殘缺的,眼根很利的,什麼等等,他就是有色法的。所以說絕對不要混淆中陰跟靈魂兩個東西。“啊,中陰就是靈魂了”,什麼東西,你糊裏糊塗。你什麼佛教徒,你這個靈魂跟中有搞不清楚,靈魂是外道,你把佛教的書裏邊寫靈魂的話,你就是個外道(笑),你搞不清楚了。所以說,千萬要把這些東西搞清楚,因爲你說靈魂了,那你承認耶稣教的東西了,有靈魂的,那有靈魂的就是說有這麼冥冥主宰的東西,也就是一切外道都有一個大我什麼東西了,絕對化的東西,絕對精神之類的東西,那就是這個東西了,那就是本體論。哲學的本體論,最後還有一個東西,它是一切法的本源,一元論。我們佛教,一元論沒有。那啥東西呢?最後是啥東西呢?沒有的,空。那些多元論,色法什麼都有,又多元論。這些都是派生的,都是從空性中化出來的,哪一個根源呢?都不是根源。既不是一元論,也不是二元論,也不是多元論,那麼什麼呢?什麼都安不上,緣起論。所以說,你哲學裏邊的什麼,一元論也好,多元論也好,你這帽子戴過來,一點都戴不上去的,不是那個東西,你戴,戴了半天戴不上,戴了都不合適,都要掉下來。那是緣起論,哲學的框框安不住的。
我們一切法空,這個哲學裏邊很難講,一切法空,實在他們頭痛的。他們空就是沒有了,什麼空裏邊還有空不異色,色不異空,這個東西把他們攪昏了腦袋。再來一個,一切法沒有我的,怎麼我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東西呢?把他們又搞昏了的。我在那個寶光寺的時候,有兩個,一個是愛爾蘭的,一個是法國人,他們找了一個四川大學的學生做翻譯,跑到來,他們是學婆羅門的,印度婆羅門的。他們就是追究你們佛教到底怎麼回事,無我?他說,我總是有的,怎麼會說沒有呢?他說,我在做夢,夢醒過來還是一個我。他不知道,這個無明大夢當中醒過來,就沒有我,他沒有辦法的了。所以這些東西,你不學佛教,很困難。這個要細致地學,你粗粗糙糙地看了兩本書,不一定領會得到這些東西。那就學中觀了,你中觀還沒有學過,這些還不會理解的。
那麼這裏重要的就是說,中陰不是靈魂。這個我們把它抓住,不要混淆這個名字。那麼因爲無色界沒有色,沒有色就沒有中陰。沒有中陰,就沒有中般。所以中般是沒有的。“無中有故”,既然沒有中陰,那有中有的時候般涅槃呢?當然不可能的了。
“從欲界沒,直生無色,有生般等四種那含。此總名爲無色那含,足前成六”,無色那含本身就是四種,跟行色界那含一樣,就是少一個中般。色界的那含,有中般、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無色界的那含有生般、有行般、無行般、上流。但是無色界的行無色那含,排在第六。所以這個表,看你怎麼畫了。這個總的四種。生般的也好,有行般也好,無行般也好,他是上流也好,都屬于無色那含。他就是色界不去的,從欲界生沒了之後,直接往無色界的,就叫無色那含。這是第六種。
或有不生色界、無色界,唯于欲界,得般涅槃,名現般那含,于現身中,得涅槃故。頌言住此般涅槃者,即住此欲界,名現般也。此兼前六,成七不還。
“或有不生色界、無色界,唯于欲界,得般涅槃”,阿那含,這是叁果了,他也可以證到阿羅漢之後,這一輩子,馬上就證涅槃。他色界也不去,無色界也不去。現般,現身就般涅槃,叫現般,這是第七種。他在欲界裏邊得般涅槃。“唯”,就在欲界得涅槃的,哪裏都不去了,叫現般涅槃。現身就般涅槃的。“于現身中,得涅槃故”,叫現般。故“頌言住此般涅槃者”,就在這個欲界,馬上就般涅槃,不生色界,也不生無色界。“即住此欲界,名現般也”,這是一個名字,現般,現身般涅槃的。
“此兼前六,成七不還”,這個加上前面六個上去,一共是七個不還果。那麼這個七不還果,我們是講了,那麼你們回去動動腦筋,不要看書,如果書上有的,就不要去看它。看了就不稀奇了,你腦筋就不會發展了,腦筋是跟磨刀一樣的,越磨越快,不磨就不快,如果不用就鈍。如果你把心安下去,心一個念頭都不起,讓它是空空洞洞的。那麼就鏽了,把刀爛掉了。所以說修無想定,就是笨的了。有很多人,我們在以前僧團裏邊,開玩笑,就是說,有些人他笨頭笨腦的,你說什麼東西,他不理解的,他無想天來的。前輩子,把智慧蓋得埋沒了,一點作用不起了。所以這一輩子,雖然投得人身,可以說難聽一點,智慧跟畜生一樣的,什麼都不能理解。這些人有沒有呢?還是有。
辛二 明九種不還
從此第二,明九種不還。論雲:于行色界,五不還中,複有異門,顯其差別。頌曰:
行色界有九 謂叁各分叁 業惑根有殊 故成叁九別
“從此第二,明九種不還”,九種不還,七個不還夠麻煩了,這來九個不還,還要多。這個九不還,卻是沒有那麼麻煩,比較有規律性。七不還也有規律性的,這個規律性就是你畫表裏邊顯出來了。我再叁說,不要去看書,書上有沒有我不知道,如果有的話,先自己畫了再說,不要去看了之後,我說畫,“我畫好了”,一看,畫得很好,抄來的。這個不稀奇的,智慧也發不出來了。
“從此第二,明九種不還。論雲:于行色界,五不還中,複有異門,顯其差別”,就在行色界的五個不還果裏邊,還有其它的一種分別的門路,來顯示它的差別出來,那就是九不還。
“行色界有九”,行色界的不還又可以分九種。“謂叁各分叁”,那很簡單,叁個裏邊,各分叁個。“業惑根有殊,故成叁九別”,因爲他的業報,他的煩惱,他的根器有不同,叁個裏邊又分叁個,那就是分了叁叁九了。這個很容易看,雖然九不還,實際上比前面容易。
釋曰:行于色界,五種那含,分成九種,且總爲叁:一者中般,二者生般,叁上流般。有行無行,皆色生已,得般涅槃,皆生般攝。此叁各叁,故成九種。
“釋曰:行于色界,五種那含,分成九種”,行于色界的五種阿那含裏邊,又可以把它分成九種。“且總爲叁”,這個九種,也是叁叁九了。先總的叁種,然後叁個裏邊各叁個,叁叁九。總的叁種是什麼?“一者中般,二者生般,叁上流般”,那麼中般有叁種,生般有叁種,上流般叁種,一共是叁叁九種。
“有行無行,皆色生已,得般涅槃,皆生般攝”,那麼有行、無行這兩種,不是五種了。這有行、無行,都是生到色界裏邊的事情,他都屬于生般裏邊的事情。所以說,就攝在生般裏邊了。
一共把五種阿那含,分成共叁大類。這叁大類裏邊,根據根器的不同、業報的不同、煩惱的不同,又分了叁種。叁叁成了九種,所以說五種變九種。這個如何變?要掌握這個原則。先把五種歸成叁種,然後叁種裏邊,打開成九種。先就是把有行般、無行般,都是色界生了…
《俱舍論頌疏講記 賢聖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