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73

  ..續本文上一頁:何緣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爲一遍知?頌曰:

  越界得果故  二處集遍知 

  “從此第五,明集遍知”,明集遍知,就是爲什麼第五、第九,要把前面的都包起來,叫集遍知呢?總集起來的。

  “論雲:何緣不還、阿羅漢果,總集諸斷,爲一遍知”,爲什麼不還果,順下分結斷遍知,要把前面的六個忍果都包在裏邊,說一個遍知,那麼阿羅漢果,一切結盡遍知,要把前面的,所有九個遍知都包在裏邊,算一個遍知,這是什麼原因?

  “頌曰:越界得果故,二處集遍知”,這是有兩種條件的,一是越界,它超越叁界裏任何一界,叫越界。第二個是得果,他還要得果,不但是越界,還要得果。滿足這兩個條件的,在這個地方叫集遍知,那麼整個九遍知當中,只有兩個,順下結盡遍知跟一切結盡遍知,這兩個是有兩個條件,既是越界,又是得果,所以這兩個地方要集遍知,把前面的都包在裏頭。

  釋曰:具二緣故,總集遍知:一者越界,二者得果。離欲染時,越欲界故,得不還故;離無色染時,越無色界故,得無學果故。故于兩果,總集遍知。 

  “釋曰:具二緣故,總集遍知”,要具足兩個緣,那麼把所有的遍知合攏來安一個遍知。那麼哪兩個條件呢?一是越界,二是得果,第一是要超越一個界,超越欲界,或者色界,或者無色界,第二是得果,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都可以。

  但是你要滿足兩個條件,卻不是每一個果都行了。初果、二果,不越界。初果欲界的煩惱,沒有斷完斷到,只有五品,一品不斷到五品的都叫初果。這個時候,初果的人,他,這個根本沒有超出欲界。二果,斷了六品了,他欲界還得來一次,一來,還要來一次,沒有超越界。初果是七返生死了,欲界要來的;那麼二果還要來一次,叁果,不來了,不還了,不還就是不還到欲界來了,這是越界了。所以說得叁果的時候,又超越欲界了,這個時候,才安立集遍知,那麼就是順下分結盡斷遍知。

  “離欲染時,越欲界故”,當欲界的九品煩惱,把它斷掉了,這個時候,超越欲界,同時又得個不還果,那麼這個時候要集遍知。“離無色染時”,無色界的煩惱斷完了,超越無色界,這個時候,“得無學果”,也是越界得果,兩個條件滿足了。所以說,這兩個地方安立集遍知。我們說色愛盡遍知,色界的煩惱是斷完了,但是它沒有得果,雖然是超越色界,但是它不得果,沒有得一個果,叁界前面得到了,四果還沒有得,那麼它不能安立一個集遍知。

  所以說爲什麼要五順下分結要集前面的,一切結盡遍知要包前面的,因爲它是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越界,一個是得果。那麼其他的那個色愛盡遍知,沒有得果,只有越界一個條件,那不能安立集遍知。

  這個我們昨天那個表 你們去看一看,很清楚了,色愛盡遍知就是一個,但是五順下分結盡斷遍知,包前面六個,一切結盡斷遍知包所有九個,這就是原因在這裏,因爲是越界、得果,兩個條件所限製的。

  

  丙六 明得舍遍知

  從此第六,明得舍遍知。論雲:誰舍、誰得,幾種遍知?頌曰:

  舍一二五六  得亦然除五  

  “明得舍遍知”,如何得遍知,如何舍遍知?就是得非得的問題來了。在《俱舍》裏邊,在有部裏邊,得非得是一個非常之麻煩的一個問題,但是這裏講的不麻煩,我們前面學過了那個麻煩的學這個就感到不麻煩了。如果前面沒有學過的,什麼叫得、什麼叫舍,也搞不清楚,那就是麻煩了。我們簡單的先說一下得,你上比丘壇,白四羯磨成就了,你是得了比丘戒體,這是得,如果你是,對人面前說你還俗了,舍戒,或者你是犯了四根本舍戒,這個情況之下,或者命終,這個就是舍,舍掉了,戒體舍掉了,沒有了。那麼這個是得、舍的一個具體比喻了。那麼當然了,我們得舍不一定是戒體了,很多東西都有得有舍的,這裏就是說斷遍知的得、斷遍知的舍,怎麼一個情況。

  “論雲:誰舍、誰得,幾種遍知?”哪些人舍幾個遍知,哪些人得幾個遍知?這個問題也是很多的一個,啰嗦的麻煩問題,但是世親菩薩把它有條理的歸納起來,下邊半個頌。

  “頌曰:舍一二五六,得亦然除五”,舍的時候,舍一,舍二,舍五,舍六。得,同樣,但是五除掉,得一,得二,得六。這個頌很簡單了,下邊要解釋。

  

  釋曰:舍一者,謂無學道退,舍一切結盡一遍知也,及色愛盡退,舍色愛盡遍知,並全離欲退,舍五順下分一遍知也。舍二者,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纏退,舍色愛盡,及順下分,二遍知也,及得阿羅漢時,亦舍前二遍知也。舍五者,謂先離欲,來入見道,至道類智,證不還果時,得順下分一,舍前見道五遍知也。言舍六者,謂未離欲聖,得離欲時,得五順下分一遍知,舍前忍果六遍知也。

  “釋曰:舍一者,謂無學道退,舍一切結盡一遍知也”,什麼叫舍一個遍知呢?當你一個無學道,阿羅漢,這個有部裏說,阿羅漢會退,退不是永遠退,退了之後,馬上會提起來,這一輩子決定會重新得到阿羅漢果的,不會再流轉生死,那是不可能的,退只是偶爾退一下,那麼馬上立刻又恢複的。當然退的時候,這個斷遍知,一切結盡斷遍知就沒有了,它就退掉了,沒有了,就舍掉一個。

  “及色愛盡退,舍色愛盡遍知”,假使你色愛盡的,把色界的煩惱起來之後,那個時候就舍一個色愛盡遍知。

  “並全離欲退,舍五順下分一遍知也”。這就是叁種情況了,假使你本來是叁果,把色界的煩惱斷掉了,但是你把它色界煩惱又重新生起來了,退了,那麼你這個時候,也舍一個遍知,舍色愛盡遍知。還有,叁果的羅漢,他本來欲界的煩惱斷掉了,色界煩惱還沒有斷,這個時候,假使他欲界的煩惱又起來了,把五順下分結遍知也舍掉了。這個就是“舍一”有叁個情況。

  “舍二”,下邊是舍兩個斷遍知,有什麼情況呢?“謂諸不還,從色愛盡,起欲纏退,舍色愛盡,及順下分,二遍知也”,這是,假使不還果,他本來色界煩惱斷掉的,他現在,不但色界煩惱起了,欲界的煩惱也起了,那要舍兩個,色愛盡遍知沒有了,欲界的煩惱也起了,順下分結斷的遍知也沒有了,那麼這一個時候要舍兩個遍知。

  舍叁舍四沒有的。“舍五”,“謂先離欲”,先是離欲,“來入見道”,就是超越證了,先是把欲界的煩惱九品,用有漏道斷掉了,進入見道,到道類智的時候,證不還果了,那麼它得到一個順下分結盡的斷遍知了,前面五個忍果的遍知,他就沒有了,不是說它體沒有了,就是這個名字沒有了,得了順下分結遍知,就一個遍知了,它已把前面都包在裏邊了,所以說前面五個遍知就舍掉了,就是得一舍五了,那麼這是舍五種,舍五個。

  那麼“舍六”,“謂未離欲聖,得離欲時,得五順下分一遍知,舍前忍果六遍知”,那是一般的,不是超越證的,他挨了次第上去的,這個聖者從見道到第十六刹那,他是得了六個遍知了,後來他又斷欲界的煩惱,把欲界煩惱斷完之後,得到一個五順下分結盡遍知,一個,但是前面六個果就舍掉了,前面六個忍果,他得了後邊的,包了前面,包在裏面了,得了一個,前面六個就不要了,那麼所以說,舍六個遍知。

  這是說舍五、舍六的兩種不同情況,下邊,“得亦然”,這是舍講完了。

  

  得亦然除五者,謂得遍知,有得一、得二、得六,如前舍數,故言亦然,唯除得五。言得一者,謂得未得九遍知中,一一漸得,皆名得一。前見道位,成二、叁、四、五等者,約成就說,成通先後故也。得唯據初,故漸得中,無有初得二、叁、四、五等遍知也。此下言得二、六者,唯約退位得說,非據漸得也。及從無學,起色纏退,亦名得一,謂順下分。言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纏退,名爲得二。謂色愛盡,及順下分。言得六者,謂從不還退,一剎那中,得忍果六也。 

  “得”,得遍知;“亦然”,也同樣;但是要“除五”。下面這裏是這樣子,我們看舍二裏邊,一個是不還果,從色界愛盡起欲纏退,舍色愛盡,及順下分兩遍知,這是舍兩個遍知。他本來是不還果,他色界的煩惱也斷了,但是他欲界煩惱起了,那麼這一舍,把色愛盡的遍知,跟順下分結遍知都斷掉了,這是一種,退的。下邊得阿羅漢是要亦舍前二遍知也,這是進的。當你是不還果,本來是有色愛盡遍知,跟順下分遍知,是都有的,但是你這個時候得了阿羅漢果了,不是退,這個前一次看的時候,沒有看清楚,他沒有“退”字,這是得,往上得,得阿羅漢果的時候,你得了一切結盡遍知之後,那就是色愛盡跟五順下分結遍知,都包在裏頭了,那就是舍掉這兩個了,得了最後一個廣的,把前面那個略的舍掉,這是阿羅漢果,得阿羅漢果的時候,同樣,也是舍色愛盡遍知,跟舍這個順下分結盡斷遍知,那麼這兩個都是舍二。

  那麼舍講完了,講得了。“得亦然除五”,得跟舍一樣,同樣,但是要除五個。“謂得遍知,有得一、得二、得六”,沒有得五,要把“得五”要除掉,“如前舍數”,得一、得二、得六,跟前面舍的數字一樣的——“亦然”,就是指這叁個是同樣的,但是要除一個五,得五是沒有的。

  那麼怎麼“得一”呢?“謂得未得九遍知中,一一漸得”,九個遍知當中,本來是一個也沒有,那麼你一個一個得,挨著得一個得一個,再得一個得一個。所以,“前見道位,成二、叁、四、五等者,約成就說,成通先後故也。得唯據初,故漸得中,無有初得二、叁、四、五等遍知也”。

  這個裏邊又牽涉到成就跟得的問題。得,我們簡單說一下,得到,假使我給你一塊錢,得一次,一塊錢,第二次又是給你一塊錢,第叁次給你一塊錢,第四次給你一塊錢,這是得,每一次得都是一塊錢,給你五次,得五元錢,每一次得都是一塊錢。但是成就卻不一樣了,成就就是說,要待前待後的,成就,你第一次得一塊錢,在口袋裏一塊錢,第二次得一塊錢,成就兩塊錢,你有兩塊錢了,再給你一塊錢,成就叁塊錢,再給你一塊錢,成就四塊錢,再給你一塊錢,成就五塊錢。得,每一次得是一塊錢,所以得跟成就要分清楚,成就是得了以後,一直下去的,得是最初一刹那,第一這個時候叫得,所以,成就跟得兩個不一樣。

  前面說這是見道位的,成就一,成就二,成就叁,成就四,成就五,但是得的時候,都是得一個,沒有兩個一起來的了,所以說得一個。所以這一段文,就是解釋得、成就不一樣。假使沒有得到九遍知的,你一個個得的時候,都叫“得一”,得前面第一個叫得一,得第二個,還是得一個的,你得第叁個,還是得了一個,得的時候就得一個。

  我們前面講,就是那個頌,“住見谛位無,或成一至五”,這個是成就,前面講的成就,那是不一樣了,可以成就一,成就二,成就叁,成就四,成就五,這是成就,前後加起來的。得只屬于得的一刹那。所以說,得,只有一個,成就,可以二,叁,四,五噢。

  好,“此下言得二”,得一講過了,得二是什麼情況?“唯約退位得說”,往前進的時候得二是不可能的,沒有兩個得,同時一起得到沒有的,那麼退的時候,可以得兩個得,也可以得六個。那個也很簡單了,阿羅漢退,得兩個,從欲界退,得六個,這個下面就要說。

  (125A)“唯約退位得說,非據漸得也”,不是挨到一個一個得來說,退的時候,一下子,前面的,高的退掉了,下面有兩個,或者六個。“從無學,起色纏退,亦名得一”,假使無學道,起色界的煩惱,退了,那麼這個阿羅漢,把色界的煩惱也起來了,欲界的煩惱沒有起,那麼他舍掉兩個,就是一切結盡斷遍知舍掉了,那麼他得到一個,得到一個什麼?順下分結斷遍知,只留下這麼一個,色界的、無色界的煩惱都算的,這個二個斷遍知都沒有了,那麼五順下分結斷遍知還有,那麼就是得一。這就是得一個。

  “得二者,謂從無學,起無色纏退,名爲得二。謂色愛盡,及順下分”,得兩的,是阿羅漢,他起的煩惱是無色界的,那麼色愛盡斷遍知還在,順下分結斷遍知還在,那麼得兩個,舍了一個,一切結盡斷遍知,得二個,得了一個色愛盡跟順下分。不要說舍了一個得兩個,便宜了,一點也不便宜,舍掉一個是總的,九個遍知都有,得到二個是只有欲界、色界的斷遍知。

  再說,“得六”,“從不還退,一刹那中,得忍果六也”,本來是五順下分結遍知是一個了,但是你起了煩惱了,欲界煩惱起來了,這個順下分結斷遍知沒有了,那麼還留下的六個,就是忍果,見苦、見集一個,見滅一個,見道一個,上界亦如此,六個,這六個還存在,那麼就得六個遍知,六個斷遍知,這就是得六。得五沒有的。得二,得一是有。得叁,得四,得五都沒有的;這是按照實際上情況來說,是沒有這些例的。

  好,我們煩惱品到此爲止,這個我們說整個《俱舍》的難點,最高、最多的,也都在隨眠品裏邊,總算是越過了,等于爬山一樣的,這個山一個山頭,一個爬,一個爬,累得不得了,畢竟爬過了。我們記得上五臺山的時候,朝中臺、西臺這些還不見得太累,朝北臺,那是確實辛苦。這個五臺山的山形是很厚,你從這邊看上去,看到這個以爲是頂了,但是跑到這裏,上面還有,跑到這個上面,上面還有,哎呀,這個頂不曉得在哪裏,跑的吃力得不得了,如果一個人跑的話,會退,就往(後)退了,我們那個時候去的時候二十九個人,那麼實在吃力,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又爬,又爬,反正人多,氣壯,一個人就害怕了,那是荒無人煙的,整個一片雪,夏天上面還有雪的了。那麼這樣子一個山,畢竟爬過了,那麼下邊是順了。當然不是說難度沒有,下邊順在哪裏呢?順在是,走的是什麼道了?還滅道路了,這個流轉生死的階段過了,下邊是從凡夫走到聖者的道路了,這個道路再難,非爬不可了。那個前面的這個世間品是果,業品是因,隨眠品是緣,流轉的因緣果全部講完了,那麼現在開始的是還滅的因緣果,這個是我們要求的東西了。前面要舍,後面要得,那麼前面是要厭,後面是要求。這個就是我們學道的人的分界線,前面的東西要把它除掉,後邊的東西要把它求到。下面賢聖品。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