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37

  ..續本文上一頁十八使,這個大家要把它拿到,後來的八十八使那個表抄一下,他們前面都抄了)。(116A)這八十八個隨眠裏邊,見苦所斷的,當苦智就是苦法忍、苦法智生了,或者苦類忍、苦類智生了,欲界的苦谛下面的煩惱斷了,色界、無色界的苦谛下的煩惱也斷了,但是集智沒生,集法智、集類智還沒有生,那麼這些隨眠,……。我們說苦谛下面的煩惱,集谛下面的煩惱有十一個,叫遍行惑,它們能夠五部都能生,都能隨眠在五部,那麼五部裏邊都能緣了。

  我們先從苦谛下的煩惱來說。苦谛下的煩惱,“苦智已生”,不管你是欲界的苦法智,苦智已生,苦谛下的十個煩惱斷掉了,那麼上二界的九個煩惱斷掉了。“集智未生”,集谛下面煩惱還沒有斷,“苦智已生,見苦已斷”,見苦斷的煩惱斷掉了,“集智未生”,集智還沒有生,那麼集谛的遍行煩惱還在。這個遍行煩惱,“此集下遍行隨眠,緣此苦谛,猶系也”,這個集谛下的遍行煩惱,它可以緣苦谛的法的,它因爲五部都能緣了,它把煩惱,緣那個苦谛下的煩惱的話,苦谛下的煩惱雖然是本身斷掉了,但是集谛下的煩惱把它系在那裏,沒有離系。因爲集谛下的煩惱是遍行煩惱,它能緣五部,苦谛的煩惱雖然斷掉了,本身斷了,但是集谛把它系住,斷而沒有離系,這就是見道位的一個特殊情況,雖然本身斷掉了,但是還沒有離系,還有集谛煩惱把它系住,這是見道位的情況。

  “是則苦谛雖斷,而集惑猶系,是名斷非離系也”,這是見道的時候,斷了而不離系,就是苦谛下的煩惱是斷掉了,而集谛的煩惱把它系住,因爲它是遍行惑。那麼這是見道的煩惱,斷而沒有離系。

  

  及前品已斷者,于修道位九品隨眠,于前八品,隨斷何品,名前品已斷。前品已斷,未斷後品,能緣此前品者,于前品猶系,故前品雖斷,而後品猶系,是名斷非離系。  

  那麼修道,“及前品已斷者,于修道位九品隨眠,于前八品,隨斷何品,名前品已斷。前品已斷,未斷後品,能緣此前品者,于前品猶系,故前品雖斷,而後品猶系,是名斷非離系”。修道的煩惱,我們也看那個表了,修道的煩惱,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每一個地有九品,那第一品、第二品、第叁品、第四品,乃至第八品斷之後,還有後頭的第九品,或者第七、第八、第九,那麼這些沒有斷的煩惱,還能緣它。那麼它本身是斷掉了,但是煩惱還緣著它,還是系住的,沒有解放,所以叫修道的時候,斷而未離系。前面我們說的,一定要九品斷完了,這才算緣縛斷,能緣的煩惱還能緣它的話,它還沒有斷,這叫緣縛斷。所以說,一定要到九品斷完才行。這個前面我們見過好幾次面了,那麼這裏把它的原因補充一下。因爲它本身是斷了,後邊的那個煩惱還能緣它,假使斷了七品,後邊八、九兩品能緣它,它沒有離系,斷了五品,後邊六、七、八、九品都能緣它,沒有離系,乃至斷了八品,第九品還在,也能緣它,都沒有離系。所以說一定要到九品斷完了,那能緣的沒有了,能緣的煩惱不能把它系住了,也才是真正的離系了。

  所以說,見道的時候,有斷而未離系,修道的時候,也有斷而未離系,是這個情況。不是亂的,不能胡扯。什麼東西它是斷而未離系?各式各樣的見道,只有這個情況,才是斷而未離系,修道的九品,前面斷後面沒有斷,斷而非離系。這一科,照我看起來,是不難,那麼初來的,恐怕感到是莫明其妙了,那麼久的也恐怕感到不太難。

  

  

  丙七 明惑隨增

  丁一 正明惑隨增

  從此大文第七,明惑隨增。就中分二:一、正明惑隨增,二、明有隨眠心。且初正明隨增者,論雲:何事有幾,隨眠隨增問也?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論。是故應造略毗婆沙,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流。謂法雖多,略有十六種,即叁界五部叁五十五,及無漏法足前成十六也,能緣彼識,名數亦然識亦十六。應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眠隨增境識既解,境即是事,事上惑增,自當了也。此中且應知,何法何識境?頌曰:已上論文

  見苦集修斷  若欲界所系  自界叁色一  無漏識所行

  色自下各叁  上一淨識境  無色通叁界  各叁淨識境

  見滅道所斷  皆增自識行  無漏叁界中  後叁淨識境 

  “從此大文第七”,這個是難的,難度高的。“明惑隨增”,煩惱隨增,這個煩惱隨增裏邊,那麼多煩惱,那麼多緣的境,要所緣隨增、相應隨增,那是夠幹的了。像這個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那麼他是世親菩薩是把它總結,用一種規律性把它這樣子講,很繁複的事情用簡單的方法來解決,看下去就知道。

  “一正明惑隨增,二明有隨眠心。且初正明隨增者,論雲:何事有幾,隨眠隨增?”提問題,什麼事情隨眠隨增?有幾個隨眠隨增?這是提問。“若隨事別答,便費多言論”,假使你根據這個問題,你每一個事、每一個事個別回答的話,要費很多的話來寫這個事情。“是故應造略毗婆沙,由此雖勞少少功力,而能越渡大大問流”,這樣子你說每一個問題,沒有規律去回答的話,那也不曉得說多少話了,所以在這裏要拿點聰明出來,要善巧一點,要造一個略的毗婆沙,就是用一個簡單的方式。這樣子“雖勞少少功力”,雖然費了很小的力氣,卻能夠回答很多的問題,“能越渡大大問流”,很多的問。少少功力,他的比喻,法識兩個字,法跟喻連起說的,費了很少的氣力,能夠越渡大河了,這個大河就是問題的河流。他雖然功夫花得少,很大的問流能夠渡過去,那麼就是要略的毗婆沙的善巧方法。“謂法雖多,略有十六種”,他就是總結一下,這個略,毗婆沙總結的話,他說法雖然很多,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只有十六種,即叁界五部,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五部——見苦、見集、見滅、見道、修,這麼五部,欲界五部,五個,色界五個,無色界五個,叁五一十五。再一個無漏法。就是說你法再多,歸納起來,總離不開叁界五部跟一個無漏法,都在這個十六包完了。

  “能緣彼識,名數亦然”,能緣它的識,也是十六個識。“應知何法何識境,易思何事何隨眠隨增”,你現在把哪一個法,是哪一個識緣它的境,然後你再說,什麼事情隨眠隨增,那就好說了。這是世親菩薩的聰明之處。我們能夠理解的,這個文理解好了,就感到這是一個大大的聰明智慧,把很繁複的問題,歸納成一個極有系統的一個方式來回答。如果看不懂的話,那就是不知所雲,不曉得他說什麼。不要說大大的問流,就是小小的毗婆沙,他也掌握不住,那只好跳過去了,沒有辦法了。

  “境識既解,境即是事,事上惑增,自當了也”,你一個什麼識緣什麼境,這個境知道以後,這個境就是事了,那麼這個上邊煩惱怎麼隨增,那當然會知道。所以這個善巧。只要把什麼法是什麼識的境,這個知道之後,煩惱隨增的事情就可以知道。

  “此中且應知,何法何識境”,那麼先要說了哪一個法,是什麼識所緣的境。“頌曰:見苦集修斷,若欲界所系,自界叁色一,無漏識所行”,這是欲界。“色自下各叁,上一淨識境”,這是色界。“無色通叁界,各叁淨識境”,這是苦集修,叁個部下邊叁界的什麼識緣什麼境的情況。那麼還有兩部,見滅,見道兩部。“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見滅、見道所斷的再加一個,滅道下邊的一個識,加進去就行了。“無漏叁界中,後叁淨識境”,那麼最後一個無漏法。叁界,五部講過了,叁五一十五,最後第十六個無漏法,在叁界中,都是“後叁淨識境”,後面叁個清淨識的境。那麼把什麼法以什麼識緣它搞清楚,以後什麼法怎麼樣子隨眠隨增就可以知道,先把這個先決的解決了。

  

  釋曰:前兩行頌,明苦集修叁境。後一行頌,上兩句明滅道境,下兩句明無漏境。見苦集修斷者,通標叁界叁部也。若欲界所系者,簡別前叁部也。自界叁色一、無漏識所行者,此上欲界所系,苦集修斷,各五識緣,謂自界叁,及色界一,並無漏識,名爲五識。自界叁者,即如前說,苦集修也。及色界一者,謂修所斷,以色界修斷,得緣欲界苦、集、修也。無漏識者,謂無漏識,亦緣欲界苦集修也。

  “釋曰:前兩行頌,明苦集修叁境”,一共是十六種,就是叁界的五部跟無漏法,這個不要忘記!現在五部裏邊先說見苦、見集、修所斷,這叁個部,欲界的、色界的、無色界的這叁部,它什麼識緣什麼境;然後說見滅所斷,見道所斷,這樣子五部講完了之後,再說無漏法。“後一行頌,上兩句明滅道境”,後邊一個頌(就是四句了),前面兩句說滅道的境,見苦、見滅的境,後頭兩句,無漏法的別境。那麼下邊一個一個講下去。“見苦集修斷”。這個東西你們回去,非討論不可,如果以前經過預習的,聽起來可能要好一點,沒有預習,那就是靠聽的時候多回憶,跟自己的參考,最後去討論,大家用互相的集體的智慧來幫助自己,不要忽視集體的智慧。

  我們經常會打這個比喻,我們說以前一個老人,他要走了,他有幾個孩子不團結了,他就叫他們,幾個孩子就叫在一起,他說拿一把筷子來,他就拿一個筷子,說你們拗拗看,一個筷子,啪,一下就斷了。他說每一個筷子你用手一折就斷的,但是你把一把筷子合在一起,你拗拗看,他們幾個孩子把吃奶的力也用出來了,一個也拗不斷。他老人就給他們說了,團結起來就有力量,你分散了,你們不和合的話,就是要給人家一拗就斷的,馬上就消滅的,大家合起來呢,力量就來了。那麼集體的智慧也一樣,你個人的智慧,一根筷子,一拗就斷的,你咬不動這一塊《俱舍》的內容,你集體的智慧,大家一起來了,一把筷子,那力量大了,可以咬得動。這個要重視集體的智慧,不要看了他們一堆不如我了,還是我自己看看,比他好一些。“叁人行,必有我師”,這個是儒家的話,每一個人都有特長了,他可能這個地方不行,其它地方行,…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