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叁大阿僧祇劫尚且要成,學一部《俱舍》,畢竟是一部書了,不見得那麼難,這一點難度,應當可以克服的。
我們現在的同學,一般是初中以上水平,照這個初中以上水平,我們可以告訴你們幾個例子。我們在一個在南普陀的時候,考得最好的是高中生,到了廣化就不一樣了,到了廣化的時候,考第一名的,開始是一個小學生,某某,這個人特別聰明,人家高中生考他不過,後來他退了,中間插上一個又是小學生,某某,現在在普陀山,他也是後來居上,又是考第一,前面沒有聽,又是小學生,但是考的時候第一名,以第一名的那個名次畢業的。那麼這就是說,不是難得不可攀的了,他一個小學生,前半部沒有聽,他考了第一名,不是一次最後畢業第一名了,每次都是第一名,那就是肯下功夫了,功夫下下去,即使你考不到第一名,及格也蠻好了。那麼這是鼓勵大家,不要看到難了,望洋興歎了,這個歎歎氣算了,我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智慧;不是這回事,成佛都要成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都發了,你看到《俱舍》就退了,那你還成什麼佛呢?要鼓勵大家,起這個精進心。
我們再說一個公案,也是鼓勵大家的,一個以前在觀宗寺,就是甯波觀宗寺,谛閑法師講經的時候,有一個香燈師,叫持律師,這個故事大概《影塵回憶錄》裏也有,他是一個,就是不太聰明的人,他抱負很大,他經常給人家說,他將來要當大法師。那麼谛閑老法師,見他來了,他說他將來要成個大法師,就看看他人也很笨,就收留他,就把他收下來了,叫他做香燈。他做香燈,因爲這是很笨的人,很多人給他開玩笑,到夏天了,人家在曬被、棉襖什麼了,什麼曬了,他說你這個香燈,你那麼多蠟燭擺在那裏,你怎麼不去曬一曬,大家都在曬東西噢。他說要曬一曬,對。把它曬之後,下午去收的時候,好了,只有蠟燭芯裏一點點蠟了,其余都化掉了。那人家就說你這個香燈師聰明得很,把蠟都曬掉了。反正這樣子事情是很多,後來他又行堂,什麼的,最後,好象是谛閑法師還是攝受他了,給他學法。最後他,就是他後來學得怎麼樣,就是說他可以代谛閑法師代座,谛閑法師講經的時候,偶爾有些小病,他可以升座代老法師講經。那麼就是說,笨的人也不是一定沒有希望的。這個故事,當然因爲我以前看過了,是很久了,那是至少有幾十年了,如果你們有《影塵回憶錄》的話,你們去翻一翻,那講得比較仔細一點。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一百○叁講
《俱舍論頌疏》。上一次我們講了隨增,第七科,“正明惑隨增”,這個講了一半,那麼我們今天還是從頭,因爲這一科是比較困難的,那麼再從前面的,再略略提一下,然後接下去;否則的話,直接接下去的話,前面沒有一個開端,接不下去的。
那麼這一科講什麼東西呢?講煩惱怎麼樣子隨增,什麼地方它隨增。所緣隨增,相應隨增。那麼現在,這個問題是非常繁複的,那麼他要解這個問題,他要想一些善巧方法,先就是把所謂的法分成十六種。一切法,分類很多,我們說有爲無爲,把一切法包完了,有漏無漏也包完了,色法心法也包完了,那麼你把這個分成十六種,也可以什麼,有《百法明門》,就是一百個法,(116B)那麼《俱舍》是七十五個法,各式各樣分法,看你需要就怎麼分析,就根據你的需要,做這麼的分。
現在的需要就是分成十六種,這樣子,對隨眠的隨增,可以得到明確的一個概念。哪十六種?就是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五部,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的四部,再加上修所斷的一部,一共五部,欲界五部,色界五部,無色界也是五部,叁五一十五,再加無漏法,這些世間有漏的都是,叁界的都沒有無漏法的,出世的才是無漏法,超出叁界的。叁界的有漏法,分成十五種,那麼再加一個無漏法,一共十六種。法如此,能緣它的識也同樣,能緣見苦所斷的這個識,一種,見集所斷的,一種,欲界、色界、無色界,各五種,然後緣無漏法的也一種。法分了十六種,能緣的識也是十六種,這是所緣能緣是相對的了,既然所緣的法是十六種,能緣的法,也可以把它分成十六種。這樣子,把這個法,十六種分好之後,然後說它的隨增,比較簡單,這是智慧。我們說講一個問題,就看你用什麼方式來講,方式對頭的,費很少的力量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方式不對頭的,那你說了半天,人家還不知道你重點在哪裏。這個我們說人的說話一樣的,有的人說話很扼要,幾句話,簡單地把整個問題全部講出來了,也有些人,他是說了一大堆,羅裏巴嗦的,但是到底你說什麼話,人家聽了,莫明其妙,東拉西扯的,整個沒有要點,這就是智慧的問題。有智慧就有善巧,沒有善巧,你做事情就要出笨,效果就不好。所以說一切法,我們說在世間上,都離不開智慧,出世法固然要智慧,斷煩惱、證空性,沒有智慧,怎麼行呢?世間法你要搞好的話,也得要有智慧,世出世間離開智慧不行的。佛陀就是智者,一切智智者,他能夠覺悟一切的法的覺者。什麼東西能覺?智慧是能覺了。
那麼下邊,把我們的頌還是要念一下,分了十六種的法,十六種識之後,然後分幾個段落來說。先把欲界的見苦、見集、修道所斷的叁種說一下,再色界的叁種,無色界的叁種,見苦、見集、修所斷,這叁個先講。然後,留下的見滅、見道的,這因爲是無漏法(道、滅是無漏法),這兩種是有聯系,跟前面的是性質不一樣,所以它們兩個,又另外說,最後無漏法又是再說一種。這樣子,把十六種法,用叁段來講。先是說見苦、見集、修所斷的,見苦、集、修斷,叁種,見苦所斷的法,見集所斷的法,修所斷的法。像這一些,才來的一定要把我們以前寫的那個八十八使的表,跟修所斷的那個十個煩惱這個表,一定要把它經常對照看,不看的話,我說什麼,你抓不到方向的。那個表他們都抄得有,你們才來的可以借來抄一下。見道斷的有八十八使,修所斷的有十個隨眠,那麼這樣子,你把名數記清楚之後,然後我這裏說的,你才有個頭緒。
那麼現在我們是說見道裏邊的見苦、見集的,修道裏邊修所斷的,這叁部。這叁部先說欲界的,再說色界的,再說無色界的。“若欲界所系”,先說欲界的,欲界所系的叁部,“自界叁色一”,欲界自己有叁個識能緣它,色界有一個識能緣它,無漏識也能緣它,這是五個識能緣它。色界,“自下各叁,上一淨識境”,色界的就是八個識,自己色界有叁個識,欲界,“下”,就是色界下面的欲界,也有叁個識能緣它,再加一個無色界一個識,那是七個,再加一個無漏識(淨識就是無漏識),一共八個。無色界的話,叁界各叁個,叁叁九,無色通叁界各叁,每一個叁界裏邊都有叁個識能緣它,再加一個無漏識,淨識,那麼就是十個識。這是見苦、見集、修所斷,叁界的能緣的識,五、八、十。
下邊見滅、見道所斷的又是一類。它各“皆增自識行”,它除了前面的五、八、十以外,還要加一個,見道所斷的識,見滅所斷的識,再加一個。見道所斷的加見道所斷的識,見滅所斷的再加它自己部裏的一個識,那麼五、八、十的話,就變六、九、十一,各加一個識。無漏法,叁界中,“後叁淨識境”,叁個識,叁個無漏識的境。那麼這是說法,哪些識能緣它?總結的頌在後頭,長行跳過去。前面都是講了明細,哪裏幾個識,哪裏幾個識。我們講過了,不仔細講了,但是提一個頭,因爲接下去要有聯系的。“見苦集修斷”,見苦所斷,見集所斷,修所斷的,這是第一個,叁部,“欲色無色系”,欲界的,色界的,無色界系的,“應知如次第”,能緣的識,應當知道,挨了次第,“五八十識緣”,一個是五個識,欲界的,一個是八個識,色界的,一個是十個識,無色界的。“見滅道所斷,各增自識緣”,見滅、見道所緣的,要加自己下邊的下部的識,就是見道所斷的這一部的識,見滅所斷的這一部識。假使你見道所斷的,就是前面五八十裏邊,各加一個見道所斷的識,假使見滅所斷的法,那麼各加一個見滅所斷的識。所以說前面五、八、十,它成了六、九、十一,各加一個。那麼這個無漏法,“無漏法應知,能爲十識境”,無漏法有十個識能緣它,每一個叁界裏邊,見滅、見道、修所斷的識,叁界,欲界叁部,色界叁部,無色界叁部,叁叁九,這九個識再加無漏識,也能緣無漏法了,那麼有十個識能緣無漏法。“無漏法應知,能爲十識境”。這是總結前面的,把它總的帳算了一下,前面是講它怎麼怎麼的,那麼總結一下,一共有多少,多少,多少,給你報一個帳。下邊要其它的問題來了。
論雲:如是了知,十六種法,爲十六識所緣境已。今應廣辨,何事何隨眠隨增。若別疏條,恐文煩廣,故我于此,略示方隅。且有問言:所系事內,樂根有幾,隨眠隨增?
“論雲:如是了知,十六種法,爲十六識所緣境已”,那麼十六種法,有幾個識能緣它,這個講過了,有的是八個識,有的是五個識,有的是十個識,有的是六個識,有的是九個識,有的是十一個識,無漏法,就是十個識。哪些識能緣哪些法,前面講清楚了。那麼現在要廣辨,“何事何隨眠隨增”,哪個法上,哪個隨眠要隨增?
這個講起來,是繁得不得了了,“若別疏條,恐文煩廣”。假如你一個一個講的話,那文就是沒有限製了,你寫起來,寫不完的多。
“故我于此,略示方隅”,那麼世親菩薩,他用他的善巧也是,他指示一些方隅,就是四個方,你知道東方,那你南方、西方、北方也知道了。我們有的人,他晚上能看北鬥星,北方知道了之後,那東方在哪裏,你知不知道?肯定知道了,東南西北的方向是固定的了,你北方知道在這裏的話,北方過去就是東方,東方再轉過去南方,南方過去就西方,那四個方向就肯定下來。所以晚上走路能觀星鬥的話,…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