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32

  ..续本文上一页,然后,他来一个结论,要承认三世有的话,这才是我们算他是一切有部的人,如果你不说三世有,那不是有部的。有部的宗旨,就是三世都是有的,实在有的。这是总结有部的话。

  

  释曰:上两句证,下两句结宗。三世有由说者,三世实有,由经说故。经言:苾刍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舍,以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舍;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以未来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 

  “释曰:上两句证,下两句结宗”,上两句是以教证,理证来证明三世有,最后总结,我们的宗派就是这样子的。

  “三世有由说者,三世实有,由经说故”,这个说是佛说的经说的。那么经怎么说呢?

  “经言:苾刍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舍,以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修厌舍;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以未来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勤断欣求”,这是说什么呢?佛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色是无常的,过去的色要厌舍它,未来的色要断掉它,不要去追求,那么这样子,是对比丘教他们如何修行的一些方法了。那么有部就是根据这一句话,就是证明说三世是有的,因为佛说的,佛明明说的。若过去色是没有的话,那么多闻圣弟子他就不要去厌舍了,过去都没有了,还去厌它干什么?还舍它干什么呢?因为过去色是有的,那么你要厌舍它,要好好的修。不但是要……,这个厌舍又不是,我说厌舍,就厌舍了,要修的。我们经常说的,我想怎么样,我要断烦恼,我要灭我慢,这个不是一句话解决问题了,你要消灭我慢,要下功夫的,这个还是死功夫了,不是简单一句话,“我慢不要它”,就断掉了,没那么容易的。那么他说你要勤修厌舍,把过去的色不要执着。我们看到,我们的原始佛教里经典经常有这些事情。有一次,一个比丘,他出去托钵,他在托钵的路上,看到一个年轻的、胖胖的一个女人,好象看见他在托钵,给他笑了一笑,这个比丘,眼睛看她一笑,好了,他以为这个女人对他有意思了,他就是心里尽追想那个事情,他这个……,因为过去的比丘,毕竟与现在不一样了,他虽然心里很欣慕那个女人,但是毕竟不敢跑过去跟她说话,就是回去了之后,尽是心里想着那个事情,解不开,系住了。那么系住怎么办呢?他就是一天到晚,心神不能真正静修了,一天到晚在这个烦恼的堆里边了,那个头发也不剃了,手指甲也不剪了。人家看到这个样子,就是烦恼相现了,爪、发很长,有人看到他烦恼相就去禀白佛了。佛就把那个比丘喊来,他说:你什么事情这样子啊?这个比丘也很老实,他就是如实地说了这个事情。佛就叫他修什么观,什么观,就解决了。那么这也是对过去的色,他看到的这个色境执住了,放不下,就是过去世没有的,假使它没有了,那你根本不要去修了。没有了,根本是没有了,不会再把它执住了。所以过去色是有的,所以说要勤修厌舍。

  那么未来一样,有的人他欣慕未来,他总想到未来,将来要怎么要怎么的一大套的理想。我们说是幻想,未来还没到,你想那么多干啥呢?但是有人,有很多欣求,对未来,有想到很多的设想,就是说要把它断掉。假使未来没有的话,那不会有欣求了,也用不着断了,正是因为未来是有的。这两句话是教修行的,如何修行的方法。那么有部就执了这个,说过去世是有,未来世是有,证明是有,这是佛说的。当然,这个有,经部有经部的讲法。经部怎么说呢?经部说的有,过去的有是曾有,曾经有过,未来的有是当有,将来会有,现在真正有。所以说现在的有是实在的,曾有也好,当有也好,没有体的,虽然都是有,但是毕竟是不一样,跟现在的有,全部不一样。所以说不能执着一个佛说的有,你就是说一个实实在在的,跟现在一模一样的实在有,这个你不能这样讲了。这是有部,就是说佛说的,过去实有,未来实有,那就是三世有,这是佛亲口讲的了。

  

  二有境果故者,二者谓契经说,识二缘生,如说眼识以眼及色为二缘,乃至意识,以意根及法为二缘,意根过去,法通三世。过未若无,能缘意识,应阙二缘:过去无故,便阙意根;过未无故,复阙法境。已上教证也。 

  第二句,是“二有境果故”。这是三个理由。“二”,二故,就是佛说的有二,什么二?“识二缘生”,凡是识,都要两个缘生。什么两个缘?境跟那个根。那么眼识,“如说眼识以眼及色为二缘,乃至意识,以意根及法为二缘”,我们说根境相对就生识,这个我们前面早就讲过了,那么识要生,最起码两个缘。当然其它的缘很多了,我们在学过《八识规矩颂》的,眼识有九个缘了,还有光明,还有空隙了等等,这是次要的,但是最根本的,我们说是根境,根境识三和合就生触,这个经上很多这一类的。那是识要生的话,最根本的缘就是两个,一个是根,眼根有了,所观的色有了,才能生起眼识,如果你眼根也没有,你怎么生眼识呢?如果没有对象,虽然有眼根,你没东西看,你也看不到东西,也没有生眼识。所以说,这一定要有眼根,还有能观的色,然后你眼识才生起,这个两个是缘。那么同样,耳识也一样,也要根,也要色,乃至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意识也要意根。什么叫意根?无间灭意。这个不要忘记了,这一忘记了,就没有办法证明了。“意根及法为二缘”,你意根缘法境,这是意识生起来。那么这里,就是从意根上做文章了,意根过去,无间灭意是过去了,法通三世,所缘的法,过去未来现在都可以有,假使你说过去未来没有的话,“能缘意识,应阙二缘,过去无故,便阙意根,过未无故,复阙法境。已上教证也”,它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当中,最明显的证明过去未来现在有,就是意根来说。意根本身是无间灭意,无间灭,已经灭掉了,灭掉了是过去了,如果过去没有的话,那意根就没有了。那么佛说的二个缘生意识的话,这个缘就没有了,意根的缘就没有了。假使过去未来都没有的话,那么法里边,固然现在法可以缘了,但是过去的法,未来的法也能缘,我想了过去昨天的事情,或者想了自己小孩子的事情,那是缘过去境,也一样能生意识,我想明天的事情,也能生意识,那么你说过去,未来是没有的,那个意识就生不起来了,这个因为境是无的,那么再加一个意根,是过去没有的,那么意识根本生不起来。照你这么说,佛说的二个缘能生意识,怎么讲啊?当然应当是过去、未来是有的。过去是有的,意根是能起作用,因为过去未来是有的,缘三世境都能生意识。那么这才是证明过去未来都是有,实体有。这是有部的教证。

  “二”,根据二缘生,来证明过去未来是有。“以上教证也”,上面的是有说也好,有二也好,都是以圣教量来证明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实在有。

  

  有境者,此下有二种理证,此初理也。以识起时,必有境故,有境识生,无境不生,其理决定。过未若无,所缘无故,识亦应无。有果者,第二理也。又过去业,有当果故,过去若无,其过去业,体应非有,由业无故,当果应无。既业有果,故知过未理必实有。

  下边是理证。“有境者,此下有二种理证”,以道理来证明这个三世有,那么两种。一个是有境故,“此初理也”,有境是第一个理。“以识起时,必有境故”,我们说识生起的时候,必定有一个所缘的境,没有境的话……(根境相对的,生识了,这个大家都知道),没有境的话,你怎么生起识来呢?这是生不出来的了。所以说,因为有境,“此初理也”,识起的时候,必定有境,有境识才生,“无境不生”,没有境的话,识不能生的。“其理决定,”这个道理是肯定的,没有什么犹豫的。那么这个从这个道理推出来,“过未若无”,过去未来,假使没有的话,“所缘无故,识亦应无”,那么你缘的过去,或者缘的未来的境,它是没有的、没有体的,既然没有体的话,所缘是没有的,那么这个识也不生起来了,也没有了。所以说,从这个道理推呢,既然识能生起来,那过去未来是有的。我们可以想昨天的事情,这个意识能生,那就是说昨天的过去境是有的,假定你昨天在哪里,什么时候,碰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情,那你可以很容易想起来,你说那个境是没有的,那么你这个意识怎么生呢?所以说,你既然能生意识,可见得过去、未来的境是有的。这是一个理证。

  有果,第二个理证。“又过去业,有当果故”,过去的业,能感将来的果,假使过去的体是没有的,那业也不存在了,业不存在了,当来的果也感不出来了。“过去若无”,过去假使没有的话,那么过去的业,是没有体的,那么业没有体了,果从哪里来啊?“当果应无”,那么把因果都破掉了,那就是不对头了。“既业有果”,既然过去造业将来能感果的话,可知道过去未来决定有。过去的业有这个东西,过去是有体,未来的果决定有,能感得,未来亦有体。那么你从这个道理推出来,“理必实有”,可以知道,过去未来按着道理,就是根据逻辑推论,决定是实在有的。这是两个理证。

  

  下两句者,结宗,说三世实有故,许是一切有宗也。

  那么下边两句,“说三世有故,许说一切有”,这两是总结了,总结有部的宗。说三世实有的缘故,是一切有部宗,就是“我们一切有部就是说三世法都是实有的”,这是他们根本的宗旨,叫一切有部的一切有。你如果否定了三世有的话,那就不成其为一切有了,那就是有部的硬邦邦的说,我们所以承认一切有,就是三世一切有,我们这个一切有,也不是乱说,根据佛说的,根据道理上推出来的,有那么的证据在里边。这是从有部的宗旨说起。那么下去,下边一个问题就是说:三世实在有的,那么你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怎么来辨出来的呢?三世都是实在的有的,一切都是现在了,怎么有过去未来现在的…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