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69

  ..续本文上一页,已经断了。那么它的功能,就是断色界、无色界的见道、修断的烦恼。

  

  “故有上界见谛三果”,所以说,它上界的见道的果,三个遍知,它可以有,就是见道里边,欲界、上界里边各三个,这三个,就是上界的三个它可以有,这是上界的色界、无色界的见所断的烦恼,它可以有这个果,那么这是三个。“修断二果”,修道所断的色修惑尽、无色修惑尽,这两个它都能得,四根本定能得。欲界的修断烦恼也已经断掉了,不需要再断了,“诸惑无再断”,不要再断了,在未到地定断完了。所以说,它有五个果,见道的三果,修道的二果。

  “以不能断欲界惑故”,欲界的惑不要断了。“故欲界四遍知,非根本果也”,欲界的四个遍知,见道三个、修道一个,五顺下分结遍知一个,就是修道的,前面的见苦集断、见灭断、见道断三个,一共四个遍知,根本定不断的,已经断过了,不要断了。

  

  或八者,或言谓显妙音师说。彼说根本有八遍知果,于前五上,更加欲界见谛三遍知果。谓先凡位离欲界染,后依根本地,入见谛时,于欲界系见四谛断,许别道引无漏得故。别道引者,谓法智及法忍也。此别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见谛三种遍知。故此见谛三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除顺下分,以顺下分唯是未至果故。谓根本地所起见道,无容修彼欲界修惑断对治故。以见、修不同,故不修也。故五下分遍知,非根本地果也。  

  “或八”,但是也有的人,论师说是八个,这个根本定,得八个遍知的果,这是妙音论师的说法。“或言谓显妙音师说”,“或”,这个颂里边一个或,就是指妙音论师,他还有一种说法。

  “彼说根本有八遍知果”,他说根本定也可以八个遍知为果,八遍知果。“于前五上,更加欲界见谛三遍知果”,他说在欲界的前面的根本五个果上面,再加上欲界见道的三遍知,那么五个加三个,八个。

  这为什么可以加呢?“谓先凡位离欲界染,后依根本地,入见谛时,于欲界系见四谛断,许别道引无漏得故”,这为什么别道引呢?“谓法智及法忍也。此别道位,起能得得,得欲界见谛三种遍知。故此见谛三遍知,亦是根本地果”,那么这个说法,就是说超越证。他在凡夫的时候,凡夫就是没有见道的时候了,他把欲界的烦恼已经断完了,就是修世间定,不是无漏定,(是)有漏定,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这个世间定很多了,婆罗门就是修这个世间禅定,他得了初禅,不用无漏法得的,是用他自己的一些欣上厌下的方式,把欲界的烦恼断掉,证到初禅,这是凡夫也可以做到的。那么他先断了欲界的烦恼,断掉,证到初禅以后,就以初禅的定,来观察四谛十六行相,见道,这个也可以的了,超越证了,一证就是三果。

  那么他以欲界系的世间,因为他这个欲界的这个见道所断的三个遍知了,以前是有漏道证的了,它没有证到,没有见道了,没有,那么有“许别道引”,这个时候,有一个道,另外一个道,引出前面三个断遍知,就是见道的断遍知。“无漏得”,就是断遍知了。什么别道引呢?就是法智、法忍,这个时候,它见道了,又起了法智、法忍了,法智法忍的无漏道,就引出这个见道断的三遍知。那么这个三遍知,也在根本地可以得了,所以说这样子呢,根本定,可以得八个遍知,这是一种特殊情况,通常的,是五个遍知。那么欲界的见道,本来是在未到地定已经断掉了,这个是超越证,开始的时候,先断了欲界的烦恼,再得了初禅之后,再去修见道,这时候,见道的三遍知也引出来了,那么连上前面五个,一共有八个。这个是妙音论师的一个另外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也把它列在里边,作个参考。

  但是五顺下分结,却是不能得了。“除顺下分”,为什么原因?“以顺下分唯是未至果故”,五顺下分结,一定是未到地定的果,这个根本禅,你不能得到的,它已经断了,不要再断了。为什么?

  “谓根本地所起见道,无容修彼欲界修惑断对治故”,根本地,你起了见道的时候,见道是见道,修道是修道,在见道的时候,没有功夫去修,欲界断的烦恼,修所断的烦恼,对治道不会起来了。见道十五刹那,忙得不得了,一刹那,一刹那,一刹那地断三界八十八品的这个见所断的烦恼,八十八使,哪有功夫去修修道的烦恼去断它呢?当然没有这个时间,不容,不可能再去断修道的烦恼,所以说,这个五顺下分结遍知,这个根本你不能得。

  “以见、修不同,故不修也”,因为见道跟修道不一样的,见道可以修,修道就不能修,修道的,未到地定已经修过了,不需要再修了。

  “故五顺下分遍知,非根本地果”,那就是总结,根本地,一般说是五个果,要加,再加三个,八个果,第九个五顺下分结不能加。这是根本跟未到地定的一对。

  

  无色边果一者,边谓空处近分,近空处故,名无色边。以空处近分起有漏道,能断色界修惑尽故,唯得色爱尽一遍知果也。三根本亦尔者,无色前三根本,除有顶也,唯得一切结尽一遍知果,一数同前,故言亦尔。 

  “无色边果一”,无色的道的边就是,边边就是空无边处的近分定,它的果是一个。“三根本亦尔”,三个根本定也是一个。“边谓空处近分”,空无边处是无色界定的最低一个,第一个的近分定,还没有到第一个的郊区,这是最边边的,这叫无色边,无色的边就是空无边处的近分定。“近空处故,名无色边”,这个靠近空无边处了,空无边处是无色界的开始了,这是无色边,从色界到无色界的边边,就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的近分定。这个近分定的得到的果,九遍知的果,能得一个,它怎么得呢?

  以空无边处近分起有漏道,“能断色界修惑尽故,唯得色爱尽一遍知果也”,这是指有漏定,这是世间的禅定。得了四禅以后,这个,以前佛在世时婆罗门,印度现在也有。他们修无色界的定,当四禅的禅定得到以后,他进一层,感到四禅还有色身,色壳子,我们中国的老子也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个身就是一个大患的根本,有身就有很多的灾患,生、老、病、死都是身的事情。那么他也看到这一点,要把身也灭掉,那么就从色界的第四禅定为基础,来修无色界的定。这个定怎么修呢?就是欣上厌下,他就是羡慕上界的无色界的净、妙、离,厌恶色界的粗、苦、障,那么基于这样子的心情来修无色界的定,起无色界的近分定,把色界的烦恼断完。当你色界烦恼断完的时候,得到一个果,色爱尽遍知,这是九遍知当中的一个,所以说是一。空无边处的近分定,能得一个断遍知,就是色爱尽遍知。

  “三根本亦尔”,这是无色界的近分定跟根本定的一对来比较,三个根本定,无色界前面三个根本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除有顶也”,把有顶也除开。它们也是得一个,也得一个断遍知,这个断遍知,不是色爱尽了,它本身无色界了,色爱早就断完了,是得什么?得一切结尽的遍知,就是利用这三个定,可以证阿罗汉果,把三界烦恼都断完,所以也得一个遍知。因为它的数字,跟前一样,都是一,所以说“三根本亦尔”,也是一个。

  那么为什么要除有顶呢?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有顶地,不能起无漏道,无漏道要明利,要有智慧,要有明利的。我们说无漏智是很厉害的,就是龙泉斩铁一样的厉害,如果你若昧若明的,非想又非非想,这样的心情,要想断烦恼,得无漏定,得无漏道的话,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修定,一定不要,什么都不想,糊里糊涂,但是很舒服,飘飘然,感到身体起了很多的一种乐触,或者是心里是发热,发暖了,发什么了。这个修定的时候,是会起这些现象,但是你没有智慧,你这个断不了烦恼,顶多在里边享受一段定中的乐,禅乐,禅触的享乐享完了,堕下来了。所以说享福享完了,不是下堕吗?这个肯定的,我们说有钱人,欲界的,他倒不是禅乐,他享受就是五欲之乐,享完了,不是要堕落下来吗?你享受禅乐,“贪味禅”,一样的。贪着这个禅味,你享完了,还不是要堕落下来?享受的结果,就是下堕了,这是肯定的。

  所以说这个有顶天,因为它的智慧,若明若昧的,既不是想,又不是非想。外道为什么修这个定呢?他也知道身体是灾患的根本,而心却是灾患的因缘,你什么东西造业,造坏事,都是心搞出来的,起烦恼造业都是心,那么这个心要灭掉它。你身体已经没有了,心再灭掉了,他害怕了,这个我断掉了。外道是始终要执着我的,我要长寿,我要是怎么怎么的,这个大我什么东西,只能维持这个东西,这是他的根本。如果你把这个东西,老巢把它铲掉了,他修什么呢?不要修了,修了半天,为自己,为一个我,“我”都没有了,他还修什么?所以他,他知道过患,但是又舍不得放下“我”,就是修这个定。这个身体没有了,心又像有像没有,到此为止。全部没有了,害怕了,那就没有我了。那么你要是心很敏利,要起烦恼,造业了,他又害怕,来一个非想非非想。这个就是一个不彻底的一个办法,是消极的逃避的办法。那么这样子,不用智慧来断除烦恼的根。实际上,什么叫智慧断烦恼了?烦恼本空,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当场就断掉了。如果你不能知道照见五蕴皆空的话,那永远断不了的。所以说这个智慧,照空的智慧,在非想非非想天是不能生起的,所以它不能起的无漏道。这三个根本定,能起无漏道,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那么起无漏道得一个什么果?一切结尽遍知的果。这是一个,前面空无边处的近分定也是一个,“亦尔”,同样是一个,但是不一样,一个是色爱尽,一个是一切结尽,两个,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数字是一样,叫“亦尔”。

  

  俗果二者,俗道果二,谓世俗道,能断欲界色界修所断故,得顺下分及色爱尽二遍知果。圣九者,谓圣道力,能断三界见修惑尽,得九遍知果。法智三者,法智果三,谓法智力,能断三界修…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