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可能他什么都不行,但是某一个地方特别行。这个人的根性是各式各样不同的。
“见苦集修断者,通标三界三部也”,就是见苦、见集、修所断三部,三界里边。三界里边总的了,那么下边分,欲界怎么样,色界怎么样,无色界又怎么样。这里只是总标一个体,见苦、见集、修所断三部里边,整个三界的三部里边。下边分说。
“若欲界所系”,假若欲界的话,“简别前三部也”,就是前三部是总的了,现在把三部里边属于欲界的先讲。
“自界三色一,无漏识所行”,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断的法,它有五个识能缘它,哪五个识?“谓自界三,及色界一”,欲界有三个,色界有一个,无漏识一,一共是五个,叫五识。
那么自界三个识是什么?“即如前说,苦集修也”,自界在苦集修下面的识,能缘它。色界一,“谓修所断,以色界修断,得缘欲界苦、集、修也”,色界修所断的那些烦恼相应的识,它可以缘欲界的苦、集、修三部的法。那么最后一个无漏识,就是无漏的识,也能缘欲界的苦集。无漏识缘苦集的就是断苦集烦恼的那个无漏识了,它不缘它,怎么断呢?
所以说,这五种识,都能够缘欲界的三部下的法,所系的法。
色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者,谓色界所系,苦集修断,各八识缘,谓自界三,及下界三。下即欲界也,三谓前说苦集修断,并上界一,谓无色界,修所断识,能缘色界苦集修故,兼无漏净识,亦缘色界苦集修断故。此八识,一一各皆容缘色界苦集修断也。
那么下边色界。这个看看好象不难,所以说,有人认为把颂词一消,就解决问题了。颂词消了,问题不解决的,还有很多要打开来讲的。我们假使消颂的话,我们很简单了,苦集修三部里边所断的法,在欲界所系的话,自界有三个,色界一个,还有一个无漏识,那个五个识能缘它。好了,这个颂词解好了。什么识?为什么它能缘呢?那么你讲了个道懂不懂。
我们以前在宝光寺有一位同学,他的师父是跟海公上师一起进藏的,非常重视《俱舍》,叫他把《俱舍》要好好背,也给他讲了。他把《俱舍》通本都背下来了,六百零六个颂,另外加上序文(前面的),俱舍六百颂了,加了前面的流通分跟那个序分了,六百零七个颂,他全部背完了,通本背的,滚瓜烂熟。因为那个时候他是沙弥了,跟了他师父面前,没有事就背,没有事就背,这是藏地的教法,拼命背!他就全部背透,然后他师父给他消了文,也是这样消。欲界见苦见集所断的法,若欲界系的,自界(就是欲界来说),有三个识能缘它,色界一个识缘它,还有个无漏识能缘它,一共五个识,好了。就讲到这里可以了。那么后来,宝光寺有《俱舍》了,人家同学说,这个人,他来学肯定是最优秀的。为什么呢?他不但是通本背下,而且给已经讲过一道颂了,但是真正在考试的时候,他并不是第一。就是说,他把内涵还没有掌握好了,他可能有一些想法,以为自己都懂了,好象是听的时候,大概没有什么顶注意,结果反而落了后头去了。因为消文不等于解,把义解掉了,还有很多意思包在里边的。
“色自下各三”,那么对色界来说,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色界来说,为色界所系的,苦集修断的那些法,有八个识能缘它,哪八个识呢?“自下各三”,自,色界,下,欲界,色界里边有三个,欲界里边有三个,六个。那么这个三什么呢?就是苦集修了,它本部的,能够都能缘。“并上界一”,无色界(这个上界,色界的上面,无色界)。无色界的修所断法,能够缘色界的,苦集修的法。那就是什么呢?空无边处的时候,它无间道的时候,它缘第四禅里边的法,可以缘。这是加一个无漏识,加一个无漏识能缘它。一共是八个识,自界三个,欲界三个,六个,加无色界一个,再加无漏识一个,这都能缘色界的苦集修三部的法。“此八识一一,各皆容缘色界苦集修断也”,这八个识都能缘色界的三部的法。
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境者,无色所系,苦集修断,各十识缘,谓通三界各三为九。三谓苦集修也。无漏净识为十,此之十识,一一皆容缘无色界苦集修断。
那么讲无色界。无色界,“无色通三界,各三净识境”,无色界所系的苦集修所断的法,有十个识能缘它。哪十个识呢?“谓通三界各三为九,三谓苦集修也”,不要忘记了,这个苦集修的大前提不要忘掉,欲界有三个,色界有三个,无色界有三个,三三九,一共九个识,再加个无漏识,这十个识都能缘无色界的苦集修所断的境。
那么这是把三界的苦集修三部讲完了,还余下的灭、道两部,再余下一个无漏法。那么一个个讲下去了。
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者,约三界说。且欲界系见灭所断,为六识缘,五识如前,更增第六见灭所断识。见道所断,亦六识缘,五识如前,更增第六见道所断识。自谛下识,名为自识也。色界见灭见道所断,各为九识缘,八识如前,各增自一。无色界见灭见道,各十一识缘,十事如前,各增自一,准前欲界说也。
“见灭道所断,皆增自识行”,见灭道所断,那么见灭、见道所断的法,到底几个识呢?简单了,皆增自识境,加自己(见灭、见断)下边的识加一个就可以了。“约三界说”,三界一样的,欲界里边,欲界系的见灭所断,“为六识缘,五识如前,加第六见灭所断识”,这是见灭里边。假如见道所断里边也是六个,前面五个识一样的,跟苦集修一样,再加一个见道所断的识,这是六个。
“自谛下识,名为自识也”,自谛下的识叫自识,就是说见道谛下边的,见灭谛下边的,叫自识。见道下面的叫见道识,见灭下边的见灭识,就是自己部下面的。色界见灭道所断,“各为九识缘”,一样,本来是八个,加一个自谛下的识。“八识如前”,八识跟欲界一样。“各增自一”,在见灭的所断的下边,加一个见灭所断的识,见道所断的法下边,加一个见道所断的识,来缘它。所以九个。
无色界,见灭道所断的,十一个识。本来十个,再加一个,也是自谛下边的那个识。所以前面欲界的苦集修讲了,再讲灭道,那就容易了。他所以这样的安排,很有规律性,如果没有这样安排的话,你自己一动的话,一篇乱账,不好算,这里把前面苦集修讲好之后,见灭见道下边的,各加一个识就行了,本来是五、八、十,现在变六、九、十一。
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者,谓无漏法,通十识缘,谓三界中,各后三部,谓见灭、见道、修所断识,兼无漏识,以为第十。此之十识,一一皆容缘无漏也。
最后一个无漏法。“无漏三界中,后三净识境者”,无漏法在三界里边,是哪些识能缘它呢?有十个识,三个界里边,各后三部。哪后三部呢?见灭、见道、修所断的识,再加一个无漏识,都能缘无漏法,这一共十个。“此之十识,一一皆容缘无漏也”,这十个识都能够缘无漏法。
那么讲起来是很容易,理解起来很吃力,就是靠自己回去的复习跟讨论了,那么新来的,又没有这个参考书,那只有向他们老的暂时借一下看,总不见得,一个人一本书从早上捧到晚上不放的,不会有吧?他放下了,你就借来看一看。那么有书的,也起个悲心,自己看懂了,让人家去看一看,也是布施,把这个理解布施给人家,让人家也懂,这是好事情了。那么你们自己去商量,反正前面来的都有参考书,只有那么几部,后边来的就拿不出来了。
为结前义,复说颂曰:
见苦集修断 欲色无色系 应知如次第 五八十识缘
解云:欲界三部,五识缘,色界三部八识缘,无色三部十识缘,义如前说。
见灭道所断 各增自识缘六识等缘也
无漏法应知 能为十识境
下边总结,总结一个颂。“见苦集修断,欲色无色系。应知如次第,五八十识缘”,这是总结前面的,跟你算帐了,这是一个分类帐了,前面是根据道理来讲了,现在把你总结一下。见苦、见集、修所断的三部,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系的,哪些识能缘它?应当知道,挨了次第,欲界就是五,五个识能缘它,色界就是八个识能缘它,无色界就是十个识能够缘它。为什么道理?前面讲了。这是总结一下,算帐。
“解云:欲界三部,五识缘”,欲界的见苦、见集、修所断,这三部有五个识缘,“色界三部八识缘,无色界三部十识缘”,这是见苦集的总帐。那么见灭道所缘,“各增自识缘”,见灭、见道,加一个识,前面五、八识,自己识,就是见道下边加见道所断的识,见灭下边加见灭所断的识,三界一样的,三界的这两部都一样的,那么前面五个的加一个,六个,前面八个的加一个,九个,前面十个的加一个,十一个。“无漏法应知,能为十识境”,那么最后一个无漏法,哪些识能缘它?有十个识能缘它。这是十个识所缘的境。那么就是总结前面的一段文,这是难度比较高的,再下边,难度更高。这个原则拿好之后,怎样子随眠随增?烦恼随增了,怎么随增?那个就是比较更繁复的问题。这个过了之后,好了,平路来了。
所以我们也是,这个高峰要克服,要咬了牙齿把它克过去。那么才来的,牙齿咬了,没有办法冲,那就是绕道而行,把这个绕过去,现在暂时不去管它,到以后学得比较多一点了,再回过来看,那就很容易了。现在你才来学佛,等于说小孩子才五、六岁,气力没有的,你跟一个人家超级举重的两三百斤、四五百斤,你要去举,你没有办法的,等你长大了之后,可能你也锻炼出来了,五百斤也举起来了。所以现在不要忙,绕过去;绕过去,就是说把它放在那里,以后再来看。那么这两段,难度是比较高的,明天我们讲的这一个,是更高的,这个过了之后,就是容易的来了;容易来了,也不是太容易了,我们说容易得跟佛学入门的课本那样子的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会的了。所以总的来说,要自己下一点苦功,学佛要成阿…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