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21

  ..续本文上一页定,初禅到二禅中间一个定,就是无寻唯伺定,这个定叫中间定。大梵天王就是中间定得到之后,生的大梵天,这个天比梵众天、梵辅天要高一等,因为它不是有寻有伺,是无寻唯伺。那么这个中间定也能起无漏道。

  还有四个根本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能起无漏道,修法智品道。这个无漏道是起法智品的,就是法智、法忍的。这些都是对治欲界烦恼的,那么欲界的烦恼,都能缘它,因为它是对治它的,它的本身的对治的道,都是法智的,是属于欲界的。那么欲界烦恼,这六个地的道都能缘。

  “若治欲界,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不管是对治欲界的烦恼,还有能对治上二界的烦恼的(这个下边要说),都是这个欲界系的邪见、疑、无明,这三个随眠都能缘它。为什么原因呢?都能缘那么多呢?“以类同故”,它们同类的,都是法智品。这个道都是法智品道,同类的道,所以说六地同类的,它都能缘。

  那么什么叫能治余呢?“解云: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未到地定的法智品,一定对治欲界烦恼的,因为未到地定正是进入初禅还没有进,要把欲界的烦恼断完,所以说它对治的是欲界烦恼。

  “中间等五地法智品,能治余上界也”,中间定,乃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五个地,“能治余上界也”,能治上界的烦恼。“皆彼所缘者”,此六地法,皆是法智品。虽然对治的不同,都是欲界三种烦恼能缘的境,因为同是法智品的关系。

  这个地方,我们说要把《光记》的一个注解,我们念一念来补充一下。就是《光记》里边,“若治欲界,若能治余”,他有一个注解 。未到地定的法智品,能治欲界的烦恼,六地中的“灭、道法智品,于修道位能治余色、无色”的烦恼。那么这里就补充他的这个注解,因为他写的,未到地定法智品治欲界的烦恼,这是对的,中间定、还有四个禅,能治上,余上二界的,这个太略了,这里边就是没有仔细说。那么该这么说呢?根据《光记》的笔记(《光记》笔记哪里来的?是玄奘法师讲《俱舍》的时候,他记下来的笔记),他说,未到地定里边的法智品道,治欲界的烦恼,这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六地,不但是五地,包括未到地定,它里边的灭道法智品(就是我们说苦集灭道有四种,它灭法智、灭法忍,道法智、道法忍,这个几个无漏道),能够对治修道位的色、无色界的烦恼,这个堪能。就是说苦集二谛下的法智品道,不能治上界了,灭、道两个下边的法智品能够对治上二界的(色、无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能对治,这个是特殊的功能。但是不管你是对治欲界的地也好,对治上地的也好,都是法智品。所以说,这三个烦恼都能缘它,因为它们同类,是法智品的同类。这是六地的关系,讲清楚了,是一个。六地的关系。因为这六地都是法智品道,虽然它对治的不同,未到地定的法智品决定是对治欲界的烦恼的,而这个六个地里边的灭谛下边的灭法智、灭法忍、道法智、道法忍,这些却能对治色、无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那么这属于对治上界的烦恼了,也属于法智的一类,所以说,它们也能缘这六地的法智品道,都能缘它。这是六地,下边九地。

  

  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一一能缘九地类智品道九地,谓未至等,更加三无色,除有顶也,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已上论文。解云:若治自地者,谓类智品,治当地也,治余地者,谓类智品治余七地。此九地道,虽治不同,皆为八地三惑所缘,以同是类智品故。 

  “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地各有三种随眠”,这是撇开欲界说了。因为这九地,都是起类智品道,类智品是对治上二界的烦恼的。我们前面见道的时候,已经给你们大概地说了一下,法智品对治欲界的,类智品对治色界、无色界的。那么这六个地,起的是法智品道,它对治欲界的烦恼,所以都能缘,欲界的烦恼能缘它。那么这九个地,对治的法却是类智品道,欲界的烦恼不能缘,而上界的烦恼能缘。“缘九地者”,色无色界八个地,每一个地都有三个随眠——邪见、疑、无明,每一个烦恼都能缘九地,因为它们都是类智品,相同的。哪九地?就是前面的六个地,再加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无色地。非想非非想处不能加进去,它是不能起无漏道的。

  我们说无漏道就是一把刀,断烦恼的,要很快,非想非非想天,道想不想,这个糊里糊涂的,若明若昧的,这样子没有力的,断不了烦恼。所以说我们修行的人,把眼睛闭起来,腿收起来,很舒服,迷迷糊糊,你想断烦恼,永远没有那个事,反而要笨。我们说,这个三门那一个居士了,他是苦行家,这个你大概认得到了,他修苦行很厉害,他说曾经有一次,把自己用砖砌了个围墙,围在里边,不倒单,也不吃饭,不睡觉,就是修定,那个修了不晓得七天,还是好多天了,反正是各式各样的境界都出现了,但是出了关之后,没有开悟。因为他没有方式了,他就是下死功夫了。这个心是很好啊,但是方式没有。后来呢,他告诉我,他又是怎么地用功,就是修定,什么都不想,不思善,不思恶,这么修,他后来跑过来,他跟我说,他说:我现在这个方法,用的方法对不对头啊?我说你有什么感觉?他说:我很明显有一个感觉就是记忆明显的下降,脑筋记不住东西了,以前我什么东西看过了,听过了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那些东西模糊得很,一下子就忘掉了。他说他记忆力下降。我说:你修什么法?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这么一心不动,这个定下去。我说你这个法,就是感这个果,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得很多,不但你现在的记忆力、智慧要下降,将来还可能感畜生道,你愚痴的果就做畜生了。他看到很害怕,马上不修了,就现在念佛了,那也好,专门念佛也好。那么这就是说,我们修行不要盲修瞎练。定是我们开慧的一个方便,不是究竟,它是一个手腕,不是目的,你得了定以为满足了,你什么不追求了,那你智慧不增长的话,那就不但是以前的智慧衰退下去,感得后果还很可怕了。无想定,一般就是外道修无想定,以为解脱了,什么思想都没有了,把第六意识都灭掉,结果,无想定出来都是三恶道。这个是《俱舍》前面讲过的,就是你把善的思想的能力都没有了。

  九地,哪个九地?那就是未到地、中间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六个,再加上三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我们讲到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了,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心若明若昧的,糊里糊涂的,那个就是断不了烦恼的,所有没有无漏道,无漏道起不来,只能起有漏道。

  那么所以说,我们在佛法里边就不修那个定了。这个定不能起无漏道的了,我们要修六地,或者九地。这六个地,或者九地,都能起无漏道,六个地,能起法智品道,九地能起类智品道。这个九地、六地又不是拆开的,就是这个六个再加三个,成九个。就是说这前面六个地,不但是法智品道,类智品道同样能起,而无色界的三定,只能起类智品道。因为无色界跟欲界是太远了,有四个远(将来我们讲后边,要讲起的),无色界对欲界,四种远,行相远、对治远等等。那么它不能对治欲界的烦恼,所以法智品道不能起。这个九个地,都起的类智品道,类智品道就是断色界无色界烦恼的。那么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每一个地的三个无漏缘惑,都能缘九地的类智品道,为什么原因?它们都是类智品道,这是同类的。

  “若治自地,若能治余,皆彼所缘,以类同故”,这个类智品道,或者是治自地,对治自己本地的烦恼的,或者是治余地,对治其余七个地的烦恼的,上面一共八个地了,不管你对治自地的烦恼,或者对治其他七个地的烦恼。总的来说,它都是类智品,都是类智品的种类相同的,所以说,这个上地的烦恼都能缘它。

  缘道六九地的原因就在这里,欲界的烦恼能缘六地,因为这六地都是法智品道;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能缘九地,因为它都是类智品道。那么不是一切烦恼,就是无漏缘的三个烦恼,道谛下的邪见、疑、无明。

  好了,九地、六地讲好了,不晓得你们懂不懂噢?只好回去再说了,讨论之后再说。

  

  由别治相因者,释上缘道六九地也,一由别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为同类因。若缘法智,即缘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若缘类智,即缘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说呢?“由别治相因者”,讲了这么多原因在哪里呢?别治相因。“释上缘道六九地也”,解释为什么要六地、九地,为什么一个是缘六地,一个缘九地。因为别治相因的缘故,第一是别治,第二是相因。

  先说相因,“由相因者,由互相望为同类因。若缘法智,即缘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类因故”,相因,就是它们互相为同类因,以六地来说,都是法智品,法智品生法智品,都是同类的,同类因,既然是同类因,它们可以互相地通的,沟通的,你缘这个地,也能缘那个地,六个地都能缘。

  “若缘法智,即缘六地”,缘法智就是说,欲界的烦恼能够缘无漏法,这个无漏法是法智。法智就是苦法智、集法智、苦法忍、集法忍之类的。它能够,假使缘法智,六个地都能缘,因为这六个地互相都是同类因,都是起法智品道的。

  假使缘类智的话,就是上二界的烦恼,它缘类智品的话,九地都能缘。为什么?这九地都是类智品道,互相对望是同类因,你也是类智品,它也类智品,都能作同类因。那么既然同类因有关系,它就能缘它,所以说这是相因。为什么缘六地、九地呢?本来只缘一地,怎么能缘六地呢?因为是相因,这六个地都是法智品道,上界九个地都是类智品道,它们互相为同类因,所以能缘六、能缘九。

  

  由别治者,谓类智品,不治欲界,名别治也,虽法类智,亦互相因,而类智品,不治欲界,故类智品,非欲…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