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39

  ..续本文上一页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大阿僧祇劫尚且要成,学一部《俱舍》,毕竟是一部书了,不见得那么难,这一点难度,应当可以克服的。

  我们现在的同学,一般是初中以上水平,照这个初中以上水平,我们可以告诉你们几个例子。我们在一个在南普陀的时候,考得最好的是高中生,到了广化就不一样了,到了广化的时候,考第一名的,开始是一个小学生,某某,这个人特别聪明,人家高中生考他不过,后来他退了,中间插上一个又是小学生,某某,现在在普陀山,他也是后来居上,又是考第一,前面没有听,又是小学生,但是考的时候第一名,以第一名的那个名次毕业的。那么这就是说,不是难得不可攀的了,他一个小学生,前半部没有听,他考了第一名,不是一次最后毕业第一名了,每次都是第一名,那就是肯下功夫了,功夫下下去,即使你考不到第一名,及格也蛮好了。那么这是鼓励大家,不要看到难了,望洋兴叹了,这个叹叹气算了,我没有这个缘,没有这个智慧;不是这回事,成佛都要成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发了,你看到《俱舍》就退了,那你还成什么佛呢?要鼓励大家,起这个精进心。

  我们再说一个公案,也是鼓励大家的,一个以前在观宗寺,就是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讲经的时候,有一个香灯师,叫持律师,这个故事大概《影尘回忆录》里也有,他是一个,就是不太聪明的人,他抱负很大,他经常给人家说,他将来要当大法师。那么谛闲老法师,见他来了,他说他将来要成个大法师,就看看他人也很笨,就收留他,就把他收下来了,叫他做香灯。他做香灯,因为这是很笨的人,很多人给他开玩笑,到夏天了,人家在晒被、棉袄什么了,什么晒了,他说你这个香灯,你那么多蜡烛摆在那里,你怎么不去晒一晒,大家都在晒东西噢。他说要晒一晒,对。把它晒之后,下午去收的时候,好了,只有蜡烛芯里一点点蜡了,其余都化掉了。那人家就说你这个香灯师聪明得很,把蜡都晒掉了。反正这样子事情是很多,后来他又行堂,什么的,最后,好象是谛闲法师还是摄受他了,给他学法。最后他,就是他后来学得怎么样,就是说他可以代谛闲法师代座,谛闲法师讲经的时候,偶尔有些小病,他可以升座代老法师讲经。那么就是说,笨的人也不是一定没有希望的。这个故事,当然因为我以前看过了,是很久了,那是至少有几十年了,如果你们有《影尘回忆录》的话,你们去翻一翻,那讲得比较仔细一点。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一百○三讲

  

  《俱舍论颂疏》。上一次我们讲了随增,第七科,“正明惑随增”,这个讲了一半,那么我们今天还是从头,因为这一科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再从前面的,再略略提一下,然后接下去;否则的话,直接接下去的话,前面没有一个开端,接不下去的。

  那么这一科讲什么东西呢?讲烦恼怎么样子随增,什么地方它随增。所缘随增,相应随增。那么现在,这个问题是非常繁复的,那么他要解这个问题,他要想一些善巧方法,先就是把所谓的法分成十六种。一切法,分类很多,我们说有为无为,把一切法包完了,有漏无漏也包完了,色法心法也包完了,那么你把这个分成十六种,也可以什么,有《百法明门》,就是一百个法,(116B)那么《俱舍》是七十五个法,各式各样分法,看你需要就怎么分析,就根据你的需要,做这么的分。

  现在的需要就是分成十六种,这样子,对随眠的随增,可以得到明确的一个概念。哪十六种?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五部,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的四部,再加上修所断的一部,一共五部,欲界五部,色界五部,无色界也是五部,三五一十五,再加无漏法,这些世间有漏的都是,三界的都没有无漏法的,出世的才是无漏法,超出三界的。三界的有漏法,分成十五种,那么再加一个无漏法,一共十六种。法如此,能缘它的识也同样,能缘见苦所断的这个识,一种,见集所断的,一种,欲界、色界、无色界,各五种,然后缘无漏法的也一种。法分了十六种,能缘的识也是十六种,这是所缘能缘是相对的了,既然所缘的法是十六种,能缘的法,也可以把它分成十六种。这样子,把这个法,十六种分好之后,然后说它的随增,比较简单,这是智慧。我们说讲一个问题,就看你用什么方式来讲,方式对头的,费很少的力量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方式不对头的,那你说了半天,人家还不知道你重点在哪里。这个我们说人的说话一样的,有的人说话很扼要,几句话,简单地把整个问题全部讲出来了,也有些人,他是说了一大堆,罗里巴嗦的,但是到底你说什么话,人家听了,莫明其妙,东拉西扯的,整个没有要点,这就是智慧的问题。有智慧就有善巧,没有善巧,你做事情就要出笨,效果就不好。所以说一切法,我们说在世间上,都离不开智慧,出世法固然要智慧,断烦恼、证空性,没有智慧,怎么行呢?世间法你要搞好的话,也得要有智慧,世出世间离开智慧不行的。佛陀就是智者,一切智智者,他能够觉悟一切的法的觉者。什么东西能觉?智慧是能觉了。

  那么下边,把我们的颂还是要念一下,分了十六种的法,十六种识之后,然后分几个段落来说。先把欲界的见苦、见集、修道所断的三种说一下,再色界的三种,无色界的三种,见苦、见集、修所断,这三个先讲。然后,留下的见灭、见道的,这因为是无漏法(道、灭是无漏法),这两种是有联系,跟前面的是性质不一样,所以它们两个,又另外说,最后无漏法又是再说一种。这样子,把十六种法,用三段来讲。先是说见苦、见集、修所断的,见苦、集、修断,三种,见苦所断的法,见集所断的法,修所断的法。像这一些,才来的一定要把我们以前写的那个八十八使的表,跟修所断的那个十个烦恼这个表,一定要把它经常对照看,不看的话,我说什么,你抓不到方向的。那个表他们都抄得有,你们才来的可以借来抄一下。见道断的有八十八使,修所断的有十个随眠,那么这样子,你把名数记清楚之后,然后我这里说的,你才有个头绪。

  那么现在我们是说见道里边的见苦、见集的,修道里边修所断的,这三部。这三部先说欲界的,再说色界的,再说无色界的。“若欲界所系”,先说欲界的,欲界所系的三部,“自界三色一”,欲界自己有三个识能缘它,色界有一个识能缘它,无漏识也能缘它,这是五个识能缘它。色界,“自下各三,上一净识境”,色界的就是八个识,自己色界有三个识,欲界,“下”,就是色界下面的欲界,也有三个识能缘它,再加一个无色界一个识,那是七个,再加一个无漏识(净识就是无漏识),一共八个。无色界的话,三界各三个,三三九,无色通三界各三,每一个三界里边都有三个识能缘它,再加一个无漏识,净识,那么就是十个识。这是见苦、见集、修所断,三界的能缘的识,五、八、十。

  下边见灭、见道所断的又是一类。它各“皆增自识行”,它除了前面的五、八、十以外,还要加一个,见道所断的识,见灭所断的识,再加一个。见道所断的加见道所断的识,见灭所断的再加它自己部里的一个识,那么五、八、十的话,就变六、九、十一,各加一个识。无漏法,三界中,“后三净识境”,三个识,三个无漏识的境。那么这是说法,哪些识能缘它?总结的颂在后头,长行跳过去。前面都是讲了明细,哪里几个识,哪里几个识。我们讲过了,不仔细讲了,但是提一个头,因为接下去要有联系的。“见苦集修断”,见苦所断,见集所断,修所断的,这是第一个,三部,“欲色无色系”,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系的,“应知如次第”,能缘的识,应当知道,挨了次第,“五八十识缘”,一个是五个识,欲界的,一个是八个识,色界的,一个是十个识,无色界的。“见灭道所断,各增自识缘”,见灭、见道所缘的,要加自己下边的下部的识,就是见道所断的这一部的识,见灭所断的这一部识。假使你见道所断的,就是前面五八十里边,各加一个见道所断的识,假使见灭所断的法,那么各加一个见灭所断的识。所以说前面五、八、十,它成了六、九、十一,各加一个。那么这个无漏法,“无漏法应知,能为十识境”,无漏法有十个识能缘它,每一个三界里边,见灭、见道、修所断的识,三界,欲界三部,色界三部,无色界三部,三三九,这九个识再加无漏识,也能缘无漏法了,那么有十个识能缘无漏法。“无漏法应知,能为十识境”。这是总结前面的,把它总的帐算了一下,前面是讲它怎么怎么的,那么总结一下,一共有多少,多少,多少,给你报一个帐。下边要其它的问题来了。

  

  论云:如是了知,十六种法,为十六识所缘境已。今应广辨,何事何随眠随增。若别疏条,恐文烦广,故我于此,略示方隅。且有问言:所系事内,乐根有几,随眠随增?

  “论云:如是了知,十六种法,为十六识所缘境已”,那么十六种法,有几个识能缘它,这个讲过了,有的是八个识,有的是五个识,有的是十个识,有的是六个识,有的是九个识,有的是十一个识,无漏法,就是十个识。哪些识能缘哪些法,前面讲清楚了。那么现在要广辨,“何事何随眠随增”,哪个法上,哪个随眠要随增?

  这个讲起来,是繁得不得了了,“若别疏条,恐文烦广”。假如你一个一个讲的话,那文就是没有限制了,你写起来,写不完的多。

  “故我于此,略示方隅”,那么世亲菩萨,他用他的善巧也是,他指示一些方隅,就是四个方,你知道东方,那你南方、西方、北方也知道了。我们有的人,他晚上能看北斗星,北方知道了之后,那东方在哪里,你知不知道?肯定知道了,东南西北的方向是固定的了,你北方知道在这里的话,北方过去就是东方,东方再转过去南方,南方过去就西方,那四个方向就肯定下来。所以晚上走路能观星斗的话,…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