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邪見、疑、無明,緣滅道無漏,滅道忍生,知滅道谛故,彼邪見、疑、無明即斷,名遍知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滅道谛也。
“釋曰:前叁句,明斷見惑因,第四句,明斷修惑因”,這個頌,一共四句,前面叁句,講的是斷見所斷的煩惱,見惑,天臺宗就是見思二惑,見惑就是見道所斷的煩惱;修惑,就是所謂思惑,就是修道所斷的煩惱。那麼前面叁句講的是見道的煩惱怎麼斷,有叁種;第四句是修道所斷的煩惱,有一種方式。
那麼先說見道的。“且斷見惑,總有叁因”,我們先說這個斷見道所斷的煩惱,總的來說有叁種因相,就是叁個方式。
“遍知所緣故”,第一句,遍知所緣故者,這句話的意思,“第一因也”,這是第一個因。“此名遍知所緣故斷”,這個斷法,叫遍知所緣故斷,以這因相來斷,以這樣的原因來斷見斷的煩惱的。那麼具體說是哪一些呢?“謂苦集斷自界緣惑”,這個是具體地說就是苦集斷的自界緣惑,在苦谛下、集谛下斷的煩惱分兩類,一種是緣自界的,緣自己,我們以欲界來說,欲界的苦谛下、集谛下斷的煩惱,一種是緣自己欲界的,一種是緣色界、無色界的,前面講的上緣惑,一種是自界緣,一種是上界緣,兩樣不一樣。自界緣,因爲他緣自界的,“緣自欲界苦集故”,它緣自己欲界的苦集谛,這些煩惱就是緣自己欲界的苦集谛的,這個煩惱怎麼斷呢?“若苦集忍生”,苦集忍生,就是産生這個智慧,這個苦集智忍它生的時候,把苦集谛的真相完全明白了,那麼這些以前的錯解的煩惱自然不生了。本來你說,你當它是個人,當他一個女人,當他一個漂亮的人,你産生貪心,當他人是一個仇人,你生起瞋心,當你看到它既不是仇人,又不是女人,是一個木頭,那麼你貪心、瞋心都生不起來了,那些煩惱都沒有了,所以說你把所緣的境界,徹底證清楚了,摸清楚了之後,那這些煩惱,自然就沒有了,這就是說遍知所緣故,把所緣的境全部徹底了解之後,這些煩惱自然就斷掉了。“既知苦集”,當你證到苦集的忍(就是智慧了),證的時候,把苦集谛的真相明白之後。
“既知苦集,故知自界緣惑斷,由遍知所緣故斷”,這個自界所緣的惑,就是緣這個搞不清楚,欲界的苦集二谛搞不清楚的煩惱自然就斷掉了。搞清楚了就斷掉了,既不是女人,你貪心從何而起?既不是仇人,你瞋心從何而起?這樣子,就是斷掉了。“由遍知所緣斷故”,這個斷法,就是遍知所緣,把所緣的境界,全部徹底地了解之後,它自然就斷掉了。這是一般的,見所斷的煩惱都是這樣斷的,這是最普遍的方式。
什麼叫所緣?“言所緣者,即苦集也”,這是苦集二谛了,你迷苦的,苦忍生的時候,就證到了,不會再迷,你迷集谛的,當集谛的忍生的時候,徹底明白之後,再也不會疑了。那麼這是苦集二谛的。
見滅、見道的情況,因爲是無漏法了,滅道二谛是無漏法,它情況不一樣,再說,這是另外一種。見滅、見道的煩惱斷的時候,在見滅、見道下邊,分兩種,一種是有漏緣惑,一種是無漏緣惑,無漏緣惑,就是邪見,無明、疑,它是直接緣滅谛、道谛的無漏法的,有漏緣惑,就是貪瞋慢,它是緣滅道二谛的邪見,疑、無明的,緣的法是邪見、疑、無明,邪見、疑、無明又緣無漏的道谛、滅谛。所以說,它是間接緣的,這一些叫有漏緣惑。那麼在滅道二谛的無漏緣惑,就是邪見、疑、無明等等,這些緣滅道無漏,當滅道智忍生的時候,你滅道二谛不明白的,那個時候沒有智慧,當這個智慧一生的時候,滅道二谛的真相全部明白了,那麼你邪見也好,疑也好,無明也好,也就斷掉了。
“知滅道谛故,彼邪見、疑、無明即斷,名遍知所緣故斷”,這兩種都是遍知所緣故斷。本來你是邪見,認爲是滅谛是沒有的,沒有涅槃的,現在的世界上說,“這哪裏有涅槃呢?世間就是這麼回事情。道谛也沒有,你修道白白的浪費時間,證不到果的”。當你徹底證到滅道二谛的時候,這些邪見當然就沒有了,你看清楚了,是能證的,道谛是能通達到這個滅谛的道路,是有的,那麼你這些邪見也沒有了,疑也沒有了,無明,糊裏糊塗的那些當然也沒有了。這些煩惱,都是你所緣的境徹底明白以後,自然就斷掉了,都是遍知所緣故斷,這是第一類。
它們的所緣境,滅道二谛,跟苦集谛不一樣,苦集谛是知道苦集的真相——無常、苦、空、無我,滅道二谛是道如行出,滅靜妙離,這個是滅道二谛的真相明白以後,自然它的煩惱就斷。這兩種都屬于遍知所緣故斷,這是第一種斷法。
斷彼能緣故者,第二因也,此名斷彼能緣故斷。謂見苦集,斷他界緣,以自界緣惑緣他界緣惑,他界緣惑,是所緣境,自界緣惑是能緣心也。若斷自界緣惑時,彼他界緣惑即隨斷,名斷彼能緣故斷。言能緣者,即自界緣是也。
第二種,“斷彼能緣故者,第二因也”。
那麼這裏,我們說前面沒有聽過的,那是絕對困難的,因爲前面名相,你認都認不到它,它起什麼作用,你怎麼想得起來呢?根本沒有辦法,那你怎麼辦呢?如果真正要安心學下去,補嘛。前面那個講煩惱的時候,上緣惑了,有漏緣惑了,無漏緣惑了,都講過的,去看一看,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多下一點功夫。學法就是要舍得下功夫,佛要叁大阿僧祇劫,頭目腦髓,尚要犧牲,爲了求佛道位,度衆生,我們難道花一點功夫去研究一下佛經都舍不得去花?那也太可憐了。世間上爲名、爲利、爲自己、爲家庭,拼命念書,十年寒窗,現在就不止十年了,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再加大學四年,是十六年了,再加研究生再要幾年,有的還要出洋去考博士,還要幾年,他們這樣子勤奮,爲什麼?爲世間法,難道我們爲佛法就舍不得下一點點功夫?這個太慚愧了。我們決定要把這個擔子負起來,不要畏難,我們說世間上的大學的課程,你們如果接觸過的,並不容易,數理化的一類東西,非常之艱深,恐怕比我們這個還要難得多,就是哲學系的,研究哲學的,也是不見得比我們要容易得好多,我們這個也屬于佛教的哲學裏邊的基礎部分,不是太難的部分。我就看到以前,北京大學,這是解放前,北京大學教材《印度佛教概論》,我就看過的,前面的講原始佛教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俱舍》的東西,那麼它也是大學哲學系的一門功課,並不是很難的。那麼我們是出家了,修行的人,難道這一點都害怕,那就比不上一個在家人了,那算什麼出家呢?
第二種原因,“斷彼能緣故”,它能緣的法斷掉了,它本身也斷了,這個不是遍知所緣了,不是它所緣的境明白之後,它斷,是能緣它的法斷了,它也斷,這是一種特殊情況。此名“斷彼能緣故斷”,第二種斷法,叫斷彼能緣故,把它能緣的法斷掉了,它也斷了。
這裏我們再重複一下,什麼叫能緣、所緣。我們看東西,能看的是眼睛,或者眼識,所看的是桌子、凳子,或者是茶杯,那麼能緣就是眼識,所緣就是茶杯。(122A)那麼這裏,是煩惱,它能緣它的法,就是能緣它的煩惱了,煩惱緣煩惱了。一個是所緣,它本身是所緣的煩惱,當能緣它的煩惱斷掉之後,這個被緣的煩惱也就跟著斷了,這是第二種方式,跟前面不同。
“謂見苦集,斷他界緣,以自界緣惑緣他界緣惑,他界緣惑是所緣境,自界緣惑是能緣心”,這個具體的跟你說了,這個斷彼能緣故斷的煩惱,是哪一類呢?是見苦、見集所斷的他界緣,就是上緣惑。這個上緣惑,本身是緣上界的,而自界緣惑能緣他,自界緣惑能緣他界緣惑,當自界緣惑斷的時候,他界緣惑也就跟著斷。那麼自界緣惑是能緣的心,他界緣惑,就是這個上緣惑九種,就是所緣的境,這能緣、所緣給你講清楚了,不是其他的能緣、所緣。自界緣的煩惱能夠緣他界緣的煩惱,這麼一個是能緣,一個是所緣。
“若斷自界緣惑時,彼他界緣惑即隨斷,名斷彼能緣故斷,言能緣者,即自界緣是也”,這是圓晖法師的悲心,再叁地給你講,自界惑是能緣。前面講過了,又跟著講了叁五句話,又重複一次,就是怕我們搞不清楚。這個斷法是什麼呢?就是在苦集谛二下的他界緣惑,他緣的境是上二界的苦集,而自界緣惑能夠緣它,當自界緣惑斷掉之後,這個他界緣惑也就斷了。這個比喻什麼?他就打個比喻,就是說好比一個人,他很脆弱,沒有力量的,他就靠在樹枝上,靠在樹頭,頭擡著看上邊,看上邊就是上二界緣了,看上二界的苦集二谛,他是不緣自己本身欲界的,但是,他要靠著那個樹頭,這個樹頭就是能緣它的自界緣惑,靠著它。如果樹頭倒了,他也就倒下去了,因爲他靠著樹頭站在那裏的,自界緣惑斷掉了,它也就斷掉了。這就是說,斷彼能緣故斷,能緣它的煩惱斷掉了,它本身也站不住了,也就斷掉了。這是一種特殊的斷法。
斷彼所緣故者,第叁因也,此名斷彼所緣故斷。謂見滅道,斷有漏緣惑,以滅道下,貪等有漏緣惑,緣邪見等無漏緣惑,無漏緣惑名爲所緣。所緣若斷,彼能緣有漏緣惑亦隨斷,故名斷彼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無漏緣惑是也。
第叁種,“斷彼所緣故”,反過來,所緣的境斷掉了,它也斷掉了,這是第叁種的斷法。
“此名斷彼所緣故斷”,把它所緣的境斷了之後,它就斷了,它的因就是斷彼所緣,把它所緣的境斷掉之後,它本身就斷,這是指具體指哪一些呢?“謂見滅道,斷有漏緣惑”,就是指見滅,見道下邊所斷煩惱的有漏的緣的煩惱。在苦集二谛下的煩惱分兩種,一種是自界緣,一種是他界緣,在滅道二谛下的煩惱,分兩種,一種是有漏緣,一種是無漏緣,我們今天叫你們帶那個演培法師的一個表,一百二十七頁,一個表,苦谛下邊,它斷的煩惱,一種是自界緣,一種是他界緣,在集谛下邊的煩惱也兩種,一種是自界緣,一種是他界緣,在滅谛下邊的煩惱,一個有漏緣,一個無漏緣,在道谛下邊的煩惱,也是有漏緣、無漏緣,二…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