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30

  ..續本文上一頁若已起者,此貪瞋慢于所系事,過去已生未斷,現在已生,能系此事。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叁世諸事起故,不名遍行。現在已生,不標未斷者,體現在前,必然未斷,義必有之,故不標也。

  那麼它的關系,“過現若已起者”,這個貪瞋慢要分過去、未來、現在了,于所系的事情上,過去的已經生了,還未斷。現在的,也是已經生了,當然也沒有斷了。現在,假使斷了,現在不會起作用了;過去的,可能是起了作用,可以斷了,他標一個未斷,現在不必要叫未斷了,假使斷的話,現在不能系了。“現在已生”,現在的,當然已經生出來了,過去的已經生了,現在的也生了,沒有生的是未來。“能系此事”,那麼過去它未斷,能夠系,現在已經生的,也能系。

  “以貪瞋慢是自相惑,非諸有情定遍叁世諸事起故,不名遍行”,貪瞋慢是自相惑,就是它緣各別各別的事情的,那些有情,它不一定能夠叁世的一切事情都緣完,既然不緣完,不叫遍行。這個遍行,我們要注意,不是前面的遍行煩惱的遍行,它就是叁世都能夠系縛的叫遍行。那麼叁世的事情,它不能夠系縛完,那麼它不叫遍行。

  “現在已生,不標未斷者”,過去是未斷,現在不是未斷,什麼原因?“體現在前,必然未斷”,既然體現前了,當然沒有斷了,“義必有之”,決定有“未斷”兩個字的意思的。所以不必再標了,標了就重複了。

  

  應知遍行,須具二義:一者世遍,縛叁世故;二者事遍,能縛一切自所緣故。過現意識貪瞋慢叁,雖于世遍,阙于事遍,謂有緣此境,不緣余境故。

  “應知遍行,須具二義”,這是普光的解釋,有人反對這個解釋,但是我們還是依據普光的來講。他說什麼叫遍行?兩個意思。“遍”,一個是世遍,叁世的事情都能系縛;第二個事遍,在叁世裏邊,一切事情是其所緣的,都能遍。就是能緣的能遍,時間又能遍,這叫遍行,不是我們前面的遍行惑。遍行惑是能在自地五部都能起作用的,叫遍行惑。這個不是這個意思,這是遍叁世,遍一切自己所緣的境。

  那麼從這兩個意義來看,那些煩惱是遍行,還是不遍行?

  “過現意識貪瞋慢叁,雖于世遍,阙于事遍,謂有緣此境,不緣余境”,過去現在的意識,這是第六意識,我們說有五識、六識的分別,先說第六意識。這個第六意識,它這個緣的境,能緣過去,能緣未來,能緣現在,叁世的境都能緣。那麼過去現在的第六意識,它們裏邊起的貪瞋慢叁個煩惱,“世遍”,因爲它是意識相應的,能緣叁世,時間上是遍的,但是“事遍”沒有。“謂有緣此境,不緣余境”,因爲貪瞋慢是自相惑,緣了這個,貪這個,就不貪那個,瞋這個,就不瞋那個,對一切事情,所緣的事,不能全部緣完,所以說,雖然是叁世的遍有了,事上的遍沒有,不叫遍行。

  

  未來意遍行者,未來意識貪瞋慢叁,遍于叁世,乃至未斷,皆能系縛。以未來意識,縛叁世境,及一切事故,能遍系名遍行也。謂未來意識,境流叁世,故名世遍。又此意識,種類無邊,于所緣事,必能遍縛,亦名事遍。 

  “未來意遍行”,過去現在的意識講完了,未來的意識遍行。過去現在的意識不叫遍行,因爲它世遍,事不遍,而未來的,就是還沒有生的這個意識,它是遍叁世了。“未來意識貪瞋慢叁,遍于叁世”,這個是沒有話說,“乃至未斷”,只要它沒有斷,“皆能系縛”,這個叁世跟事,它都能系縛,都能夠有系縛的能力了。不一定把它是緣了,就是有能系的能力是有的,因爲它是煩惱了,它有這個能力系縛它的境。

  “以未來意識,縛叁世境及一切事故,能遍系名遍行也。謂未來意識,境流叁世,故名世遍。又此意識,種類無邊,于所緣事,必能遍縛,亦名事遍”,這個未來意識,就是跟前面過去現在的有一個不一樣的。一樣的就是意識都能緣叁世,這是世遍,假使這個意識因爲沒有生,沒有生的意識就多得不得了,每一個意識相應貪等,它緣一個境,那麼多意識,總的加起來,所有的事就能遍了。所以說,既有世遍,又有事遍,這個叫遍行。

  那麼這個我們先回過來看表,你們抄的表看一看。先說自相惑,講貪瞋慢叁個,講意識,我們意識裏邊有兩個。過現的已起未斷,過去現在的意識相應的貪瞋慢,已經起來了,還沒有斷,它叁世是有遍的,但是不能遍一切事,所以只系叁世,不系所有的事情。所以說,它的箭頭後頭是“非遍行系”,它不是遍行,只有世遍,沒有事遍,不是遍行。遍行,要既能遍叁世,又能遍所有的一切事。那麼未來不生未斷,這是意識了。未來的意識,還在未來,沒有生起來,沒有生的意識,就無量無邊的多,它固然遍叁世,因爲數字太多了,所有的境都有可能性緣,所以說,它既遍世,又遍事,遍行攝,屬于遍行的,後頭箭頭屬于遍行。

  這是意識講完了,講前五識。因爲前五識跟意識不一樣,前五識只能緣現量境,只能緣當前的那個境,不能緣叁世的,意識能緣叁世,所以說意識跟五識要分開講。學過《百法》的,尤其是《八識規矩頌》的,就可以知道,“性境現量”,這個五識緣的是性境,緣的是現量,不能夠緣過去未來,所以五識跟意識要分開講。下邊講五識。

  

  五可生自世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可生者,唯系自世,在未來世,唯系未來,若流至現,唯系現在,若落謝過去,唯于過去,謂境必俱故。不生亦遍行者,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亦遍系叁世,及一切自所緣事。謂所緣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在,或謝過去,識雖未來,緣阙不生,由未斷故,性能系彼叁世境也。或有同時參差叁世,如有眼識,定緣青黃赤色叁境而起,隨阙一境,識即不生。其所阙境,或一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去,故說五識遍縛叁世。言事遍者,謂不生五識,種類無邊,于自所緣,必能遍縛。

  “五可生自世”,“五”,就是這五識,“可生”,就是說這個五識雖在未來(還在未來世),但是有希望能生的,不是緣缺不生的。那麼它可以生的,只緣自己那一世,因爲五識是現量境。未來五識相應的貪瞋,假使它沒有斷,可生的,“唯系自世,在未來世,唯系未來,若流至現,唯系現在,若落謝過去,唯于過去”,因爲它只能緣當世的,假使緣在現在,就緣現在的,在過去就緣過去的,在未來就緣未來的,因爲它當下一念,不能緣很多的境。因爲五識,只是現量境,所以說只有一世,不能通叁世。“唯系自世”,不是遍行。

  “不生亦遍行”,但是不生……,這個不生就是緣缺不生。你們在複習前頭的,無爲法有叁種,一種是擇滅無爲,一種是虛空無爲,一種是非擇滅無爲。什麼叫非擇滅無爲?那就是緣缺不生,因緣不夠,它生不起來了,這是永遠不生了。本來該生的,因爲因緣不夠沒有生,那麼以後也不能生了。這跟前面的可生不一樣了,可生就是說,因緣條件等在那裏,將來能出現的,它會生,這個緣缺不生的,已經失去機會了,不能再生了。那麼這個不可再生的,在有部說它的體還是有的了,那麼它從它的能系的境來看,能系的事情來看,那就是遍行了。爲什麼遍行呢?下邊要講。

  “未來五識相應貪瞋,若未斷不生,亦遍系叁世,及一切自所緣事。謂所緣境,或在未來,或流至現在,或謝過去,識雖未來,緣阙不生。由未斷故,性能系彼叁世境也。或有同時參差叁世,如有眼識,定緣青黃赤色叁境而起,隨阙一境,識即不生。其所缺境,或一未來,或一現在,或一過去,故說五識遍縛叁世”,五識不生的,它是遍行。遍行有兩個條件,一個是遍叁世,一個是遍一切事。那麼先說遍叁世,他說五識,它假使不生,緣缺不生的,那麼它能“遍系叁世,及一切自所緣事”,這是先是肯定下來,它是遍行的。爲什麼原因?下邊說。

  “謂所緣境,或在未來”,它這個意識的所緣境,或者在未來,或者在現在,或者過去,識雖然在未來,沒有生起來了,緣缺不生了,不能生了,永遠在未來世。“由未斷故”,但是這個識,這個煩惱沒有斷掉它,這個惑,就是貪瞋慢這個惑,因爲沒有斷的緣故,它能系的力量還有的了。

  “性能系彼叁世境也”,因爲它沒有斷,它的功能,它有這個性能,能夠系縛叁世的境。系跟緣不一樣,緣一定要因緣和合了,緣那個境,系就是說,有這個可能性,就可以叫系。怎麼緣叁世境呢?他就是這麼說了,假使一個眼識,它在同時可以看到青黃赤這叁個境的,但是因爲這個顔色的緣缺了一個;當時,青黃赤叁個境,它能看的了,因爲缺一個緣,沒有生起來。那麼這個境呢,青黃赤,它客觀的境可以留在叁世裏邊了,或者一個是在現在,一個在未來,一個在過去,這個叁世,但是它都能系。所以說五識能遍系叁世,因爲客觀的境,它可以無常地變化了,一個或者是在未來,一個在現在,一個在過去,這是可能性,不是一定這樣子。那麼就是說,它有可能系叁世的,這是世遍。

  “言事遍者,謂不生五識,種類無邊,于自所緣,必能遍縛”,那麼這個事遍也不是某一個五識的貪瞋慢,能緣很多的事,只因爲沒有生的五識,它的種類是多得不得了。在未來世,它就是還沒生的,沒有生的種類,它不能生的,多得很;那麼多的識所緣的境,那麼當然可能把一切都緣完。所以說事也遍。世遍,這個事也遍,叫遍行了。

  這個我們也看表,五識裏邊,未來的可以生的,因爲它既然能生,就系在當下的那一世,不管你是過去也好,過去的緣過去,現在的緣現在,未來的緣未來那一刹那,這是不能遍的。“唯系自世”,不是遍行,這個後的。未來永不生,就是緣缺不生的,因爲它緣缺不生,種類無邊,它緣的境也可遷流叁世,世遍、事遍,所以說遍行叁世,屬于遍行系。

  這個把自相惑講完了,自相惑就是貪瞋慢了,它分意識跟五識兩種。意識的,過去現在的,已經起來沒有斷的,只有叁世,不…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