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經斷了。那麼它的功能,就是斷色界、無色界的見道、修斷的煩惱。
“故有上界見谛叁果”,所以說,它上界的見道的果,叁個遍知,它可以有,就是見道裏邊,欲界、上界裏邊各叁個,這叁個,就是上界的叁個它可以有,這是上界的色界、無色界的見所斷的煩惱,它可以有這個果,那麼這是叁個。“修斷二果”,修道所斷的色修惑盡、無色修惑盡,這兩個它都能得,四根本定能得。欲界的修斷煩惱也已經斷掉了,不需要再斷了,“諸惑無再斷”,不要再斷了,在未到地定斷完了。所以說,它有五個果,見道的叁果,修道的二果。
“以不能斷欲界惑故”,欲界的惑不要斷了。“故欲界四遍知,非根本果也”,欲界的四個遍知,見道叁個、修道一個,五順下分結遍知一個,就是修道的,前面的見苦集斷、見滅斷、見道斷叁個,一共四個遍知,根本定不斷的,已經斷過了,不要斷了。
或八者,或言謂顯妙音師說。彼說根本有八遍知果,于前五上,更加欲界見谛叁遍知果。謂先凡位離欲界染,後依根本地,入見谛時,于欲界系見四谛斷,許別道引無漏得故。別道引者,謂法智及法忍也。此別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見谛叁種遍知。故此見谛叁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除順下分,以順下分唯是未至果故。謂根本地所起見道,無容修彼欲界修惑斷對治故。以見、修不同,故不修也。故五下分遍知,非根本地果也。
“或八”,但是也有的人,論師說是八個,這個根本定,得八個遍知的果,這是妙音論師的說法。“或言謂顯妙音師說”,“或”,這個頌裏邊一個或,就是指妙音論師,他還有一種說法。
“彼說根本有八遍知果”,他說根本定也可以八個遍知爲果,八遍知果。“于前五上,更加欲界見谛叁遍知果”,他說在欲界的前面的根本五個果上面,再加上欲界見道的叁遍知,那麼五個加叁個,八個。
這爲什麼可以加呢?“謂先凡位離欲界染,後依根本地,入見谛時,于欲界系見四谛斷,許別道引無漏得故”,這爲什麼別道引呢?“謂法智及法忍也。此別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見谛叁種遍知。故此見谛叁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那麼這個說法,就是說超越證。他在凡夫的時候,凡夫就是沒有見道的時候了,他把欲界的煩惱已經斷完了,就是修世間定,不是無漏定,(是)有漏定,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完了。這個世間定很多了,婆羅門就是修這個世間禅定,他得了初禅,不用無漏法得的,是用他自己的一些欣上厭下的方式,把欲界的煩惱斷掉,證到初禅,這是凡夫也可以做到的。那麼他先斷了欲界的煩惱,斷掉,證到初禅以後,就以初禅的定,來觀察四谛十六行相,見道,這個也可以的了,超越證了,一證就是叁果。
那麼他以欲界系的世間,因爲他這個欲界的這個見道所斷的叁個遍知了,以前是有漏道證的了,它沒有證到,沒有見道了,沒有,那麼有“許別道引”,這個時候,有一個道,另外一個道,引出前面叁個斷遍知,就是見道的斷遍知。“無漏得”,就是斷遍知了。什麼別道引呢?就是法智、法忍,這個時候,它見道了,又起了法智、法忍了,法智法忍的無漏道,就引出這個見道斷的叁遍知。那麼這個叁遍知,也在根本地可以得了,所以說這樣子呢,根本定,可以得八個遍知,這是一種特殊情況,通常的,是五個遍知。那麼欲界的見道,本來是在未到地定已經斷掉了,這個是超越證,開始的時候,先斷了欲界的煩惱,再得了初禅之後,再去修見道,這時候,見道的叁遍知也引出來了,那麼連上前面五個,一共有八個。這個是妙音論師的一個另外一種說法。這種說法,也把它列在裏邊,作個參考。
但是五順下分結,卻是不能得了。“除順下分”,爲什麼原因?“以順下分唯是未至果故”,五順下分結,一定是未到地定的果,這個根本禅,你不能得到的,它已經斷了,不要再斷了。爲什麼?
“謂根本地所起見道,無容修彼欲界修惑斷對治故”,根本地,你起了見道的時候,見道是見道,修道是修道,在見道的時候,沒有功夫去修,欲界斷的煩惱,修所斷的煩惱,對治道不會起來了。見道十五刹那,忙得不得了,一刹那,一刹那,一刹那地斷叁界八十八品的這個見所斷的煩惱,八十八使,哪有功夫去修修道的煩惱去斷它呢?當然沒有這個時間,不容,不可能再去斷修道的煩惱,所以說,這個五順下分結遍知,這個根本你不能得。
“以見、修不同,故不修也”,因爲見道跟修道不一樣的,見道可以修,修道就不能修,修道的,未到地定已經修過了,不需要再修了。
“故五順下分遍知,非根本地果”,那就是總結,根本地,一般說是五個果,要加,再加叁個,八個果,第九個五順下分結不能加。這是根本跟未到地定的一對。
無色邊果一者,邊謂空處近分,近空處故,名無色邊。以空處近分起有漏道,能斷色界修惑盡故,唯得色愛盡一遍知果也。叁根本亦爾者,無色前叁根本,除有頂也,唯得一切結盡一遍知果,一數同前,故言亦爾。
“無色邊果一”,無色的道的邊就是,邊邊就是空無邊處的近分定,它的果是一個。“叁根本亦爾”,叁個根本定也是一個。“邊謂空處近分”,空無邊處是無色界定的最低一個,第一個的近分定,還沒有到第一個的郊區,這是最邊邊的,這叫無色邊,無色的邊就是空無邊處的近分定。“近空處故,名無色邊”,這個靠近空無邊處了,空無邊處是無色界的開始了,這是無色邊,從色界到無色界的邊邊,就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的近分定。這個近分定的得到的果,九遍知的果,能得一個,它怎麼得呢?
以空無邊處近分起有漏道,“能斷色界修惑盡故,唯得色愛盡一遍知果也”,這是指有漏定,這是世間的禅定。得了四禅以後,這個,以前佛在世時婆羅門,印度現在也有。他們修無色界的定,當四禅的禅定得到以後,他進一層,感到四禅還有色身,色殼子,我們中國的老子也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這個身就是一個大患的根本,有身就有很多的災患,生、老、病、死都是身的事情。那麼他也看到這一點,要把身也滅掉,那麼就從色界的第四禅定爲基礎,來修無色界的定。這個定怎麼修呢?就是欣上厭下,他就是羨慕上界的無色界的淨、妙、離,厭惡色界的粗、苦、障,那麼基于這樣子的心情來修無色界的定,起無色界的近分定,把色界的煩惱斷完。當你色界煩惱斷完的時候,得到一個果,色愛盡遍知,這是九遍知當中的一個,所以說是一。空無邊處的近分定,能得一個斷遍知,就是色愛盡遍知。
“叁根本亦爾”,這是無色界的近分定跟根本定的一對來比較,叁個根本定,無色界前面叁個根本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除有頂也”,把有頂也除開。它們也是得一個,也得一個斷遍知,這個斷遍知,不是色愛盡了,它本身無色界了,色愛早就斷完了,是得什麼?得一切結盡的遍知,就是利用這叁個定,可以證阿羅漢果,把叁界煩惱都斷完,所以也得一個遍知。因爲它的數字,跟前一樣,都是一,所以說“叁根本亦爾”,也是一個。
那麼爲什麼要除有頂呢?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有頂地,不能起無漏道,無漏道要明利,要有智慧,要有明利的。我們說無漏智是很厲害的,就是龍泉斬鐵一樣的厲害,如果你若昧若明的,非想又非非想,這樣的心情,要想斷煩惱,得無漏定,得無漏道的話,不可能的。所以說我們修定,一定不要,什麼都不想,糊裏糊塗,但是很舒服,飄飄然,感到身體起了很多的一種樂觸,或者是心裏是發熱,發暖了,發什麼了。這個修定的時候,是會起這些現象,但是你沒有智慧,你這個斷不了煩惱,頂多在裏邊享受一段定中的樂,禅樂,禅觸的享樂享完了,墮下來了。所以說享福享完了,不是下墮嗎?這個肯定的,我們說有錢人,欲界的,他倒不是禅樂,他享受就是五欲之樂,享完了,不是要墮落下來嗎?你享受禅樂,“貪味禅”,一樣的。貪著這個禅味,你享完了,還不是要墮落下來?享受的結果,就是下墮了,這是肯定的。
所以說這個有頂天,因爲它的智慧,若明若昧的,既不是想,又不是非想。外道爲什麼修這個定呢?他也知道身體是災患的根本,而心卻是災患的因緣,你什麼東西造業,造壞事,都是心搞出來的,起煩惱造業都是心,那麼這個心要滅掉它。你身體已經沒有了,心再滅掉了,他害怕了,這個我斷掉了。外道是始終要執著我的,我要長壽,我要是怎麼怎麼的,這個大我什麼東西,只能維持這個東西,這是他的根本。如果你把這個東西,老巢把它鏟掉了,他修什麼呢?不要修了,修了半天,爲自己,爲一個我,“我”都沒有了,他還修什麼?所以他,他知道過患,但是又舍不得放下“我”,就是修這個定。這個身體沒有了,心又像有像沒有,到此爲止。全部沒有了,害怕了,那就沒有我了。那麼你要是心很敏利,要起煩惱,造業了,他又害怕,來一個非想非非想。這個就是一個不徹底的一個辦法,是消極的逃避的辦法。那麼這樣子,不用智慧來斷除煩惱的根。實際上,什麼叫智慧斷煩惱了?煩惱本空,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當場就斷掉了。如果你不能知道照見五蘊皆空的話,那永遠斷不了的。所以說這個智慧,照空的智慧,在非想非非想天是不能生起的,所以它不能起的無漏道。這叁個根本定,能起無漏道,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那麼起無漏道得一個什麼果?一切結盡遍知的果。這是一個,前面空無邊處的近分定也是一個,“亦爾”,同樣是一個,但是不一樣,一個是色愛盡,一個是一切結盡,兩個,它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數字是一樣,叫“亦爾”。
俗果二者,俗道果二,謂世俗道,能斷欲界色界修所斷故,得順下分及色愛盡二遍知果。聖九者,謂聖道力,能斷叁界見修惑盡,得九遍知果。法智叁者,法智果叁,謂法智力,能斷叁界修…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