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只緣自地滅,只能夠緣自地的滅,欲界的緣欲界的滅,初禅的緣初禅的滅,乃至非想非非想的緣非想非非想的。因爲滅谛,我們前面講過的,沒有同類因的,互不相幹,每一地跟每一地不生關系的。這個滅,擇滅,擇滅是無爲法了,每一地都互相沒有關系,那就是自地了自地,對其它的地,沒有什麼相幹。那麼這個能緣的,就只能緣它,不能緣其它的。
“緣道六九地”,緣道谛的那個煩惱,要麼是六地,要麼是九地。爲什麼原因?“由別治相因”,因爲有別治的關系,有相因的關系,那麼要麼是六地,要麼九地,這是它的原因。什麼原因呢?什麼叫別治相因?下邊會說。
把這個無漏緣的煩惱講完之後,“貪瞋慢二取”,其它剩下來的,貪瞋慢,還有二個取,見取、戒禁取,這些並非無漏緣,這些不能緣無漏法。爲什麼不能緣無漏法?“應離境非怨,靜淨勝性故”,它們所以不能緣無漏法的原因,因爲它是本身是應該離開的,就是貪,我們貪這個所貪的東西,要去掉的,而無漏法是要爭取的,兩個東西不一樣;“境非怨”,他緣的境不是怨,因爲你瞋,緣的境是怨家,而無漏法不是怨家,不相應,所以瞋不能緣無漏;“靜淨勝性故”。這個幾個原因,後邊會講。那麼這個幾個原因,就是說無漏法,爲什麼貪瞋慢二取,這些煩惱它不是無漏緣惑呢?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應離,一個是境非怨,一個是靜,一個是淨,一個是勝性故。那麼這個下邊都要慢慢地講了。
釋曰:初一行頌總明,第二行頌別釋,第叁行頌簡法。見滅道所斷者,謂見滅所斷,取邪見、疑、無明叁;見道所斷,取邪見、疑、無明叁,各叁成六。頌言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及不共無明者,總名無明也。六能緣無漏者,此六煩惱,親迷滅道,名無漏緣,除此六外,所余煩惱,皆有漏緣,義可准知。
“釋曰:初一行頌總明,第二行頌別釋”,第一個頌,一行頌就是四句了,它是總的說,哪些叫無漏緣的煩惱。第二個頌別釋,分別的解釋怎麼樣子無漏緣,緣滅的時候怎麼緣,緣道的時候怎麼緣。我們說滅谛,擇滅是無漏法,道谛也是無漏法。這個我們一開頭就講了,“有漏無漏法”,我們《俱舍頌》的第一個頌就是講有漏、無漏。哪些是有漏?哪些是無漏?一開頭就給你講了,你們回去,把第一品看一看好了。道谛是有爲的無漏,滅谛是無爲的無漏。那麼這些是最簡單的、必須要知道的常識,你們新來的,一定要把它記熟。那麼就是說緣無漏怎麼緣?緣滅谛的時候,是緣自地滅;緣道谛的時候,緣九地,或者六地。
“第叁行頌簡法”,第叁個頌就是簡別哪些不是無漏緣,它爲什麼不是無漏緣。道理都講了。
那麼第一句,“見滅道所斷”,這是這個煩惱的範圍在哪裏,見滅、見道所斷的煩惱。“謂見滅所斷,取邪見、疑、無明叁”,見道所斷的煩惱下邊,也取邪見、疑、無明這叁個。兩個叁,六個,這六個煩惱,就是叫無漏緣煩惱,能緣無漏法的。邪見,謗滅,謗道,這是都是緣無漏法的。
“頌言相應者”,“邪見疑相應,及不共無明”,這個相應什麼意思?謂與見疑相應的無明,跟邪見、跟疑它們相應的那個無明。還有不共無明,就是不共它相應的,它單獨生起的無明。不管是相應也好,不共也好,總是一個無明。那麼這個邪見疑無明叁個,見滅下叁個,見道下叁個,一共六個,這個六個煩惱能緣無漏法的,叫無漏緣惑。“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及不共無明者,總名無明也”,不管你相應也好,不共也好,總的是一個無明。那就是六個煩惱裏邊,有兩個無明,兩個邪見,兩個疑。
“六能緣無漏”,這六個煩惱能緣無漏法。“此六煩惱,親迷滅道,名無漏緣”,因爲這六個煩惱,跟滅谛、道谛的道理,親自直接迷的,直接不了解滅谛、道谛的道理,那麼所以說是緣無漏的;不是間接緣,直接迷,就是直接緣它了。
“除此六外,所余煩惱,皆有漏緣”,除了這個六個之後,所有其它的煩惱,那是有漏緣。“義可准知”,你問題是問幾個有漏緣,幾個無漏緣。他回答的,只回答一個,九十八裏邊有六個是無漏緣,那麼這個意思,你說了一邊,其它一邊,你自己應當知道。既然六個是無漏緣,剩下的九十二都是有漏緣,這個他不說,你應當知道了。
孔子也說的,“舉一隅,不以叁隅反”,你要舉一反叁。我給你講了一個道理,假使做木匠的,一個桌子四個腳,一個腳的方法教你了,你會做了,你還有叁個腳,你不要去問老師,你自己做了;如果你一個腳教了,你不會做,第二腳還要同樣的教一道,那你煩死了,一輩子做不了木匠了,桌子腳會做了,凳子的腳又做不來了,又要去問去了,那你怎麼做木匠呢?那就自己要舉一反叁的智慧要有了。我們說這裏九十八煩惱裏邊,六個無漏緣給你講了,其余剩下的九十二就是有漏緣了,你這個道理,應當自己會知道了,不要再說了。
于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者,于六煩惱中,緣滅谛者,唯緣自地擇滅,不緣他地擇滅,以九地滅,上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緣自地,非他地也。謂欲界系叁種隨眠,唯緣欲界諸行擇滅,乃至有頂叁種隨眠,唯緣有頂諸行擇滅。
“于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者”,那麼這個緣無漏法裏邊,有緣滅、緣道裏邊差別有不同,現在先講緣滅的。在這個六個無漏的煩惱裏邊,緣滅谛的煩惱,只緣自地的滅。自地,你這個煩惱,假使在欲界的五趣雜居地,那麼五趣雜居地的擇滅,你可以緣,假使你色界的離生喜樂地,那你只能緣離生喜樂地的擇滅,那你乃至在非想非非想地的無色界,你只能緣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地的那個擇滅,不能緣其它的。
“于六煩惱中,緣滅谛者,唯緣自地擇滅,不緣他地擇滅,以九地滅,上下相望,非因果故”,這個六個煩惱,剛才說緣滅谛的有叁個了,緣滅谛的叁個,它只能緣自地的滅。(什麼自地?什麼他地?這個九地自己要背下來;不背下來,你自地、他地搞了十個地,糊裏糊塗。)它只能緣自己當地的擇滅,不能緣其他地的擇滅,什麼原因?因爲九地的滅,這個九地的擇滅是無漏的法,“上下相望”,上地下地,互相地來看的話,都不是有因果的。無漏法談不上,它是因、它是果,談不上的了。“故緣自地”,既然沒有因果關系,那你只能緣自己的,上邊的跟它不相幹了,你緣不到。“故緣自地,非他地也”,其他的地,你不能緣到。
那麼他舉個例,“謂欲界系叁種隨眠”,爲什麼叁種呢?滅谛下只有叁種,道谛下還有叁種,現在講滅谛,只有叁種。假使你是欲界的叁種隨眠,只能緣欲界的諸行擇滅。欲界諸行,有爲法,它擇滅了,那麼只能緣這個。“乃至有頂”,色界的初地,初禅緣初地,乃至二禅緣二禅的,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地——有頂,它的叁個隨眠——有頂的叁個隨眠,只能緣有頂的諸行擇滅。當地,都緣自己的,不能上下緣。原因就是,九個地的擇滅都沒有因果關系。
這個緣滅很簡單,只緣自地滅。緣道的,卻是夠麻煩的。
緣道六九地者,六煩惱中,緣道谛者,通緣六地,及九地道。論雲:謂欲界系叁種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品道六地,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唯此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緣,以類同故解雲: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中間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皆彼所緣者,此六地法智品,雖治不同,皆爲欲界叁惑所緣,以同是法智品類故,皆得緣之也。
“緣道六九地”,緣道谛的煩惱,要麼是緣六地,要麼是緣九地。它不是當地了,但是呢,也不是每一地都可以緣,緣六地的緣六地,緣九地的緣九地,各是各了各的。在六地當中,要緣,六地都能緣,九地當中,要緣,九地都能緣。爲什麼原因?下邊要講。
“六煩惱中,緣道谛者”,緣道谛的就是叁個了。“通緣六地及九地”,它要緣的話,要麼一種就是緣六地,要麼一種緣九地。那麼什麼叫六地,九地?下邊要說。
先引《俱舍論》的話,“論雲:謂欲界系叁種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品道,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緣,以類同故。緣九地者,色無色界,八地各有叁種隨眠,一一能緣九地類智品道,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緣,以類同故”,這個《俱舍論》的原文很簡單扼要,好了,解決問題了。那麼你懂不懂?當然不懂了,圓晖法師他解釋一下,他小字就是解釋這個。
我們先把這個《俱舍論》的話再說一道。欲界系的叁個隨眠,我們說緣道谛的叁個,能緣無漏法的煩惱,邪見、疑、無明,假使屬于欲界系的,屬于欲界的煩惱,那麼它能緣哪些呢?不但緣欲界的,還有緣其他五個地,一共是六地。這個六地都是法智品道,都屬于法智品的。
什麼叫法智品?我們前面講過了,見道的時候,欲界的煩惱對治,就是法智。品包括智,包括忍,法智的一類。我們說最初的時候是苦法忍,苦法忍把煩惱斷掉了,就苦法智,然後,就是集法忍,集法智,滅法忍,滅法智,道法忍,道法智,這些都法智品道,都是屬于法智品的。智也好,忍也好,都是法智的一類。
修這個道的時候,起這個法智的忍也好、智也好,這個道叫法智品道。這個法智品道有六地能起,哪六個地?未到地定、中間定、四個根本禅,這六個地方都能起無漏道,修法智品的道。
那麼未到地定,我們前面講過了。就是說我們到欲界要修初禅,在初禅還沒有得到(欲界有九品煩惱了,斷掉之後,得初禅了),欲界的九品沒有斷完,但是已經進入初禅的邊境了,不屬于欲界了,那個時候叫未到地定。這個未到地定,就是初禅的近分定了,還沒有到初禅,將要進入初禅了,等于說我們要進上海,還沒有進上海城市區,進入郊區了,也屬于上海範圍了,屬于色界了。這個色界還是沒有到根本禅,叫未到。這個未到地定,它能夠修無漏道,是起法智品。
那麼中間…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