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20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只缘自地灭,只能够缘自地的灭,欲界的缘欲界的灭,初禅的缘初禅的灭,乃至非想非非想的缘非想非非想的。因为灭谛,我们前面讲过的,没有同类因的,互不相干,每一地跟每一地不生关系的。这个灭,择灭,择灭是无为法了,每一地都互相没有关系,那就是自地了自地,对其它的地,没有什么相干。那么这个能缘的,就只能缘它,不能缘其它的。

  “缘道六九地”,缘道谛的那个烦恼,要么是六地,要么是九地。为什么原因?“由别治相因”,因为有别治的关系,有相因的关系,那么要么是六地,要么九地,这是它的原因。什么原因呢?什么叫别治相因?下边会说。

  把这个无漏缘的烦恼讲完之后,“贪瞋慢二取”,其它剩下来的,贪瞋慢,还有二个取,见取、戒禁取,这些并非无漏缘,这些不能缘无漏法。为什么不能缘无漏法?“应离境非怨,静净胜性故”,它们所以不能缘无漏法的原因,因为它是本身是应该离开的,就是贪,我们贪这个所贪的东西,要去掉的,而无漏法是要争取的,两个东西不一样;“境非怨”,他缘的境不是怨,因为你瞋,缘的境是怨家,而无漏法不是怨家,不相应,所以瞋不能缘无漏;“静净胜性故”。这个几个原因,后边会讲。那么这个几个原因,就是说无漏法,为什么贪瞋慢二取,这些烦恼它不是无漏缘惑呢?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应离,一个是境非怨,一个是静,一个是净,一个是胜性故。那么这个下边都要慢慢地讲了。

  

  释曰:初一行颂总明,第二行颂别释,第三行颂简法。见灭道所断者,谓见灭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见道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各三成六。颂言相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及不共无明者,总名无明也。六能缘无漏者,此六烦恼,亲迷灭道,名无漏缘,除此六外,所余烦恼,皆有漏缘,义可准知。 

  “释曰:初一行颂总明,第二行颂别释”,第一个颂,一行颂就是四句了,它是总的说,哪些叫无漏缘的烦恼。第二个颂别释,分别的解释怎么样子无漏缘,缘灭的时候怎么缘,缘道的时候怎么缘。我们说灭谛,择灭是无漏法,道谛也是无漏法。这个我们一开头就讲了,“有漏无漏法”,我们《俱舍颂》的第一个颂就是讲有漏、无漏。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一开头就给你讲了,你们回去,把第一品看一看好了。道谛是有为的无漏,灭谛是无为的无漏。那么这些是最简单的、必须要知道的常识,你们新来的,一定要把它记熟。那么就是说缘无漏怎么缘?缘灭谛的时候,是缘自地灭;缘道谛的时候,缘九地,或者六地。

  “第三行颂简法”,第三个颂就是简别哪些不是无漏缘,它为什么不是无漏缘。道理都讲了。

  那么第一句,“见灭道所断”,这是这个烦恼的范围在哪里,见灭、见道所断的烦恼。“谓见灭所断,取邪见、疑、无明三”,见道所断的烦恼下边,也取邪见、疑、无明这三个。两个三,六个,这六个烦恼,就是叫无漏缘烦恼,能缘无漏法的。邪见,谤灭,谤道,这是都是缘无漏法的。

  “颂言相应者”,“邪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这个相应什么意思?谓与见疑相应的无明,跟邪见、跟疑它们相应的那个无明。还有不共无明,就是不共它相应的,它单独生起的无明。不管是相应也好,不共也好,总是一个无明。那么这个邪见疑无明三个,见灭下三个,见道下三个,一共六个,这个六个烦恼能缘无漏法的,叫无漏缘惑。“相应者,谓与见疑相应无明也,及不共无明者,总名无明也”,不管你相应也好,不共也好,总的是一个无明。那就是六个烦恼里边,有两个无明,两个邪见,两个疑。

  “六能缘无漏”,这六个烦恼能缘无漏法。“此六烦恼,亲迷灭道,名无漏缘”,因为这六个烦恼,跟灭谛、道谛的道理,亲自直接迷的,直接不了解灭谛、道谛的道理,那么所以说是缘无漏的;不是间接缘,直接迷,就是直接缘它了。

  “除此六外,所余烦恼,皆有漏缘”,除了这个六个之后,所有其它的烦恼,那是有漏缘。“义可准知”,你问题是问几个有漏缘,几个无漏缘。他回答的,只回答一个,九十八里边有六个是无漏缘,那么这个意思,你说了一边,其它一边,你自己应当知道。既然六个是无漏缘,剩下的九十二都是有漏缘,这个他不说,你应当知道了。

  孔子也说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你要举一反三。我给你讲了一个道理,假使做木匠的,一个桌子四个脚,一个脚的方法教你了,你会做了,你还有三个脚,你不要去问老师,你自己做了;如果你一个脚教了,你不会做,第二脚还要同样的教一道,那你烦死了,一辈子做不了木匠了,桌子脚会做了,凳子的脚又做不来了,又要去问去了,那你怎么做木匠呢?那就自己要举一反三的智慧要有了。我们说这里九十八烦恼里边,六个无漏缘给你讲了,其余剩下的九十二就是有漏缘了,你这个道理,应当自己会知道了,不要再说了。

  

  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者,于六烦恼中,缘灭谛者,唯缘自地择灭,不缘他地择灭,以九地灭,上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缘自地,非他地也。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欲界诸行择灭,乃至有顶三种随眠,唯缘有顶诸行择灭。  

  “于中缘灭者,唯缘自地灭者”,那么这个缘无漏法里边,有缘灭、缘道里边差别有不同,现在先讲缘灭的。在这个六个无漏的烦恼里边,缘灭谛的烦恼,只缘自地的灭。自地,你这个烦恼,假使在欲界的五趣杂居地,那么五趣杂居地的择灭,你可以缘,假使你色界的离生喜乐地,那你只能缘离生喜乐地的择灭,那你乃至在非想非非想地的无色界,你只能缘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地的那个择灭,不能缘其它的。

  “于六烦恼中,缘灭谛者,唯缘自地择灭,不缘他地择灭,以九地灭,上下相望,非因果故”,这个六个烦恼,刚才说缘灭谛的有三个了,缘灭谛的三个,它只能缘自地的灭。(什么自地?什么他地?这个九地自己要背下来;不背下来,你自地、他地搞了十个地,糊里糊涂。)它只能缘自己当地的择灭,不能缘其他地的择灭,什么原因?因为九地的灭,这个九地的择灭是无漏的法,“上下相望”,上地下地,互相地来看的话,都不是有因果的。无漏法谈不上,它是因、它是果,谈不上的了。“故缘自地”,既然没有因果关系,那你只能缘自己的,上边的跟它不相干了,你缘不到。“故缘自地,非他地也”,其他的地,你不能缘到。

  那么他举个例,“谓欲界系三种随眠”,为什么三种呢?灭谛下只有三种,道谛下还有三种,现在讲灭谛,只有三种。假使你是欲界的三种随眠,只能缘欲界的诸行择灭。欲界诸行,有为法,它择灭了,那么只能缘这个。“乃至有顶”,色界的初地,初禅缘初地,乃至二禅缘二禅的,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地——有顶,它的三个随眠——有顶的三个随眠,只能缘有顶的诸行择灭。当地,都缘自己的,不能上下缘。原因就是,九个地的择灭都没有因果关系。

  这个缘灭很简单,只缘自地灭。缘道的,却是够麻烦的。

  

  缘道六九地者,六烦恼中,缘道谛者,通缘六地,及九地道。论云: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六地,法智品道六地,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唯此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解云: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中间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皆彼所缘者,此六地法智品,虽治不同,皆为欲界三惑所缘,以同是法智品类故,皆得缘之也。 

  “缘道六九地”,缘道谛的烦恼,要么是缘六地,要么是缘九地。它不是当地了,但是呢,也不是每一地都可以缘,缘六地的缘六地,缘九地的缘九地,各是各了各的。在六地当中,要缘,六地都能缘,九地当中,要缘,九地都能缘。为什么原因?下边要讲。

  “六烦恼中,缘道谛者”,缘道谛的就是三个了。“通缘六地及九地”,它要缘的话,要么一种就是缘六地,要么一种缘九地。那么什么叫六地,九地?下边要说。

  先引《俱舍论》的话,“论云:谓欲界系三种随眠,唯缘六地,法智品道,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一一能缘九地类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这个《俱舍论》的原文很简单扼要,好了,解决问题了。那么你懂不懂?当然不懂了,圆晖法师他解释一下,他小字就是解释这个。

  我们先把这个《俱舍论》的话再说一道。欲界系的三个随眠,我们说缘道谛的三个,能缘无漏法的烦恼,邪见、疑、无明,假使属于欲界系的,属于欲界的烦恼,那么它能缘哪些呢?不但缘欲界的,还有缘其他五个地,一共是六地。这个六地都是法智品道,都属于法智品的。

  什么叫法智品?我们前面讲过了,见道的时候,欲界的烦恼对治,就是法智。品包括智,包括忍,法智的一类。我们说最初的时候是苦法忍,苦法忍把烦恼断掉了,就苦法智,然后,就是集法忍,集法智,灭法忍,灭法智,道法忍,道法智,这些都法智品道,都是属于法智品的。智也好,忍也好,都是法智的一类。

  修这个道的时候,起这个法智的忍也好、智也好,这个道叫法智品道。这个法智品道有六地能起,哪六个地?未到地定、中间定、四个根本禅,这六个地方都能起无漏道,修法智品的道。

  那么未到地定,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说我们到欲界要修初禅,在初禅还没有得到(欲界有九品烦恼了,断掉之后,得初禅了),欲界的九品没有断完,但是已经进入初禅的边境了,不属于欲界了,那个时候叫未到地定。这个未到地定,就是初禅的近分定了,还没有到初禅,将要进入初禅了,等于说我们要进上海,还没有进上海城市区,进入郊区了,也属于上海范围了,属于色界了。这个色界还是没有到根本禅,叫未到。这个未到地定,它能够修无漏道,是起法智品。

  那么中间…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