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那麼這個第叁種斷法,就是滅道二谛下邊的有漏緣的煩惱,怎麼斷?是斷彼所緣故斷,這是另一種方式。
“以滅道下,貪等有漏緣惑,緣邪見等無漏緣惑,無漏緣惑名爲所緣。所緣若斷,彼能緣有漏緣惑亦隨斷,故名斷彼所緣故斷。言所緣者,即無漏緣惑是也”,這是重複了又重複。這是圓晖法師的悲心,就怕我們看不懂,再叁地給你提。那麼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見滅,見道斷的煩惱裏邊,一種有漏緣的,就是緣無漏法的那些煩惱,就是什麼呢?就是貪瞋慢了,就是這些了。貪瞋慢這些煩惱,它緣什麼,緣的是邪見、疑、無明。邪見、疑、無明是有漏法,它是有漏緣惑,它緣的是有漏法,邪見、疑、無明,那麼無漏緣惑是什麼呢?就是邪見、疑、無明了,邪、疑、無明本身它能緣無漏法,但是本身它是有漏法,它能緣的境是無漏法,而貪瞋慢是緣的邪見、疑、無明,那麼就是緣的有漏法,它不直接緣滅道二谛的境,不緣無漏法。那麼這樣子,當你滅智忍、道智忍生的時候,這個邪見、疑、無明,把滅道二谛看清楚了,再也不生邪見了,再也不生疑了,再也沒有糊裏糊塗了,那麼這兩個斷了之後,這個緣它的貪瞋慢也就斷掉了。
這個打個比喻怎麼說呢?也是一個沒有力的人,他站在那裏,靠一個手杖的(前面是靠了樹頭,望上邊看),他呢,靠個手杖,就扒在手杖上,如果手杖斷掉了,他肯定也倒下去了,那爲什麼?他因爲站不住的,他是依了手杖才能撐在那裏,站在那裏,如果手杖一斷,他就趴地下去了。那就是跟前面那個不一樣,前面是依靠的樹枝,這是他寄托在這個手杖上,手杖是它所緣的境,它所緣的境斷掉之後,它也自己斷了。所以說滅道二谛下邊的有漏緣惑,它是斷彼所緣故斷,所緣的境斷掉了,他也就斷了。
這是見道斷煩惱只有叁種方式。遍知所緣故斷,是最普遍的,你們就看,在這個表上,拉的線最多,有普遍性的;而斷彼能斷故斷,只有兩種;斷彼所緣故斷,也只有兩種。這都是特殊情況。這是見道斷的煩惱,有這麼多。
而我們這個演培法師的講記,書只有這麼多,那麼有的,都發下來了,給大家作參考,都借下來了,其他沒有書的人怎麼辦呢?只好向他們去借,你要參考,他不看的時候,你跟他借來看,反正一部書,我們現在是不能一個人看了,因爲是有那麼多人了,我們說是平等平等了,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我們說學法也自己學了之後,保守,不給人家知道,這個將來你感的果是愚癡,如果自己學法,而幫助人家學法,甚至于犧牲自己,幫助人家感的果是大智慧。這個是跟我們財的布施一樣的,法布施跟財布施一樣的,如果你有錢,舍不得給人家,悭貪,決定下輩子感到窮苦的報,如果你有錢,自己享受,也跟人家分了享受,感富福報,有的人有錢,把自己錢自己不享受,讓大家享受,這個福報更厲害。所以說,有書的人,你要打便宜的主意,還是把書借出來給大家看,你自己不看的話,借給人家看,自己要看的話,拿回來看一看,總的來說,犧牲自己,成就人家,是最大的利益。我們佛教講犧牲的,佛在叁大阿僧祇劫,把自己的頭目腦髓都犧牲了,最後得到的是無上正等菩提,大大的最高的便宜的果。所以說我們佛教不要占便宜,什麼東西都要付出代價的,最高的果,要怎麼樣的代價來的,那麼你們要求智慧,也得付些代價。一個是勤苦一點,多下一點腦筋,多鑽研一下,另一個是把自己有的資料,讓人家看看,不要自己占爲己有,突出自己,“我將來我學好了,我可以懂,什麼都懂,你們都不行,都要服從我的指揮”,這樣子的思想是大錯特錯,那就是我執的大魔。我們說佛教是破我的,一切我執的表現都要掃除幹淨,以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這麼說的,如果你有人、有我、有衆生、有壽者,這樣子修善法,將來得的果就不是無上正等菩提了,這個連阿羅漢也得不到,最多是世間善法,如果搞得不好,還會成魔。那麼這個是要分別,自己要有簡別。
對治起故斷者,明斷修惑,由第四因,此名對治起故斷。謂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對治道斷。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爲對治,乃至下下品惑,上上品道爲對治。此對治門,後當廣釋。
那麼下邊一種是修道所斷的煩惱了。怎麼斷?“對治起故斷”。“對治起故斷者,明斷修惑”,修道斷的煩惱是對治起故斷,對治的道起了之後,它就斷了。我們前面講過的,見道斷的煩惱,有八十八種,叫八十八使,修道斷的煩惱是十種,九九八十一品,這九九八十一品,就是一品一品要斷的。而八十八使,卻是十五刹那一下子就見了,全部斷完了,很快。見道斷煩惱是千年暗室一燈照破,一千年的黑屋子,只要一個燈好了,一照就破,全部都通亮地看到了;而修道斷的煩惱,卻是一品一品下功夫去斷的。那麼叁界九地,每一個地就分九品,九九就是八十一品。這個我們前面都有表,希望你們才來的,那個表找一下,拿一張去看一看,這個表是經常要用的,如果把它背下來,最好,也不是很大功夫去背了,你把道理搞清楚了,眼睛閉下來,這個表就在你面前,你不需要去拿表了,你自己肚子裏有表。修道斷的煩惱,它的方式是要對治道起了,起一個對治道,斷一品煩惱,起一個對治道,斷一品煩惱。“由第四因,此名對治起故斷”,這一種斷,對治道起了之後才能斷的,這是第四種。
“謂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對治道斷”,那麼每一個地有九品,九品的修所斷的煩惱,就是思惑,那麼九品的對治道起了之後,就斷九品的煩惱。怎麼斷?“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爲對治”,這個前面出現過這個問題,有人是迷惑不解,這裏就是明確地給你提出來了,上上品的煩惱,最大的煩惱,最粗的煩惱,由下下品的道爲對治,最小的道能對治,那麼反過來,下下品的惑,最小的煩惱,由上上道爲對治,由最大的道來對治它,什麼原因?“此對治門,後當廣釋”,後邊要講。
現在你們回想,能不能想出來?這個很簡單了。(有弟子說:微細。)微細了,我們這個就是洗衣服的喻了,粗的衣服,這個泥塊,你一搓就去掉了,你上上品的惑,就是最粗的煩惱了,最小的道,你把它去掉了。你身上一塊泥巴,你把它一搓就搓掉了。但是一個油漬,成了一塊油滲進去了,你不要下細功夫,不用什麼汽油這一類東西洗,洗不掉的了。所以說,最微細的煩惱要上上品的對治道來對治,而最粗的煩惱,卻是用下下品道去對治。所謂上上品,在煩惱的上上品呢,就粗細來說的,越是粗的煩惱就是上品,細的煩惱是下品,而這個對治道的上下品是哪個厲害,明利的來說,最明利的是上上品,最遲鈍的,那把刀,最鈍的刀就是下下品。下下品的刀,你割張紙都感到難,你如果要斬釘截鐵,那樣子的東西,那只有最快的刀了,一下子才斬得斷。我們以前在序品裏,這個龍泉斷物,這是最厲害的刀,斬鐵如斬泥一樣的,你手揮過去就好了,那就是跟泥巴一樣,一下就斷了,這是最有名,我們古代出名的龍泉寶劍了,太阿是它一對了。但是再說過來這個寶劍再厲害,斬鐵如泥,你沒有力,你斬不斬得下去?還不行的了,所以還要自己有氣力了,你沒有氣力,再厲害的工具,你沒有用。這個什麼意思?無上密,什麼密,什麼密?你總想這個最高的法,你不是那個根,你拿不動,甚至于出毛病,所以說修行要踏踏實實,從自己的本分,你有多少氣力,修什麼道。不要看到這個刀很厲害,我也要,要了之後,你沒有力,你用不起來啊,還是交給你沒有用的了。那麼這個九品對治道,就這樣對治,上上品的煩惱,由下下品的對治道來對治,下下品的煩惱,由上上品對治,一層對一層,互相地、相對地的對治。
那麼這裏就産生一個問題,你說修所斷的煩惱,有對治品斷,難道見所斷的煩惱,不要對治嗎,不是對治道斷的嗎?這個道理爲什麼?大家想一想,那麼這裏我們可以給你指一個思路,給你線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一個頌,就是在前面,我給你念一句,你們自己去查,這個問題我提出來,你們下一次哪個來回答。這個線索就是說。“忍所害隨眠,有頂唯見斷,余通見修斷,智所害唯修”,這個就是它的答案,但是如何配起來?你們去配。我再把問題提有一下,我們說了四種斷煩惱的方式(遍知所緣故,斷彼能緣故,斷彼所緣故,這是斷見道的煩惱,斷修道的煩惱是對治故斷,對治道起了故斷),問題的核心就是說:修所斷的煩惱,固然是對治道來斷,難道見所斷的煩惱,不要對治道?也可以說是對治道能斷嗎?爲什麼不說?問題就在這裏,好,下邊我們再接下去。
乙二 明四種對治
從此第二,明四種對治。論雲:所言對治,總有幾種?頌曰:
對治有四種 謂斷持遠厭
“從此第二,明四種對治”,這個《俱舍論》好就好在它有它的連貫性,前面說了“對治起故斷”,什麼叫對治?馬上就問了,對治這個東西到底有幾種?“從此第二,明四種對治。論雲:所言對治,總有幾種?”你說對治道能斷修斷的煩惱,那麼所謂對治,對治到底有幾種啊?
“頌曰:對治有四種,謂斷持遠厭”,對治,在佛經上所講的對治,一共有四種內涵,一種是斷,一種是持,一種是遠,一種是厭,所以說“對治”一個法相名詞,它的內涵卻有四種,不是那麼簡單的,不能亂套。我們學法相,就怕自己有點文化,亂套,我看這個對治就是斷煩惱,這個地方就套上去了,有的地方恰恰套錯了,套錯就不對了,搞錯了。那麼這裏幫你總結一下,“對治”這個法相名詞有四種內涵。
釋曰:對治有四。一、斷對治,謂無間道,斷煩惱故。二、持對治,謂解脫道,此道能持擇滅得故。無間道後,名解脫道也。叁、遠分對治,謂勝進道,令所斷惑得轉更遠故。解脫道後,名勝進道也。四、厭患對治,謂加行道,緣苦…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