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31

  ..续本文上一页是遍行;未来的,还没有生的,那是遍三世,遍一切事,属于遍行。这是意识讲完了。五识的,未来的可以生的,它是唯系自世,不是遍行;未来的永不生,就是缘缺不生的,还是没有断(这个没有断一定要有的,断了之后,没有系的功能),那么因为它种类无边,可以系三世,也可以系一切事,所以属于遍行摄。

  好,这个表的,前面自相惑讲完了。下面,我们看共相惑。共相惑简单一些。

  

  余过未遍行者,余谓见、疑、无明,贪等外故,名之为余。见、疑、无明,若在过去,或于未来未断,皆能遍缚三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起故。 

  “余过未遍行”,“余”,指十个根本的随眠中……。这个十个随眠,我们听过的人都知道了,才来的,我们再重复一下,根本的烦恼有十个,就是天台的五钝使、五利使,贪瞋痴慢(疑),再加上五个见——身见、边见、见取、邪见、戒禁取,这个十个根本烦恼。这十个根本烦恼,前面贪瞋慢除掉了之后,余下的,“过未遍行”,属于过去未来世的,它们是遍行。“余谓见,见疑、无明”,余下来烦恼,就是见,这个见是指五个见都包在里头,你说六个烦恼,就是见疑无明,说十个烦恼,就是五个见,一个疑,一个无明。

  “贪等外故,名之为余”,这一些烦恼,在贪瞋慢以外的,那么叫余。

  “见、疑、无明”,这些烦恼,假使在过去或者未来,没有断,“皆能遍系三世一切事境,以共相惑,定遍起故”,假使它在过去,或者在未来,它能够缘一切的,三世,也能缘一切事。共相惑,它缘的境是很宽的,你说无我,无我就缘一切境,都没有我,都没有这个自性了,那么缘的境很宽了,遍了。

  

  现正缘能系者,见、疑、无明,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于何境,能系此事。此现在惑,虽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说遍行。此能系字,通上诸句,思而可知。

  “现正缘能系者”,假使是现在的,正在缘,“能系”,只能缘现在的,只系正在缘的那个东西。因为现在是只有一刹那了,这一刹那,你缘这个,就缘不到那个了,所以说只有能够系你所缘的那个东西。“见、疑、无明,于现在世,正缘境时,随于何境,能系此事”,你缘什么境,就系在这个事上。“此现在惑,虽具二遍,以不定故,不说遍行。此能系字,通上诸句”,这个现在的惑,虽然它的功能两个遍都有,因为不定,不定就是说,你缘这个境,就不缘那个境。本来它的功能,共相惑能缘一切境的,但是你缘这个境的时候,因为现在只有一刹那,那不能缘那个境,缘那个境的时候,就不能缘这个境。过去、未来,因为时间很多了,刹那刹那很多,那系缘的境可以通一切境;现在只限于这个境,你缘这个,就缘不到那个。所以说,它本来的功能,这个力量是有的,但是缘的境限制,只有一刹那,不能缘一切,所以不叫遍行了。

  “此能系字,通上诸句,思可知也”,“能系”,最后两个字,是通上边的。因为“未断”,它能系这个什么境,能系什么境,能系什么境。未断是先决条件,这些烦恼要没有断的,最后,它什么境、什么境,它能系,这是通中间的所有的烦恼的。

  我们共相惑的表看一看。共相惑是见、疑、无明。从六个烦恼来说,就是见、疑、无明,从十个烦恼说,这个见包五个见。而“唯意”、“通六”,一个是单是意识,一个通六,六个意识,全部一起说。过去、未来世没有断的,遍三世;现在正缘的,因为只能在这个事上,不能遍一切事,因为它只有一刹那了,缘这个,不缘那个。

  好了,这个是比较容易了,那么他的总结一下,就是过去、未来的,六识相应的见、疑、无明,它是三世一切事都能缘,就是遍行;现在的,限于时间一刹那,不能缘一切事。所以,“随系此事”,缘什么,就系在什么事上,时不遍,所以说不是遍行。

  那么这个表,就把自相惑,共相惑分两类,每一个里边,又把意识,五识分一分,然后看它们能够系多少东西,最后决定它们是遍行,或者非遍行。那么能把前面懂的,就把前面的看一看,才来的,把表掌握了就行了,把这个表你讲得下来(为什么就不要问了),这个表说什么事情,你能够把它讲清楚就行了。

   那么下边,就是要引出辩论来了。我们这一科,我们说烦恼品的这一些章节,是比较难度高的,我们说在前头,不是一切都是那么难度高。如果这本《俱舍》全部是那么难度高的话,恐怕能学的人太少了。我们说法尊法师到藏地去学《广论》,《广论》最难的是止观章,后头两篇,在跑马山有这个一句口头的俚语——“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学止观比背石头还要麻烦,石头背起来很重啊,你背……。《密勒日巴传》你们看过了,师父叫他造房子,石头背,山上背到山下,造错了,造错了重拆了,不行,这个石头人家给他搬的,不是他自己搬的,不行,背下去,重背,另外再去背上来。这样子背石头,那很苦了。但是学止观章,比背石头还要苦,还要难了,就是说,所以宁肯背石头,他们说我情愿背石头,也不想学止观,那就是止观章是很难、很难的。法尊法师,我们在他的传记上看到了,他在藏地学止观,开始的时候人很多,慢慢,慢慢地进入下去,难的、难的来了,退,退,退!退到学止观章的时候,就是没有几个了,最后止观学完了,毕业了,一个——法尊法师。那就是难度之高,也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俱舍》全部是那么难的话,恐怕毕业之后,一个有没有还成问题。那么不是那么难,《俱舍》,极大部分是容易的,那么虽然有几个难度,也可以冲过去了;实在冲不过去,就转过去了,把这个留在那里,不懂随它去了,把懂得懂了再说,以后你时间长一点,学的东西多一点,再回过来看,也就会懂了。

  

  戊二 明三世有无

  己一 述宗

  庚一 教理证

  从此第二,明三世有无等。就中分二:一、述宗,二、正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证,二、叙说定宗。且初教理证者,萨婆多宗,说(疑“证”字)有三世,经部不许,欲将破彼。今且叙宗,论云:应略标宗,显其理趣。颂曰:

  三世有由说  二有境果故  说三世有故  许说一切有 

  “从此第二,明三世有无等。就中分二:一、述宗,二、正破”。

  我们又想起一个公案,以前,在广济茅棚,有一个法师,他讲《华严经》讲了三年,这三年里边呢,流动性也很大了,从开始讲的时候,满座,讲到后来,一年,讲下去,先是几个月,一年,两年,讲下去,人就越来越少,因为《华严经》不好懂了。大家也知道,《华严》是经中之王,很高深的一部经,最后,听到也是毕业了,讲完了,座上一个人。那么这个法师,他也是量很大了,他说,有一个也好啊,他就很高兴,他就把那个人喊过来说,“讲了那么三年,总算你是听圆满了,还是有一个人才,也好啊”,总算很满意。那个人说,“我听是听了三年,我一点也不懂”。一点也不懂,怎么你听三年呢?他说对这个法有信心,我不退,就是我懂也好,不懂也好,我坐在那里就听,这么维持了三年,你说我懂了,实在是不懂。那么那个法师,“好,不懂,你这个有业障了,智慧不开,好,好,你拜《华严经》,拜,好好地去拜去”。拜了三年,懂了,后来当法师了,讲《华严经》。这个就是说,也是鼓励大家了,不懂也要听了,还是种子下去了,种子下去,你好好的用功的话,总是会成熟,成熟之后就会懂。

  那么下边,我们说三世有无。问题是什么呢?你说三世系,过去系,现在系,未来系,说了半天,经部就说了,如果说三世有的话,你讲的这么一大套,可以成立,现在我先问你一个根本的一个问题:这个三世到底是不是实在有的?因为经部的看法,现在的事情是实在有的,过去未来是没有体的,既然过去未来没有体的,你讲了半天,白白的。那个三世的体都没有,你讲什么东西呢?什么能系不能系呢?

  那么下边就引出这个问答来了,就辩论三世到底有没有。这么分两科,一述宗,就是有部的宗,有部怎么说的,那么经部来破。“就述宗中,分二:一、教理证”,有部不是乱说的,他的宗,立个宗不是乱立的,有教证,有理证,一方面是教——圣教,理——从道理上证明。“二、叙说定宗”。

  “且初教理证者,萨婆多宗,说有三世”,这个辩论是三世有没有了,萨婆多宗,有部决定有三世,三世是一切有。如果三世不是一切有的话,不叫有部了。那么有部,依教、依理来证明有三世。“经部不许”,经部不承认。“欲将破彼”,为了要破这个有部,经部就先把有部的让他先说,把你们的宗说了,然后经部来破。这个里边,我们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俱舍开始讲序的时候,就是讲三世有无的问题,里边讲了四家,最后评论的是,世友尊者说得最好。这里也是一样,先把有部的四家介绍一下,然后比较哪个是最好,然后你最好的也不行,经部把最好的也破掉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那些内容。那么有部它的宗旨怎么?他自己先说。那就是说,世亲菩萨在这些地方是同意经部的。那么我们说世亲菩萨后来进入唯识,那就是有基础的,经部本来已经把过去、未来空掉了,唯识把境也空掉了,那是又深一层的空。

  “三世有由说,二有境果故”,那么这里边,有部说他的宗,证明三世有,先说他的宗旨,三世是有的,那么宗因喻了。有个因来了,由说故,由二故,由有境故,由果故。第一个,“说”,就是佛说的,三世有,这个话,是佛说的,教证。“二”,缘起,这是一切法是缘生,缘生就是有能缘、所缘两个,那么这也是佛说的缘生了。这两个都是教证。第三“有境”,这个能缘的识有它的境,那么这是果,造的业有感它的果,这从理上来证明有三世。那么怎么果故、境故呢?那个后边都要讲。

  “说三世有故,许说一切有”…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