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P63

  ..續本文上一頁集谛,深生厭患故。無間道前,名加行道也。論主正此文雲:第一、加行,二、無間,叁、解脫,四、勝進。 

  “釋曰:對治有四。一、斷對治”,有四種對治,一種是斷對治,就是前面頌的“斷”。“謂無間道,斷煩惱故”,就是斷煩惱,這個斷煩惱是對治的一種,並不是所有的對治都是斷煩惱,這個要知道。無間道,我們說修道的時候,當你斷一品煩惱,正在斷的時候,是無間道,無間道等于說兩個部隊正在拼,拼的時候,拼死、肉搏戰的時候,不分上下,正在拼,對治,這個是斷煩惱,但是解脫道,就是把煩惱壓下去了,滅掉了,解脫道,無間道正在滅煩惱,還沒有把它滅掉,正在滅,解脫道是把它已經斷掉了。所以說斷煩惱,正在斷的下這個功夫,就是無間道,也就是我們說,斬釘截鐵的時候,正在砍下去,刀還在跟鐵,沒有分開,正在砍下去的時候,無間道,正在用功,無間就是加行用功的時候,斷煩惱,正在斷。

  “持對治,謂解脫道,此道能持擇滅得故”,等到你把煩惱斷完了,證到擇滅了,證到空性,或者擇滅這個無爲法,那麼這個解脫道,已經斷掉了,解脫道就是說不斷了,斷完了,還斷什麼呢?“此道能持擇滅得故”,但是這個解脫道,那麼斷完了,沒有用了?有功能,什麼呢?持擇滅得。這個無爲法你證到了,一個得。這個前面講過,十四個不相應行裏邊,有一個得、非得,一開頭就得、非得,相當麻煩,我們是學過的人,多少有點概念,沒有學過的,那就是要去看一看,在根品裏邊,有個十四不相應行法,學百法的也學過,得、非得也有。它能夠持擇滅得,擇滅證到之後有個得,這個得,哪個來把它執持,就是解脫道,解脫道就是把擇滅的得保持下來了,就是他證到擇滅的得了,也就是那個話。“無間道後,名解脫道也”,無間道之後就是解脫道,無間道是正在拼,勝利了之後,解脫道。解脫道就是能夠保持勝利的果實,把擇滅的得能夠護持下來。

  那麼我們世間上一樣的,正在戰爭的時候,我們說解放戰爭正在打的時候,是無間道,全國解放了,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解脫道,解脫道之後,就把它維持,我們的全國的治安,那些都會能夠持,把這個得把它持住,可以保證國家的平安,再沒有什麼動亂。

  第叁種,“遠分對治”,還有一種對治,叫遠分對治。這個遠分對治,“謂勝進道”,是另外一個道了,“令所斷惑得轉更遠故”,勝進道,從無間道進入解脫道,這是一個過程,但是你到了解脫之後,解脫道了,宣布勝利了,並不是到此爲止,還要往前進,這個再往前進,叫勝進道,這個勝進道就是從解脫道之後,再往前面上去,假使你欲界的煩惱斷完了,欲界是解放了,你再也不會來了,就是不還果了,但是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你還沒有斷,還要往前進,勝進道,再往前面進軍,這個時候,那麼你離開前面的煩惱,越來越遠了。令所斷的惑得,“轉更遠故”。越是道越近,你離開那個煩惱越遠了,叫遠分對治。所以說解脫道之後,叫勝進道,這個勝進道對煩惱的得來說,更遠了,叫遠分對治。

  第四種,“厭患對治,謂加行道”。那麼這裏也把幾個道都說清楚了。四種對治實際上,就是四個道的功能。我們修行,先是有加行道,厭患對治,“緣苦、集谛,深生厭患故”,你要先把苦集二谛産生厭患的心,才能無間道斷煩惱,才能解脫道證擇滅,才能遠分勝進道更往前進;如果你沒有厭患,對欲界這個五欲貪得很厲害,不討厭它,不知道它的過患,那麼你永遠得不到無間道,更得不到解脫道,更談不上勝進道,所以說根本的開端還在加行道。加行道的搞什麼的?就是對我們現在的苦集二谛“深生厭患”,那就是修淨土的,厭惡娑婆世界。這個娑婆就是苦集二谛的代表名詞,佛是善巧,把娑婆世界裏邊的苦集二谛,說得很清楚,有生老病死,有愛別離等等,那麼六道有六道的苦,天有天的苦,人有人的苦,各式各樣的苦給你說完了,苦的原因是什麼?煩惱,造業,那麼這個樣子的一個堆堆有什麼好啊?就是火宅,一點沒有安樂之處,那你不離,到那裏去啊?當然一定要遠離,那麼娑婆世界如此,極樂世界反過來,寂滅 二谛,是寂靜的,清淨的,是修道的地方。那實際上就是四谛,四谛的形象化,就是娑婆,極樂,那麼我們修四谛,實際上就是娑婆,極樂,就是這個意思,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這個形象化,不僅于娑婆,極樂,其他的方式修四谛,直接證道的也可以,這是一種對人說法的善巧方便,用娑婆、極樂,一般容易吸引人家,可以厭患苦集,欣于滅道。

  那麼在無間道之前,叫加行道,一共四個道,最初是加行道。“厭患”,對這個娑婆世間厭患,不要貪著。這個我們,修淨土的也好,修佛法的也好,都知道苦集是要厭患,娑婆是要厭患,但是真正厭患的有幾個人?你對娑婆世界,你說財色名利,這些都放掉了,出家了,該是厭患了,但是出家的人裏邊爭名、爭利、爭權位的還是不少,甚至于同學之間,兩個人互相鬥爭,互相地妒忌,互相地瞋恨,報複等等,這又是爲什麼呢?是不是已經厭離呢?厭離,你這個地方根本不想住了,什麼事情都馬馬虎虎,過了就算了,你還斤斤較量的幹什麼?你不是沒有厭患嗎?沒有厭患,你怎麼能修道呢?你要到西方去,怎麼去得了啊?所以這些地方,大家要好好地扪心自問,如果哪一個地方不厭離的,趕快把它解掉,這些繩子把我捆得緊緊的,永遠在娑婆世界出不了的,只有把它一根根解掉之後,極樂世界,或者是寂滅二谛,才能證到。修行,這是下手地方,加行道。加行道沒有,你要怎麼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休想!這是妄想,沒有的!

  那麼總的來說,這個“論主正此文雲”,就是世親菩薩論主,就是《俱舍論》的主了,造論的主,他把這個文整理一下,就是說什麼?第一是加行道,第二是無間道,第叁是解脫道,第四是勝進道。我們學了四個對治,也學了四個道。修道修道,幾個道?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又是一種方式。佛教名詞是層出無窮,但是每一種的含義不同,一定要明確它的意思。這裏講的四道,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它的內涵就是厭患對治,斷對治,還有一個持對治,遠分對治,能起這四種作用。

  

  乙叁 明斷惑處

  從此第叁,明斷惑處。論雲:諸惑永斷,爲定從何?頌曰:

  應知從所緣  可令諸惑斷

  釋曰:應知諸惑,得永斷時,不可令其離相應法,以相近故;但可令惑遠離所緣,令彼所緣,不複生故。 

  “從此第叁,明斷惑處”,煩惱什麼地方斷?這個我們前面講過了,前面有個頌,是聯系到這個的。反正,《俱舍論》前後的體系是一貫的,都前帶後,後帶前,前面講了之後,固然後面要講,後面的把前面的更把它充實一下,它意義更踏實一點,互相補充的。那麼前面有個頌,是在那裏?前面就是(你們在哪一頁?我不知道),“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就是這個頌的繼續,有了前面頌,後面這個頌很簡單,幾句話就解決了,前面那個頌,你們回去作參考,參考那個頌(第幾頁,翻到沒有?“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這個頌回去看一看,那麼這個也很容易。

  “從第叁,明斷惑處。論雲:諸惑永斷,爲定從何?”煩惱斷掉了,從什麼地方斷?這個問題提出來,好象有點奇怪,但是把它看下去就知道不奇怪,確實非要這麼明確一下不可,否則的話會混淆。 

  “頌曰:應知從所緣,可令諸惑斷”,煩惱的斷,只有從所緣來說,可以說是煩惱斷。我們說煩惱有相應隨增,所緣隨增兩種,從相應來說,永斷的話不敢說,爲什麼?不斷伴性,這個你們可能還記得。它相應的煩惱雖然是斷掉了,它的伴性沒有斷,它就是把它隨增的作用沒有了,不能再隨增了,但是伴性還在,有部的說法就是一切法,都有它的自體的,體不能消滅,作用可以消滅的,隨增的作用沒有了,但是伴性,互爲助伴的那個起不了的。那麼所緣的境,這個所緣縛,就是你緣那個境,這個境裏邊産生力量,把你捆住。這個煩惱隨增,就是有兩種了,相應隨增,所緣隨增。(122B)前面我們講過了,打的比喻,豬在糞堆裏邊,互相打滾,這樣子的就是互相的染汙。那麼所緣隨增,卻可以斷的,你只要這個境對你不生這個煩惱心了,你就斷了。這個裏邊我們就是說,斷了煩惱之後,什麼境來,都不怕,這是斷煩惱的成果,在沒有斷煩惱之前,我們什麼境來要區別對待,要該對治。

  所以說,我們又提那個公案,也不是我們中國的,日本來的一個公案,他說兩個出家人過河,看見一個女孩子,她也想過河,走不了,他們兩個就赤了腳跑過去了,一個出家人自己過去了,女人,他看也不看她了,還有另一個出家人,悲心起來,把那個女人抱起來就走,過了河之後,那個一個人走的出家人,心裏起個疙瘩,他說這個出家人怎麼抱起女孩子,年輕的女人抱起走,這個成什麼話呢?就是心裏反正很不舒暢,晚上一夜考慮這個問題,沒有睡著,而那個人,卻呼噜大睡。第二天早上,他就熬不住了,問他,你怎麼呼呼大睡,你做了這個事情,還這麼樣子放逸?哎呀!你還沒放下,我早就放下!這個公案,你們看,對不對啊?你如果煩惱有的話,你怎麼會放下呢?你阿賴耶識種子裏邊,碰了女人的身體,柔軟的,舒服的感覺早就印進去了。

  我們說在家人,晚上狂歡一夜,第二天上班去了,忘掉了,能不能算放下?不能算放下!你假使你煩惱斷了,再好的境來,不動心,那就是酒肆淫舍都可以行菩提道,但是你這樣做,你是出家人,叫人家做個榜樣,行不行啊?出家人可以這麼做,那麼其他的出家人都這麼做起來了,那行不行?不行的啦!所以說…

《俱舍論頌疏講記 隨眠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