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可以不迷失方向。方隅,四个隅,假使一个桌子,四个脚,一个脚知道了,那其它三个脚一模一样的,你该知道了。那么他略示方隅就是这个意思,告诉你一方一隅,那么其余所有的,你自己会知道,就是讲少数的,整个的你自己可以类推,用一种简单的善巧的方法来讲。
那么,他举例。“且有问言”,假使我们这样问。“所系事内,乐根有几,随眠随增?”假使有这么问,我们所系的事,“乐根有几随眠随增”,在所系缚的里边,这个乐根(二十二根里边一个根,乐根,这个我们前面……,如果你才来的,你要看看根品里边的二十二根,根品一开头讲二十二根,这是乐根),这个乐根有几个烦恼来随增,跟它所缘相应随增的?
应观乐根,总有七种:谓欲界一,即修所断乐在五识,故唯修断,色界五部色有意乐,故通五部,无漏第七谓第三禅,无漏乐也。无漏乐根,非诸随眠之所随增,如前已说。七中前六谓欲界一,色界五也,随其所应,欲修所断,及诸遍行,色界一切,随眠随增欲界修断,缘自部乐,及苦集遍行随眠,能缘修断乐,色界乐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识,皆缘乐根。言一切者,五部惑也。
那么这样子,如果叫你去想的话,不晓得你从何下手。那么世亲菩萨他就指你一个方式。“应观乐根,总有七种”那么你先看看,乐根到底有几种乐根,然后再说,哪些随增,怎么样子随增;你如果乐根都不知道有几个,怎么说随增呢?那就不好说了,先把对象认清楚。
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你要把五蕴空掉,你先把五蕴认识一下,然后才可以把它空掉。所以很多人,就是糊里糊涂空,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好了,解决了。不对的!先要知道什么叫色,色有几种,然后一个个分清楚,然后色是本性空,再是受,再是想,再是行。先要认识这个法,然后知道它是自性空,你法都不认识,你说一切法空,糊里糊涂空,这个你怎么空得了呢?
这里也一样,你要说乐根,有几个烦恼随增,你先得看看,到底乐根有几种。那么他给你分析,一共有七种。“欲界一”,欲界有一种,“即修所断”。乐根,我们在欲界里边,属于身识所相应的受,身识在五识了(就是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故唯修断”,它不是属于见的,不在意识里边,所以只有修所断,欲界一个,修所断的。“色界五部”,色界里边不一样,有第三禅的乐,这个乐是意乐,不是身乐,所以说这个既然是意乐呢,就通五部,不像欲界只有修所断一部。意乐就是意识相应的了,在五部都可以通,所以色界有五,五个。那么无漏的乐根,第三禅的无漏乐根,就是以无漏法,得到的第三禅,那么这个乐根也是无漏的,这样子无漏的乐根。加起来,三界一共有七种乐根。为什么不说无色界?无色界没有乐,只有舍受,所以无色界,排不上去。那么总的来说,所有乐根,全部包完了,只有七种。那么知道七种乐根之后,才可以说那些是怎么烦恼随增。
“无漏乐根,非诸随眠之所随增,如前已说”,在这个七种里边,我们现在讲的是哪些烦恼随增了,那么先要把无漏乐根除掉。无漏的法烦恼不随增的,这个我们早就讲过了。无漏法等于是炎石,很烫的石头,你一个脚站上去,站不住的,马上要跳下来的,所以不愿意住的。所以这个样子,无漏乐根是不随增,把它除掉。还有六种。
“七中前六”,七个乐根里面前面六个是有漏法,这是有随增的。“谓欲界一,色界五也”,“随其所应,欲修所断,及诸遍行,色界一切,随眠随增”,这个话,很略了,就看他的注解。
欲界修断的,就是自部的乐根了,就是自己修所断的乐根了。“及苦集遍行随眠,能缘修断乐”,我们前面讲过,遍行烦恼,虽然它在苦集谛下边,但是它五部的法都能缘,所以说它修所断的乐根,不但是自部的能缘它,还有苦集谛下的遍行随眠也能缘它。“色界乐根,既通五部,故一切识,皆缘乐根”,色界的乐根,它五部都通的,所以一切识都能缘,故言一切。那么所以说欲界修所断,本部,那么它遍行随眠,就是苦集所断的,也能缘它;色界的,五部通,都能缘,一切都能缘,这是所缘随增。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解决了,你如果不是先把它乐根分析好,你要讲的话,那就是没有头绪了,讲起来就是零乱无次,而且也会漏掉。那么这是一个,这是最基层的一个。
若有问言:缘乐根识,复有几种,随眠随增前约乐根,此约乐根上识也?应观此识,总有十二,谓欲界四,除见灭断解云:欲界见苦、见集遍行,及修所断,能缘乐根,欲界道谛,邪见、疑、无明,能缘无漏乐也。灭谛体非乐根,故灭谛所断,不缘乐也,色界五部,无色界二,即见道谛及修所断无色道谛,邪见、疑、无明,缘下第三禅无漏乐,故无色道谛所断,有缘乐识也。无色修所断生得加行善,通缘九地类智品道,故彼修断,得有缘下第三禅无漏乐根识也,无漏第十二,皆能缘乐根此上明缘乐识,总计有十二也。谓欲界有四、色界有五,足前成九;无色界有二,足前成十一;更加无漏识,故成十二也。
“若有问言:缘乐根识,复有几种,随眠随增”,这个又进一层了。先说乐根有哪些烦恼可以随增,先给你讲了,这个很简单,自部的,还有苦集下面遍行随眠能随增;色界,就是一切都能随增,它五部里边都能随增。那么就讲好了。但是他现在再进一层,缘这个乐根的识,本来乐根是所缘的了,现能缘的那个识,又怎么样子地随增?哪些烦恼给它随增?这个又范围又大一些了。
“前约乐根,此约乐根上识也”,前面说的乐根是所缘法,现在说能缘的识有什么烦恼随增,这是又一个问题。
“应观此识,总有十二”,那么你要观这个能缘的识有多少烦恼随增,先要把能缘的识有几种,把它要分析一下。那么你要先要看,这个识一共有十二种,“谓欲界四,除见灭断”,欲界有四种,见灭所断的,要把它除掉。为什么要除掉?下面要说。
“解云:欲界见苦、见集遍行,及修所断,能缘乐根,欲界道谛,邪见、疑、无明,能缘无漏乐”,这些是无漏缘惑,能缘无漏法的,这个道谛下边的邪见、疑、无明,这个前面讲过,一个是上缘惑,一个叫无漏缘惑,这个不要忘记,这些惑能缘无漏法,所以说无漏乐根它也能缘。灭谛下边,它就不能缘了,为什么原因?灭谛里边,它的随眠,假使无漏缘的惑,缘灭谛,灭谛本身不是有为法,是没有乐的,灭谛不是乐根的,没有乐根的,它不是乐根,所以不能缘。那么灭谛里边,除了无漏缘惑,还有其它的惑了,它也不跟乐根相应,所以也不能缘,所以灭谛下边没有,不能缘乐根。只有四部,一共五部里边,见灭所断的下面没有,只有四部。这个四部里边,就是都能缘乐根,这是能缘的识,欲界里边四种。
“色界五部”,色界里边五部是通的,因为他乐根是意乐,那五部都通。
“无色界二”,即见道谛,修所断两种。无色界的道谛,它下边的邪见、疑、无明,能缘下边第三禅的无漏乐,故无色界道谛所断,有缘乐识也。就是无色界,他要生到无色界去,他要缘下边的,可以缘。他们的道谛下边的邪见、疑、无明,这是可以缘无漏法的三个烦恼,它可以缘第三禅的无漏乐。所以说,无色界道谛里边有缘乐根的识。“无色界修所断生得加行善,通缘九地类智品道,故彼修断,得有缘下第三禅无漏乐根识也”,无色界修所断的那些生得的加行的善法,它可以缘九地的类智品(这个我们讲过了,六、九地,六地是法智品道,九地是类智品道),它可以缘下边的。那么这也是可以缘无漏的乐根的。
色界五部,无色界有两个,见道,跟修所断的两部。一共加起来,欲界四个,色界五个,再加无色界两个,十一个,无漏地,十二,无漏法也能缘,无漏的识也能缘乐根,那么加上无漏一共是十二个。四、五,九,加两个,十一,再加无漏的,十二。这些十二个识都能缘乐根。先把能缘乐根的识,一共是十二个,把它搞清楚,然后说这十二个识,哪些烦恼随增。
此随所应,欲界有四部,色界有为缘,无色界二部,及诸遍行,随眠随增解云:此文正明缘乐识上,随眠随增也。欲界有四部,除见灭断也。色界有为缘者,取五部下,缘有为惑,除灭谛下,邪见、疑、无明,彼缘无为也。缘灭谛邪见等,非是缘乐根识,故须除也。无色二部,谓道谛断,及修所断。谓道谛下邪见、疑、无明,是缘乐识,此下贪瞋痴等,缘邪见等起故,道谛下贪等,名乐根识上,随眠随增也。无色修所断识,既缘乐根,故修所断烦恼,于缘乐识上随眠随增也。及诸遍行者,即无色界苦集下遍行随眠,缘彼道谛所断及修所断乐根识也。
“此随所应,欲界有四部,色界有为缘,无色界二部,及诸遍行,随眠随增”,这个当然了,我们说无漏识是要除开,它是不能烦恼随增的,那么就是前面十一个里边,欲界四部,色界的有为缘,无色界两部,及诸遍行烦恼随增。这个很略,下边看。
“此文正明缘乐识上”,缘乐根的识上边烦恼随增是怎么样的情况。“欲界有四部,除见灭断也”,除了之后。“色界有为缘者,取五部下,缘有为惑,除灭谛下,邪见、疑、无明”,因为缘的是乐根了,乐根是有为法了,那么缘无为的那些邪见、疑、无明,要除掉。所以说叫有为缘,就是简别缘无为的,因为乐根是有为法了,缘无为的法,它当然不能缘乐根了,所以说把这个要除掉。无为法就是灭谛下的择灭了,它那些邪见、疑、无明,对择灭有怀疑的,起邪见的,这些能缘那个择灭的,这个要除开,它是缘无为法的。缘灭谛的邪见等,非是缘乐根,它直接缘择灭了,不缘乐根了,缘无为法的,“故须除”,要把它除掉。无色界二部,道谛断的、修所断的,前面讲过的。“道谛下邪见、疑、无明,是缘乐识。此下贪瞋痴等,缘邪见等起故,道谛下贪等,名乐根识上…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