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道、无学道一分:见道里边又分五,一至五;那么修道六,或者一,或者二;无学道一。这个很简单了,修道的时候,六个忍果,他成就五个,到修道的时候,就是道类智的时候,第六个成就了,修道位,已经成修道位,十六刹那是修道了,所以成就六个,当你再把欲界的烦恼断完了,那就成就五顺下分结,那就成一个了,前面六个都包在里边了,当你把色界的烦恼断完了,剩下两个,一个五顺下结的断遍知,一个是色爱尽遍知,两个,那么无学道把一切无色界的烦恼断完了,就成就一切结尽遍知,那就是成就一个。这个把前面的看了,也很明显了,这个颂。
释曰:住见谛位无者,见道有十五心,前五心来,无遍知也。
“释曰:住见道位无……”,见道位,我们先要知道,见道的时候,有十五个剎那,这十五个剎那,我们听过前面的都知道,没有听过的,就不好知道。那么我们简单说一下,见道的时候,有十五个剎那;见四谛,一共有十六个剎那,前十五剎那是见道,最后一个剎那入于修道。那么苦、集、灭、道,四个谛,欲界的有苦法忍、苦法智,这是苦谛下的,那么色界、无色界的,苦类忍,苦类智,这是苦谛下四个剎那。那么集谛下边,欲界的,集法忍、集法智,色界、无色界的集类忍、集类智,八个。然后灭谛下的,欲界是灭法忍、灭法智,上二界的灭类忍、灭类智。那么道谛下边的,欲界是道法忍、道法智,色界、无色界的道类忍、道类智;但是到道类忍,这第十五个是见道,再下边,十六个是修道了。所以说见道里边,从苦法忍一直到道类忍,这个十五剎那是见道。
这个见道里边,“前五心来,无遍知也”,在集法智的时候,才产生三个缘具足,集法智的时候,那么前面五个心,没有断遍知的,就是说,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再加一个集法忍,这时候,灭双因的条件还没有足,所以说,没有断遍知;到灭法智出来了,那么第一个断遍知出来了,是灭双因成就了,前面缺有顶了、无漏得,前面已经成就了。所以说,前面五个剎那呢,是没有遍知的,“前五心来,无遍知也”,就是集法智还没有出来,集谛下的那个遍行因还没有消灭,没有不成就,所以说,这五个位置不能有遍知。
或成一至五者,于见道位,至第六集法智,及集类忍,唯成一遍知;至第八集类智,及灭法忍,成二遍知;至第十灭法智,及灭类忍,成三遍知;至第十二灭类智,及道法忍,成四遍知;至第十四道法智,及第十五道类忍,成五遍知;故言一至五也。
从见道位到第六个心之后,就有一个遍知。“或成一至五者,于见道位”,至第六个心,集法智的时候,到第七个集类忍的时候,得一个遍知,第一个遍知得到了。
那么到第八个,集类智、灭法忍的时候,第二遍知。第一个遍知是欲界苦集下的遍知,那么到第八个集类智这个时候,上二界苦集下的遍知也成就了,第二个遍知成就了,灭法忍它没有什么成就,这个附带在集类智后头。那么这个时候,两个遍知就是欲界的苦集断的遍知,跟上二界的苦集断的遍知。
到第十个剎那,灭法智,这个时候,那个灭谛下的遍知,欲界的成就了,灭类忍没有成就什么,它是附带在前头了。所以第三个,欲界灭谛的遍知成就了,“成三遍知”。
(124B)到第二个剎那,灭类智,那是上二界的,灭谛下的,断遍知成就了,道法忍没有成就什么,挨在灭类智后头,那么成就四个遍知了。
到第十四个剎那,道法智,那就成就,欲界下的道谛下的烦恼的断了的遍知成就了,成就了五个遍知了。到第十五剎那,道类忍,没有成就什么,因为它还在拼,一共是五个,这是说,只有五遍知。所以说,“或成一至五”,第十五个道类忍都是属于见道的。
那么第十六剎那的时候,第六个遍知,上二界的道谛下的断遍知成就了,这已是修道了,所以不是见道。见道,要么是没有,前面五个心,要么成就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根据他见道的智忍来判,这个都判,给你写清楚了,或者成就一个,或者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五个。
修成六一二者,修谓住修道位,从道类智乃至未离欲染,成六遍知,及离欲者却退亦成六遍知。全离欲染,色爱未尽,成一遍知,谓顺下分。或先离欲,来入见道,至道类智,未起色爱尽胜果道时,亦成就一,谓顺下分。又从色爱尽起色缠退,及无学位起色缠退,亦成顺下分一也。若色爱永尽,成二遍知,谓顺下分,及色爱尽。或先离色爱者,来入见道,从道类智,后起色爱尽胜果道,至未全离无色爱前,成顺下分及色爱尽二。从无学位,起无色缠退,亦成顺下分、色爱尽二。无学唯成一者,谓一切结尽遍知。
“修成六一二”,那就容易了,修,到第十六位的时候,道类智,那就成就六个忍果了。“修谓住修道位,从道类智,乃至未离欲染”,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完的,这是有六个遍知。
这个时候,修道位。我们说这个六个遍知,不都是见道下的嘛?但是十六剎那,对人来说,已经修道了,所以这个,从法,从人来看,有一点差别就在这里,这些地方就是差别的地方。人呢,到十六剎那的时候,属于修道。所以说这第六个遍知,一般判,从人上判,是在修道位了。那么“乃至未离欲染”,欲界的烦恼还没断,或者断一品、二品、三品,没有断九品的话,都是成就六遍知,前面六个。这是一种。
“及离欲者却退”,那么离欲的。另外一种,本来是欲界的烦恼断掉的,但是他退了,这个时候也是六遍知,成就六遍知。这是两种,一种是见了道之后,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一种是虽然断掉了,但是退掉了,这都是成就六遍知。
“全离欲染,色爱未尽,成一遍知,谓顺下分”,把欲界的烦恼全部离掉了,九品欲界的烦恼断掉了,但是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完,这个时候,他所成就的一个遍知,这个遍知怎幺少起来了呢?这一遍知要包前面六个的,所以说顺下分结遍知,把前面六个都包在里边的,这是集遍知,后边要讲为什么集遍知。所以虽然看起来是,成一个遍知,这个一遍知范围很大,前面六个都在它里边,昨天我们那个表一看就知道了。这个顺下分结尽遍知把前面六个忍果都包在里边的,这是一种。
“或先离欲,来入见道,至道类智,未起色爱尽胜果道时,亦成就一”,先是离欲,以世间道、有漏道,把欲界烦恼九品断完了,再见道,到道类智的时候,未起色爱尽,他见道到第十六刹那,道类智,他色界的烦恼没有断完,那么他胜果道时,就是他到了道类智以后,解脱道了,再往前,胜果道,这个时候,他成就一个遍知,也是成顺下分结遍知。
那么这个就有联系到我们昨天出一个题。“超越证者,他们以有漏道,离了欲界的九品烦恼,然后见道,这时候他是怎么样一个情况?”那么这里可以参考了,他是见道,以先离欲,先把有漏道欲界的烦恼断完,再用无漏道见道,见四谛十六行相,那么是到道类智的时候,第十六刹那是修道了,他色界的烦恼还没有断完,那当然了,胜果道的时候,他成就一个遍知,顺下分结遍知。
“又从色爱尽起色缠退,及无学位起色缠退,亦成顺下分一也”,这是从下往上说的一种,也有从上退下来的,就是说本来是色爱尽遍知得到了,但是起了色界的烦恼,退了,色爱尽的遍知退掉了,那么他那个时候,也成就一个,顺下分结遍知。
还有从无学位,无学果退了,他起色缠退,不但是无世界的烦恼起来了,色界的烦恼也起了,那么只留下一个欲界的烦恼还没有退,那就也成就一个顺下分结断遍知,也成就一个噢。这是三种情况,一种是往上进的,成就一,往下退的有两种,色爱尽退,跟无学道退的,这两种都是成就一。
“若色爱永尽,成二遍知,谓顺下分,及色爱尽”,那么假使你把色界的烦恼断完了,那么这个人,就成就两个遍知,一个是顺下分结尽遍知,这是前面的、欲界的,那么又把色界的也得到了,色爱尽断遍知,那么二种都成就,这是往上的,往下退的还有。
“或先离色爱者,来入见道,从道类智”,这也是往上的。“从道类智,后起色爱尽胜果道,至未全离无色爱前,成顺下分及色爱尽二”,这是第二种上进的,他这个是凡夫的时候,有漏道先把色界的烦恼也断完了,那就是以有漏道把色界的烦恼断完了,进入无色界了,可以。那么这个时候,他就见道,再来修见道,十六刹那,那么这个时候,他从见道的十五刹那的见了之后,进如第十六个道类智——修道,再起色爱尽的胜果道,从胜果道再进去,这个时候,他得的断遍知是什么?无色界的烦恼没有断完,这个时候,它的遍知,断遍知成就两个,一个是欲界的顺下分结断遍知,一个是色爱尽的断遍知,这里成就两个。
那么退的,“从无学位,起无色缠退,亦成顺下分、色爱尽二”,假使从无学的果起了无色界的烦恼,退了,色界烦恼没有起,那么他也成就两个,顺下分结尽断遍知,跟色爱尽断遍知,因为欲界的烦恼,跟色界的烦恼,他是没有退,这两个断遍知,他是成就的。
那么这是说,两个是往上修的,一个是往下退的,都成就两个断遍知。
最后“无学唯成一者”,无学道就成就一个遍知。“谓一切结尽遍知”,这个一个遍知就包含前面九个了,我们昨天那个表一看就知道,虽然是名字上说,他只成就一个,实际上九个都全部包含。这是从人的立场来观察它:哪一个部位的人,成就几个遍知。讲完了。
下边就是要讲一个问题,可能你们有些人是注意了,有些人没有注意,为什么顺下分结尽遍知,要把前面的都包在里边?最后一个一切结尽遍知,又要把前面全部包在里边,这个叫集遍知,这个遍知,要把前面的一切合拢来的。什么原因?这也说了,这是这里讲。
丙五 明集遍知
从此第五,明集遍知。论云…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