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惑尽故,得修断三遍知果。类智果二,谓类智力,但能永断色无色界修所断故,得色爱尽、一切结尽,二遍知果。
那么下边再来一个,“俗果二”,世俗果跟无漏,世俗道跟无漏道的比较,“俗果二圣九”,俗道果,用世间道来修得的果有二个遍知,谓世俗道能断欲界、色界的修所断的惑。世间的禅定,婆罗门也能把欲界的烦恼断完,证初禅,也能把色界的烦恼断完,生空无边处,得无色界定。所以说,世俗间的道,世俗道,世间道也能够断烦恼,证二个遍知,“俗果二”,哪两个?就是顺下分结,跟色爱尽,这两个遍知的果。这两个遍知果通圣,通无漏,也通有漏,都能得。所以说,“俗果二”者,世俗道,也能断欲界的烦恼、色界的烦恼,得两个果,遍知果。但是,无漏道的圣道,九个果都能得。
“圣九”,“谓圣道力,能断三界见、修惑尽,得九遍知果”,这当然了,无漏的圣道,这个九个遍知,一切都能得。我们前面讲过了,见道的烦恼,一定要无漏道断的,修道的烦恼,色界、无色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除了有顶的,也可以有漏道断。但是这个有顶的,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有漏道是断不了的,一定要无漏道断。为什么呢?世间道的断烦恼是欣上厌下,看到上边好,下边不好,他往上面走,走到非想非非想天,顶了,上面没有了,再上面没有好的,他也爬不上去,所以说以世间道来断有顶的烦恼是不可能的,只有无漏道能断。好!这是圣道力,能断三界见、修惑尽,三界的见道、修道的烦恼断完,“得九遍知果”,无漏道、圣道能得。
那么下边法智、类智的一对。法智三,法智,它的果是三个,“法智果三,谓法智力,能断三界修惑尽故,得修断三遍知果”,法智,前面我们讲过,“法智道有六”,它把三界的修道的烦恼都能断完,得三个断遍知,就是五顺下分结,色爱尽,一切结永尽的遍知,只有法智能得。
类智果的,类智道的果是二个,“谓类智力,但能永断色、无色界修所断故”,欲界的它不能断了,因为断掉了,不需要再断了。所以前面讲的,都后边都要用的。“诸惑无再断”,不要再断了,那么类智品是断上二界的,欲界的不要再断了,只能两个果。这是法智、类智的一对。
下面,这两个果,就是色爱尽、一切结尽,这两个。欲界的五顺下分结,不是类智的断的,法智断的。
法智品果六者,品者类也。法智、法忍,同品类故,名法智品。前说法忍得三果,法智得三果,今法智品,忍智双说,故得六果。类智品果五者,品同前释。前说类忍得三果,类智得二果;今类智品,忍智双说,故得五果。
下边是法智品、类智品,就是这个品,就是包含的同类的,包含忍,法智、法忍、类智,类忍,这个果的范围就广了。
(124A)“品类者也。法智、法忍,同品类故,名法智品”,品就是同类,那么法智品,就是法智同类的,那就是把法忍也包进去了。法智、法忍都是同一个种类的,品类的,所以说法智品,就包含法忍。
“前说法忍得三果,法智得三果,今法智品,忍智双说,故得六果”,很简单,加起来好了,法忍,前面说过的,只有三个果,那么法智也是三个果,那么法智品,法忍、法智一起说,那当然是六个果了。
“类智品五果者,品同前释”,前面说是同类、品类,类智品就是包含的类智、类忍。那么这也很简单,加一加好了,前面说类忍的果三个,就是见道的三个果,类智的果是两个,那么类智品,类智、类忍合起来五个果。这个是很简单了,前面讲了,后面就简单。
那么今天讲了那么多,过去听过的,事前预习的,可能是听得很有条理。如果过去听过,没有学好,也没有预习,恐怕听得个道知不知。如果才来的,那就是简直是不晓得在说什么。那么这个东西就是要自己下功夫了。一切事情都能克服,一切困难都能克服,拿破仑的世界里边没有困难两个字,那么我们要出家修行,要成佛的,难道我们就向困难低头吗?这绝对不允许!那就是有困难就是克服困难,如何克服?下功夫就是克服困难的办法,好好地,一方面是谛听,谛听,讲课的时候,好好听,下去是善思念之,好好思惟考虑,再看参考书,再去不耻下问。自己不懂的,不要装懂,“我是懂了,我不来问你的”,这个是自己把自己进步的道障住了。孔夫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管你哪三个人,他们一起在走,决定有我的师,要不耻下问。那么我们现在学法不要自己贡高我慢,不懂的就不懂,哪个懂的就可以向他问,不要是把自己抬得太高了,那就障碍自己的进步。总的一句话说,希望大家,把我们讲的都要搞清楚,这个参考书的资料很多了,没有讲的,暂时放一放,不要紧。讲过的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搞不清楚,问人家,讨论的时候好好问。我们说讨论,或者分组不分组的事情,你们下去自己去研究。好,今天讲这里。
第一百○九讲
《俱舍论颂疏》。昨天我们讲了六对果,那么中间有人提问,第一个,法智属欲界,如何能断上界修惑?这个我们在前面讲,“法智道品六”,这个颂里边讲过了,法智是在见所断的烦恼里边,断欲界的见惑,修断的烦恼可以断上界的。第二个问题,类智属上界,为什么不能断欲界惑?已经断掉了,当你类智生起的时候,欲界的惑已经断掉了,所以说不要再断了。那么法断是择灭,法断是择灭,断了之后就是择灭了,一个法,它灭掉之后,所得的就是择灭了,这一个法相名词,它本来就是代表择灭的,那么从意义上说,一个法,它灭掉之后,它就是得到就是那个无为法了,择灭了,择灭无为了。下面,我们接下去。
丙三 明建立遍知缘
从此第三,明遍知缘。论云:何故一一断,不别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颂曰:
得无漏断得 及缺第一有 灭双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
“从此第三,明遍知缘”,为什么要安这个九遍知?我们说择灭很多,为什么这个九个要安九个遍知,其它的不安,那么当然有原因了,那么什么原因呢?
“论云:何故一一断,不别立遍知,唯就如前九位建立?”为什么每一个断都是择灭,它不安遍知,而前面九个要建立九遍知,这是什么原因?
“颂曰:得无漏断得,及缺第一有,灭双因越界,故立九遍知”,那么这里就是说,我们立遍知是有条件,要满足四个条件的就是立遍知。
第一个条件,“得无漏断得”,要无漏道断的这个择灭得到之后,才算一个条件,有漏道断的不能算。第二个条件,“及缺第一有”,第一有是有顶,有顶的烦恼五部,就是说见苦、见集、见灭、见道、修,这五个里边,你断了一部,缺,不管你断一部,乃两部,都是断了一部之后叫缺了,五部的烦恼缺了一部了,第一有的烦恼缺一部,这个时候才能立遍知,断遍知,假使, 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安立。“灭双因”,双因,一个是同类因,一个是遍行因,这个两个因都能够灭掉了,这才能安立遍知。那么这几个条件是见所断的烦恼,要具足这三个条件。
那么修所断的,要第四个“越界”,不但是要前面那些,还要越界。五顺下分结,这个断遍知超越欲界,色爱尽遍知超越色界,一切结尽遍知,断遍知,超越三界,都是越界时,才能安立遍知。
所以说要符合这四个条件的,才安立遍知,那么其它的这个断、择灭,并没有符合这个条件的,所以不能安立遍知,所以说,能够符合条件的只有九个,我们就安九个遍知。这九个遍知,就是四个条件,第一是得无漏断得,第二个是缺第一有,第三个是灭双因,第四个是越界,前面三个因,因相是立见道的六个忍果,后面一个,最后是越界,是修道位中的三个,智果。这个我们是这样子,有一定条件的才安立。
释曰:且由三缘,立六忍果:一、得无漏断得,谓得无漏择灭得故。二、缺有顶,谓有顶地,五部惑中,随不成就一部惑故,不成名缺。三、灭双因,谓灭自部同类因,及他部遍行因,故名灭双因;谓五部各自部为同类因,若苦集互为遍行因;余三部用苦集为遍行因。
“释曰:且由三缘,立六忍果”,要安立见道所断的六个忍果的条件有三个缘。
第一,“得无漏断得”,有漏道断的,不是无漏断得,那它的择灭是有漏的道得的,所以说不能安立遍知,第一,一定要有无漏道断的。“谓得无漏择灭得故”,你无漏道断了烦恼,得到的择灭,这个得起来了,这个才能第一个条件符合。
那么单是这个条件还不够啊!还要第二个条件,“缺有顶”,假使你在苦法忍起的时候,见苦烦恼是断掉了,无漏断得是得了,但是上界的有顶的烦恼没有动,那还不能安立遍知,所以说,要“缺有顶”。“谓有顶地,五部惑中,随不成就一部惑故,不成名缺”,在五部的烦恼,见苦、见集、见灭、见道,这个四部是见道的,最后是修一部,这五部里边,随你哪一部不成就,就是它消灭了,不成就就是成就的反面了,它不成就了,那么这个时候,叫缺,缺一部就可以算缺有顶,五部烦恼里边,只要能够缺了一部,这个条件就满足,缺二部,三部,五部,那更好,但是至少要缺一部。
那么这个还不够,要“灭双因”,双因,同类因、遍行因。“自部同类因”,假使见苦所断的烦恼,它自己里边的同类的,前因后果是行相相似的是同类因。还有遍行因,也可以缘其他的部里边的那些,十一个遍行烦恼。这两个因都能够灭掉了,这个满足这个条件才能安立。
那么三个条件加起来,那是忍果的六个果,这是只有六个。
“谓五部各自部为同类因”,五部里边,自部里边的前因后果相似的、行相相同的,这是同类因。那么他部,就是遍行因了,“若苦集互为遍行因”,苦谛、集谛,它互相可以对缘,那么这一类的属于遍行因,遍行五部。这个遍行因,只有苦集谛下有,这个前面都讲过…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