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
目 錄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九 2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2
甲一 明惑體 2
乙一 明根本惑 2
丙一 明增數 2
丁一 明六隨眠 2
丁二 明七隨眠 6
丁叁 明十隨眠 10
丁四 明九十八隨眠 11
丙二 明見修斷 25
丙叁 明五見 29
丁一 正明五見 29
丁二 別釋戒禁取 36
丙四 明四倒 38
丙五 明七九慢 43
丁一 正明七九慢 43
丁二 明未斷不起 49
乙二 諸門分別 53
丙一 明遍行非遍行 53
丙二 明有漏無漏緣 57
丙叁 明二隨增 68
丙四 明二性分別 73
丙五 明根非根 76
丁一 明不善根 76
丁二 明無記根 77
戊一 明無記根 77
戊二 因便明四記事 80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 85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二 85
丙六 明惑能系 85
丁一 約世明能系 85
戊一 正約世明系 85
戊二 明叁世有無 93
己一 述宗 93
庚一 教理證 93
庚二 敘說定宗 97
己二 正破 104
丁二 約斷明離系 108
丙七 明惑隨增 110
丁一 正明惑隨增 110
丁二 明有隨眠心 122
丙八 明次第起 127
丁一 正明次第 127
丁二 明起惑因 131
乙叁 雜明諸煩惱起 134
丙一 明漏等四門 134
丁一 出體 134
丁二 釋名 144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一 147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叁 147
丙二 明結等六門 147
丁一 正明結等 147
戊一 明結等五門 147
己一 標章 147
己二 別釋 148
庚一 釋結 148
辛一 明九結 148
辛二 明五下分結 154
辛叁 明五上分結 160
庚二 明叁縛 162
庚叁 明隨眠 164
庚四 明隨煩惱 164
庚五 明纏 165
戊二 明煩惱六垢 169
丁二 諸門分別 172
戊一 叁斷分別 172
戊二 叁性分別 173
戊叁 叁界分別 173
戊四 明六識相應 174
戊五 明五受相應 175
己一 明本惑相應 175
己二 明隨惑五受相應 177
丙叁 明五蓋差別 179
甲二 明惑滅 183
乙一 明斷惑四因 183
乙二 明四種對治 193
乙叁 明斷惑處 195
乙四 明四遠性 197
乙五 明斷惑得滅 200
乙六 明九遍知 204
丙一 列九遍知名 204
丙二 明六對果 209
丙叁 明建立遍知緣 216
丙四 明成就遍知 220
丙五 明集遍知 224
丙六 明得舍遍知 225
俱 舍 論 頌 疏 講 記
分 別 隨 眠 品 第 五
世親菩薩 造論
圓晖法師 著疏
智敏上師 講解
<內部資料, 僅供參考>
第九十六講
《俱舍論頌疏》。今天我們講的是煩惱品,即隨眠品,整個的《俱舍》,一共是八品,這是第五品。
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品,界品,是講一切法的體——宇宙萬物的體是什麼。第二是根品,根品是用,一切萬物的用,一切萬法的用,那麼這是體用,是總的說。然後,分別地分兩道因果。
一個是流轉的因果。先說流轉的果,最粗顯的,當下的現實世界,擺在那裏的,就是世間品,有情世間、器世間兩種。世間的來源是業,我們業品講過了。但是造業的動力是隨眠——煩惱。所以說呢,煩惱對我們感到的苦的世界來說,這是最大的原因。雖然是說因緣果,因是業,緣是煩惱,果是世間——這個世界。這是從感果的關系,直接地間接地來說的。這個親的是因,而實際上,力量最大的還是煩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再反過來,過去的業沒有煩惱滋潤它的話,也不感果。所以說,真正的感果的最大的因素是隨眠。而我們學佛法的,重要的關鍵,也在對治煩惱。這個苦的世間,是煩惱推動造業而來的。如果要滅苦的話,決定要從斷除煩惱下手。煩惱斷除了,業也就不造了。過去即使造的業,我們說無始以來造的業是無量無邊,全部把它消完,一切報都受了,那是沒有這個可能性,這個業太多了。那就是說,把煩惱斷了之後,這個業雖然存在,沒有這個煩惱水的滋潤,幹的種子也不生芽。所以說業即使有,我們沒有煩惱的話,它也可以不感果。那麼在我們聽《廣論》的時候,十二因緣裏邊就有這個道理,發揮得很仔細。
那麼我們修行的重點是對治煩惱。佛法總的來說,有叁個方式:一個是原始佛教的根本道,一個是大乘道——波羅蜜乘,一個是密乘。在根本的佛教裏邊,就是直接對治煩惱的,把煩惱一個一個把它消滅,講的對治道都是斷煩惱的道。在波羅蜜乘裏邊斷煩惱的方式是另外一種方式,從利他的方面,可以把這個斷煩惱,就在利他之中,把煩惱斷除。以菩提心利他的時候,把自己甩在一邊去了,那麼一切煩惱,從我執發生的,就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它對治掉。那麼這是波羅蜜乘的斷煩惱的方式,從利他這個角度來把自己的煩惱滅掉。那麼金剛乘的斷煩惱方式,那更是特殊,就是以毒攻毒的方式,以大的煩惱來對治一般的煩惱。那這個大的煩惱,當然不是指真正的煩惱,“大欲即是于大樂”,就是藉這個。我們說這個,《真實名經》裏講了很多,以貪瞋癡來消滅貪瞋癡,表面上好象是貪,實際上不是貪,是滅除貪的貪,滅除瞋的瞋,這樣子的對治,是金剛乘。那麼這個總的來說,還是對治煩惱,這個原則是一模一樣的。煩惱斷除了,這個業果就不生,就可以脫離叁界。所以說煩惱是一個關鍵問題。
現在我們講煩惱,第一個是認識煩惱。我們要消滅敵人,敵人是怎麼一個樣子的,需要認識到。不然間的話,你亂消滅,不是敵人,把自己的親人傷害了,敵人還是逍遙自在,那你是搞錯了。所以說斷煩惱,第一是認識煩惱,然後,知道煩惱的危害性,發心斷除煩惱。斷的煩惱方式——對治道,如何對治,這個就是隨眠品裏邊要講的主要內容。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九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一
甲一 明惑體
乙一 明根本惑
丙一 明增數
丁一 明六隨眠
釋曰: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故名隨眠。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體,二、明惑滅。就明惑體中分叁:一、明根本惑,二、諸門分別,叁、雜明諸煩惱。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數,二、明見修斷,叁、明五見,四、明四倒,五、明七九慢。就第一明增數中分四:一、明六隨眠,二、明七隨眠,叁、明十隨眠,四、明九十八隨眠。且初第一、明六隨眠者,論雲:前言世間差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標宗,所以者何征也?隨眠有幾問數?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謂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釋曰: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故名隨眠”,這就是解釋品題。這是隨眠品,爲什麼叫隨眠?隨眠是什麼東西?“貪等煩惱”,貪瞋癡慢疑等等這些煩惱,叫隨眠。
爲什麼叫隨眠?這個隨就是“隨逐有情”,你跑到哪裏,跟到你哪裏。我們說,你在世間上,名譽地位、金銀財寶、妻子兒女,都跟不了你走。不要說你是眼睛閉了,下一輩子跟不了去,就是你到其它地方去,那不能全部帶起走。所以說這一些,是身外之物。而真正跟了你跑的,不管你跑到哪裏,都跟在你身上不離的,就是煩惱,“隨逐有情”,上天也好,下地也好,它是跟著你身邊不離的。這是“隨”,隨了你,跟著你跑的。
那麼還有一個眠,就是“增昏滯”,睡眠就是昏昏懂懂的,遲鈍得很。那麼這個增加昏滯,那個使你那個不起作用了,好的作用起不了,糊裏糊塗,那麼這樣子,就是眠的意思。那麼眠的意思…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