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難得高不可攀?我們說開悟,跳龍門,你說一個魚,要跳上了上面就變龍,那確實困難的,要跳上去的。這個要理解,爬梯子,有梯的,你只要肯一步步踩上去好了,決定會到的。跳,你說氣力不夠,跳那麼高,跳叁丈高,怎麼跳得上去呢?梯子爬上去,叁丈,你十丈也爬得上去,只要你肯走。所以說我們學教是登梯子,你不要說“我不懂了,沒有辦法了”,好象是沒有辦法的。有辦法的,你爬好了,一步一步爬,總會上去的,就怕你不爬。那麼你說爬不動了,怎麼辦呢?爬不動,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又爬了。不要說爬不動幹脆不走了,退下來了,那就糟糕了。爬不動,休息一下,吃點營養品,好了,又爬。那麼下邊我們講一點點。
釋曰:四善者,論主評取,說四業家于理爲善,但于時中,說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
“釋曰:四善者,論主評取,說四業家于理爲善,但于時中,說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這個四善這句話,是評論前面的種種業的。有的說叁業,有的說四業,有的說是五業,有的說是八業,那麼,那麼多業,到底哪一個說得比較好呢?“四善”,說四業的比較好,這是世親菩薩的評價。
“論主評取,說四業家于理爲善”,世親菩薩的評論,他釆取說四業的那一家,就是那些說法于道理上說是比較完善。
“但于時中,說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在不定裏邊,時間不定,受的時間說定不定,不在果上說定不定。果上說定不定,世親菩薩認爲有毛病,時間定不定,那是合理的。這個果什麼時候受不知道,可能現世受,可能將來受,這個是時間有不定。
那麼這樣子來解釋經的所說四業相,以這樣子解釋經裏邊的四個業,這個說法是比較好的,世親菩薩釆取這個。這是一段,完結了,總的說,這是一段。
容俱作者,今此四業,容一時作,謂于一時,自行淫欲,遣使行殺,或盜或诳,業道齊成。或一感現,或一感生,或一感後,或一不定,一時造四,未必皆爾,故說容言。
下邊“容俱作”是另外一個問題。“今此四業,容一時作”,這是解釋一些智慧的問題。我們說四種業,順現受、順生受、順後受、不定受,這四種業能不能一個時間都造完?可不可能?“容”,容許,可以。
“謂于一時”,怎麼樣子,一個時間造四種業都造完呢?他舉個例,就在這個時間,一時,“自行淫欲”,自己犯淫戒,造淫欲的事情;“遣使行殺”,派一個使者去殺人,就在這個時間,他又做淫欲,那邊又殺人;“或盜”,再派一個人去偷東西,也在那個時候偷;“或诳”,或者去做騙人的話。“業道齊成”,它的業道,就這個時候,四個業道都成功。那麼這四個業道,罪有輕有重,“或一感現,或一感生,或一感後,或一不定,一時造四,未必皆爾,故說容言”,這麼他造了四個業道,這四個業道罪有輕重,一個感現生受,一個感第二生,來生受,或者一個感後輩子受,第叁生以後受,或者一個不定受,不一定受,這四種。一個時間,造四個業,他感的果報,時間不一定。
但是,這樣子,一時造四是可能的,“未必皆爾”,但是,從實際上,一般造業,不會都是這樣子的,“故說容言”,所以說允許,可能有這樣子的一時造四個業,所以在頌裏邊,“容俱作”,是可能這樣子一起作。實際上,這樣子一時造四個業,“未必皆爾”,不一定都是這樣子,是很少的了。這是說或許,允許有這麼樣子。第一句講完了。
這個我看看也不太難,如果你心靜下來,不難的。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一團絲線,你要把它絞在線團上,那麼你要耐心一點。這個有實際經驗,你一粗心的話,東拆西拆的,拆了一團亂繩子,簡直拔也拔不開,只有剪了,不剪不行,這個扯不開了。那麼你細心的話,一團線,一根很長的,一點斷也不斷的,這就看細心不細心。你說不可能,這個線非斷不可,不見得。人家的很多老太婆繞了一團線,整整齊齊的,難道你本事還不及一個老太婆嗎?不見得吧,這是細心不細心的問題。
“幾業能引衆同分?”這麼下邊就是引衆同分,幾個業能引衆同分?這四個業裏邊,哪些業能夠引衆同分呢?衆同分,大家不要忘記,下一輩子投在哪一道?投了人,人的衆同分,做天,天的衆同分,畜生,畜生的衆同分,哪些業能夠引衆同分?
“答:頌言引同分唯叁”,這四種業裏邊,能夠引衆同分的,只有叁種業,“于四業中,除順現受,現身同分,先業引故”,能夠做衆同分的業,下一輩子衆同分,順生受可以引,後輩子的也可以,不定業,不定後生或者是來生,這叁種業都能引衆同分。現輩子的衆同分已經定好了,是前輩子業引的,你再去造,造不出來了,所以現輩子的衆同分是前輩子的業造的,過去的業造的,所以說,現在世造不出來的。順現受業造現在的衆同分,那如果說可以的話,那你造了個順現受業,假使你是人,造了個畜生的順現受業,你搞了一半,變畜生去了,不會的吧,畜生的衆同分成熟了,變畜生了,這是不大會的,一般說不會的。
所以說引衆同分的業,只有是叁種,順生受、順後受、不定受,順現受的要除開,因爲現世的衆同分,是“先業引故”,過去的業引的,現在造業是不能引現在,已經引出來了,怎麼還引呢?
我們今天就講這個兩句。下邊的不是難,是繁,說個老實話,就是頭緒繁紛,難是不難,這個你一根絲線,你好好去清理的話,一定清得下來的。如果你粗心大意的,想一、兩分鍾把它全部弄好的話,就是一團亂麻,沒有辦法抽的。所以我們說耐煩有個好處,就是練練定心。如果你這個學法的耐煩心都沒有,你說要入定,那是休想。這個心,慢慢地心細下去,以後入定就容易。如果這樣子的一個細的程度都得不到的話,你說你要得定,兩個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來,入定,一輩子不會的。你心那麼粗,你怎麼入定?
好,今天講這裏。
第八十二講(第234頁下第3行-第237頁下第9行)
《俱舍論頌疏》。上一次有一個問題,有人提出來,我們再解釋一下。就在“順苦樂非二”那個裏邊,爲什麼業與果兩個是性質不同的,可以相順?在這一段的中間過去一點,一個問題:“問:豈不業是善惡,受果無記?”因是善惡,果是無記,這是沒有問題。那麼既然是一個無記,一個是善惡的,兩個體是不同,“此業與樂”,樂是果,“體性既殊”,兩個不一樣,爲什麼說順樂受、順苦受、順不苦不樂受?怎麼相順?兩個體不同,如何順?
這個有叁個解釋。叁個解釋不要混淆,差是差不多,但是每一個不一樣。我們現說第一個,“業能爲因,利益樂受”,業是因,對這個果(這個樂的受),有利益。什麼利益?就是幫助它生出來。“故約利益,說名順受”,因爲這個業有力量使得這個樂的果能夠産生出來,所以從這個利益,能夠使它産生的這一方面的能力來說,叫順受,這是第一個。就是能夠産生這個樂受,或者産生苦受,或者不苦不樂受。
第二個,“或複此業,是樂所受,謂樂受是業異熟果故”,這個業是樂所受(這個受是領納的意思)。這個業,這個樂的果所領納的,就是這個樂的果,是像那個業的,孩子領納父親的相好,那麼孩子像父親,這個樂的果領納這個業的因素,所以說這個果是領納這個業:順樂受的業産生的樂果,那麼順苦受的業産生苦果。這是領納的意思。“或複此業是樂所受”,這個業是樂所領納的,這個受不是感受,是領納。“謂樂是業異熟果故”,這個樂是果,業是因,果領于因,這個果好似孩子,因是父親,這個果是領納這個因的因素,是樂的就領納樂受,苦的就領納苦受。“此即所受順能受也”,這就是業(所受就是業了,所領納的),能領納的是受,所受的業順著能受的受。這是第二個解釋。爲什麼業能夠順所受那個果?這個果是領納那個業的,果領納那個業,從這一個方面來說,這個業是順那個果的。
第叁個解釋,“或複彼樂,是業所受”,這個“受”是感受,不是領納的意思,所以說它的意思看起來是差不多,實際上是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問題。“或複彼樂,是業所受”,這個樂的果是業因所感受的,就是因爲這個業因,能感受這個樂果。“由此能受樂異熟故”,這個業能夠感受樂的異熟果,業是因,能夠感受那個果,“因受于果”,業就是因,能夠感受那個果,果從因生出來的。“此即能受”,就是業,“順所受”,那個果。
這是叁重的講法,每一個講法從一個觀點來說。叁種講法都可以,都是解釋爲什麼業跟果的體是殊的,不一樣的,而可以說順,從叁個方面都可以解釋。那麼這是補充上一次的,今天我們接下去。
前一次我們講到“四善容俱作,引同分唯叁,諸處造四種,地獄善除現”,這個我們上一次講了,講的是頌,長行還沒念。
“堅于離染地,異生不造生,聖不造生後,並欲有頂退”,這是說,不退心的、利根的,他對于那些生業、後業,還有些不造的,有些是不再造的,那麼這個後邊再說。先說四善,他說前面講的業,順現受、順後受、順生受、不定受這個四種,或者說五種,不定裏邊又分時定果不定、果定時不定,五種,或者說八種,這幾種說法裏邊,世親論主認爲四種業的說法最好,所以說論主的評取,“說四業家,于理爲善”,講四業的那些論師們,他的道理比較善,比較好。“但于時中,說定不定,釋經所說四業相故”,在不定業裏邊,就是從時間上說定、不定,果沒有什麼定、不定的。果呢,要麼是時間不定,果也不定,沒有說時間定了,果不定,這個不太善巧,這個不太好。那麼世親菩薩就是說,時間有定不定,果沒有定不定的。果要麼是定,要麼不定,沒有時定…
《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