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可能他什麼都不行,但是某一個地方特別行。這個人的根性是各式各樣不同的。
“見苦集修斷者,通標叁界叁部也”,就是見苦、見集、修所斷叁部,叁界裏邊。叁界裏邊總的了,那麼下邊分,欲界怎麼樣,色界怎麼樣,無色界又怎麼樣。這裏只是總標一個體,見苦、見集、修所斷叁部裏邊,整個叁界的叁部裏邊。下邊分說。
“若欲界所系”,假若欲界的話,“簡別前叁部也”,就是前叁部是總的了,現在把叁部裏邊屬于欲界的先講。
“自界叁色一,無漏識所行”,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斷的法,它有五個識能緣它,哪五個識?“謂自界叁,及色界一”,欲界有叁個,色界有一個,無漏識一,一共是五個,叫五識。
那麼自界叁個識是什麼?“即如前說,苦集修也”,自界在苦集修下面的識,能緣它。色界一,“謂修所斷,以色界修斷,得緣欲界苦、集、修也”,色界修所斷的那些煩惱相應的識,它可以緣欲界的苦、集、修叁部的法。那麼最後一個無漏識,就是無漏的識,也能緣欲界的苦集。無漏識緣苦集的就是斷苦集煩惱的那個無漏識了,它不緣它,怎麼斷呢?
所以說,這五種識,都能夠緣欲界的叁部下的法,所系的法。
色自下各叁,上一淨識境者,謂色界所系,苦集修斷,各八識緣,謂自界叁,及下界叁。下即欲界也,叁謂前說苦集修斷,並上界一,謂無色界,修所斷識,能緣色界苦集修故,兼無漏淨識,亦緣色界苦集修斷故。此八識,一一各皆容緣色界苦集修斷也。
那麼下邊色界。這個看看好象不難,所以說,有人認爲把頌詞一消,就解決問題了。頌詞消了,問題不解決的,還有很多要打開來講的。我們假使消頌的話,我們很簡單了,苦集修叁部裏邊所斷的法,在欲界所系的話,自界有叁個,色界一個,還有一個無漏識,那個五個識能緣它。好了,這個頌詞解好了。什麼識?爲什麼它能緣呢?那麼你講了個道懂不懂。
我們以前在寶光寺有一位同學,他的師父是跟海公上師一起進藏的,非常重視《俱舍》,叫他把《俱舍》要好好背,也給他講了。他把《俱舍》通本都背下來了,六百零六個頌,另外加上序文(前面的),俱舍六百頌了,加了前面的流通分跟那個序分了,六百零七個頌,他全部背完了,通本背的,滾瓜爛熟。因爲那個時候他是沙彌了,跟了他師父面前,沒有事就背,沒有事就背,這是藏地的教法,拼命背!他就全部背透,然後他師父給他消了文,也是這樣消。欲界見苦見集所斷的法,若欲界系的,自界(就是欲界來說),有叁個識能緣它,色界一個識緣它,還有個無漏識能緣它,一共五個識,好了。就講到這裏可以了。那麼後來,寶光寺有《俱舍》了,人家同學說,這個人,他來學肯定是最優秀的。爲什麼呢?他不但是通本背下,而且給已經講過一道頌了,但是真正在考試的時候,他並不是第一。就是說,他把內涵還沒有掌握好了,他可能有一些想法,以爲自己都懂了,好象是聽的時候,大概沒有什麼頂注意,結果反而落了後頭去了。因爲消文不等于解,把義解掉了,還有很多意思包在裏邊的。
“色自下各叁”,那麼對色界來說,自下各叁,“上一淨識境”,色界來說,爲色界所系的,苦集修斷的那些法,有八個識能緣它,哪八個識呢?“自下各叁”,自,色界,下,欲界,色界裏邊有叁個,欲界裏邊有叁個,六個。那麼這個叁什麼呢?就是苦集修了,它本部的,能夠都能緣。“並上界一”,無色界(這個上界,色界的上面,無色界)。無色界的修所斷法,能夠緣色界的,苦集修的法。那就是什麼呢?空無邊處的時候,它無間道的時候,它緣第四禅裏邊的法,可以緣。這是加一個無漏識,加一個無漏識能緣它。一共是八個識,自界叁個,欲界叁個,六個,加無色界一個,再加無漏識一個,這都能緣色界的苦集修叁部的法。“此八識一一,各皆容緣色界苦集修斷也”,這八個識都能緣色界的叁部的法。
無色通叁界,各叁淨識境者,無色所系,苦集修斷,各十識緣,謂通叁界各叁爲九。叁謂苦集修也。無漏淨識爲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色界苦集修斷。
那麼講無色界。無色界,“無色通叁界,各叁淨識境”,無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斷的法,有十個識能緣它。哪十個識呢?“謂通叁界各叁爲九,叁謂苦集修也”,不要忘記了,這個苦集修的大前提不要忘掉,欲界有叁個,色界有叁個,無色界有叁個,叁叁九,一共九個識,再加個無漏識,這十個識都能緣無色界的苦集修所斷的境。
那麼這是把叁界的苦集修叁部講完了,還余下的滅、道兩部,再余下一個無漏法。那麼一個個講下去了。
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者,約叁界說。且欲界系見滅所斷,爲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六見滅所斷識。見道所斷,亦六識緣,五識如前,更增第六見道所斷識。自谛下識,名爲自識也。色界見滅見道所斷,各爲九識緣,八識如前,各增自一。無色界見滅見道,各十一識緣,十事如前,各增自一,准前欲界說也。
“見滅道所斷,皆增自識行”,見滅道所斷,那麼見滅、見道所斷的法,到底幾個識呢?簡單了,皆增自識境,加自己(見滅、見斷)下邊的識加一個就可以了。“約叁界說”,叁界一樣的,欲界裏邊,欲界系的見滅所斷,“爲六識緣,五識如前,加第六見滅所斷識”,這是見滅裏邊。假如見道所斷裏邊也是六個,前面五個識一樣的,跟苦集修一樣,再加一個見道所斷的識,這是六個。
“自谛下識,名爲自識也”,自谛下的識叫自識,就是說見道谛下邊的,見滅谛下邊的,叫自識。見道下面的叫見道識,見滅下邊的見滅識,就是自己部下面的。色界見滅道所斷,“各爲九識緣”,一樣,本來是八個,加一個自谛下的識。“八識如前”,八識跟欲界一樣。“各增自一”,在見滅的所斷的下邊,加一個見滅所斷的識,見道所斷的法下邊,加一個見道所斷的識,來緣它。所以九個。
無色界,見滅道所斷的,十一個識。本來十個,再加一個,也是自谛下邊的那個識。所以前面欲界的苦集修講了,再講滅道,那就容易了。他所以這樣的安排,很有規律性,如果沒有這樣安排的話,你自己一動的話,一篇亂賬,不好算,這裏把前面苦集修講好之後,見滅見道下邊的,各加一個識就行了,本來是五、八、十,現在變六、九、十一。
無漏叁界中,後叁淨識境者,謂無漏法,通十識緣,謂叁界中,各後叁部,謂見滅、見道、修所斷識,兼無漏識,以爲第十。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漏也。
最後一個無漏法。“無漏叁界中,後叁淨識境者”,無漏法在叁界裏邊,是哪些識能緣它呢?有十個識,叁個界裏邊,各後叁部。哪後叁部呢?見滅、見道、修所斷的識,再加一個無漏識,都能緣無漏法,這一共十個。“此之十識,一一皆容緣無漏也”,這十個識都能夠緣無漏法。
那麼講起來是很容易,理解起來很吃力,就是靠自己回去的複習跟討論了,那麼新來的,又沒有這個參考書,那只有向他們老的暫時借一下看,總不見得,一個人一本書從早上捧到晚上不放的,不會有吧?他放下了,你就借來看一看。那麼有書的,也起個悲心,自己看懂了,讓人家去看一看,也是布施,把這個理解布施給人家,讓人家也懂,這是好事情了。那麼你們自己去商量,反正前面來的都有參考書,只有那麼幾部,後邊來的就拿不出來了。
爲結前義,複說頌曰:
見苦集修斷 欲色無色系 應知如次第 五八十識緣
解雲:欲界叁部,五識緣,色界叁部八識緣,無色叁部十識緣,義如前說。
見滅道所斷 各增自識緣六識等緣也
無漏法應知 能爲十識境
下邊總結,總結一個頌。“見苦集修斷,欲色無色系。應知如次第,五八十識緣”,這是總結前面的,跟你算帳了,這是一個分類帳了,前面是根據道理來講了,現在把你總結一下。見苦、見集、修所斷的叁部,欲界的,色界的,無色界系的,哪些識能緣它?應當知道,挨了次第,欲界就是五,五個識能緣它,色界就是八個識能緣它,無色界就是十個識能夠緣它。爲什麼道理?前面講了。這是總結一下,算帳。
“解雲:欲界叁部,五識緣”,欲界的見苦、見集、修所斷,這叁部有五個識緣,“色界叁部八識緣,無色界叁部十識緣”,這是見苦集的總帳。那麼見滅道所緣,“各增自識緣”,見滅、見道,加一個識,前面五、八識,自己識,就是見道下邊加見道所斷的識,見滅下邊加見滅所斷的識,叁界一樣的,叁界的這兩部都一樣的,那麼前面五個的加一個,六個,前面八個的加一個,九個,前面十個的加一個,十一個。“無漏法應知,能爲十識境”,那麼最後一個無漏法,哪些識能緣它?有十個識能緣它。這是十個識所緣的境。那麼就是總結前面的一段文,這是難度比較高的,再下邊,難度更高。這個原則拿好之後,怎樣子隨眠隨增?煩惱隨增了,怎麼隨增?那個就是比較更繁複的問題。這個過了之後,好了,平路來了。
所以我們也是,這個高峰要克服,要咬了牙齒把它克過去。那麼才來的,牙齒咬了,沒有辦法沖,那就是繞道而行,把這個繞過去,現在暫時不去管它,到以後學得比較多一點了,再回過來看,那就很容易了。現在你才來學佛,等于說小孩子才五、六歲,氣力沒有的,你跟一個人家超級舉重的兩叁百斤、四五百斤,你要去舉,你沒有辦法的,等你長大了之後,可能你也鍛煉出來了,五百斤也舉起來了。所以現在不要忙,繞過去;繞過去,就是說把它放在那裏,以後再來看。那麼這兩段,難度是比較高的,明天我們講的這一個,是更高的,這個過了之後,就是容易的來了;容易來了,也不是太容易了,我們說容易得跟佛學入門的課本那樣子的簡單的東西當然不會的了。所以總的來說,要自己下一點苦功,學佛要成阿…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