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63

  ..续本文上一页集谛,深生厌患故。无间道前,名加行道也。论主正此文云:第一、加行,二、无间,三、解脱,四、胜进。 

  “释曰:对治有四。一、断对治”,有四种对治,一种是断对治,就是前面颂的“断”。“谓无间道,断烦恼故”,就是断烦恼,这个断烦恼是对治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对治都是断烦恼,这个要知道。无间道,我们说修道的时候,当你断一品烦恼,正在断的时候,是无间道,无间道等于说两个部队正在拼,拼的时候,拼死、肉搏战的时候,不分上下,正在拼,对治,这个是断烦恼,但是解脱道,就是把烦恼压下去了,灭掉了,解脱道,无间道正在灭烦恼,还没有把它灭掉,正在灭,解脱道是把它已经断掉了。所以说断烦恼,正在断的下这个功夫,就是无间道,也就是我们说,斩钉截铁的时候,正在砍下去,刀还在跟铁,没有分开,正在砍下去的时候,无间道,正在用功,无间就是加行用功的时候,断烦恼,正在断。

  “持对治,谓解脱道,此道能持择灭得故”,等到你把烦恼断完了,证到择灭了,证到空性,或者择灭这个无为法,那么这个解脱道,已经断掉了,解脱道就是说不断了,断完了,还断什么呢?“此道能持择灭得故”,但是这个解脱道,那么断完了,没有用了?有功能,什么呢?持择灭得。这个无为法你证到了,一个得。这个前面讲过,十四个不相应行里边,有一个得、非得,一开头就得、非得,相当麻烦,我们是学过的人,多少有点概念,没有学过的,那就是要去看一看,在根品里边,有个十四不相应行法,学百法的也学过,得、非得也有。它能够持择灭得,择灭证到之后有个得,这个得,哪个来把它执持,就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把择灭的得保持下来了,就是他证到择灭的得了,也就是那个话。“无间道后,名解脱道也”,无间道之后就是解脱道,无间道是正在拼,胜利了之后,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能够保持胜利的果实,把择灭的得能够护持下来。

  那么我们世间上一样的,正在战争的时候,我们说解放战争正在打的时候,是无间道,全国解放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解脱道,解脱道之后,就把它维持,我们的全国的治安,那些都会能够持,把这个得把它持住,可以保证国家的平安,再没有什么动乱。

  第三种,“远分对治”,还有一种对治,叫远分对治。这个远分对治,“谓胜进道”,是另外一个道了,“令所断惑得转更远故”,胜进道,从无间道进入解脱道,这是一个过程,但是你到了解脱之后,解脱道了,宣布胜利了,并不是到此为止,还要往前进,这个再往前进,叫胜进道,这个胜进道就是从解脱道之后,再往前面上去,假使你欲界的烦恼断完了,欲界是解放了,你再也不会来了,就是不还果了,但是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你还没有断,还要往前进,胜进道,再往前面进军,这个时候,那么你离开前面的烦恼,越来越远了。令所断的惑得,“转更远故”。越是道越近,你离开那个烦恼越远了,叫远分对治。所以说解脱道之后,叫胜进道,这个胜进道对烦恼的得来说,更远了,叫远分对治。

  第四种,“厌患对治,谓加行道”。那么这里也把几个道都说清楚了。四种对治实际上,就是四个道的功能。我们修行,先是有加行道,厌患对治,“缘苦、集谛,深生厌患故”,你要先把苦集二谛产生厌患的心,才能无间道断烦恼,才能解脱道证择灭,才能远分胜进道更往前进;如果你没有厌患,对欲界这个五欲贪得很厉害,不讨厌它,不知道它的过患,那么你永远得不到无间道,更得不到解脱道,更谈不上胜进道,所以说根本的开端还在加行道。加行道的搞什么的?就是对我们现在的苦集二谛“深生厌患”,那就是修净土的,厌恶娑婆世界。这个娑婆就是苦集二谛的代表名词,佛是善巧,把娑婆世界里边的苦集二谛,说得很清楚,有生老病死,有爱别离等等,那么六道有六道的苦,天有天的苦,人有人的苦,各式各样的苦给你说完了,苦的原因是什么?烦恼,造业,那么这个样子的一个堆堆有什么好啊?就是火宅,一点没有安乐之处,那你不离,到那里去啊?当然一定要远离,那么娑婆世界如此,极乐世界反过来,寂灭 二谛,是寂静的,清净的,是修道的地方。那实际上就是四谛,四谛的形象化,就是娑婆,极乐,那么我们修四谛,实际上就是娑婆,极乐,就是这个意思,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这个形象化,不仅于娑婆,极乐,其他的方式修四谛,直接证道的也可以,这是一种对人说法的善巧方便,用娑婆、极乐,一般容易吸引人家,可以厌患苦集,欣于灭道。

  那么在无间道之前,叫加行道,一共四个道,最初是加行道。“厌患”,对这个娑婆世间厌患,不要贪着。这个我们,修净土的也好,修佛法的也好,都知道苦集是要厌患,娑婆是要厌患,但是真正厌患的有几个人?你对娑婆世界,你说财色名利,这些都放掉了,出家了,该是厌患了,但是出家的人里边争名、争利、争权位的还是不少,甚至于同学之间,两个人互相斗争,互相地妒忌,互相地瞋恨,报复等等,这又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已经厌离呢?厌离,你这个地方根本不想住了,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过了就算了,你还斤斤较量的干什么?你不是没有厌患吗?没有厌患,你怎么能修道呢?你要到西方去,怎么去得了啊?所以这些地方,大家要好好地扪心自问,如果哪一个地方不厌离的,赶快把它解掉,这些绳子把我捆得紧紧的,永远在娑婆世界出不了的,只有把它一根根解掉之后,极乐世界,或者是寂灭二谛,才能证到。修行,这是下手地方,加行道。加行道没有,你要怎么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休想!这是妄想,没有的!

  那么总的来说,这个“论主正此文云”,就是世亲菩萨论主,就是《俱舍论》的主了,造论的主,他把这个文整理一下,就是说什么?第一是加行道,第二是无间道,第三是解脱道,第四是胜进道。我们学了四个对治,也学了四个道。修道修道,几个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这是一种方式;还有一种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又是一种方式。佛教名词是层出无穷,但是每一种的含义不同,一定要明确它的意思。这里讲的四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它的内涵就是厌患对治,断对治,还有一个持对治,远分对治,能起这四种作用。

  

  乙三 明断惑处

  从此第三,明断惑处。论云:诸惑永断,为定从何?颂曰:

  应知从所缘  可令诸惑断

  释曰:应知诸惑,得永断时,不可令其离相应法,以相近故;但可令惑远离所缘,令彼所缘,不复生故。 

  “从此第三,明断惑处”,烦恼什么地方断?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前面有个颂,是联系到这个的。反正,《俱舍论》前后的体系是一贯的,都前带后,后带前,前面讲了之后,固然后面要讲,后面的把前面的更把它充实一下,它意义更踏实一点,互相补充的。那么前面有个颂,是在那里?前面就是(你们在哪一页?我不知道),“有随眠心二,谓有染无染,有染心通二,无染局随增”,就是这个颂的继续,有了前面颂,后面这个颂很简单,几句话就解决了,前面那个颂,你们回去作参考,参考那个颂(第几页,翻到没有?“有随眠心二,谓有染无染,有染心通二,无染局随增”),这个颂回去看一看,那么这个也很容易。

  “从第三,明断惑处。论云:诸惑永断,为定从何?”烦恼断掉了,从什么地方断?这个问题提出来,好象有点奇怪,但是把它看下去就知道不奇怪,确实非要这么明确一下不可,否则的话会混淆。 

  “颂曰:应知从所缘,可令诸惑断”,烦恼的断,只有从所缘来说,可以说是烦恼断。我们说烦恼有相应随增,所缘随增两种,从相应来说,永断的话不敢说,为什么?不断伴性,这个你们可能还记得。它相应的烦恼虽然是断掉了,它的伴性没有断,它就是把它随增的作用没有了,不能再随增了,但是伴性还在,有部的说法就是一切法,都有它的自体的,体不能消灭,作用可以消灭的,随增的作用没有了,但是伴性,互为助伴的那个起不了的。那么所缘的境,这个所缘缚,就是你缘那个境,这个境里边产生力量,把你捆住。这个烦恼随增,就是有两种了,相应随增,所缘随增。(122B)前面我们讲过了,打的比喻,猪在粪堆里边,互相打滚,这样子的就是互相的染污。那么所缘随增,却可以断的,你只要这个境对你不生这个烦恼心了,你就断了。这个里边我们就是说,断了烦恼之后,什么境来,都不怕,这是断烦恼的成果,在没有断烦恼之前,我们什么境来要区别对待,要该对治。

  所以说,我们又提那个公案,也不是我们中国的,日本来的一个公案,他说两个出家人过河,看见一个女孩子,她也想过河,走不了,他们两个就赤了脚跑过去了,一个出家人自己过去了,女人,他看也不看她了,还有另一个出家人,悲心起来,把那个女人抱起来就走,过了河之后,那个一个人走的出家人,心里起个疙瘩,他说这个出家人怎么抱起女孩子,年轻的女人抱起走,这个成什么话呢?就是心里反正很不舒畅,晚上一夜考虑这个问题,没有睡着,而那个人,却呼噜大睡。第二天早上,他就熬不住了,问他,你怎么呼呼大睡,你做了这个事情,还这么样子放逸?哎呀!你还没放下,我早就放下!这个公案,你们看,对不对啊?你如果烦恼有的话,你怎么会放下呢?你阿赖耶识种子里边,碰了女人的身体,柔软的,舒服的感觉早就印进去了。

  我们说在家人,晚上狂欢一夜,第二天上班去了,忘掉了,能不能算放下?不能算放下!你假使你烦恼断了,再好的境来,不动心,那就是酒肆淫舍都可以行菩提道,但是你这样做,你是出家人,叫人家做个榜样,行不行啊?出家人可以这么做,那么其他的出家人都这么做起来了,那行不行?不行的啦!所以说…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