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31

  ..續本文上一頁是遍行;未來的,還沒有生的,那是遍叁世,遍一切事,屬于遍行。這是意識講完了。五識的,未來的可以生的,它是唯系自世,不是遍行;未來的永不生,就是緣缺不生的,還是沒有斷(這個沒有斷一定要有的,斷了之後,沒有系的功能),那麼因爲它種類無邊,可以系叁世,也可以系一切事,所以屬于遍行攝。

  好,這個表的,前面自相惑講完了。下面,我們看共相惑。共相惑簡單一些。

  

  余過未遍行者,余謂見、疑、無明,貪等外故,名之爲余。見、疑、無明,若在過去,或于未來未斷,皆能遍縛叁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起故。 

  “余過未遍行”,“余”,指十個根本的隨眠中……。這個十個隨眠,我們聽過的人都知道了,才來的,我們再重複一下,根本的煩惱有十個,就是天臺的五鈍使、五利使,貪瞋癡慢(疑),再加上五個見——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這個十個根本煩惱。這十個根本煩惱,前面貪瞋慢除掉了之後,余下的,“過未遍行”,屬于過去未來世的,它們是遍行。“余謂見,見疑、無明”,余下來煩惱,就是見,這個見是指五個見都包在裏頭,你說六個煩惱,就是見疑無明,說十個煩惱,就是五個見,一個疑,一個無明。

  “貪等外故,名之爲余”,這一些煩惱,在貪瞋慢以外的,那麼叫余。

  “見、疑、無明”,這些煩惱,假使在過去或者未來,沒有斷,“皆能遍系叁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起故”,假使它在過去,或者在未來,它能夠緣一切的,叁世,也能緣一切事。共相惑,它緣的境是很寬的,你說無我,無我就緣一切境,都沒有我,都沒有這個自性了,那麼緣的境很寬了,遍了。

  

  現正緣能系者,見、疑、無明,于現在世,正緣境時,隨于何境,能系此事。此現在惑,雖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說遍行。此能系字,通上諸句,思而可知。

  “現正緣能系者”,假使是現在的,正在緣,“能系”,只能緣現在的,只系正在緣的那個東西。因爲現在是只有一刹那了,這一刹那,你緣這個,就緣不到那個了,所以說只有能夠系你所緣的那個東西。“見、疑、無明,于現在世,正緣境時,隨于何境,能系此事”,你緣什麼境,就系在這個事上。“此現在惑,雖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說遍行。此能系字,通上諸句”,這個現在的惑,雖然它的功能兩個遍都有,因爲不定,不定就是說,你緣這個境,就不緣那個境。本來它的功能,共相惑能緣一切境的,但是你緣這個境的時候,因爲現在只有一刹那,那不能緣那個境,緣那個境的時候,就不能緣這個境。過去、未來,因爲時間很多了,刹那刹那很多,那系緣的境可以通一切境;現在只限于這個境,你緣這個,就緣不到那個。所以說,它本來的功能,這個力量是有的,但是緣的境限製,只有一刹那,不能緣一切,所以不叫遍行了。

  “此能系字,通上諸句,思可知也”,“能系”,最後兩個字,是通上邊的。因爲“未斷”,它能系這個什麼境,能系什麼境,能系什麼境。未斷是先決條件,這些煩惱要沒有斷的,最後,它什麼境、什麼境,它能系,這是通中間的所有的煩惱的。

  我們共相惑的表看一看。共相惑是見、疑、無明。從六個煩惱來說,就是見、疑、無明,從十個煩惱說,這個見包五個見。而“唯意”、“通六”,一個是單是意識,一個通六,六個意識,全部一起說。過去、未來世沒有斷的,遍叁世;現在正緣的,因爲只能在這個事上,不能遍一切事,因爲它只有一刹那了,緣這個,不緣那個。

  好了,這個是比較容易了,那麼他的總結一下,就是過去、未來的,六識相應的見、疑、無明,它是叁世一切事都能緣,就是遍行;現在的,限于時間一刹那,不能緣一切事。所以,“隨系此事”,緣什麼,就系在什麼事上,時不遍,所以說不是遍行。

  那麼這個表,就把自相惑,共相惑分兩類,每一個裏邊,又把意識,五識分一分,然後看它們能夠系多少東西,最後決定它們是遍行,或者非遍行。那麼能把前面懂的,就把前面的看一看,才來的,把表掌握了就行了,把這個表你講得下來(爲什麼就不要問了),這個表說什麼事情,你能夠把它講清楚就行了。

   那麼下邊,就是要引出辯論來了。我們這一科,我們說煩惱品的這一些章節,是比較難度高的,我們說在前頭,不是一切都是那麼難度高。如果這本《俱舍》全部是那麼難度高的話,恐怕能學的人太少了。我們說法尊法師到藏地去學《廣論》,《廣論》最難的是止觀章,後頭兩篇,在跑馬山有這個一句口頭的俚語——“甯肯背石頭,不願學止觀”,學止觀比背石頭還要麻煩,石頭背起來很重啊,你背……。《密勒日巴傳》你們看過了,師父叫他造房子,石頭背,山上背到山下,造錯了,造錯了重拆了,不行,這個石頭人家給他搬的,不是他自己搬的,不行,背下去,重背,另外再去背上來。這樣子背石頭,那很苦了。但是學止觀章,比背石頭還要苦,還要難了,就是說,所以甯肯背石頭,他們說我情願背石頭,也不想學止觀,那就是止觀章是很難、很難的。法尊法師,我們在他的傳記上看到了,他在藏地學止觀,開始的時候人很多,慢慢,慢慢地進入下去,難的、難的來了,退,退,退!退到學止觀章的時候,就是沒有幾個了,最後止觀學完了,畢業了,一個——法尊法師。那就是難度之高,也可以想象,如果我們的《俱舍》全部是那麼難的話,恐怕畢業之後,一個有沒有還成問題。那麼不是那麼難,《俱舍》,極大部分是容易的,那麼雖然有幾個難度,也可以沖過去了;實在沖不過去,就轉過去了,把這個留在那裏,不懂隨它去了,把懂得懂了再說,以後你時間長一點,學的東西多一點,再回過來看,也就會懂了。

  

  戊二 明叁世有無

  己一 述宗

  庚一 教理證

  從此第二,明叁世有無等。就中分二:一、述宗,二、正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證,二、敘說定宗。且初教理證者,薩婆多宗,說(疑“證”字)有叁世,經部不許,欲將破彼。今且敘宗,論雲:應略標宗,顯其理趣。頌曰:

  叁世有由說  二有境果故  說叁世有故  許說一切有 

  “從此第二,明叁世有無等。就中分二:一、述宗,二、正破”。

  我們又想起一個公案,以前,在廣濟茅棚,有一個法師,他講《華嚴經》講了叁年,這叁年裏邊呢,流動性也很大了,從開始講的時候,滿座,講到後來,一年,講下去,先是幾個月,一年,兩年,講下去,人就越來越少,因爲《華嚴經》不好懂了。大家也知道,《華嚴》是經中之王,很高深的一部經,最後,聽到也是畢業了,講完了,座上一個人。那麼這個法師,他也是量很大了,他說,有一個也好啊,他就很高興,他就把那個人喊過來說,“講了那麼叁年,總算你是聽圓滿了,還是有一個人才,也好啊”,總算很滿意。那個人說,“我聽是聽了叁年,我一點也不懂”。一點也不懂,怎麼你聽叁年呢?他說對這個法有信心,我不退,就是我懂也好,不懂也好,我坐在那裏就聽,這麼維持了叁年,你說我懂了,實在是不懂。那麼那個法師,“好,不懂,你這個有業障了,智慧不開,好,好,你拜《華嚴經》,拜,好好地去拜去”。拜了叁年,懂了,後來當法師了,講《華嚴經》。這個就是說,也是鼓勵大家了,不懂也要聽了,還是種子下去了,種子下去,你好好的用功的話,總是會成熟,成熟之後就會懂。

  那麼下邊,我們說叁世有無。問題是什麼呢?你說叁世系,過去系,現在系,未來系,說了半天,經部就說了,如果說叁世有的話,你講的這麼一大套,可以成立,現在我先問你一個根本的一個問題:這個叁世到底是不是實在有的?因爲經部的看法,現在的事情是實在有的,過去未來是沒有體的,既然過去未來沒有體的,你講了半天,白白的。那個叁世的體都沒有,你講什麼東西呢?什麼能系不能系呢?

  那麼下邊就引出這個問答來了,就辯論叁世到底有沒有。這麼分兩科,一述宗,就是有部的宗,有部怎麼說的,那麼經部來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證”,有部不是亂說的,他的宗,立個宗不是亂立的,有教證,有理證,一方面是教——聖教,理——從道理上證明。“二、敘說定宗”。

  “且初教理證者,薩婆多宗,說有叁世”,這個辯論是叁世有沒有了,薩婆多宗,有部決定有叁世,叁世是一切有。如果叁世不是一切有的話,不叫有部了。那麼有部,依教、依理來證明有叁世。“經部不許”,經部不承認。“欲將破彼”,爲了要破這個有部,經部就先把有部的讓他先說,把你們的宗說了,然後經部來破。這個裏邊,我們大家回憶一下,在我們俱舍開始講序的時候,就是講叁世有無的問題,裏邊講了四家,最後評論的是,世友尊者說得最好。這裏也是一樣,先把有部的四家介紹一下,然後比較哪個是最好,然後你最好的也不行,經部把最好的也破掉了,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要講的那些內容。那麼有部它的宗旨怎麼?他自己先說。那就是說,世親菩薩在這些地方是同意經部的。那麼我們說世親菩薩後來進入唯識,那就是有基礎的,經部本來已經把過去、未來空掉了,唯識把境也空掉了,那是又深一層的空。

  “叁世有由說,二有境果故”,那麼這裏邊,有部說他的宗,證明叁世有,先說他的宗旨,叁世是有的,那麼宗因喻了。有個因來了,由說故,由二故,由有境故,由果故。第一個,“說”,就是佛說的,叁世有,這個話,是佛說的,教證。“二”,緣起,這是一切法是緣生,緣生就是有能緣、所緣兩個,那麼這也是佛說的緣生了。這兩個都是教證。第叁“有境”,這個能緣的識有它的境,那麼這是果,造的業有感它的果,這從理上來證明有叁世。那麼怎麼果故、境故呢?那個後邊都要講。

  “說叁世有故,許說一切有”…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