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29

  ..續本文上一頁,就可以提上來,一樣的。你們討論以前的,跟討論後面的同樣,都可以自己組織。那麼這個,我看人數也不太少,因爲後來的人,相當多了,那麼這個還是很必要,能夠這樣做很好。

  那麼至于說這個寮房的問題,有人提出要聽這個,我們現在就是人多了,大寮房也比較合適,同時,我們還是有規定,以後就是不准串寮,尤其是小孩子、小朋友的學生等等,每一個寮房不能鑽進去。以前他們就提出就是孩子太多了,吵鬧,那麼現在我們是規定,凡是這個寮房,不管你是比丘的、沙彌的,或者是要發心出家的,一般的就是來客,是不能進去的。我們上一次說,女居士絕對不能進去;那麼現在就是說,不必要的事情,就是男的也不要隨便進去。同時自己內部的,也不要串寮,每一個人在寮房是用功的地方,沒有必要的事情,不要到人家寮房裏去沖殼子,這是妨礙人家修行。我們也說過的,這個說話、串寮,多數是煩惱,越說越煩惱,互相增長,互相隨增。這個在時間來說,很浪費,在功德上說,成過失。沒有這個必要,這個大家不要……。當然很緊張了,現在,過去的學這個已經不太容易了,新來的,還要趕前頭的,時間還是蠻緊張的,不要隨便串寮。串寮是各個叢林都不允許的。那麼我們現在就把這一科講一下。

  “此下第一,正約世明系”,這個預習過的人,就知道不太好懂。不太好懂,主要是這個有部思想,就是現在過去未來都是實體有的東西,那麼在這樣子叁世實有之下,就産生這些問題。下邊經部就要反駁這些問題,因爲經部的看法就是,現在是有,過去未來是沒有體的。那麼這裏下邊要大辯論。我們先把有部的先說了,然後引起來經部的辯論。

  “論雲:謂諸有情,于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系此事)”,這裏少一句話,在《俱舍論》論文裏邊呢,還多一句話,就是:“謂諸有情,于此事中,隨眠隨增”,那麼這是一句話,還沒完了,“名系此事”,就叫系縛在這個事上。那麼叁世系,怎麼系呢?這個就叫解釋系了,這一句丟掉了,那個系的意思就表達不出來了。在《俱舍論》論文裏邊有這個一句,大家可以寫在旁邊,不一定補上去。“名系此事”,名,就是名字的名,叫什麼名字那個名。加在這個,“論雲:謂諸有情,于此事中,隨眠隨增”,加在這個下面,“名系此事”。在這個裏邊,你隨眠要隨增的,那就要是系縛在這個事上。什麼叫系呢?這個就叫系了。“名系此事”,名,名字的名,系,系縛的系,叁世明能系了,這個是能系的系,此事,這個事情,彼此的此,事情的事。再念一遍,“謂諸有情,于此事中,隨眠隨增,名系此事”,那些有情,在這個事上,事就是境了,在這個境的,或者這個事情上,煩惱要隨增的,那麼就叫系縛在這個事上。這個東西,它有系縛的力量,叫系縛。就是能夠煩惱隨增的,叫系。那麼這是解釋系了。“應說過去現在未來,何等隨眠,能系何事?”這是提起問題來了,那麼你怎樣子算系呢?就是說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哪一些隨眠能夠系縛在哪些事上?從這個系的問題産生這個叁世的能系;能系呢,系什麼事?就是産生這個問題。

  “頌曰:若于此事中,未斷貪瞋慢,過現若已起,未來意遍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余過未遍行,現正緣能系”。“若于此事中”,所系的事裏邊,“未斷貪瞋慢”,煩惱是,先說貪瞋慢,我們說煩惱有自相惑,共相惑,將來要說,先說自相惑,貪瞋慢叁個。過去的現在的,假使已經生起來的,但是“未斷”,這個重要的,煩惱沒有斷,斷了之後,它作用沒有了,不會系了,這裏能系的話呢,都指的沒有斷,這個沒有斷,兩個字一直連下去的。假使過去現在的煩惱,它是沒有斷,那麼它系多少?系叁世。“若已起”,假使已經生起來了,那麼它能夠系多少?這個下面要講。

  “未來意遍行”,未來世,這個概念,我們說有部的概念,有點不太好理解,就是過去未來現在都是實在有的。那麼過去,現在的,假使已經生起來了,未來的意就是第六識,那麼它們都是遍行,就是遍叁世的。“五可生自世”,前五識,假使它未來能夠生的,就是它未來世,不是緣缺不生,能夠生的,那麼只系于自世,不遍行;假使不能生的,也屬于遍行。這是講這個貪瞋慢,自相惑。

  “余過未遍行”,余就是除了貪瞋慢以外的,是什麼?是共相惑,五個見、疑、無明。一共十個煩惱了,貪瞋慢叁個,再加上無明跟疑,五個,再加五個見,十個。這就是十個根本煩惱來分了,貪瞋慢是自相惑,無明、疑跟那個五個見,是共相惑,那麼這個共相惑跟自相惑的性質不一樣,他第二段講共相惑。“余過未遍行”,過去未來的,是遍叁世,現在世的,正緣,現在世正在緣這個境的時候,那麼它就是隨系了,這個是不通叁世了。那麼這個頌當然講得很略了,下面要廣講。這個頌,我們大概標一下就行了,下邊還要分開講。講了之後,我們又把歸納到這個表上,那麼假使實在這個長行是搞不清楚的,就看表,假使長行搞清楚的最好。那麼才來的,那就只要把表抓住就可以。現在我們長行講一下,這是釋頌的。

  

  釋曰:初句明所系事,後七句明能系惑。第二句未斷字,第八句能系字,通在中間句也。欲曉此頌,且要先知隨眠有二:一者自相,謂貪瞋慢,緣別法起,名爲自相;二者共相,謂見疑癡,緣多法起,名爲共相,緣共相境也。

  “初句明所系事”,“若于此事中”,這個就是說所系的境,所系的事情。“後七句明能系惑”,後面的七句(一共兩個頌是八句了),後面七個句,都是說能夠系的煩惱。一個是所系的事,一個是能系的煩惱,能所分明,要搞清楚,煩惱是能系,所系的是事。

  那麼第二句未斷,第八句能系,這兩個是通前通後。那麼一定是要沒有斷的煩惱,已經斷了的煩惱,就談不上系了。那麼沒有斷的煩惱,它在什麼什麼情況之下,能系,這兩個字,通前面、通中間的地方,全部通的。所以說第二句“未斷”字,第八句的“能系”這個字,“通在中間句也”,中間的句裏邊都要用它們這兩個。

  “欲曉此頌,且要先知隨眠有二”,假使要講這個頌,消文,曉這個頌的話,先要知道煩惱有兩種,兩大類。“一者自相,謂貪瞋慢,緣別法起,名爲自相”,這是自相惑。“二者共相,謂見疑癡”,五個見,不只一個見,身見、邊見、見取、邪見、戒禁取,這五個見都在裏邊,還有一個疑,還有一個癡,一共十個煩惱。“緣多法起,名爲共相,緣共相境也”。這裏我們以前是講過了,因爲才來的太多了,我們把自相,共相說一下。什麼叫自相?一切法當體,就是各別各別的東西叫自相。假使我們說一個人,人這個是共相,很多,各式各樣的,都叫人,不管你是中國人、外國人、黑人、白人,或者是小人、大人、高的、瘦的、長的、聰明的、笨的,(簡擇?)一個人,共相。那麼具體指一個人,假使我們是說,某某人,這是一個具體的自相,他是一個人,但是這個人裏邊,只指他一個,他是自相。就是緣他一個人的,這叫自相;緣一個“人”的總的名字的,叫共相。

  那麼這個自相、共相是相對而言的。人,對六道來說,人又是自相了,六道,天、人、阿修羅等等,那裏邊是屬于一個,它裏邊的一個,它本身就是一個。但是一個裏邊又可以分成很多種。所以說,我們說一切桌子,你說是什麼呢?是共相。什麼桌子?辦公桌,吃飯的桌子等等,都是各式各樣的,那辦公桌是一個自相了,那麼總的桌子就是共相了。那麼就說歐洲人,好象是對人來說是自相,因爲他是人中間的一類,但是,畢竟還是共相,歐洲人,多得很,那各式各樣的;某一個歐洲人,那麼就是自相。這個自相、共相,就是個別跟一般的,就是我們說,用現在的話,就是個別與一般的,一般的是多了,個別的是指一個。

  那麼緣一個的,叫自相惑。貪、瞋、慢,這個是對個別發起的。你起貪,不是一切都貪,貪某一個東西;瞋也是,不是一切都瞋,你瞋某一個人,或者瞋某一樣事情;慢也是對某人起慢,不是對一切都起慢。這是對個別個別的法而起的煩惱,叫自相惑。緣自相的那個煩惱,惑就是煩惱了。

  第二種,緣一切法的,就是緣多法的煩惱,見了、疑了……。見,你這個見起了之後,對很多的事情都包在見裏頭,那麼疑也好,癡也好,也是你懷疑,你懷疑的事情就很多了,不是懷疑一個事情了,可以疑一切,你懷疑因果,所有的因果都在裏邊了,邪見,撥無因果,一切佛說的緣生因果,你完全都否定掉了,那就不是一個。不單是一個因果,你說是布施能感大富,這個因果你撥掉了,持戒能生天,你也撥掉了,反正因果全部撥完了,那就是共相。

  癡,同樣,這個情況,癡更容易知道了,糊裏糊塗什麼都不知道,你不是不知道一個事情,什麼都糊塗,什麼都愚癡,那個就是不明白了,癡就是不明白了。那麼這是緣多法起,叫共相。這是緣多法起。

  

  若于此事中者,所系事也。未斷貪瞋慢者,能系惑也。于所系事,未斷貪瞋慢,名爲能系也。

  “若于此事中者,所系事也”,煩惱,能夠系縛的那個事情。

  “未斷貪瞋慢者,能系惑也。于所系事,未斷貪瞋慢,名爲能系也”,那麼什麼煩惱呢?“未斷貪瞋慢”,自相惑,貪瞋慢是緣自相的,沒有斷能系的惑。“于所系事,未斷貪瞋慢,名爲能系”,貪瞋慢,這還沒有斷掉,它有系縛的力量,把這個事系住。我們說系就是什麼呢?就是把我們不能解放了,我們系縛在這個叁界裏邊,就是煩惱的作用,那麼你這個事情,給你系住了。我們說貪,每一個人……,假使我們用一般的例子很好理解的。假使一個青年,對某一個女人,他就是迷住了,就系在這個事上了,就是解不開了,這個事情對他是一個系縛。這個貪瞋慢,沒有斷的時候,是能系的煩惱。所系的事,跟能系的煩惱。

  

  過現…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