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29

  ..续本文上一页,就可以提上来,一样的。你们讨论以前的,跟讨论后面的同样,都可以自己组织。那么这个,我看人数也不太少,因为后来的人,相当多了,那么这个还是很必要,能够这样做很好。

  那么至于说这个寮房的问题,有人提出要听这个,我们现在就是人多了,大寮房也比较合适,同时,我们还是有规定,以后就是不准串寮,尤其是小孩子、小朋友的学生等等,每一个寮房不能钻进去。以前他们就提出就是孩子太多了,吵闹,那么现在我们是规定,凡是这个寮房,不管你是比丘的、沙弥的,或者是要发心出家的,一般的就是来客,是不能进去的。我们上一次说,女居士绝对不能进去;那么现在就是说,不必要的事情,就是男的也不要随便进去。同时自己内部的,也不要串寮,每一个人在寮房是用功的地方,没有必要的事情,不要到人家寮房里去冲壳子,这是妨碍人家修行。我们也说过的,这个说话、串寮,多数是烦恼,越说越烦恼,互相增长,互相随增。这个在时间来说,很浪费,在功德上说,成过失。没有这个必要,这个大家不要……。当然很紧张了,现在,过去的学这个已经不太容易了,新来的,还要赶前头的,时间还是蛮紧张的,不要随便串寮。串寮是各个丛林都不允许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这一科讲一下。

  “此下第一,正约世明系”,这个预习过的人,就知道不太好懂。不太好懂,主要是这个有部思想,就是现在过去未来都是实体有的东西,那么在这样子三世实有之下,就产生这些问题。下边经部就要反驳这些问题,因为经部的看法就是,现在是有,过去未来是没有体的。那么这里下边要大辩论。我们先把有部的先说了,然后引起来经部的辩论。

  “论云:谓诸有情,于此事中,随眠随增,(名系此事)”,这里少一句话,在《俱舍论》论文里边呢,还多一句话,就是:“谓诸有情,于此事中,随眠随增”,那么这是一句话,还没完了,“名系此事”,就叫系缚在这个事上。那么三世系,怎么系呢?这个就叫解释系了,这一句丢掉了,那个系的意思就表达不出来了。在《俱舍论》论文里边有这个一句,大家可以写在旁边,不一定补上去。“名系此事”,名,就是名字的名,叫什么名字那个名。加在这个,“论云:谓诸有情,于此事中,随眠随增”,加在这个下面,“名系此事”。在这个里边,你随眠要随增的,那就要是系缚在这个事上。什么叫系呢?这个就叫系了。“名系此事”,名,名字的名,系,系缚的系,三世明能系了,这个是能系的系,此事,这个事情,彼此的此,事情的事。再念一遍,“谓诸有情,于此事中,随眠随增,名系此事”,那些有情,在这个事上,事就是境了,在这个境的,或者这个事情上,烦恼要随增的,那么就叫系缚在这个事上。这个东西,它有系缚的力量,叫系缚。就是能够烦恼随增的,叫系。那么这是解释系了。“应说过去现在未来,何等随眠,能系何事?”这是提起问题来了,那么你怎样子算系呢?就是说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哪一些随眠能够系缚在哪些事上?从这个系的问题产生这个三世的能系;能系呢,系什么事?就是产生这个问题。

  “颂曰:若于此事中,未断贪瞋慢,过现若已起,未来意遍行,五可生自世,不生亦遍行,余过未遍行,现正缘能系”。“若于此事中”,所系的事里边,“未断贪瞋慢”,烦恼是,先说贪瞋慢,我们说烦恼有自相惑,共相惑,将来要说,先说自相惑,贪瞋慢三个。过去的现在的,假使已经生起来的,但是“未断”,这个重要的,烦恼没有断,断了之后,它作用没有了,不会系了,这里能系的话呢,都指的没有断,这个没有断,两个字一直连下去的。假使过去现在的烦恼,它是没有断,那么它系多少?系三世。“若已起”,假使已经生起来了,那么它能够系多少?这个下面要讲。

  “未来意遍行”,未来世,这个概念,我们说有部的概念,有点不太好理解,就是过去未来现在都是实在有的。那么过去,现在的,假使已经生起来了,未来的意就是第六识,那么它们都是遍行,就是遍三世的。“五可生自世”,前五识,假使它未来能够生的,就是它未来世,不是缘缺不生,能够生的,那么只系于自世,不遍行;假使不能生的,也属于遍行。这是讲这个贪瞋慢,自相惑。

  “余过未遍行”,余就是除了贪瞋慢以外的,是什么?是共相惑,五个见、疑、无明。一共十个烦恼了,贪瞋慢三个,再加上无明跟疑,五个,再加五个见,十个。这就是十个根本烦恼来分了,贪瞋慢是自相惑,无明、疑跟那个五个见,是共相惑,那么这个共相惑跟自相惑的性质不一样,他第二段讲共相惑。“余过未遍行”,过去未来的,是遍三世,现在世的,正缘,现在世正在缘这个境的时候,那么它就是随系了,这个是不通三世了。那么这个颂当然讲得很略了,下面要广讲。这个颂,我们大概标一下就行了,下边还要分开讲。讲了之后,我们又把归纳到这个表上,那么假使实在这个长行是搞不清楚的,就看表,假使长行搞清楚的最好。那么才来的,那就只要把表抓住就可以。现在我们长行讲一下,这是释颂的。

  

  释曰:初句明所系事,后七句明能系惑。第二句未断字,第八句能系字,通在中间句也。欲晓此颂,且要先知随眠有二:一者自相,谓贪瞋慢,缘别法起,名为自相;二者共相,谓见疑痴,缘多法起,名为共相,缘共相境也。

  “初句明所系事”,“若于此事中”,这个就是说所系的境,所系的事情。“后七句明能系惑”,后面的七句(一共两个颂是八句了),后面七个句,都是说能够系的烦恼。一个是所系的事,一个是能系的烦恼,能所分明,要搞清楚,烦恼是能系,所系的是事。

  那么第二句未断,第八句能系,这两个是通前通后。那么一定是要没有断的烦恼,已经断了的烦恼,就谈不上系了。那么没有断的烦恼,它在什么什么情况之下,能系,这两个字,通前面、通中间的地方,全部通的。所以说第二句“未断”字,第八句的“能系”这个字,“通在中间句也”,中间的句里边都要用它们这两个。

  “欲晓此颂,且要先知随眠有二”,假使要讲这个颂,消文,晓这个颂的话,先要知道烦恼有两种,两大类。“一者自相,谓贪瞋慢,缘别法起,名为自相”,这是自相惑。“二者共相,谓见疑痴”,五个见,不只一个见,身见、边见、见取、邪见、戒禁取,这五个见都在里边,还有一个疑,还有一个痴,一共十个烦恼。“缘多法起,名为共相,缘共相境也”。这里我们以前是讲过了,因为才来的太多了,我们把自相,共相说一下。什么叫自相?一切法当体,就是各别各别的东西叫自相。假使我们说一个人,人这个是共相,很多,各式各样的,都叫人,不管你是中国人、外国人、黑人、白人,或者是小人、大人、高的、瘦的、长的、聪明的、笨的,(简择?)一个人,共相。那么具体指一个人,假使我们是说,某某人,这是一个具体的自相,他是一个人,但是这个人里边,只指他一个,他是自相。就是缘他一个人的,这叫自相;缘一个“人”的总的名字的,叫共相。

  那么这个自相、共相是相对而言的。人,对六道来说,人又是自相了,六道,天、人、阿修罗等等,那里边是属于一个,它里边的一个,它本身就是一个。但是一个里边又可以分成很多种。所以说,我们说一切桌子,你说是什么呢?是共相。什么桌子?办公桌,吃饭的桌子等等,都是各式各样的,那办公桌是一个自相了,那么总的桌子就是共相了。那么就说欧洲人,好象是对人来说是自相,因为他是人中间的一类,但是,毕竟还是共相,欧洲人,多得很,那各式各样的;某一个欧洲人,那么就是自相。这个自相、共相,就是个别跟一般的,就是我们说,用现在的话,就是个别与一般的,一般的是多了,个别的是指一个。

  那么缘一个的,叫自相惑。贪、瞋、慢,这个是对个别发起的。你起贪,不是一切都贪,贪某一个东西;瞋也是,不是一切都瞋,你瞋某一个人,或者瞋某一样事情;慢也是对某人起慢,不是对一切都起慢。这是对个别个别的法而起的烦恼,叫自相惑。缘自相的那个烦恼,惑就是烦恼了。

  第二种,缘一切法的,就是缘多法的烦恼,见了、疑了……。见,你这个见起了之后,对很多的事情都包在见里头,那么疑也好,痴也好,也是你怀疑,你怀疑的事情就很多了,不是怀疑一个事情了,可以疑一切,你怀疑因果,所有的因果都在里边了,邪见,拨无因果,一切佛说的缘生因果,你完全都否定掉了,那就不是一个。不单是一个因果,你说是布施能感大富,这个因果你拨掉了,持戒能生天,你也拨掉了,反正因果全部拨完了,那就是共相。

  痴,同样,这个情况,痴更容易知道了,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你不是不知道一个事情,什么都糊涂,什么都愚痴,那个就是不明白了,痴就是不明白了。那么这是缘多法起,叫共相。这是缘多法起。

  

  若于此事中者,所系事也。未断贪瞋慢者,能系惑也。于所系事,未断贪瞋慢,名为能系也。

  “若于此事中者,所系事也”,烦恼,能够系缚的那个事情。

  “未断贪瞋慢者,能系惑也。于所系事,未断贪瞋慢,名为能系也”,那么什么烦恼呢?“未断贪瞋慢”,自相惑,贪瞋慢是缘自相的,没有断能系的惑。“于所系事,未断贪瞋慢,名为能系”,贪瞋慢,这还没有断掉,它有系缚的力量,把这个事系住。我们说系就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不能解放了,我们系缚在这个三界里边,就是烦恼的作用,那么你这个事情,给你系住了。我们说贪,每一个人……,假使我们用一般的例子很好理解的。假使一个青年,对某一个女人,他就是迷住了,就系在这个事上了,就是解不开了,这个事情对他是一个系缚。这个贪瞋慢,没有断的时候,是能系的烦恼。所系的事,跟能系的烦恼。

  

  过现…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