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初禅到二禅中間一個定,就是無尋唯伺定,這個定叫中間定。大梵天王就是中間定得到之後,生的大梵天,這個天比梵衆天、梵輔天要高一等,因爲它不是有尋有伺,是無尋唯伺。那麼這個中間定也能起無漏道。
還有四個根本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都能起無漏道,修法智品道。這個無漏道是起法智品的,就是法智、法忍的。這些都是對治欲界煩惱的,那麼欲界的煩惱,都能緣它,因爲它是對治它的,它的本身的對治的道,都是法智的,是屬于欲界的。那麼欲界煩惱,這六個地的道都能緣。
“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緣”,不管是對治欲界的煩惱,還有能對治上二界的煩惱的(這個下邊要說),都是這個欲界系的邪見、疑、無明,這叁個隨眠都能緣它。爲什麼原因呢?都能緣那麼多呢?“以類同故”,它們同類的,都是法智品。這個道都是法智品道,同類的道,所以說六地同類的,它都能緣。
那麼什麼叫能治余呢?“解雲: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未到地定的法智品,一定對治欲界煩惱的,因爲未到地定正是進入初禅還沒有進,要把欲界的煩惱斷完,所以說它對治的是欲界煩惱。
“中間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中間定,乃至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五個地,“能治余上界也”,能治上界的煩惱。“皆彼所緣者”,此六地法,皆是法智品。雖然對治的不同,都是欲界叁種煩惱能緣的境,因爲同是法智品的關系。
這個地方,我們說要把《光記》的一個注解,我們念一念來補充一下。就是《光記》裏邊,“若治欲界,若能治余”,他有一個注解 。未到地定的法智品,能治欲界的煩惱,六地中的“滅、道法智品,于修道位能治余色、無色”的煩惱。那麼這裏就補充他的這個注解,因爲他寫的,未到地定法智品治欲界的煩惱,這是對的,中間定、還有四個禅,能治上,余上二界的,這個太略了,這裏邊就是沒有仔細說。那麼該這麼說呢?根據《光記》的筆記(《光記》筆記哪裏來的?是玄奘法師講《俱舍》的時候,他記下來的筆記),他說,未到地定裏邊的法智品道,治欲界的煩惱,這是一樣的。那麼這個六地,不但是五地,包括未到地定,它裏邊的滅道法智品(就是我們說苦集滅道有四種,它滅法智、滅法忍,道法智、道法忍,這個幾個無漏道),能夠對治修道位的色、無色界的煩惱,這個堪能。就是說苦集二谛下的法智品道,不能治上界了,滅、道兩個下邊的法智品能夠對治上二界的(色、無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能對治,這個是特殊的功能。但是不管你是對治欲界的地也好,對治上地的也好,都是法智品。所以說,這叁個煩惱都能緣它,因爲它們同類,是法智品的同類。這是六地的關系,講清楚了,是一個。六地的關系。因爲這六地都是法智品道,雖然它對治的不同,未到地定的法智品決定是對治欲界的煩惱的,而這個六個地裏邊的滅谛下邊的滅法智、滅法忍、道法智、道法忍,這些卻能對治色、無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那麼這屬于對治上界的煩惱了,也屬于法智的一類,所以說,它們也能緣這六地的法智品道,都能緣它。這是六地,下邊九地。
緣九地者,色無色界,八地各有叁種隨眠,一一能緣九地類智品道九地,謂未至等,更加叁無色,除有頂也,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緣,以類同故已上論文。解雲:若治自地者,謂類智品,治當地也,治余地者,謂類智品治余七地。此九地道,雖治不同,皆爲八地叁惑所緣,以同是類智品故。
“緣九地者,色無色界,八地各有叁種隨眠”,這是撇開欲界說了。因爲這九地,都是起類智品道,類智品是對治上二界的煩惱的。我們前面見道的時候,已經給你們大概地說了一下,法智品對治欲界的,類智品對治色界、無色界的。那麼這六個地,起的是法智品道,它對治欲界的煩惱,所以都能緣,欲界的煩惱能緣它。那麼這九個地,對治的法卻是類智品道,欲界的煩惱不能緣,而上界的煩惱能緣。“緣九地者”,色無色界八個地,每一個地都有叁個隨眠——邪見、疑、無明,每一個煩惱都能緣九地,因爲它們都是類智品,相同的。哪九地?就是前面的六個地,再加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叁個無色地。非想非非想處不能加進去,它是不能起無漏道的。
我們說無漏道就是一把刀,斷煩惱的,要很快,非想非非想天,道想不想,這個糊裏糊塗的,若明若昧的,這樣子沒有力的,斷不了煩惱。所以說我們修行的人,把眼睛閉起來,腿收起來,很舒服,迷迷糊糊,你想斷煩惱,永遠沒有那個事,反而要笨。我們說,這個叁門那一個居士了,他是苦行家,這個你大概認得到了,他修苦行很厲害,他說曾經有一次,把自己用磚砌了個圍牆,圍在裏邊,不倒單,也不吃飯,不睡覺,就是修定,那個修了不曉得七天,還是好多天了,反正是各式各樣的境界都出現了,但是出了關之後,沒有開悟。因爲他沒有方式了,他就是下死功夫了。這個心是很好啊,但是方式沒有。後來呢,他告訴我,他又是怎麼地用功,就是修定,什麼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惡,這麼修,他後來跑過來,他跟我說,他說:我現在這個方法,用的方法對不對頭啊?我說你有什麼感覺?他說:我很明顯有一個感覺就是記憶明顯的下降,腦筋記不住東西了,以前我什麼東西看過了,聽過了都記得清清楚楚,現在那些東西模糊得很,一下子就忘掉了。他說他記憶力下降。我說:你修什麼法?他說不思善,不思惡,就是這麼一心不動,這個定下去。我說你這個法,就是感這個果,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得很多,不但你現在的記憶力、智慧要下降,將來還可能感畜生道,你愚癡的果就做畜生了。他看到很害怕,馬上不修了,就現在念佛了,那也好,專門念佛也好。那麼這就是說,我們修行不要盲修瞎練。定是我們開慧的一個方便,不是究竟,它是一個手腕,不是目的,你得了定以爲滿足了,你什麼不追求了,那你智慧不增長的話,那就不但是以前的智慧衰退下去,感得後果還很可怕了。無想定,一般就是外道修無想定,以爲解脫了,什麼思想都沒有了,把第六意識都滅掉,結果,無想定出來都是叁惡道。這個是《俱舍》前面講過的,就是你把善的思想的能力都沒有了。
九地,哪個九地?那就是未到地、中間定、初禅、二禅、叁禅、四禅這個六個,再加上叁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我們講到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心若明若昧的,糊裏糊塗的,那個就是斷不了煩惱的,所有沒有無漏道,無漏道起不來,只能起有漏道。
那麼所以說,我們在佛法裏邊就不修那個定了。這個定不能起無漏道的了,我們要修六地,或者九地。這六個地,或者九地,都能起無漏道,六個地,能起法智品道,九地能起類智品道。這個九地、六地又不是拆開的,就是這個六個再加叁個,成九個。就是說這前面六個地,不但是法智品道,類智品道同樣能起,而無色界的叁定,只能起類智品道。因爲無色界跟欲界是太遠了,有四個遠(將來我們講後邊,要講起的),無色界對欲界,四種遠,行相遠、對治遠等等。那麼它不能對治欲界的煩惱,所以法智品道不能起。這個九個地,都起的類智品道,類智品道就是斷色界無色界煩惱的。那麼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每一個地的叁個無漏緣惑,都能緣九地的類智品道,爲什麼原因?它們都是類智品道,這是同類的。
“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緣,以類同故”,這個類智品道,或者是治自地,對治自己本地的煩惱的,或者是治余地,對治其余七個地的煩惱的,上面一共八個地了,不管你對治自地的煩惱,或者對治其他七個地的煩惱。總的來說,它都是類智品,都是類智品的種類相同的,所以說,這個上地的煩惱都能緣它。
緣道六九地的原因就在這裏,欲界的煩惱能緣六地,因爲這六地都是法智品道;色界無色界的煩惱能緣九地,因爲它都是類智品道。那麼不是一切煩惱,就是無漏緣的叁個煩惱,道谛下的邪見、疑、無明。
好了,九地、六地講好了,不曉得你們懂不懂噢?只好回去再說了,討論之後再說。
由別治相因者,釋上緣道六九地也,一由別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爲同類因。若緣法智,即緣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若緣類智,即緣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
那麼爲什麼這樣子說呢?“由別治相因者”,講了這麼多原因在哪裏呢?別治相因。“釋上緣道六九地也”,解釋爲什麼要六地、九地,爲什麼一個是緣六地,一個緣九地。因爲別治相因的緣故,第一是別治,第二是相因。
先說相因,“由相因者,由互相望爲同類因。若緣法智,即緣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相因,就是它們互相爲同類因,以六地來說,都是法智品,法智品生法智品,都是同類的,同類因,既然是同類因,它們可以互相地通的,溝通的,你緣這個地,也能緣那個地,六個地都能緣。
“若緣法智,即緣六地”,緣法智就是說,欲界的煩惱能夠緣無漏法,這個無漏法是法智。法智就是苦法智、集法智、苦法忍、集法忍之類的。它能夠,假使緣法智,六個地都能緣,因爲這六個地互相都是同類因,都是起法智品道的。
假使緣類智的話,就是上二界的煩惱,它緣類智品的話,九地都能緣。爲什麼?這九地都是類智品道,互相對望是同類因,你也是類智品,它也類智品,都能作同類因。那麼既然同類因有關系,它就能緣它,所以說這是相因。爲什麼緣六地、九地呢?本來只緣一地,怎麼能緣六地呢?因爲是相因,這六個地都是法智品道,上界九個地都是類智品道,它們互相爲同類因,所以能緣六、能緣九。
由別治者,謂類智品,不治欲界,名別治也,雖法類智,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故類智品,非欲…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