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22

  ..續本文上一頁叁所緣。論雲:法智品,既能治色無色,彼應爲八地,各叁所緣問也。非此皆能治色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答也。解雲:上界苦集細,欲界苦集粗。緣粗不可斷細,故緣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緣細以可斷粗,故滅道法智,能治上也。又論雲: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解雲:以上界見惑,唯類忍斷,若異生斷,唯俗智斷,唯有頂地,非異生斷故,故滅道法智,不能全治也。  

  第二個原因,“由別治者,謂類智品,不治欲界,名別治也”,類智品道,不對治欲界煩惱的,只對治色界無色界的,別治。“雖法類智,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故類智品,非欲叁所緣”,雖然法智品、類智品,這個智,法智、類智都是無漏智,可以作同類因,但是類智品不對治欲界煩惱,所以說類智品,是欲界的叁個煩惱不能緣它,因爲它不對治欲界,就是別治,它的對治是有差別的,它不治欲界,那麼欲界的煩惱不能緣類智品道,所以說非欲界叁所緣。

  “論雲:法智品,既能治色無色”,法智品道,能對治色界、無色界,“彼應爲八地,各叁所緣”,這是另外提一個問題了。前面的要明確之後,才能講這個問題,前面不明確,再來提這個問題,糊塗又糊塗,那就是莫明其妙。那麼這個我們是假定你們前面明白了,那麼裏邊有一個,含蓄著一個問題在裏邊,提出來說一下。《俱舍論》提這個問題,他說法智品,在法智品裏邊,我們說也有能對治色界、無色界的,就是法智品道裏邊,滅法智、道法智,這個它能夠對治色無色界的修所斷煩惱,既然能對治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應當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八個地了,色界無色界八個地的煩惱,能夠緣它,就是提這個問題。前面呢,它因爲欲界的煩惱,類智品不能斷,所以說不能緣,那麼既然法智品道能斷色無色界的煩惱,應當色無色界的煩惱能緣它,這是反過來的反問。

  “非此皆能治色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又論雲: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這兩個原因,所以說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不能緣這個法智品道。

  第一個原因,“非此皆能治色無色”,它說這個法智品道並不是所有的法智品都能夠斷色界無色界煩惱的,“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只有滅法智、道法智能夠對治色無色界的煩惱,苦法智、集法智不能對治的,所以說這是一個原因。“答也”。

  “解雲:上界苦集細,欲界苦集粗,緣粗不可斷細,故緣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這裏解釋爲什麼苦集的法智品不能斷色、無色界的煩惱呢?因爲上界的苦集是細,上界的果了,苦是上界的果了,集是上界的因了,那麼這個比欲界要微細得多了,欲界最粗了。那麼上界得苦集是微細的,而欲界的苦集是粗顯的,你能緣粗的,不能斷細的,當然了,你能夠斷粗的,不一定能斷細的了,這個力量不一定那麼大。粗的容易斷,細的難斷。那麼欲界的苦集的法智,能斷欲界的煩惱,但是色界的細了,它斷不了。所以說只有滅道二智能斷色界無色界,苦集二智不能斷。這是一個原因。

  那麼滅道爲什麼能斷呢?滅道智能治上地,“緣細以可斷粗”,緣細的,可以斷粗的。緣細的,是可以斷粗的。那麼你欲界的滅道智,它緣的欲界的滅道智細,上二界的修所斷的煩惱是粗,可以斷上面的。那麼就是解釋,爲什麼這個法智品道裏的滅、道法智呢,能夠斷色、無色界的修所斷,而這個苦集法智不能斷上邊。一個是粗細的關系,苦集是欲界粗、上界細,而滅道反過來,所以說滅道智能夠斷上邊。這是一個原因。

  “亦非全能治色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第二個原因。“又論雲”,《俱舍論》說,也就是說,法智道——就是六地的法智道品,並不是全部能夠對治色無色界煩惱,只能對治它的修所斷,見所斷是斷不了的。

  “解雲:以上界見惑,唯類忍斷”,上界的見所斷的煩惱,只有類忍斷它,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個時候,斷苦集滅道的上界的煩惱,只有類忍斷。“若異生斷,唯俗智斷”,假使凡夫斷的話,世俗智斷,凡夫沒有無漏智的,只有世俗智。“唯有頂地,非異生斷故”,有頂地煩惱,這個是異生,凡夫是斷不了的,“故滅道法智,不能全治也”,滅道法智,它只能斷修所斷的上二界煩惱,它對見所斷是斷不了的,那麼這樣子說,那是不能全部對治它。所以說,上二界的煩惱,不能緣這六道的法智道品。

  這是前面他提的問題:爲什麼既然法智品能對治色無色界的煩惱,那麼上地的,八個地的煩惱,爲什麼不能緣它?這個兩個原因。我們再重複一下,兩個原因。第一,只有滅法智品、道法智品能對治,苦集二法智不能對治,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只能對治修所斷,不能對治上邊的見所斷,又是個原因。那麼既然缺了這兩個,一個是缺苦集,一個是缺見所斷,那麼它就不能緣法智道品了。

  

  又論雲:二初無故,非彼所緣解雲:答前問也,一四谛中,阙初苦集,二見修斷中,阙初見斷,故言二初無也。由此二無,故法智品,非彼八地各叁所緣。  

  “又論雲:二初無故,非彼所緣”,這是總結。《俱舍論》就是總結了,“二初”,兩個初沒有的緣故,所以它不能緣它。“解雲:答前問也”,前面那個問題就是總結一下。爲什麼它不能緣呢?因爲沒有兩個初,這前面兩個理由,就是第一個初,苦集滅道,四谛,苦集是初,第二個見所斷修所斷裏邊,見所斷是初,這兩個初沒有,苦集法智不能斷上面的,所斷的又只能是修所斷,沒有斷見所斷的。所以說,兩個初沒有,那麼所以說,它不能緣法智道品。

  “一四谛中,阙初苦集”,苦集法智不能對治上界,所以缺一個初。“二見修斷中,阙初見斷”,見所斷、修所斷裏邊,見所斷的去掉,只能斷上界的修所斷,不能斷見所斷。缺兩個初。既然缺兩個初,那是能力不夠,那麼所以說上二界的煩惱,就不能緣法智道品。

  好了,這個問題解決了。下邊我念一道,不一定講得完。

  

  又論雲:即由此因,顯遍行惑,有緣諸地苦集無遮,境互爲緣因,非能對治故解雲:即由此因者,由前緣滅自地,緣道六九地因也,故顯遍行中,九上緣惑,能緣上八地苦集無遮也。境互爲緣因者,簡滅谛也,以九地苦集境,互爲增上緣,互爲能作因,由互爲緣因故,緣諸地苦集無遮也。非能對治故者,簡道谛也,爲苦集境非能對治故,或緣一地,或二合緣,乃至總緣八地,不同緣道谛,若緣一地時,即緣六地,或緣九地,故言非能對治也。  

  “又論雲:即由此因,顯遍行惑,有緣諸地苦集無遮,境互爲緣因,非能對治故”,那麼就是這個原因。滅道有限製,滅谛只能緣當地的滅;道谛,法智道品就緣六地,類智道品的話緣九地。那麼苦集這個下的遍行煩惱,那就是沒有這個障礙,“即由此因”,因爲滅谛道谛有限製,而苦集卻沒有限製,那就是苦集可以通行,苦集下邊遍行惑,“有緣諸地苦集無遮”,它可以緣諸地,九個地的苦集,都可以緣,沒有遮止,因爲它沒有這些限製。滅谛,它是九地的滅,沒有因果關系,而苦集有因果關系;道谛有法智品類智品的對治不同的關系,而苦集卻不是對治。“境互爲緣因”,對滅谛來說,滅谛不是因,互相沒有因果關系,它是緣因,可以做緣因的,不是親因,是緣因,比較疏的因。道谛是對治道,而“非能對治故”,苦谛不是對治道。

  “解雲:即由此因者,由前緣滅自地,緣道六九地,因也,故顯遍行中,九上緣惑,能緣上八地苦集無遮”,九個上緣惑裏邊,對上二界的苦集這兩個境界呢,都可以緣,沒有遮止,因爲它沒有這個限製,緣苦集沒有限製的。“境互爲緣因者,”這個是簡別滅谛,滅谛的境,九地沒有因果關系,而苦集的境呢,在九地的苦集,“互爲增上緣,互爲能作因”,這是叫緣因,不是親因,是緣,緣因,這是疏的因。什麼叫緣因?就是增上緣,和能作因。那麼就是說,因爲滅谛的限製它沒有,它可以九地的苦集都能緣,沒有遮止。“非能對治道”,這是對道谛來說的,“爲苦集境非能對治故”,滅道的境是能對治,苦集境不是對治的境。“或緣一地,或二合緣,乃至總緣八地,不同緣道谛,若緣一地時,即緣六地,或緣九地,故言非能對治也”,道谛的話,它雖然也有九個地有相同的,因果關系。但是它有限製,法智品道,緣一個法智品道的話,就是緣六地,類智品道一緣的話,有九地,有限製的,要麼六,要麼九。而苦集,它卻沒有對治的關系,它緣的時候,九地裏邊緣一個,緣二個,緣叁個,四個,乃至八個一起緣,都沒有限製。這因爲它是沒有道谛的對治的彼此的那個關系。那就是說苦集的那個,緣苦集的上緣惑,就是上緣惑緣上界的苦集谛,那是自由的,都可以緣,合起緣、分開緣什麼都可以,沒有限製;而緣滅道有限製。

  那麼這個裏邊,懂了之後很簡單,沒有什麼問題,還沒有開始懂,很頭痛!問題很多,這個就是要靠思惟了。我們說聽經,單是聞是不夠的,聞了之後,我說你們不但是聽到了,那邊錄音機也錄下來了,你說你沒有懂,你錄音再開好了,一遍,兩遍,叁遍,四遍,十遍,不會懂,一百遍也不會懂,沒有經過思惟的話,一千遍也懂不了的。所以說這個腦筋的事情,要自己要勞動的,自己不勞動,想現成的——“你講了,我什麼都懂了”,沒有那麼容易。那麼佛說法,也說了那麼多,是不是大家都成佛了?不行的,還要自己修。最起碼的修,就是聞思了,聞是有了,但是思要靠自己了,思不能說再靠人家。聞你靠人家了,錄音機在那裏,盡聞好了,聞了沒有用。這個幫助你起思惟作用,思惟作用起來了,你才懂得了。你單是錄音機聽好了,一百遍,那個書你背下來好了,懂不了的。這個沒有思惟加進去,不行的。那麼今天時間差不多到了,希望你們這一次討論,確實是要認真一點,尤其是…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