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後,他來一個結論,要承認叁世有的話,這才是我們算他是一切有部的人,如果你不說叁世有,那不是有部的。有部的宗旨,就是叁世都是有的,實在有的。這是總結有部的話。
釋曰:上兩句證,下兩句結宗。叁世有由說者,叁世實有,由經說故。經言:苾刍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勤修厭舍,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勤修厭舍;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勤斷欣求。
“釋曰:上兩句證,下兩句結宗”,上兩句是以教證,理證來證明叁世有,最後總結,我們的宗派就是這樣子的。
“叁世有由說者,叁世實有,由經說故”,這個說是佛說的經說的。那麼經怎麼說呢?
“經言:苾刍當知,若過去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勤修厭舍,以過去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勤修厭舍;若未來色非有,不應多聞聖弟子衆勤斷欣求,以未來色是有故,應多聞聖弟子衆勤斷欣求”,這是說什麼呢?佛的意思就是說一切色是無常的,過去的色要厭舍它,未來的色要斷掉它,不要去追求,那麼這樣子,是對比丘教他們如何修行的一些方法了。那麼有部就是根據這一句話,就是證明說叁世是有的,因爲佛說的,佛明明說的。若過去色是沒有的話,那麼多聞聖弟子他就不要去厭舍了,過去都沒有了,還去厭它幹什麼?還舍它幹什麼呢?因爲過去色是有的,那麼你要厭舍它,要好好的修。不但是要……,這個厭舍又不是,我說厭舍,就厭舍了,要修的。我們經常說的,我想怎麼樣,我要斷煩惱,我要滅我慢,這個不是一句話解決問題了,你要消滅我慢,要下功夫的,這個還是死功夫了,不是簡單一句話,“我慢不要它”,就斷掉了,沒那麼容易的。那麼他說你要勤修厭舍,把過去的色不要執著。我們看到,我們的原始佛教裏經典經常有這些事情。有一次,一個比丘,他出去托缽,他在托缽的路上,看到一個年輕的、胖胖的一個女人,好象看見他在托缽,給他笑了一笑,這個比丘,眼睛看她一笑,好了,他以爲這個女人對他有意思了,他就是心裏盡追想那個事情,他這個……,因爲過去的比丘,畢竟與現在不一樣了,他雖然心裏很欣慕那個女人,但是畢竟不敢跑過去跟她說話,就是回去了之後,盡是心裏想著那個事情,解不開,系住了。那麼系住怎麼辦呢?他就是一天到晚,心神不能真正靜修了,一天到晚在這個煩惱的堆裏邊了,那個頭發也不剃了,手指甲也不剪了。人家看到這個樣子,就是煩惱相現了,爪、發很長,有人看到他煩惱相就去禀白佛了。佛就把那個比丘喊來,他說:你什麼事情這樣子啊?這個比丘也很老實,他就是如實地說了這個事情。佛就叫他修什麼觀,什麼觀,就解決了。那麼這也是對過去的色,他看到的這個色境執住了,放不下,就是過去世沒有的,假使它沒有了,那你根本不要去修了。沒有了,根本是沒有了,不會再把它執住了。所以過去色是有的,所以說要勤修厭舍。
那麼未來一樣,有的人他欣慕未來,他總想到未來,將來要怎麼要怎麼的一大套的理想。我們說是幻想,未來還沒到,你想那麼多幹啥呢?但是有人,有很多欣求,對未來,有想到很多的設想,就是說要把它斷掉。假使未來沒有的話,那不會有欣求了,也用不著斷了,正是因爲未來是有的。這兩句話是教修行的,如何修行的方法。那麼有部就執了這個,說過去世是有,未來世是有,證明是有,這是佛說的。當然,這個有,經部有經部的講法。經部怎麼說呢?經部說的有,過去的有是曾有,曾經有過,未來的有是當有,將來會有,現在真正有。所以說現在的有是實在的,曾有也好,當有也好,沒有體的,雖然都是有,但是畢竟是不一樣,跟現在的有,全部不一樣。所以說不能執著一個佛說的有,你就是說一個實實在在的,跟現在一模一樣的實在有,這個你不能這樣講了。這是有部,就是說佛說的,過去實有,未來實有,那就是叁世有,這是佛親口講的了。
二有境果故者,二者謂契經說,識二緣生,如說眼識以眼及色爲二緣,乃至意識,以意根及法爲二緣,意根過去,法通叁世。過未若無,能緣意識,應阙二緣:過去無故,便阙意根;過未無故,複阙法境。已上教證也。
第二句,是“二有境果故”。這是叁個理由。“二”,二故,就是佛說的有二,什麼二?“識二緣生”,凡是識,都要兩個緣生。什麼兩個緣?境跟那個根。那麼眼識,“如說眼識以眼及色爲二緣,乃至意識,以意根及法爲二緣”,我們說根境相對就生識,這個我們前面早就講過了,那麼識要生,最起碼兩個緣。當然其它的緣很多了,我們在學過《八識規矩頌》的,眼識有九個緣了,還有光明,還有空隙了等等,這是次要的,但是最根本的,我們說是根境,根境識叁和合就生觸,這個經上很多這一類的。那是識要生的話,最根本的緣就是兩個,一個是根,眼根有了,所觀的色有了,才能生起眼識,如果你眼根也沒有,你怎麼生眼識呢?如果沒有對象,雖然有眼根,你沒東西看,你也看不到東西,也沒有生眼識。所以說,這一定要有眼根,還有能觀的色,然後你眼識才生起,這個兩個是緣。那麼同樣,耳識也一樣,也要根,也要色,乃至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意識也要意根。什麼叫意根?無間滅意。這個不要忘記了,這一忘記了,就沒有辦法證明了。“意根及法爲二緣”,你意根緣法境,這是意識生起來。那麼這裏,就是從意根上做文章了,意根過去,無間滅意是過去了,法通叁世,所緣的法,過去未來現在都可以有,假使你說過去未來沒有的話,“能緣意識,應阙二緣,過去無故,便阙意根,過未無故,複阙法境。已上教證也”,它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當中,最明顯的證明過去未來現在有,就是意根來說。意根本身是無間滅意,無間滅,已經滅掉了,滅掉了是過去了,如果過去沒有的話,那意根就沒有了。那麼佛說的二個緣生意識的話,這個緣就沒有了,意根的緣就沒有了。假使過去未來都沒有的話,那麼法裏邊,固然現在法可以緣了,但是過去的法,未來的法也能緣,我想了過去昨天的事情,或者想了自己小孩子的事情,那是緣過去境,也一樣能生意識,我想明天的事情,也能生意識,那麼你說過去,未來是沒有的,那個意識就生不起來了,這個因爲境是無的,那麼再加一個意根,是過去沒有的,那麼意識根本生不起來。照你這麼說,佛說的二個緣能生意識,怎麼講啊?當然應當是過去、未來是有的。過去是有的,意根是能起作用,因爲過去未來是有的,緣叁世境都能生意識。那麼這才是證明過去未來都是有,實體有。這是有部的教證。
“二”,根據二緣生,來證明過去未來是有。“以上教證也”,上面的是有說也好,有二也好,都是以聖教量來證明有過去、未來、現在叁世的實在有。
有境者,此下有二種理證,此初理也。以識起時,必有境故,有境識生,無境不生,其理決定。過未若無,所緣無故,識亦應無。有果者,第二理也。又過去業,有當果故,過去若無,其過去業,體應非有,由業無故,當果應無。既業有果,故知過未理必實有。
下邊是理證。“有境者,此下有二種理證”,以道理來證明這個叁世有,那麼兩種。一個是有境故,“此初理也”,有境是第一個理。“以識起時,必有境故”,我們說識生起的時候,必定有一個所緣的境,沒有境的話……(根境相對的,生識了,這個大家都知道),沒有境的話,你怎麼生起識來呢?這是生不出來的了。所以說,因爲有境,“此初理也”,識起的時候,必定有境,有境識才生,“無境不生”,沒有境的話,識不能生的。“其理決定,”這個道理是肯定的,沒有什麼猶豫的。那麼這個從這個道理推出來,“過未若無”,過去未來,假使沒有的話,“所緣無故,識亦應無”,那麼你緣的過去,或者緣的未來的境,它是沒有的、沒有體的,既然沒有體的話,所緣是沒有的,那麼這個識也不生起來了,也沒有了。所以說,從這個道理推呢,既然識能生起來,那過去未來是有的。我們可以想昨天的事情,這個意識能生,那就是說昨天的過去境是有的,假定你昨天在哪裏,什麼時候,碰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情,那你可以很容易想起來,你說那個境是沒有的,那麼你這個意識怎麼生呢?所以說,你既然能生意識,可見得過去、未來的境是有的。這是一個理證。
有果,第二個理證。“又過去業,有當果故”,過去的業,能感將來的果,假使過去的體是沒有的,那業也不存在了,業不存在了,當來的果也感不出來了。“過去若無”,過去假使沒有的話,那麼過去的業,是沒有體的,那麼業沒有體了,果從哪裏來啊?“當果應無”,那麼把因果都破掉了,那就是不對頭了。“既業有果”,既然過去造業將來能感果的話,可知道過去未來決定有。過去的業有這個東西,過去是有體,未來的果決定有,能感得,未來亦有體。那麼你從這個道理推出來,“理必實有”,可以知道,過去未來按著道理,就是根據邏輯推論,決定是實在有的。這是兩個理證。
下兩句者,結宗,說叁世實有故,許是一切有宗也。
那麼下邊兩句,“說叁世有故,許說一切有”,這兩是總結了,總結有部的宗。說叁世實有的緣故,是一切有部宗,就是“我們一切有部就是說叁世法都是實有的”,這是他們根本的宗旨,叫一切有部的一切有。你如果否定了叁世有的話,那就不成其爲一切有了,那就是有部的硬邦邦的說,我們所以承認一切有,就是叁世一切有,我們這個一切有,也不是亂說,根據佛說的,根據道理上推出來的,有那麼的證據在裏邊。這是從有部的宗旨說起。那麼下去,下邊一個問題就是說:叁世實在有的,那麼你過去未來現在叁世,怎麼來辨出來的呢?叁世都是實在的有的,一切都是現在了,怎麼有過去未來現在的…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