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P62

  ..续本文上一页种。那么这个第三种断法,就是灭道二谛下边的有漏缘的烦恼,怎么断?是断彼所缘故断,这是另一种方式。

  “以灭道下,贪等有漏缘惑,缘邪见等无漏缘惑,无漏缘惑名为所缘。所缘若断,彼能缘有漏缘惑亦随断,故名断彼所缘故断。言所缘者,即无漏缘惑是也”,这是重复了又重复。这是圆晖法师的悲心,就怕我们看不懂,再三地给你提。那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见灭,见道断的烦恼里边,一种有漏缘的,就是缘无漏法的那些烦恼,就是什么呢?就是贪瞋慢了,就是这些了。贪瞋慢这些烦恼,它缘什么,缘的是邪见、疑、无明。邪见、疑、无明是有漏法,它是有漏缘惑,它缘的是有漏法,邪见、疑、无明,那么无漏缘惑是什么呢?就是邪见、疑、无明了,邪、疑、无明本身它能缘无漏法,但是本身它是有漏法,它能缘的境是无漏法,而贪瞋慢是缘的邪见、疑、无明,那么就是缘的有漏法,它不直接缘灭道二谛的境,不缘无漏法。那么这样子,当你灭智忍、道智忍生的时候,这个邪见、疑、无明,把灭道二谛看清楚了,再也不生邪见了,再也不生疑了,再也没有糊里糊涂了,那么这两个断了之后,这个缘它的贪瞋慢也就断掉了。

  这个打个比喻怎么说呢?也是一个没有力的人,他站在那里,靠一个手杖的(前面是靠了树头,望上边看),他呢,靠个手杖,就扒在手杖上,如果手杖断掉了,他肯定也倒下去了,那为什么?他因为站不住的,他是依了手杖才能撑在那里,站在那里,如果手杖一断,他就趴地下去了。那就是跟前面那个不一样,前面是依靠的树枝,这是他寄托在这个手杖上,手杖是它所缘的境,它所缘的境断掉之后,它也自己断了。所以说灭道二谛下边的有漏缘惑,它是断彼所缘故断,所缘的境断掉了,他也就断了。

  这是见道断烦恼只有三种方式。遍知所缘故断,是最普遍的,你们就看,在这个表上,拉的线最多,有普遍性的;而断彼能断故断,只有两种;断彼所缘故断,也只有两种。这都是特殊情况。这是见道断的烦恼,有这么多。

  而我们这个演培法师的讲记,书只有这么多,那么有的,都发下来了,给大家作参考,都借下来了,其他没有书的人怎么办呢?只好向他们去借,你要参考,他不看的时候,你跟他借来看,反正一部书,我们现在是不能一个人看了,因为是有那么多人了,我们说是平等平等了,希望大家都能看到。我们说学法也自己学了之后,保守,不给人家知道,这个将来你感的果是愚痴,如果自己学法,而帮助人家学法,甚至于牺牲自己,帮助人家感的果是大智慧。这个是跟我们财的布施一样的,法布施跟财布施一样的,如果你有钱,舍不得给人家,悭贪,决定下辈子感到穷苦的报,如果你有钱,自己享受,也跟人家分了享受,感富福报,有的人有钱,把自己钱自己不享受,让大家享受,这个福报更厉害。所以说,有书的人,你要打便宜的主意,还是把书借出来给大家看,你自己不看的话,借给人家看,自己要看的话,拿回来看一看,总的来说,牺牲自己,成就人家,是最大的利益。我们佛教讲牺牲的,佛在三大阿僧祇劫,把自己的头目脑髓都牺牲了,最后得到的是无上正等菩提,大大的最高的便宜的果。所以说我们佛教不要占便宜,什么东西都要付出代价的,最高的果,要怎么样的代价来的,那么你们要求智慧,也得付些代价。一个是勤苦一点,多下一点脑筋,多钻研一下,另一个是把自己有的资料,让人家看看,不要自己占为己有,突出自己,“我将来我学好了,我可以懂,什么都懂,你们都不行,都要服从我的指挥”,这样子的思想是大错特错,那就是我执的大魔。我们说佛教是破我的,一切我执的表现都要扫除干净,以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这么说的,如果你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这样子修善法,将来得的果就不是无上正等菩提了,这个连阿罗汉也得不到,最多是世间善法,如果搞得不好,还会成魔。那么这个是要分别,自己要有简别。

  

  对治起故断者,明断修惑,由第四因,此名对治起故断。谓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对治道断。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为对治,乃至下下品惑,上上品道为对治。此对治门,后当广释。

  那么下边一种是修道所断的烦恼了。怎么断?“对治起故断”。“对治起故断者,明断修惑”,修道断的烦恼是对治起故断,对治的道起了之后,它就断了。我们前面讲过的,见道断的烦恼,有八十八种,叫八十八使,修道断的烦恼是十种,九九八十一品,这九九八十一品,就是一品一品要断的。而八十八使,却是十五刹那一下子就见了,全部断完了,很快。见道断烦恼是千年暗室一灯照破,一千年的黑屋子,只要一个灯好了,一照就破,全部都通亮地看到了;而修道断的烦恼,却是一品一品下功夫去断的。那么三界九地,每一个地就分九品,九九就是八十一品。这个我们前面都有表,希望你们才来的,那个表找一下,拿一张去看一看,这个表是经常要用的,如果把它背下来,最好,也不是很大功夫去背了,你把道理搞清楚了,眼睛闭下来,这个表就在你面前,你不需要去拿表了,你自己肚子里有表。修道断的烦恼,它的方式是要对治道起了,起一个对治道,断一品烦恼,起一个对治道,断一品烦恼。“由第四因,此名对治起故断”,这一种断,对治道起了之后才能断的,这是第四种。

  “谓九品修惑,由九品能对治道断”,那么每一个地有九品,九品的修所断的烦恼,就是思惑,那么九品的对治道起了之后,就断九品的烦恼。怎么断?“若上上品惑,下下品道为对治”,这个前面出现过这个问题,有人是迷惑不解,这里就是明确地给你提出来了,上上品的烦恼,最大的烦恼,最粗的烦恼,由下下品的道为对治,最小的道能对治,那么反过来,下下品的惑,最小的烦恼,由上上道为对治,由最大的道来对治它,什么原因?“此对治门,后当广释”,后边要讲。

  现在你们回想,能不能想出来?这个很简单了。(有弟子说:微细。)微细了,我们这个就是洗衣服的喻了,粗的衣服,这个泥块,你一搓就去掉了,你上上品的惑,就是最粗的烦恼了,最小的道,你把它去掉了。你身上一块泥巴,你把它一搓就搓掉了。但是一个油渍,成了一块油渗进去了,你不要下细功夫,不用什么汽油这一类东西洗,洗不掉的了。所以说,最微细的烦恼要上上品的对治道来对治,而最粗的烦恼,却是用下下品道去对治。所谓上上品,在烦恼的上上品呢,就粗细来说的,越是粗的烦恼就是上品,细的烦恼是下品,而这个对治道的上下品是哪个厉害,明利的来说,最明利的是上上品,最迟钝的,那把刀,最钝的刀就是下下品。下下品的刀,你割张纸都感到难,你如果要斩钉截铁,那样子的东西,那只有最快的刀了,一下子才斩得断。我们以前在序品里,这个龙泉断物,这是最厉害的刀,斩铁如斩泥一样的,你手挥过去就好了,那就是跟泥巴一样,一下就断了,这是最有名,我们古代出名的龙泉宝剑了,太阿是它一对了。但是再说过来这个宝剑再厉害,斩铁如泥,你没有力,你斩不斩得下去?还不行的了,所以还要自己有气力了,你没有气力,再厉害的工具,你没有用。这个什么意思?无上密,什么密,什么密?你总想这个最高的法,你不是那个根,你拿不动,甚至于出毛病,所以说修行要踏踏实实,从自己的本分,你有多少气力,修什么道。不要看到这个刀很厉害,我也要,要了之后,你没有力,你用不起来啊,还是交给你没有用的了。那么这个九品对治道,就这样对治,上上品的烦恼,由下下品的对治道来对治,下下品的烦恼,由上上品对治,一层对一层,互相地、相对地的对治。

  那么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你说修所断的烦恼,有对治品断,难道见所断的烦恼,不要对治吗,不是对治道断的吗?这个道理为什么?大家想一想,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给你指一个思路,给你线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一个颂,就是在前面,我给你念一句,你们自己去查,这个问题我提出来,你们下一次哪个来回答。这个线索就是说。“忍所害随眠,有顶唯见断,余通见修断,智所害唯修”,这个就是它的答案,但是如何配起来?你们去配。我再把问题提有一下,我们说了四种断烦恼的方式(遍知所缘故,断彼能缘故,断彼所缘故,这是断见道的烦恼,断修道的烦恼是对治故断,对治道起了故断),问题的核心就是说:修所断的烦恼,固然是对治道来断,难道见所断的烦恼,不要对治道?也可以说是对治道能断吗?为什么不说?问题就在这里,好,下边我们再接下去。

  

  乙二 明四种对治

  从此第二,明四种对治。论云:所言对治,总有几种?颂曰:

  对治有四种  谓断持远厌 

  “从此第二,明四种对治”,这个《俱舍论》好就好在它有它的连贯性,前面说了“对治起故断”,什么叫对治?马上就问了,对治这个东西到底有几种?“从此第二,明四种对治。论云:所言对治,总有几种?”你说对治道能断修断的烦恼,那么所谓对治,对治到底有几种啊?

  “颂曰:对治有四种,谓断持远厌”,对治,在佛经上所讲的对治,一共有四种内涵,一种是断,一种是持,一种是远,一种是厌,所以说“对治”一个法相名词,它的内涵却有四种,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能乱套。我们学法相,就怕自己有点文化,乱套,我看这个对治就是断烦恼,这个地方就套上去了,有的地方恰恰套错了,套错就不对了,搞错了。那么这里帮你总结一下,“对治”这个法相名词有四种内涵。

  

  释曰:对治有四。一、断对治,谓无间道,断烦恼故。二、持对治,谓解脱道,此道能持择灭得故。无间道后,名解脱道也。三、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令所断惑得转更远故。解脱道后,名胜进道也。四、厌患对治,谓加行道,缘苦…

《俱舍论颂疏讲记 随眠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