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23

  ..續本文上一頁後來的,講天書,根本就不懂。不懂,你要使他們知一個大概:到底講什麼。爲什麼原因,就不要說了,講的是什麼要知道,就是把你們的要求減低一點,講什麼東西知道了;爲什麼這樣子,算了,你們暫時不要去管它。

  

  

   第一百講

  

  《俱舍論頌疏》。上一次我們講了上緣惑,這個下邊還有一段沒有講完。上面是講的那些,能上緣的,能無漏緣的。還有不是緣無漏的那些法,那麼還有幾個要講一下,接下去。

  

  貪瞋慢二取,並非無漏緣者,滅谛下貪、瞋、慢、見取,及道谛下貪、瞋、慢、見取、戒禁取,此等煩惱不緣滅道,名非無漏緣。應離者,明貪不緣滅道,以貪隨眠應舍離故,若愛滅道,是善法欲,非是貪也。境非怨者,明瞋不緣滅道,以瞋緣怨境,滅道非怨,故非瞋境也。靜者,明滅道非慢境也,慢緣粗動,滅道寂靜故,非慢境也。淨者,明滅道谛非戒禁取境也,非淨執淨,是戒禁取,滅道真淨,故非戒禁取境也。勝性者,明滅道非見取境也,滅道真勝,執以爲勝,非見取也。是故貪等,不緣無漏。

  “貪瞋慢二取,並非無漏緣”,就是前面講的無漏緣惑有那麼多(道谛下的緣六、九地,滅谛下的緣自地),這個還有一些貪瞋慢等等,就是這些不能緣無漏法的。“滅谛下貪、瞋、慢、見取,及道谛下貪、瞋、慢、見取、戒禁取”,這個就是把它們的無漏緣的除開,還有留下一些。“此等煩惱不緣滅道,名非無漏緣”,這些煩惱,不直接緣滅道二谛,叫非無漏緣。

  爲什麼它們不緣滅道二谛的原因,就在下邊,這個頌是,“應離境非怨,靜淨勝性故”,這是提出它們所以不能緣無漏的原因。

  第一是“應離”,應離是什麼原因呢?本身是指貪。貪不緣滅道,爲什麼?“貪隨眠應舍離故”,貪隨眠,它所貪的東西,都要舍離的,假使你貪滅道的話,滅道是善法,不要舍離,是要追求的,這個不叫貪,凡是要貪的東西,都要舍離的,所以說滅道,它不屬于貪所緣的,那麼就不能緣無漏境。貪不能緣無漏。這個滅道是善法,不屬于貪。那麼善法是什麼?我們歡喜善法(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這個不叫貪,這叫什麼呢?善法欲。我們要進取,要向上,歡喜持戒、修定,修定也算是一個意樂心,乃至我們要得到這個無漏慧,斷煩惱,都有這個追求的心了,這個不是貪了。貪的對象不是善法,這是善法,這是善法欲,對善法的要求,這是善法欲,不屬于貪。所以貪是不能緣無漏法的。

  第二個“境非怨”,瞋爲什麼不緣無漏滅道二谛?因爲瞋所怨的境都是怨境,他心裏怨家,這一類的所緣的境,他起瞋恨心;而滅道非怨,滅道不是屬于怨家的境,所以說瞋也不能緣滅道,不能緣無漏。

  “靜”,就是慢,爲什麼不能緣無漏的滅道二境呢?它因爲是靜。慢緣的是粗動的,我們說慢就是高舉,所以緣的境就是粗動、不平靜的,滅道二谛是寂靜,所以說不是慢所緣的境。慢不緣無漏。

  “淨”,就是戒禁取。爲什麼戒禁取,不緣滅道二谛?戒禁取所執的境,不是清淨的境界,非淨執淨是戒禁取,本來不清淨,你執它是清淨,這是戒禁取。現在它本身就是清淨,滅道二谛本來是清淨的,那就不是戒禁取的境界了。“滅道真淨,故非戒禁取境”,戒禁取它的本質就是,不是清淨的執爲清淨,那麼滅道二谛本身就是最清淨的東西,所以不是戒禁取所緣境。

  最後“勝”,爲什麼見取不能緣滅道二境?見取我們以前就講過的,執劣爲勝,把本來不好的,認爲殊勝第一,這就是見取;現在滅道本身,就是最殊勝的,那就不是見取的境界。

  那麼這裏就是,“應離境非怨,靜淨勝性故”,這五個,就是指這五個法爲什麼不緣滅道二境的原因。“是故貪等,不緣無漏”,因爲這個原因,貪、瞋、慢、戒禁取、見取,它不緣無漏法,前面的無漏緣裏邊沒有它。那麼這個很簡單。

  

  丙叁 明二隨增

  從此第叁,明二隨增。論雲: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遍隨眠  于自地一切  非遍于自部  所緣故隨增

  非無漏上緣  無攝有違故  隨于相應法  相應故隨增  

  “從此第叁,明二隨增”。我們一開始講《俱舍》,開頭就是:什麼叫有漏?煩惱隨增叫有漏。相應隨增,所緣隨增,都講過了。這裏就是正地打開來講什麼叫隨增。

  “從此第叁,明二隨增。論雲: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這個《俱舍論》提了個問題:在九十八個隨眠裏邊,哪些是相應隨增的,哪些是所緣隨增的?提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提得是範圍蠻廣的,所以他答的頌詞很扼要。

  “頌曰:未斷遍隨眠,于自地一切,非遍于自部,所緣故隨增”,先講所緣隨增,哪些煩惱所緣隨增的?第一個是“未斷”,煩惱沒有斷掉,煩惱斷掉了,隨增功能、力量,這個能力就沒有了,所以說,先決條件是未斷。那麼這個未斷的煩惱,它假使遍行的,“于自地一切”,五部,都能夠所緣隨增,所緣的境上,能夠隨增,增長煩惱。“非遍”,假使不是遍行煩惱的話,“于自部”,它只有自己那一部,見苦所斷的,就在見苦所斷那裏隨增,見集所斷的,就是見集所斷的境裏邊隨增,不能超越自部,因爲它不是遍行。那麼所緣故隨增,對所緣的境,能夠增長這個煩惱的,叫所緣隨增。

  “非無漏上緣,無攝有違故”,這是簡別,無漏緣惑跟上緣惑,它們緣無漏的境,緣上地的境,不能所緣隨增,爲什麼原因?無攝有,不攝爲己有,“違”,有漏、無漏法是相違的,那麼就是沒有所緣隨增的這個力量。

  下邊是相應隨增。“隨于相應法,相應故隨增”,凡是這個煩惱,它跟它相應的法裏邊,都是相應隨增,這個相應隨增是比較簡單一些。心王、心所,那個煩惱是心所法,它跟它相應的心王心所兩個行相既然是一樣的,所緣的境一樣的,所依的根一樣的,當然是互相隨增。

  那麼主要是什麼叫所緣隨增、相應隨增,我們先要明確一下。煩惱跟所緣的境,兩個緣了那個境,境能夠增長煩惱,煩惱又是染汙那個境,叫所緣隨增。相應隨增,煩惱跟它相應的心王、心所互相的染汙,起增長煩惱的作用叫相應隨增。這個我們在以前講所緣隨增、相應隨增的時候,, 也舉過一個比喻。那個比喻是哪裏來的?就是《順正理論》裏邊來的,那麼我們現在再提一下,前面學過的。可能是記憶猶新,我們一講,他就心裏記起來了;沒有學過的,就是趁這個機會聽一下。

  

  如何隨眠于相應法及所緣境有隨增義?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城邑側有雜穢聚,糞水土等所共合成。于此聚中,由糞過失,令水土等亦成不淨;由水等力令糞轉增,更互相依皆甚可惡。如是煩惱相應聚中,由煩惱力染心心所,煩惱由彼勢力轉增,更互相依皆成穢汙;此聚相續穢汙漸增,亦令隨行生等成染。如豬犬等居雜穢聚,生極耽樂眠戲其中,糞穢所塗轉增不淨,複由豬等穢聚漸增。如是所緣自地有漏,由煩惱力有漏義成,彼複有能順煩惱力,令其叁品相次漸增。(引自《順正理論》第四十九卷)

  《順正理論》有這麼一段文,“如何隨眠與相應法及所緣境有隨增義”,隨眠,這個煩惱,對它的相應法(這個裏邊,你們要去翻前面,什麼叫相應法?相應有五個意思,那麼這五個意思符合的叫相應——同一所緣,同依一根,同一個時間,同一行相等等,那麼這樣叫相應),所緣的境,那容易了,反正一個心緣那個境,心在這個境上起作用,就是所緣的境。它怎麼樣子煩惱有相應跟所緣境有隨增的意思呢?“先軌範師作如是說”,過去的那些堪爲我們作模範的那些軌範師,他們是這樣子說,就是有一定的威信的那些論師,他這樣說。打個比喻,“如城邑側有雜穢聚,糞水土等所共合成,于此聚中,由糞過失,令水土等亦成不淨;由水等力令糞轉增,更互相依皆甚可惡。如是煩惱相應聚中,由煩惱力染心心所,煩惱由彼勢力轉增,更互相依皆成穢汙;此聚相續穢汙漸增,亦令隨行生等成染”,以上名相應隨增。什麼叫相應隨增呢?他打個比喻,假使城外邊的角落上有一堆垃圾,這個垃圾裏邊,糞水土等共合成。就是這個垃圾什麼東西呢?就是大糞,跟水,還有土,合成的,這麼一堆髒東西。這麼在這個髒東西裏邊,這個糞,使水土不淨,本來水土是幹淨的,但是這個糞(大糞),使這個水土染成不淨的了。但是水土反過來,它的力量,“令糞轉增”,使糞的臭味更大。本來糞幹了之後……,我們說我們在五臺山,在燒炕的時候或者燒這個火盆的時候,用牛屎的,牛的糞。“牛糞不是臭得很嗎?你怎麼燒起來了,不是臭氣熏天,不得了了?”但是你曬幹了之後,一點也不臭。你假使稀的糞,大糞,那就是臭得不得了。所以說糞使這個水土是不淨,而水土反過來使這個糞又更髒更臭,這個互相地推動的力量,使這一聚越來越髒。這個就是說,比喻相應隨增,煩惱跟它相應的心王心所,由煩惱的力量使心王心所也染汙了,不清淨,而心王心所又反過來,推動這個煩惱力量更大,這就是相應隨增。煩惱跟它相應的心王心所互相的滋長這個煩惱的作用,這是相應隨增。

  那麼所緣隨增,他也打一個比喻。“如豬犬等居雜穢聚,生極耽樂眠戲其中,糞穢所塗轉增不淨,複由豬等穢聚漸增,如是所緣自地有漏,由煩惱力有漏義成,彼複有能順煩惱力,令其叁品相次漸增”,他打的比喻,是豬或者是狗,住在一個髒地方,它很高興(豬不怕髒的。那麼當然,洋人的狗是怕髒,一般的草狗,它對髒東西是不害怕的),豬更不要說了,它在髒的地方很高興,呆在裏邊遊戲、睡眠,那麼它這個髒的東西,使這個豬狗更不淨、更髒。本來這個狗,已經是不幹淨東西,那個髒堆裏邊的那些髒東西、垃圾,塗在這個豬狗的身上,那麼使這個豬狗不幹淨。這個豬狗,它本身又有一個大小便,又把…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